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228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docx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

十堰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

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总目标,十堰将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到城市战略的高度,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传统的商贸、仓储、交通运输等业态向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能级不断提升,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为十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十堰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迅速改善,规模总量迅速壮大,逐渐成为十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岗位、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产业。

一、发展现状

(一)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贡献度显著提升

服务业经济总量的增加,促进了十堰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支撑和拉动经济企稳上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6.5亿元,占GDP的比重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拉动经济增长5.6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力度的加大,为全市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全市服务业总投资860亿元,增长18.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84个,实现营业收入73.5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利润总额5.75亿元,同比增长16.9%。

“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6%,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4.8%提高到39%。

(二)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新兴业态发展较快

近年来,十堰市以旅游、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成效显著。

2015年,十堰市旅游接待总人数4010.4万人次,同比增长16.7%,“十二五”年均增长22.1%;武当山景区接待游客660.1万人次,同比增长16%。

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同比增长23.5%,占全市GDP的23.1%,仅次于汽车产业,“十二五”年均增长27.4%;武当山景区实现旅游收入36.3亿元。

武当太极湖旅游度假区成为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现代物流业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形成了三大物流园区和三大物流中心。

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2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

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4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3亿元,增长137.9%,占全市GDP提升到2.6%。

(三)集聚程度不断提升,重点功能区建设加速

“十二五”以来,十堰市服务业集聚程度迅速提升,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茅箭区已成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其中,2015年茅箭区全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56.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9.6%,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例达到31%,规上重点服务业企业达90家。

竹山县国际绿松石文化创业产业园、房县黄酒文化生态养生旅游示范园区、丹江口经济开发区服务业聚集区等作为湖北省第三批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已成功申报确立,未来将成为推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市场主体逐年增多,就业吸纳效应明显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服务业领域的拓宽,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

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实有第三产业市场主体22.3万户,其中,2014年新登记第三产业市场主体近1.94万户。

2014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50.6%,比2010年上升11.6个百分点。

如居民服务业因其就业灵活、投资小、成本低、对就业者的劳动技能要求不高、安置就业潜力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文化等行业因其资源和现代人文优势,规模人气迅速扩大和上升,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途径。

服务业在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服务类增加值较快增长。

随着服务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环境日益得到改善,在个人生活质量提高的改善型需求和个人财富不断积累形成的富裕型需求拉动下,服务类消费支出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15年,全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14973元,同比增长14.89%。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十堰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区域资源优势相比仍然偏低,全市服务业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效益质量等方面,与城市特色定位和居民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服务业比重低于全省先进城市和周边城市水平,除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特征外,其内部结构性矛盾、不平衡问题依然比较明显。

(一)县域服务业与城区服务业比发展差距大。

城区服务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和升级,县域服务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城区。

2015年,县域服务业增加值1900948万元,仅占全市服务业的37.53%;城区服务业占GDP的比重21.96%,县域仅占14.62%,低于城区7.34个百分点。

城乡二元化格局矛盾十分明显,制约了我市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二)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十堰市服务业虽然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也迅速提升,但与国内先进城市和周边城市相比,尚有明显差距,抗御风险能力明显较差,生存压力较大。

从2014年湖北省对市州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得分情况看,十堰排在第六位,落后于武汉、宜昌、黄冈、襄阳等城市,处于省内中等水平,特别是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税收收入等效益指标均落后较多,2015年十堰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仅为武汉市的25.9%。

(三)传统服务业比重相对过高。

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商务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50%以上,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新兴业态比重较小,健康服务业、养生养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咨询设计、信息服务、会展、动漫等新兴服务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

2015年十堰市服务业细分行业增加值及占比

分行业服务业

增加值

(亿元)

占比

  交通运输服务业

  74.66

 14.74%

  批发与零售业

  87.67

 17.31%

  住宿和餐饮业

  29.51

 5.83%

  金融业

  33.30

 6.50%

  房地产业

  34.88

 6.89%

  其他服务业

  245.75

 48.52%

(四)对工业支撑不足。

十堰市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撑不足,关联度、融合度不够紧密。

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以至陈旧的生产模式,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支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近年始终在10%左右。

(五)综合竞争力不强。

虽然市场主体众多,但服务业整体仍处于产业层次低和企业竞争力低的“双低阶段”,表现在: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少,全市仅有284家,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对市场的占有份额不高,对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没有品牌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

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例如物流业,大多园区建设档次偏低,基本上属于物流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扎堆,没有形成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和管理机制,物流成本过高,缺乏竞争优势。

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信息技术、研发、设计创意、酒店管理、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物业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方面人才紧缺,外地人才引进难、本地人才易流失现象较为突出。

服务业创新投入总体偏低,统计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十堰市服务业企业研发支出的比重不足5%,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市25-35%的比重。

三、十堰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

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

以服务业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以重大项目为引爆点,着力于“提速度、增总量、优质量、上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打造“有内涵、有品质、有价值”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系,全面提升十堰市服务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1、优化城乡发展环境,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十堰城镇化、非农化进程。

人口规模决定商品潜在市场大小。

服务品的非储存性,即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要求大多数服务只能在当地市场出售,因此,市场规模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

城市化带来人口集中,集中的人口能产生巨大的服务需求。

进一步促进人口城镇化从传统数量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则是消费扩大升级的关键,将有助于提升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人口城镇化质量提升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发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储蓄和支出效应不断趋同,增加消费和扩大内需。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

一是加强城市投资和创业环境建设,增强城市吸引力。

鼓励社会资金兴办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科技服务、环境管理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并在投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二是加强农村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商品零售、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养老托幼、体育健身等服务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围绕“三农”服务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加强科技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农民培训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经济管理咨询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验检疫服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项目;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配套服务半径的横向延伸,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文化娱乐和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破除“量入为出”的居民消费习惯;加快内部消费重心下沉,完善平等的就业制度,尤其要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手段,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逐步增加城镇新增人口的工资性收入。

四是充分利用生产、生活资料消费的需求刚性和国家实施的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提升传统商贸圈功能和县镇连锁店、农家店的延伸发展,促进以内需为主的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

2、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服务消费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若要增加居民的服务消费,提高服务消费率,就必须尽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人类需求是分层次的,人们总是在满足了低层次需求后才会转向高层次需求。

现代社会,农产品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属于最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工业品则是较高层次的需求,服务品中虽有一些也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如衣食住行等,但更多的是为满足高层次的享受和满足。

随着人们收入增加,越来越大的消费比例将用于服务消费,换句话讲,也就是服务品的需求弹性高于农产品和工业品。

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一些现代生活性服务产品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大规模消费,例如旅游、高等教育、休闲、健身等消费。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首先,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综合居民收入差距,一是加快税制改革,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二是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一方面加强对广大欠发达地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的管理,防止克扣、拖欠职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适当增加转移支付的比重,通过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者、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的收入。

其次,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增强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对于城镇居民,应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低收入群体要保度,保证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对于农村居民,关键是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出台的各项关于加强和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巩固和扩大已取得的各项成果。

要加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力度,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附加值的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效益,加大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力度,努力从农业内部挖掘收入增长潜力。

当前,要围绕提高农民的务工性收入,认真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检查和处罚力度。

3、在发展理念上,立足实际、着眼长远。

运用“生态+”、“文化+”、“互联网+”的“三加理念”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生态+”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十堰市服务业整体发展,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将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力,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绿色供给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和绿色环境体系,突出强调生态效益,合理开发生态环境服务价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智慧健康等生态服务业。

“互联网+”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服务业中注入互联网的基因,使信息经济成为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催化剂,促使传统服务业与信息经济高度融合,做大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休闲、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延长服务业的产业链条,打破服务业地区性产业壁垒限制,开辟广阔发展空间。

“文化+”理念,充分挖掘武当文化、道教文化、汽车文化、汉水文化、秦巴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著名文化创意产品品牌、知名文化企业与产业基地,加快创意、设计和内容生产资源的聚集,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鄂、豫、陕、渝地区有影响力的文化资源聚集中心、文化产品生产流通中心、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

4、在产业发展上,培育支柱、做大规模。

在产业选择上紧紧结合十堰市资源优势和发展实际,推进功能提升与产业发展,集聚品牌和关键项目,打造“一个龙头,四大支柱”的千亿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效应、功能作用和区域竞争力。

“一个龙头”指生态文化旅游业,“四大支柱”为健康产业、交通运输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

5、空间布局上,规划引领、集群发展。

现代服务业具有向城市高度集中的显著特征。

“十三五”期间十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仍以中心城区为主战场,以功能区为载体促进集群发展,对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商贸街区、重点市场集群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引导企业退城入园,尽快使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新的增长极。

6、在推进举措上,做实项目、壮大龙头。

一是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和推进责任制,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建立现代服务业招商考核体系,引导各地各部门大力引进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引进一批企业总部、金融保险总部、贸易总部和研发总部,引进一批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引进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综合性娱乐项目,培育新的支撑点、增长点,带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目前,我市1500亿元的重大项目集群,是继二汽建设之后迎来的最大一次投资机遇。

围绕武十高铁、京能热电、夹河关、孤山水电站、十巫、十淅高速公路和鄂西北药材电商批发城和中国义乌展贸城等商贸物流圈、工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快项目开工建设,以最快最好的速度效率形成投资拉动的需求。

三是做好项目管理。

围绕项目工作,加强省际区级发展研究,储备一批投资额度大、辐射带动强、财税贡献高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管理培育,做好项目储备、立项、建设、竣工等工作,为服务业持续发展提供后续有力的梯级平台。

四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质的企业,制定培育计划和成长路线图,从土地、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大力扶持,尽快培育成为有品牌影响力、行业话语权、资源整合力的龙头企业。

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组建大型集团公司或股份公司,创建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名牌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