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431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江南中学2016-2017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地理试题

满分:

100分时间:

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满分50分)

1.下列天体和天体系统中,具有从属关系,且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A.太阳系—木星—金星B.宇宙—太阳系—银河系

C.太阳系—地月系—月球D.太阳—地球—哈雷彗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天体系统共分四级,最高级为总星系即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第二级为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第三级为太阳系及其它恒星,第四级为地月系及其它行星系统。

因此C正确。

考点:

天体系统

2.某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3点20分,则该地的经度为()

A.175°EB.130°WC.75°ED.100°E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时间计算。

北京时间即120°E时间为15时,而当地为正午,即时间12时,说明当地时间较北京时间晚3个小时,故位于120°E的西侧45°。

3.2012年9月23日至2013年3月21日期间,正午时物体有影子,且影子始终朝北的地区是()

A.南北回归线之间B.赤道至南极圈之间

C.赤道至北极圈之间D.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

【答案】C

【解析】每年9月23日至3也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赤道到北极圈之间的区域有影子且影子朝北,故选C。

【点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移动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2)移动位置:

3月21日春分,太阳直射赤道;过后,直射点北移,到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以后直射点南移,秋分(9月23日)时又直射赤道.继续南移,冬至日(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以后又北移。

(3)移动周期:

一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4)移动速度:

一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移动速度快,七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移动速度慢,大约每4日移动1纬度。

4.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B.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只进行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交换

D.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岩石圈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地球岩石圈的物质,从岩浆涌出形成岩浆岩,再到经过一系列作用形成沉积岩,其中岩浆岩、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可以生成变质岩,变质岩也可以在一系列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而后重新生成新岩浆的过程。

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传输,地表形态变的高低起伏。

故B、C、D三项错误。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经过地质成矿作用,使得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富集,形成矿产资源。

故A项正确。

考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

点评:

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5.下列景观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什么地貌的发育过程()

A.冲积平原B.断块山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分为:

皱褶(背斜、向斜)和断层。

皱褶形成的地形一般为: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倒置的地形: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断层上升岩块成山岭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地堑)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图中反映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6.下面四个地区中日温差最大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海洋的昼夜温差较陆地小;由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白天阴天多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而晚上多云,则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故阴天昼夜温差较晴天小,故海洋上的阴天昼夜温差最小,陆地晴天昼夜温差最大,故选A。

【点睛】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b)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

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

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d)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e)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

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7.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空气流动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故①错误;晚上的海陆之间,陆地气温较海洋低,故海洋盛行上升气流,陆地盛行下沉气流,故②正确;城市为热岛,故城市始终盛行上升气流,③正确;白天的海陆之间,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海洋盛行下沉气流,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故④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及实例应用。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仔细读图,结合热力环流对应知识即可作答;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8.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暖锋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面,锋面附近两侧气流运动方向相同,且冷气团气流冷重,应当位于锋面下部,故选B。

【点睛】冷锋的特点:

①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②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表示,三角形标在暖气团一侧。

③冷锋坡度大。

④冷锋降水主要出现在锋线后及附近,雨区狭窄。

⑤冷锋降水时间短,强度大。

⑥冷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天。

气旋的特点:

①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

②周围旋转向里符合,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

③中心气流上升,多形成阴雨天气。

风速大小判断: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

气温变化判断:

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风,气温降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气温升高。

9.下列水循环各环节中,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最大的是()

A.海水蒸发B.地表径流C.水汽输送D.凝结降水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活动,影响地表径流环节,故选B。

10.40°S附近海域环球流动的洋流是()

A.西风漂流B.东澳大利亚暖流C.秘鲁寒流D.巴西暖流

【答案】A

【解析】40°S附近为盛行西风带,在西风推动下,表层海水向东流动,为西风漂流,故选A。

【点睛】洋流分布规律一: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

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

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

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

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11.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

A.乞力马扎罗山B.庐山C.泰山D.文森山(南极)

【答案】A

【解析】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乞力马扎罗山纬度低,海拔高,自然带最复杂,故选A。

........................

12.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磷矿石、石灰岩B.锰矿、钢材

C.雷电、耕地D.玉米、草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钢材是一种工业产品,玉米是一种农产品,它们不属于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物质和能量,即不具备自然属性。

雷电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广泛地收集利用,也称不上自然资源。

利用排除法,本小题选A。

考点: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判断方法。

点评: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判断方法。

凡是自然资源都必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存在于自然界)和经济属性(产生经济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例如:

石油是自然资源,但是由石油加工获得的汽油就不能称为自然资源。

目前科技水平下不能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将来有可能成为宝贵的资源。

例如:

雷电现在不是自然资源,将来有可能会被人类利用而成为自然资源。

13.下列各国中,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的是()

A.埃及B.巴西C.德国D.印度

【答案】C

【解析】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多数发达国家为现代型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选项中德国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故选C。

14.英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A.人口出生率高B.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过大

C.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D.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答案】C

【解析】英国为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故选C。

15.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是()

A.农村优美的环境B.城市较差的空气质量

C.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城市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生活条件

【答案】D

【解析】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口迁移的方向为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主要原因为城市有较高的收入和生活条件,故选D。

16.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

A.历史B.政策C.自然环境D.经济水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分布。

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而逃离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

故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17.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

C.城市数量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答案】D

【解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故选D。

【点睛】城市化标志。

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城市化的本质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

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实惠的过程。

18.有关自然条件与城市区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平原地形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B.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江湖河道发展起来的

C.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区

D.河口附近或河流汇合处,往往发展成为城市

【答案】C

【解析】平原地形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A对。

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江湖河道发展起来的,B对。

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地区,C错。

河口附近或河流汇合处,往往发展成为城市,D对。

故选C。

19.城镇分为不同等级,级别越高()

A.彼此距离越近B.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数量越多D.城市规模越小

【答案】B

【解析】城市等级越高,范围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相互距离越远,城市规模越大。

选择B项。

20.若仅考虑付租能力这一因素,城市各功能区由市中心到郊区依次为()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市中心商业的付租能力最高,故应布局商业区;商业区的外围住宅的付租能力最高,故应布局住宅区,城市的边缘工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故形成工业区.故该题选C项。

【考点定位】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2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体现了农业生产具有()

A.周期性B.季节性C.地域性D.自然性

【答案】C

22.关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

B.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低

C.美国和中国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经营方式都以家庭农场为主

D.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

【答案】D

【解析】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A错。

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B错。

美国以家庭农场为主,中国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经营方式为国营的,C错。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D对。

故选D。

23.下图是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其中线段长短表示影响程度大小。

下列属于蔗糖厂区位选择模式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甘蔗制糖需要大量的甘蔗,长距离运输运费高,且容易变质,为原料指向型企业。

读图可知,A在各种投入中,原料占比最大,为原料指向型,A对。

B为技术指向型,C为劳动力指向型,D为市场指向型,故选A。

24.下列运输方式中,运量最大,运输成本最低的是的是()

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航空运输D.水路运输

【答案】D

【解析】在现代运输方式中,水路运输运量大,运费低,故选D。

25.有关下面4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火车-电车时代B.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C.③是汽车时期D.④是步行-马车时代

【答案】C

【解析】读图,根据城市形态判断,①是步行-马车时代②是火车-电车时代,③是汽车时期,④是高速公路时期,故选C。

26.我国“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题功能区。

这种划分主要体现区域间的()

A.整体性B.阶段性

C.开放性D.差异性

【答案】D

【解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是有明显特征的不同区域,体现的是差异性,每个区域内部体现的是整体性,区域之间的交流体现的是开放性,故选D。

27.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A.土壤和植被B.地形和气候

C.水文和土壤D.植被和水文

【答案】B

【解析】地貌和气候的差异,导致水文、植被、土壤等也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

故地貌和气候成为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依据。

故选B。

28.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B.区域发展到成熟阶段,人地关系一定不协调

C.人地关系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是在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

D.区域发展的后期,经济增长点更多、速度更快

【答案】A

【解析】区域发展初期阶段: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人类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企业效益降低,区域经济衰败,失业率上升。

再生阶段:

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协调。

区域发展获得再生的措施有:

①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③加强交通建设;④加大科研投入。

故选A。

29.过度捕捞反映了哪种环境观()

A.天命论B.地理环境决定论

C.人类中心论D.人地伙伴论

【答案】B

【解析】过度捕捞是人们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故选B。

30.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

A.节约能源,限制生产B发展科技,开发资源

【答案】D

【解析】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把各个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故选D。

C.公众参与,搞好协作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综合题(共50分)

31.读“太阳光照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顶部短线上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在图中用斜线绘出夜半球。

(3)图中表示的节气是,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4)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出现极夜现象的是;最先看到日出的是;河道右岸淤积较严重的是。

(5)这天,ABCD四地按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

(6)图中地方时是12点的是和,C地此时正值赤道上日出还是日落?

(7)次日后3个月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

B.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且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大

C.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D.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变快

【答案】

(1)略

(2)

(3)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4)C,D,D

(5)B〉C〉A〉D

(6)AD,日出

(7)C

【解析】

(1)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北半球为逆时针,南极点附近为顺时针。

在图中短线上,画出逆时针箭头即可。

(2)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一半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为夜半球,图中CD线为晨线,所以该线左侧为夜半球。

(3)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北半球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位于一年中的最北地区,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4)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读图可知,图中C点位于赤道上,线速度最大。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南极圈及以南地球出现极夜现象,D点位于南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地偏力向左,右侧淤积,D位于南半球,右岸淤积。

(5)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距离北回归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依次为BCAD。

(6)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点,读图可知,图中右侧AD所在经线为地方时为12点。

C位于晨线与赤道交点上,为地方时6点,此时正日出。

(7)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北半球各种昼渐短,夜渐长,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故选C。

32.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季。

图中A处气压中心名称是。

(2)字母B表示(风向)季风,它的成因是;受它影响时,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3)字母C表示(方向)季风,它形成的原因是。

【答案】

(1)夏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2)东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高温多雨

(3)西南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解析】

(1)读图可知,此时我国东部盛行东南季风,为北半球夏季。

A位于赤道附近,为印度低压。

(2)图中B为东南季风,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我国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此时为高温多雨的气候。

(3)读图可知,C为西南季风,形成原因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的。

【点睛】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冬季)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北太平洋中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中的冰岛低压),在东亚形成了西北季风;7月(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得副热带高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中的亚速尔高压),在东亚形成了东南季风。

33.读下面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回答问题:

(1)在A、B、C、D四处发展棉花、水果、蔬菜和乳牛生产,则:

A处宜发展生产,B处宜发展生产,C处宜发展生产,D处宜发展生产。

(2)如果在D处发展种植业,最好按照等高线修筑梯田,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也有利于。

【答案】

(1)棉花;蔬菜;乳牛;水果

(2)耕地面积,水土保持

【解析】

(1)A处离城市较远,地价低,且土地面积广阔,适宜粮棉作物种植;B处离城市较近,便于销售,且靠近河流,故适宜种植蔬菜。

C处靠近公路,交通便利,且离城市较近,故适宜布局乳畜业;D处位于郊外丘陵地带,适宜种植林果业,

(2)D处位于郊外丘陵地带,适宜种植林果业,如果按照等高线修筑梯田,降低了地表起伏,既保持水土,又可获得经济效益。

34.读图,回答问题:

在A、B、C、D、E五处,自来水厂应布局在,化工厂应布局在,

钢铁厂应布局在,服装厂应布局在,火电厂应布局在。

【答案】CAEBD

【解析】自来水厂,为了保障水质,应布局在流经城市的上游地区,读图可知,C位于河流流经城市的上游地区,适宜布局自来水厂,化工厂对于城市大气有严重污染,A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的影响小。

钢铁厂对于交通及原料的要求高,E处可以布局钢铁厂。

服装厂对于环境影响小,需要大量劳动力,B处位于城区,人口多,适宜布局服装厂。

火电厂对于城区环境影响大,适宜布局在城市盛行风下风向或者垂直郊外,图中D处适宜布局火电厂。

35.读“南水北调输水路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目的是。

(2)在东线方案A、B、C段输水道中,可进行自流输水的是段。

(3)南水北调三个方案中:

①全程可自流输水,水质最好,在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目前尚未开工建设的是工程;

②全程可自流输水,涉及移民数量最多,靠近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工程;

③最先开工,工程量最小,水质最差的是工程。

④完全位于第三极阶梯,且需要逐级抽水的是工程。

(4)长江能成为我国南水北调水源区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流域离缺水严重的西北和华北较远

B.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C.长江流域人口较少,需水量不大

D.长江干流长,流域面积广,是我国的丰水区

(5)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

关于其负面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下游水质

B.减少泥沙淤积,不利于航行

C.给江淮沿线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D.输水沿线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答案】

(1)缓解水资源紧张

(2)A

(3)西线,中线,东线,东线

(4)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