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309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docx

新世纪版四年级艺术上第七册教案

课题一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欣赏美丽的田野图片,在学习合唱歌曲《我们的田野》过程中,能和同伴自由交流,表达对田野的感受。

2、能用自己喜欢的美术表现形式如剪贴、捆扎、绘画、摄影、泥塑等表达自己对田野的热爱和向往,在制作或绘画农村民居或未来的村庄过程中,能进一步会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及构图中的大小、虚实关系以及造型中的细节描会等。

3、能积极参加讨论、主动搜集资料,并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善于合作,在描绘过程中融入有创意的构思,合唱时把握歌曲的稳定感和层次感。

教学准备

1、 教学准备歌曲带〈我们的田野〉、各种季节的有关田野、村庄的风景画或图片等。

2、 学生收集的农村的风光照片、彩色笔、会画纸、剪刀、胶水、废旧画报纸、泥土、各种树枝、树叶、草茎等。

活动一:

那一片一片的金黄

1、 在《我们的田野》音乐声中引导学生欣赏单元页,那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带给我们对田野的无限憧憬,在那希望的田野上,人们播种的幸福,播种着希望。

2、 欣赏各种风光的图片或绘画作品(有老师准备的,也有同学自己收集或拍摄的如山间流水、油菜花地,开满野花的山坡、勤劳朴实的老农、快乐顽皮的孩子),漫谈从这些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3、 农村孩子可以到室外山坡上去观察美丽的田野,山清水秀,轻风不时送来阵阵泥土的气息,闭上眼睛闻一闻。

城市孩子可以利用春游、秋游的时间或节假日到乡间去体验田野的美、发现田野的乐趣,与农家孩子一起分享彼此的快乐,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受。

活动二;田野上飘来的歌

1、 结合图片用美术摄影作品的欣赏,反复唱歌曲《我们的田野》,启发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发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表现歌曲内容,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唱出心中的感受。

2、 用废旧画报纸剪贴一幅(美丽的村庄),了解基本构图要领,,用前后遮挡关系及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构图中的远、中、近景的层次感及韵律感,并结合体会《我们的田野》的合唱效果,理解艺术的通识、通感、如虚实、层次、对比、均衡等。

教学评价

1、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加讨论、主动搜集资料并积极合作地参与艺术活动。

2、 描绘过程中学生是否有创意。

3、 合唱时学生是否能相互相聆听、互相配合,声音是否圆润。

教学后记:

课题三农家孩子

1、 学生能自由表达作为一个农家孩子的快乐,欣赏舞蹈《丰收之歌》并能主动参与表演活动,能富有情感地歌唱《山娃娃音乐会》。

2、 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田野劳动的动作,如能用泥塑、撕纸、表演、绘画的方法表现快乐的农家孩子。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丰收之歌》《山娃娃音乐会》等录音带、农村娃娃的活动图片,绘画和泥塑工具等。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泥土用具或其他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材料等

活动一:

丰收的旋律

1、 丰收了,让我们来听听丰收时的旋律。

听赏丹麦歌曲<丰收之歌>,画面呈现出农家孩子上学、放牛、打柴、游泳、爬树等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回味、分享农家孩子的快乐生活并能有感情地歌唱。

2、 师生漫谈、讨论;作为一个孩子,感到快乐的事还有哪些。

喜欢自己生活的环境吗?

3、 用田野中的材料来进行艺术创造,发现身边许多常见的材料都可以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把它变成艺术作品。

如用稻草进行捆扎。

用树叶进行粘贴等。

活动二:

学唱快乐的歌曲并用自制乐器伴奏

1、 自编歌曲《山娃娃音会》,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唱准八度音程的跳进。

2、 自编动作进行表演。

3、 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如乡村学校因条件有限,上艺术课没有那么多的打击乐器,可发挥乡村孩子的聪明才智,相办法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一件打击乐器。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自由地表达农家孩子的快乐之情。

2、 学生能自如地歌唱并表演《山娃娃音乐会》歌曲的内容。

教学思路拓展

在各种艺术表现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体验艺术活动带给人们的快乐。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祖国,您好

课题一 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

1、 了解《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有感情地学唱歌曲《七子之歌》

2、 朗诵和体会闻一多的诗歌作品《太阳吟》片段,体验和感受其作品的“绘画美”(意境)“音乐美”(节奏)“建筑美”(形式),了解新格律诗。

3、 能在美术作品〈红烛颂〉的欣赏中,对作品主题、工具材料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分析。

4、 积极参加由歌曲、诗歌引发的表演活动,能够根椐歌词和诗歌内容角色扮演不同的形象。

教学准备

1、 有关闻一多的生平资料和作品及油画〈红烛颂〉等。

2、 〈七子之歌〉录音带或光盘。

3、 表现海外游子的诗歌、音乐作品和文章等。

活动一:

深情演唱〈七子之歌〉

1、 观赏香港、澳门回归的电电视录像资料,讲述歌曲〈七子之歌〉创作时的背景资料,结合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所表现的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将海外游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

2、 听赏歌曲〈七子之歌〉朗读歌词并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对歌词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歌唱练习,老师引导学生的感情地进行演唱和朗诵,初步感受多声部合唱歌曲的表现形式。

回顾和复习第四、五、六册曾经学习过的音乐技能要素,要求学生看着老师的手势将歌曲的片段进行二声部练习,在听觉能力和音准、音高方面进行把握。

教学后记:

课题二  今天是您的生日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利用身边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表现。

2、学唱歌曲《祖国有多美》,在合唱中进行注意情感的表达和二声部的演唱。

3、在音乐和美术作品欣赏中能够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相关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1、有关国庆节的影视资料。

2、歌曲《今天是你生日》CD光盘。

3、有关国庆的诗歌与散文等。

教学活动

活动一:

颂歌献给我的祖国

1、 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国庆节的资料(图片、文章、诗歌、歌曲等,由学生个人或集体进行朗诵,导入课题“今天是你的生日”。

《母亲的生日》

母亲啊,你为什么这样美,今天是你的生日,儿女从五湖四海把家归。

一家人亲亲热热炕上坐,为了你的美丽举起杯,祝你繁荣昌盛,祝你荣华富贵。

 

母亲啊,你为什么这样美,今天是你的生日,儿女们紧紧把你依偎,轻轻擦去脸上的热泪。

你显得伟大更无私更雄伟,我们儿女更加吐气扬眉,祝你前程似锦,

 

2、 采用接龙式的活动,用语言描述自己对祖国生日的祝福,可采用句子尾字做句首字的接龙形式,每个同学说一句,看谁接得最好、最生动。

还可以请去过北京的同学或参观过的天安门升国旗讲述自己的感受,分别进行总结。

3、 学唱歌曲《祖国有多美,先朗读歌词,体会其中的含义,然后以听唱的方法进行学唱。

 

《澳门之歌背后和故事》

严桦

  澳门就要回到祖国怀抱,那首真挚感人的〈七子之歌——澳门〉也伴着小学生容韵琳的领唱飘进了千家万户。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很多人注意到,这首歌最初还称为《七子之歌》,其实,《七子之歌》原本是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一首组诗和名字,《澳门》正是其中的第一首。

闻一多先生的次子闻立鹏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这首诗的来历:

《七子之歌》是父亲1925年3月在美国写的。

当时父亲在美国纽约艺术学生留学,在美国他感受到严重的种族歧视,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和思乡情绪。

他联想到帝国主义占领地的中国百姓,境总一定更悲惨,在《诗经·邶风》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母亲与七个孩子失散了,孩子在流浪中受尽了苦,苦苦哀求回来。

他借用这一典故,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子孩子,用似人和手法代他们倾诉“失善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七首诗总称为<七子之歌>。

这些诗作一问世,即刻引起了强烈轰动。

研究中国近代的闻黎明研究员,是闻一多的嫡孙,得知《澳门岁月》剧组正在寻找澳门主题歌,便提供了祖父的《七子之歌》。

何谓《七子之歌》,1925年3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喻为七个母亲离散折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

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的开篇直抒胸膛: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邶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上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初者土地,这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这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

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LNE耶?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如今,“七子”中只有台湾尚未回归祖国。

当年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岛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欢腾的大西北

课题一  青海湖边

教学目标

1、 欣赏“青海湖”和“万山之祖——昆仑山”“黄河源头——卡日曲”“长江源头——沱沱河”及当地的风土民俗风光图片、歌舞等艺术作品,听赏、学唱民歌〈上去高山望不川〉。

2、 通过搜集、观察、整理、合作、交流与探究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鸟”的手工制作、进行想像画创作和民间歌舞基本动作的学习。

3、 学唱青海民歌〈四季调〉,并与〈花儿与少年〉进行对比分析、欣赏。

4、 进行〈花儿与少年〉舞蹈的欣赏、学习和重新创编,能由“景”而想,因“情”而动,能随着,〈花儿与少年〉的音乐即兴或在集体设计的表演动作中起舞。

5、 尝试利用身边的材料、情境或音乐,根椐需要进行即兴创作、表演、创作情境,培养学生和参与意识和艺术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青海的风光图片、工艺品、服饰的照片及美术作品。

2、 有关青海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歌舞及民风、民俗、寺庙、鸟岛的录音、录像资料。

3、 学生进行绘画、手工制作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4、 有关乐器、录音机、扇子等。

5、 《花儿与少年》舞蹈和器乐曲及民歌《四季调》的录音、录像带。

活动一:

青海湖的故事

1、大家轮流做“主持人”导游“或”解说员,并将自己熟悉的、收集的有关青海的资料,如传说、民歌、舞蹈、青海少数的服装、饰品、民风、民俗、鸟的颜色、特征、神态、种态及青海的地理环境、特有的民族、江河源头等——表达、模仿、表演出来,师生进行评价交流。

2、根椐资料、音像和学生的讲述确定一个“主题”或“情境”,进行即兴创作或“配景”表演,比如“花儿会”“青海湖赛马会”配乐诗朗诵——“我是青海湖的一只鸟”“江河之源”等。

3、让学生地图上找到“江河源头”或找歌唱我国江河的歌和诗,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想像力,在学生已有生活积累、艺术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导演、策划、合作、表演的体验。

4、可选择一个好的“创意”在即兴表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创作一个小品或其他节目,修改完善,使之成为班里师生共同创作的具有西北风格的节目(哪怕是一首配乐诗朗诵或一组简单的舞蹈动作)。

活动二:

舞蹈——《花儿与少年》

1、欣赏《花儿与少年》的器乐曲、舞蹈和原生态民歌《四季调》。

2、轻声哼唱、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民歌曲调,体验其风格和知高原上唱歌的感受。

3、体验西北少数民歌舞蹈和歌曲的风格特点;学习《花儿与少年》舞蹈中舞动扇子的手法及舞步《搓步》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节奏变化和舞蹈脚步的变化关系。

4、还可以观察扇子的形状、结构、在课前或表演前与学生共同进行画、折、制作扇子的活动和练习。

教学评价

1、关注并引导学生的评价,鼓励、表扬每一个学生,将有创意和创新的想法、动作设计及自己编演的节目、作品等记录拍摄下来,存入艺术挡案夹。

2、开展同学间相互评价歌曲、舞蹈的动作,互评、他评有进行、创意的同学。

3、表扬课后主动练习记唱歌曲和舞蹈动作的同学。

教学思路拓展

1、 根椐学生兴趣和学习可以直接从青海湖的鸟岛的“鸟”进入引导学生观察鸟的颜色、形状、飞翔及走动的协调动作,并和美术、舞蹈、音乐旋律、手工等结合进行教学。

2、 观察或欣赏民俗馆和有关民族风情艺术作品展展览,了解艺术家们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采用对比的方式,半定学生的艺术感受。

教学后记:

课题三  黄土高坡鼓喧天

教学目标

1、 介绍欣赏陕北地区的民俗、风貌、地域特点及民间艺术。

2、 感受安塞锣鼓的热烈气氛,体验安塞锣鼓粗犷、豪放的气氛和情绪,初步学习安塞锣鼓的基本步伐、敲击方法和锣鼓经。

3、 听赏、学唱歌曲《领唱秧歌》《信天游》和陕北民歌打黄羊调《拥护八路军》。

4、 练习剪纸、秧歌及速写。

教学准备

1、 陕北的风貌、民俗艺术的录像、图片、实物、艺术品等。

2、 安塞锣鼓的录像资料、腰鼓演奏的方法,有关鼓的故事、传说,鼓手的服饰、用具等。

3、 乐器(鼓)、绘画材料、工具等。

教学活动

活动一:

威风的锣鼓

查找关于“安塞锣鼓”的资料,讲一讲关于鼓的传说故事和“安塞锣鼓”的由来,并欣赏安塞锣鼓的表演图片或录像,同时听赏、学唱《信天游》,引导学生的探究、表演热情。

活动二:

鼓声咚咚

1、制作腰鼓,学习腰鼓的基本步伐和节奏(鼓点的)敲法。

可用硬卡纸画出或制作出与实物大小一般的“腰鼓”(每人制作一个,两头穿绳挂在腰间,鼓锤子也可先画出再剪下)。

2、引导学生用白毛巾做鼓手的头巾,在享受制作成功体验的同时,模仿学习腰鼓的基本步伐、节奏等,合作、互动活动中反复进行练习和创作。

3、学会唱陕北歌曲《领唱秧歌》和《拥护八路军》,学习基本步伐;即兴编词跳秧歌。

4、用速写的方法结合自己学习路秧歌的动作,画一画跳秧歌的同学。

活动三:

我创作的鼓乐真好听

1、取乐曲中或本地民间特有的喜庆锣鼓、秧歌与安塞锣鼓(陕北秧歌)进行对比欣赏,学习练习并熟记一两首锣鼓经,在学校的庆典活动中实际运用。

2、还可根椐已学习和熟悉的节奏及音乐知识,进行锣鼓经的简单记谱、编词创作和表演。

活动四:

我们的心愿

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整理陕西及西北的民间艺术,开展剪纸、民俗、服饰的制作展示活动日或活动周。

教学思路拓展

1、可由安塞锣鼓引申介绍陕西省的其他民间艺术,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西北。

2、走出学校、访问民间艺人或观看民间艺人的表演,加深印象、进行一次民俗或民间艺术表演活动,扩展学生的实践场所,形成弘扬民族文化的氖围。

教学评价

1、面向所有学生,鼓励每一个人,将他们制作的作品或舞蹈的照片存入艺术挡案夹。

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课外的表现,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和表现能力。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大自然的小卫士

课题一大嘴先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对有关青蛙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良好品质。

2、通过艺术课的学习,学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材料进行青蛙造型艺术的表现。

3、结合歌曲学习巩固二声部的知识和技能,尝试运用表演、舞蹈等艺术手段进行青蛙题材的艺术表现,陶冶情操,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青蛙的录像资料,有关表现青蛙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歌曲、影视艺术等。

2、青蛙造型表现所需的工具材料。

3、学习歌曲、舞蹈时所需的录音带、道具等。

教学活动

活动一:

小青蛙跳呀跳

1、 通过观察、讨论,使我们认识到青蛙是自然与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不但保护自然,造福人类,而且它们奇特的生理特征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启示,进一步了解和爱护小青蛙。

2、借助相关乐曲或录音资料重新给同学们创设一个自然中的小溪蛙鸣的听觉氛围、使同学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气氛自由地进行方法表现。

教师根椐同学们的不同需要,建议性地同学们介绍几种有关青蛙造型的方法如撕纸、剪纸、折纸等。

活动二:

池塘里的小歌手(学唱歌曲)

1、 谜语:

小时穿黑衣,长大着绿袍。

走路蹦又跳,雨后呱呱叫。

(青蛙)

2、 通过猜活动引出有关小青蛙的讨论。

想一想,青蛙是怎样的一种动物?

它们有哪些生活习性?

怎样繁殖?

与大自然的关系如何?

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表现青蛙的艺术作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自然界中的青蛙是怎样生活的。

3、 结合教学内容给同学们播放青蛙的影视资料。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看一看自然界的青蛙是怎样生活的。

在对青蛙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重新欣赏有关表现青蛙的艺术作品。

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拟人手法在艺术表现运用。

4、 组织学生唱表现青蛙的四川民歌《数蛤蟆》和山东民歌《花蛤蟆》。

对比两个不同地区的蛤蟆歌曲,说一说各自的音乐形象、旋律特点、调式特点并加以分析,然后根椐内容进行表演。

5、 欣赏马来西亚歌曲《青蛙跳啊跳》,了解外国小朋友对青蛙的喜爱之情。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翠竹声声

课题一 竹海漫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竹秀美、挺拔的自然美,有赏竹、爱大自然的情趣,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2、从日常生活常曲子竹器中感受造型和结构美,体验竹工艺的奇妙和情趣,尝试手工编织的方法制作自己喜欢的物品。

3、感受歌曲节奏、句式及情绪的变化,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歌唱,尝试自编动作进行歌舞表演。

教学准备

1、表现竹的有关诗人、美术作品或图片、照片与VCD光盘。

2、收集竹制品的(竹椅、竹席竹箩筐、竹背篓、竹匾、竹笔筒等)实物或图片等,了解有关竹制品的基本制作方法。

3、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的录音带,创设“竹林”的意境。

教学活动

活动一:

竹林深深

1、在教学创设“竹林”的意境(可用各种废旧挂历纸或其他剪成竹叶缠绵在教室的柱诚头上、窗沿上或盆景上)让学生在身临竹海的情境中赏竹、谈竹、论竹、品竹。

2、展示资料、交流对竹的体验。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或小组收集的竹的资料,表达对竹的情感。

3、欣赏竹景,感受自然美。

在悠扬的笛声中,播放竹海、竹林的VCD画面或自制的课件、图片,师生一起感受竹景的色彩、形态、意境等,激发学生对赏竹的兴趣和爱竹的情感。

4、欣赏和感受童谣《翠竹儿》体验其情感,并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童谣。

活动二:

竹乡娃娃爱竹林

1、欣赏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感受歌曲的民歌风味,理解歌词内容,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学唱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1)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2)引导学生熟悉和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激发学生用手拍手、拍肩、跺脚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3)采用集体、小组、个别、齐唱、分句按唱等形式学唱歌曲。

(4)用“柯达依手势”练习唱歌,唱到歌曲每一乐句的最后一长音时用手势表现音乐的高低。

3、请学生乐器的同学为歌曲伴奏或录音,学生边唱边用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即兴舞蹈。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大自然中竹的感受和赞美,有赏竹、爱竹的情趣。

2、 学生能体会并说出自己对竹所蕴涵的文化与人工精神的初步理解。

3、 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与情感。

4、 愉快地唱《竹乡娃娃爱竹林》这首歌,对手工编织感兴趣,能通过观察,学习简单的编织方法,并乐于交流自己的作品和编织方法。

教学思路拓展

1、 请家长带学生装到生活中寻找竹,并写生画竹,或者柏竹林、竹景的照片。

2、 让学生收集和观察日常生活的竹制品,发现其中用穿编方法制作的物品,并将学生自己穿编的物品相互欣赏,交流各自的穿编方法。

3、 让学生尝试为歌曲、童谣配画。

4、 将本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表达、童谣、歌曲的表演或美术作品用拍照等方法做记录,附学生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结果,存入艺术档案夹。

教学后记:

课题二 竹韵传情

教学目标

1、 喜欢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体验笛子、芦笙、箫音乐和竹竿舞、芦笙舞表现的情绪。

2、 了解不同竹乐器(笛子、芦笙、箫等)的造型、演奏特点、音色及旋律风格,想像音乐表现的内容。

教学准备

1、 笛子、芦笙、箫的实物或录像、图片及音乐音像资料。

2、 跳竹竿舞的竹竿或其他替代物。

教学活动

活动一:

竹乐悠悠

1、 欣赏竹乐器,激发热爱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笛、笙、箫三种乐器的实物或看图片、课外,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了解其吹奏方法。

2、 分别欣赏笛、笙、箫所演奏的音乐,感受音乐的音色与风格,体验音乐的情绪。

(1)欣赏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感受笛声悠扬、悦耳的美感和欢快的节奏与情绪。

(2)欣赏芦笙演奏的《赛马》乐曲,感受芦笙音乐明亮、清脆、优美及丰满。

活动二:

欢快竹竿、芦笙舞

1、欣赏竹竿舞、芦笙舞录像或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视听感受竹笙舞台、芦笙舞音乐和舞蹈节奏、风格及欢快情绪。

2、欣赏和熟悉黎明竹竿舞蹈音乐,启发学生用拍手、拍肩、拍腿、踏步等不同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教学评价

1、 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笛子、芦笙、箫等几种竹乐器的造型特点、演奏形式、音色、旋律风格、音乐情绪的感受和评价意见。

2、 学生能大胆地参与跳竹竿及芦笙舞、有舞蹈节奏感,会跳基本步伐、能够与同学相互合作跳舞。

教学思路拓展

1、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黎族、苗族风土人情的资料,了解黎族和苗族音乐舞蹈的不同特色,学唱学跳黎族、苗族的舞蹈的基本动作,并开展小组竹笙舞比赛。

2、 学生自己到音像店员查长购买有关笛子、芦笙、箫的吹奏音乐磁带VCD、CD光盘,在家里欣赏这几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培养自主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音乐经验,并举行相关音乐茶话会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照片里的故事

课题一  老照片 新照片

教学目标

1、 学生欣赏老照片、新照片,感受照片中人和事,体会照片独特的记录方式艺术价值。

2、 通过听赏《好日子》,《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感受乐曲活泼、欣快的情绪,回顾童年和幸福时光。

教学准备

1、 有关诗歌作品,不同内容、情景的摄影作品多幅。

2、 歌曲〈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的录音带。

3、 水粉颜料、调色盘等。

教学活动

有引导学生围绕照片讲述照片上的人和事,选择学生熟悉和经历过的真实的故事,激发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

活动一:

说说我的照片

请学生从家中将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带来,在教室一角布置“我的一家”照片展,让学生想想、看看、说说,向老师和同学介绍“照片里的故事”。

活动二:

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

师生课前搜集自己不同时期与家人的合影照片。

教师可出示自己小时侯与父母的合影,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照片,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中的这个孩子是谁?

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然后再出示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和家人的合影,请学生仔细对比观察,说说都有哪些不同(相貌、衣服和背景景物等),进而引导学生也将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进行展示并交流,谈谈观看照片后的感受,从中体会人的成长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教学后记:

课题二 幸福时刻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时刻,欣赏记录这一时刻的照片,听赏《好日子》这首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从生活中体会情感,体会通过画、做、唱、演等带来的愉悦感受。

教学准备

1、有趣的生活照片多幅。

2、描绘面部表情喜怒哀乐的绘画作品。

3、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