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233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鞍山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梦中作①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凄清迷离

(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

【详解】

(1)首句写静夜景色。

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

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

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

“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

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

这里运用了梁代任昉《述异记》中的典故,反映了诗人超脱人世之想。

末句写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诗人虽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与苏轼《水调歌头》所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

“诗言志”,全诗至结尾,寓意就逐渐明朗了。

诗人的抑郁恍惚,与他当时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

作此诗时欧阳修还在颍州,尚未被朝廷重用。

所以这四句是在抒发心中的感慨,它的妙处是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说出。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C

2.示例: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或参加革命、想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解析】

1.四面歌残终破楚:

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

C项理解“对比手法”有误。

2.本题考查理解词的情感。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

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据此理解作答。

3.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之情的?

2.“落花”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极易引发人们感慨的意象。

诗人借“落花”或表达伤春惜时,或表达离别愁苦……下列诗句中,与“杨花落尽子规啼”一样,借落花来表达离别之苦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C.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3.“重情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中就有很多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请写出你知道的两句诗: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允许有2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使用9、10两题中已出现的诗词不得分)

【答案】

1.示例:

诗的最后两句使用拟人的手法,把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思念寄托给明月,希望自己能追随友人到贬谪的偏远之地,慰藉朋友的孤独,表达了对友人牵挂之情。

2.C

3.示例:

①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重点词句分析。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诗歌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希望明月能带着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和思念,追随友人到贬谪的偏远之地,慰藉朋友的孤独,以此表达对友人的牵挂。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要结合诗人情感逐项分析。

A.诗句用“落红”(落花)作比喻,表明作者的心志:

自己愿意像春泥护花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

B.诗句写出的是: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C.诗句描写男女离别的悲苦之情。

前句直言其意,后句以百花凋零、春风无力的景物描写,衬托其离别的苦痛。

故选C。

3.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

在学过的古诗词中任选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即可。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4.以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背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宋代诗人王质有一首《八声甘州》词: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

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

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

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

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

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

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1)上片中划线句子“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一句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这中间有什么故事?

(2)这首词道出了“英雄”的一生。

请从词中所涉及的事件中任选一件(划线句子除外),简要概括时间的情节。

【答案】

(1)三个人物:

徐庶、庞统、诸葛亮。

人物之间的主要故事(示例参考)有:

徐庶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凤雏,江湖传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足以安天下”。

(2)示例参考:

“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句,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答,谋划天下大计。

向东攻取荆州,向西掠地益州以为根基,然后连吴抗曹,最后谋求夺取中原,回复汉室。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上片中画线句子涉及到徐庶、诸葛亮、庞统师兄弟三人。

他们三个人都是相知相识的好朋友和同学,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才能做到慧眼识英雄:

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

徐庶投了曹营,但是一生不出一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

庞统可以说是用他的死,为刘皇叔换来攻占益州的借口和决心。

诸葛亮出山后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

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

据此归纳作答。

(2)根据诗文内容,叙写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作答。

如:

“杂耕渭上”指的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垒。

魏军坚壁不出,诸葛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两岸,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作为久驻之计。

再如“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5.下列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中的“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的心情。

B.颔联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的景色。

到处一片秋色,在落日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C.颈联描写了春野的静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洋溢着宁静安详的田园气氛。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感觉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追怀古代的隐者伯夷、叔齐。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写了山野的秋天的动景,而“春野的静景”,也是对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所以,C项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C。

6.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C.尾联慷慨陈词,通过间接抒情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流传千古,主要在于表现了文天祥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的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方式。

故答案为C。

7.诗歌赏析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诗中“山泉”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品格特征?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

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2.语言角度:

(1)“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消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写法角度: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构思角度:

首联叙事点题,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且中间两联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构思新颖。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在艺术上,首先,注重形象描绘。

整个诗歌,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清凉丰溢的山间清泉。

其次,拟人手法的运用。

诗人赋予山泉以人的性格品质,拉近山泉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借此抒发了自己情感。

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可以说,咏物诗往往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这里,诗人借写山泉来明心志,并使二者高度统一,融合一体。

第四,欲扬先抑的手法,提高了抒情效果。

前文的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据此结合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

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

B.“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C.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但表明了诗人的志向。

D.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于苍凉中又有慷慨。

2.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答案】

1.C

2.(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分。

【解析】

1.C项中“但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不正确,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可以抓住“秋风萧瑟”想象秋天的风如何刮,声音如何,景象如何?

秋风吹过海面掀起了怎样的风浪?

注意想象要具体合情合理。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

1.“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

2.诗人置身山环水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见花红柳绿,苦苦寻觅的山西村掩映其间,顿觉豁然开朗的情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

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

是小猪。

足鸡豚:

意谓鸡豚足。

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

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山”“水”“花”特点。

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入黄溪闻猿

(唐)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第一、二句,诗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

1.视觉听觉(或所见所闻)

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

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

然而诗人却说: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言下之意:

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

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一、二句翻译为:

“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

”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

“哀猿何处鸣。

”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

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意思分析。

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

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

”,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

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甲诗中的“________”一句点明标题中的“秋暝”;乙诗中“________”一句交代了“春行”的方式是骑行。

2.下列对两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B.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景。

C.两首诗描写了相同色彩的景物。

D.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

【答案】

1.天气晚来秋;浅草才能没马蹄

2.A

【解析】

1.“秋暝”季节是秋天,不难找到句子“天气晚来秋”。

题干中的“骑行”意思是骑着马行走,不难找到句子“浅草才能没马蹄”。

2.B错误,《钱塘湖春行》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C错误,两首诗描写的季节不同,因而景物色彩也就不同。

D错误,《山居秋暝》是借景抒情,也就是间接抒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㶚上①秋居

马戴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

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

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

请简要概述。

【答案】

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

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

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三:

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作答要抓住“落叶”“寒灯”“夜”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试题分析:

考查诗歌的朗读。

重音也是朗读的基本技巧之一。

朗读过程中,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文章的重点。

重音一般包括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即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将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或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

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

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可分为谓语重读、定语重读、状语重读等。

逻辑重音(感情重音或语意重音)。

即是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感情或句意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心情。

据此,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这一句时,可重读“空”字,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试题分析:

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此诗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据此概括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