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336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docx

江苏高考压轴卷语文Word

江苏高考压轴卷

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满分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网络上大规模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造句热,使“微博@喃东尼”。

事实上,现在它已经和“猴赛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词语一样,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一些词语逐步成了我们聊天必备的词汇,否则就显得“out”了。

A.暴发名声大噪演绎B.爆发名声大噪演化

C.爆发声名鹊起演化D.暴发声名鹊起演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对于很多的德国评论家来说,格拉斯的作品实属是他自视清高、禁欲苦修和传统大男子主义的产物,在八十年代中期后,他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B.华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有关部门接到投诉或申请后应当受理并告知办理的时限、程序。

C.他是真正地从一个艺术家和亲历者的角度重新审视那段耻辱的历史,所以他能够用艺术的构思来创作这张震撼性、史诗性的作品,是一般画家所不能达到的。

D.“行者精进,忍者不悔”是高仓健的座右铭,高洁的人品固然让他誉满天下,而高超的演技更是让合作者和朋友们对他念念难忘的原因所在。

3.下列各句中,未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B.“热的包子咧!

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C.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为此,毛主席写了光辉诗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这滴泪,凄切、深挚,千年之后,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

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只能使我们兴奋;月下的景象是诗,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

①给我们视觉的刺激太强。

②而在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轮廓也迷离了。

③这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

④物我都冥合了,诗化了。

⑤在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喜悦,悠然,怡然。

⑥我们的心弦便弛缓下去。

A.①③⑥②④⑤B.①③②⑥⑤④C.②⑥④①③⑤D.②④③⑥①⑤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地县委县政府向媒体表态,目前排放红色污水的源头已经找到,后续整改工作正在落实,水环境质量攻坚战一定会取得胜利。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真心期待,新时代的中拉合作交流之船能破浪前行,造福于太平洋两岸中国与拉美的近20亿人民,续写历史的新辉煌。

C.“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在与少年班代表座谈时,老校长深情勉励同学们珍惜伟大时代,以立志成才和不懈奋斗奏响民族复兴的雄浑乐章。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确是这样,如果劳动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而不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孩子自我服务、服务他人的能力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晁君成诗集叙

苏轼

“达贤者有后,张汤是也。

”张汤宜无后者也。

“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扬雄是也。

”扬雄宜有后者也。

达贤者有后,吾是以知蔽贤者之无后也。

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吾是以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有后也。

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

名者,古今之达尊也,重于富贵,而窃之,是欺天也。

绝民欺天,其无后不亦宜乎!

故曰达贤者与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

吾常诵之云尔。

乃者官于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

吾与之游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有一语及此者。

其后君既殁于京师,其子补之出君之诗三百六十篇。

读之而惊曰:

嗟夫,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

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

今吾尚不能知君之能诗,则其所谓知君为君子者,果能尽知之乎。

君以进士得官,所至民安乐之,惟恐其去。

然未尝以一言求于人。

凡从仕二十有三年,而后改官以没。

由此观之,非独吾不知,举世莫之知也。

君之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辄出新意奇语,宜为人所共爱,其势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

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

吾是以益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必有后也。

昔李郃为汉中候吏,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馆于郃。

郃以星知之。

后三年,使者为汉中守,而郃犹为候吏,人莫知之者,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

《诗》曰:

“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选自《苏轼文集》,有改动)

【注】①岂弟(kǎitì):

即“恺悌”,和乐平。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与之游三年游:

交往

B.博辩俊伟,绝人远甚绝:

超过

C.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微服:

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

D.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报:

回复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达贤者与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吾与之游三年

B.乃者官于杭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

C.君以进士得官郃以星知之

D.吾常诵之云尔举世莫知之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

(3分)

(2)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

(3分)

(3)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

(3分)

9.作者认为晁君成“有其实而辞其名”,请依据文章简要概括其理由。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洗竹简诸公同赋

【宋】敖陶孙

舍①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

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

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

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②青留姓名。

【注】①“舍”,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

②劖,砍去。

(1)“脱巾解带坐寒碧”一句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请作简析。

(2分)

(2)“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4分)

(3)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

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夙兴夜寐,。

(《诗经·氓》)

(2)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苟子《劝学》)

(3),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5),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6),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7)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8),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桑吉奈尔的灯塔

(法)都德

三年前的许多美妙的不眠之夜,我住在桑吉奈尔的灯塔上。

在那里,在科西嘉的海岸边,阿雅克修海湾的入口处。

你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座荒野的红色岛屿,灯塔位于岛的一个尖角上,另一个尖角上有热那亚式古塔,古塔里住着一只鹰。

海水边有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弃的检疫站;然后便是沟壑,丛林,高大的岩石,几只野山羊,鬃毛在风中摇曳的科西嘉小马;在岛的高处,是灯塔房,海鸟在它四周盘旋,塔上的多面体大灯光芒四射……这便是桑吉奈尔岛。

三个守塔人,都是矮个子,胡子满腮,面孔棕褐色,皮肤皱裂,都穿着厚羊毛上衣,但神态和性情却不同。

他们都是善良、朴实、天真的人,对我这个客人殷勤备至!

对他们来说,日子是那么漫长,回陆地时是那么快乐,在灯塔上三十天就可回陆地十天,这是规定;但到了冬天或气候恶劣时,就没规章可循了。

刮风起浪了,桑吉奈尔白浪滔天,守塔人两三个月被困在灯塔上,有时还会陷入更可怕的境况。

“先生,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吃晚饭时,老巴托利对我说道,“五年前,就在我们现在坐的桌子上……那个冬天的晚上,灯塔上只有我和谢戈……我们吃着晚餐,非常平静,突然,我的伙伴停止吃东西,用奇怪的目光看了看我,然后‘扑通’一声倒在桌子上,手臂向前伸直,我摇着他:

‘喂!

谢戈,谢戈!

’,他死了!

我是多么震惊啊。

我愣愣地,对着尸体发抖,过了一阵,我突然想到‘灯塔!

’我登上灯塔,把灯点亮。

夜幕降临……先生,那是怎样的夜晚啊!

大海的声音跟平常不一样。

我每时每刻都好像听见有人在楼梯上喊我的名字。

天刚蒙蒙亮,我将死去的伙伴抱到他的床上,在他身上盖了一床被单,做完祈祷后,立即发出报警信号。

可怜的老巴托利讲着,前额涌出冷汗,以后,我们常一边晚餐,一边交谈,灯塔,大海,海难,科西嘉海盗……之后,太阳平西,第一个值夜班人点亮小灯,带上烟斗,水壶,一部厚厚的红递的普鲁塔克写的岱列传》,前往塔的高处。

片刻,整个灯塔就响起了哗哗啦啦的链条声,滑轮声和上了发条的大钟的钟摆声。

这时,我跑到房子外面,坐在阳台上。

夕阳落到很低的地方,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水里沉下去,把整个天边都拖在它身后。

海风习习,海岛变成了紫色。

天空中,一只大乌沉重地飞过,这是城堡的鹰回来了……渐渐地,雾霭从海面上升起来。

……突然,我的头颁上空射出大量柔和的灯光,灯塔上的灯已经点燃。

整个岛屿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但宽阔的海面上却闪着明亮的灯光,我也在黑夜里消失了,从刚才我头顶上一闪而过的强烈光线下消失了……

我摸索着上了小铁梯,铁梯在脚下颤动,我终于到了塔顶。

这里,灯火明亮。

一盏有六根灯芯的大型卡索灯,灯芯在多面内壁中慢慢转动。

我也坐到灯下面,守塔人旁边,他正高声朗读《列传羚,以防睡着了……外面是茫茫黑夜,无底深渊。

海风从小阳台上呼啸而过,像个疯子一样。

灯塔嘎吱直响,大海狂呼怒吼,

半夜时分,守塔人站起身,最后瞥了一眼灯芯,我们下去了。

在楼梯上碰上第二位值班人揉着眼睛上楼;第一位守塔人把水壶和《列传》交给他。

尔后,我们走进底层的那间屋子,里面塞满了链条、大钟摆、锡壶和缆绳。

守塔人借助小灯的微弱灯光,在一大本总是开着的灯塔记事簿上,写着:

“午夜。

海浪很高。

暴风雨。

海上有船。

(选自《磨坊书简>,有删改)

12.概括小说第一段内容,并说明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

13.第三段写老巴托利讲了一个故事,说明其叙述的特点。

(4分)

14.赏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妙处。

(4分)

15.小说的题目为“桑吉奈尔的灯塔”,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的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高建平

①自然欣赏的关键,是从自然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艺术欣赏的关键,是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欣赏者太远。

太远了,与人无关,就无法欣赏。

于是,不失去距离,又不能太远,就成了一门关于距离的学问。

②对此,布洛提出“距离的二律背反”。

有两种力出现在审美经验中,一种将人拉向对象,一种将人拉离对象。

只有两种力量维持了一种平衡,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③将人们吸引向对象的一股力量,就是生活的趣味。

对自然的爱好,是从中看见生活、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生活的向往。

对艺术的爱好,是从中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和对情感的向往。

④但是将人们从对象拉开的那一股力量,则比较难理解。

有一种理解,认为过度生活化是危险的。

孔夫子提出,君子不党;英国绅士们警告:

保持你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过于挤在一起,就激发了低级趣味,滑入到危险的关系之中。

还有另一种理解,即认为艺术就是要与生活不一样。

纵观文学艺术的历史,有着大量非现实主义---即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来写作的作品。

从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影视动漫作品,用魔幻手法写作的文学和艺术,都在有意偏离生活。

这时,艺术的力量不是像绳子一样拉着欣赏者,不让欣赏者滑向危险的生活,而是有一种魔力,将欣赏者带入到奇幻世界中。

像《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的神奇故事,所具有的不是否定性距离,而是具有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所造成的特有的美。

⑤距离由此取得了新的含义,有了肯定性的力量。

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

特别是在艺术这个充满创造性的领域,制造距离又打破距离,从而实现对距离的利用,可以成为一种艺术手段。

⑥当然,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

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

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

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

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

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⑦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

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

艺术家通过风景的描绘,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

艺术家也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推动着人们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⑧在美学界,朱光潜常举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

“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

”有人以此批评朱光潜鄙视劳动人民,是剥削阶级意识。

真的是对朱光潜先生莫大的误解。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17.结合文意,说明第⑤段中“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的含义。

(6分)

18.简析文末“海边农夫”例子的内涵和作用。

(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C(爆发:

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速地发生,适用范围比较广,如巨大的声音、重大事件等的突然出现。

暴发:

侧重来得突然而猛烈,适用范围较窄,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如山洪、洪水等。

名声大噪:

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侧重于之前有点小名气,突然因为某原因而被世人所知。

声名鹊起:

一时名声很大,主要侧重于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突然因为某原因被世人所知。

演绎:

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

演化:

演变,变化发展。

2.B(A“实属”与“是”重复;C“震撼性”和“作品”不搭配,应为“具有震撼性的”,D“高洁的人品”和“高超的演技”调换)

3.B拟人。

4.B(语段起句写日光下景物,结尾处总结句先后写“日光下的景物”和“月下的景象”,行文层次分明。

五个句子中,①③写“视觉刺激”,属于“日光下景物”层次;根据③中“这”指代作用,两者顺序应是①③。

②⑥⑤④属于“月下的景象”的层次。

②“而在晚间”标明进入第二个层次叙写;⑥句中的“便”承②句的色调变化,⑤“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指代②中的描写;④承⑤句,由“我”到“物我”。

5.A(该语境强调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应及时弥补和改进;不符合“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的“再出发”的意思。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6.D(回报)

7.A(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8.

(1)贤人是百姓依靠他来生存的人,(蔽贤者)却蒙蔽他,这是断绝百姓的生路啊。

(评分建议:

“所以”,“绝民”,判断句,各1分。

(2)诗歌的旨意虽然隐晦,但它美妙高明之处,还是有可以用语言表达、指明的。

(评分建议:

每句各1分。

(3)至于一个人是贤能还是不才,他的(思想)是深刻还是愚昧,难以知晓,(这)大概比(理解)(他的)诗歌更困难啊。

(评分建议:

每句各1分。

9.①有其实:

晁君成的诗歌清厚静深,语言清新。

②辞其名:

晁君成隐藏自己的才能。

(评分建议:

每点各2分。

【附译文】

通达贤德的人一定会有有作为的后代,张汤就是这样的人。

张汤本来是应该没有后代的。

没有真才实学而窃取虚名的人不会有有作为的后代,扬雄就是这样的人。

扬雄本来是应该有杰出后代的。

通达贤德的人有杰出的后代,我因此知道壅蔽贤者的人就不应该有杰出的后代。

没有真才实学而窃取虚名的人不该有杰出的后代,我因此知道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会有杰出的后代。

贤德的人,是民众赖以生存的人,而壅蔽扼止贤能的人,就是要堵绝百姓的生路。

有名望的人,是古往今来通达世情而受人尊敬的人,有人看重名望所带来的富贵,于是窃取了这个名声,这是欺骗上天。

堵绝百姓的生路,欺蒙上天的神明,因此他不会有贤明的后代,这难道不应该吗!

所以说:

贤达的人和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都会有杰出的后代。

我常常这样说。

过去我曾经任职于杭州,杭州新城县令晁君字君成名叫端友,是一个君子。

我和他交往了三年,只知道他行事很正派,却不知道他能写文章和诗,而他也从没有提到一句写诗作文的事。

后来晁君在京师去世,他的儿子晁补之拿出他的三百六十篇诗给我看。

我读后深感惊讶,感慨地说:

“啊呀,诗歌虽然不是高谈大论,然而它的美好丑恶、高明低劣,还是能够指明说清的。

至于一个人究竟是贤能还是平庸,他的器量宏远还是愚昧,恐怕比了解诗的优劣高下更难。

至今我还不知道他能作诗,那么我一向以为他是君子,又怎能真正了解他的一切呢?

晁君以进士的身份得到官职,所到之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因此生怕他离任而去。

但他从来没有求别人做过任何一件事。

他做官前后二十三年,刚刚给他加官,就去世了。

以此看来,不仅仅是我不了解他,所有的人都不了解他。

他的诗作清淡温厚而又深远,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而每篇都能写出新的意境,造出奇美的词句,定会得到大家的喜爱。

如果不是他自己深藏不露,人们一定会发现并欣赏它们。

他的儿子晁补之,对于各种文体无所不能,学识渊博,文思辩捷,人物英俊,气度宏伟,超过一般人很远,他一定会显名于世。

我因此知道那些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一定会有杰出的后代。

当年李郃做汉中郡迎送宾客的小吏,汉和帝派遣了两个使者改换民服到蜀中去,途中就在李郃的馆舍中住下。

李郃通过观察星相知道了他们的身份。

过了三年,当时来的使者担任了汉中郡太守,而李郃依旧是迎送宾客的小吏,没有人了解他的真才实学。

他学问渊博德行隐蔽的回报,应在他儿子李固身上。

《诗经》说:

“平易的君子,是天神的赐与。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⑴“寒碧”,借代,(1分)指竹,竹色碧绿而且给人清凉之感。

(1分)

⑵远处平原上树林掩映雾霭之中风景如画,西边群山连绵起伏,江上白帆缓缓而移,眼前结庐孤村静对丛丛青竹。

(2分)表达了诗人于竹林饮酒、笑谈中遥望竹外景色时的愉悦满足的心境,对主人清高脱俗的赞赏。

(2分)

⑶同:

二者都追求人生价值的永恒。

(1分)

异:

孟浩然借羊公碑的长存,感慨自己功业无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1分)而本诗作者借朋友聚会竹林中饮酒赋诗,笑谈百年奇事,聆听风吹竹叶之声,(1分)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洒脱不俗的人生志趣。

(1分)

附《洗竹简诸公同赋》翻译:

茅舍东面高高的竹林,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刚刚下过一阵雨,修竹苍翠如洗,清风轻拂,摇曳多姿。

诗友们脱巾解带聚坐在竹林中,摆上酒菜,在露天开怀畅饮还是头一回呢。

远处平展的树林在云气中像打开的画卷一样美丽。

向西望去,群山连绵起伏,像一匹匹奔腾的骏马。

那遥远的帆影之外富有迷人的魅力,引起我们浓郁的诗兴。

在偏僻的山村隐居,周围簇拥着密密的竹林更显得清高脱俗。

诗友们笑谈着古今的奇闻轶事,更觉得这款款的竹叶声爽心惬意。

今朝大家悠闲地玩赏谈笑风生,比万贯钱还要珍贵。

刮去竹杆上的粉末和青皮,把我们的小诗镌刻在上面,我辈也能随竹的长青而留芳百世。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1)靡有朝矣

(2)声非加疾也(3)长太息以掩涕兮(4)可以横绝峨眉颠

(5)无边落木萧萧下(6)风霜高洁(7)凌万顷之茫然(8)峰峦如聚

【评分建议】共8分,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空不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

(一)

12.叙写故事发生的环境,表现桑吉奈尔导僻远、荒凉。

(2分)为下文展开情节作铺垫。

烘托守塔人的形象。

(2分)与下文环境描写相呼应,展现人物活动场景。

(2分)

【评分建议】“环境”1分;“僻远、荒凉”,1分;“铺垫”和“烘托”各1分;写出“与下文环境描写呼应”“展现人物活动场景”得2分。

13.老巴托利以第一人称叙述场景,真切自然。

(2分)直接表现了老巴托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

(2分)

【评分建议】写出“以第一人称叙述”得2分;直接表现心理变化和情感得2分。

14.记录守塔时间和海上情况,表现守塔人工作的认真严谨。

(2分)记事簿所写内容,语言简洁有力,有震撼力。

(1分)结尾饶有回味,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

(1分)

【评分建议】答出“工作认真”得2分,也可答“负责”,“严谨”,“一丝不苟”等。

“语言简洁有力”1分。

“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1分。

15.灯塔照亮海面,引导船只安全航行,作用重大。

(2分)守塔人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工作,精神像灯塔一样明亮。

(2分)启迪感召人们要像“灯塔”一样,忠于职守,默默奉献。

(2分)

【评分建议】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6.首先从自然欣赏和艺术欣赏谈到审美中的“距离”问题;接着由布洛的“距离的二律背反”来谈“距离”的新内涵(新特征);最后指出审美视角实际上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我们要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17.在艺术这个充满创造性的领域,审美距离往往具有肯定性的力量(2分),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艺术手段(2分)。

一是艺术本来就需要保持与生活的距离(1分),二是艺术中的非现实主义将欣赏者带入到奇幻世界中,是艺术作品具有通过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营造出独特的美(1分)。

18.朱光潜认为,农夫觉得菜园不差而海的美景没什么可看,是因为,欣赏者要对海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2分)。

这里面有一个审美距离的问题,也还有能否从审美视角的角度来欣赏生活的问题(2分)。

作者援引这个例子,意在从反面强调人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2分)(或从反面说明前一段发现美的能力需要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观点)。

七、19.作文(70分)

【审题与立意】

  根据这次材料,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理性”与“感性”的意思。

“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意思和感性相对;也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

其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感性”一般被理解为:

凭借感官等认知的、基本由个人的感情决定的、并未深入思考而基本以第一印象来做判断的。

在理解两者意思后,“理性”与“感性”哪个重要呢?

那就只能“仁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