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527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docx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六章认识区域:

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的特征。

(3)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体会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掌握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归纳、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

漠河风光、哈尔滨冰雕、长白山天池

提问:

你知道下列图片描述的景观吗?

它们位于我国哪个地区?

(学生回答)

明确:

漠河风光、哈尔滨冰雕、长白山天池,它们都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今天,我们就走近东北地区,首先来看看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二、新课学习

(一)地理位置

提问:

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

(学生回答)

明确: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东北地区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活动:

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其邻国、临省(区)和濒临的海洋。

2.东北地区大约跨越多少经纬度?

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3.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位置,就是回答“它在哪里”的问题。

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如海陆位置等)。

读图,判断下面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绝对位置,哪一幅表示的是相对位置。

明确:

1.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东、北两面与朝鲜和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濒临的海洋有渤海和黄海。

2.东北地区经度位置大约位于1180E至1350E之间,东西大约跨越17个经度;纬度位置大约位于380N至530N之间,南北大约跨越15个纬度,主要位于北温带(从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3.第一幅图是绝对位置,第二幅图是相对位置。

下面来我们来描述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发言)

老师明确:

一、纬度位置(绝对位置):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二、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位于中国东北部,南临渤海和黄海,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总结:

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以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为例

第一步:

首先读“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初步认识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

第二步:

读“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确认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并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省(区)和濒临的海洋,内部行政区域的划分及相对位置。

第三步:

读“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湖泊、地形区等,以及它们的分布状况,进而整体把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活动:

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

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1.比较中国、日本、蒙古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明确:

1.中国:

海陆兼备,东临太平洋,海运便利,可以同海外各国进行海外贸易;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可以同陆上邻国进行边境贸易。

日本:

岛国,海上交通运输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型经济的发展。

蒙古:

内陆国,只适合与陆上邻国进行边境贸易,没有海运,不利于开展海外贸易,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2.东北平原纬度较高,地处温带,适合耐寒农作物生长,农作物生长期长,一年一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处亚热带,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

海南岛位于热带,农作物生长期短,作物熟制一年三熟。

(二)地形特征

出示东北地区地形图

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平原,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学生读图)

明确:

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山地、平原和丘陵,山地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平原有东北平原,丘陵有辽东丘陵。

展示东北地区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学生发言)

明确:

东北地区地表结构呈半环状的三带:

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是广阔的平原。

东西高,中间低。

用一句话来概括:

山环水绕,平原居中。

提问:

有人说三江平原是由三条河流的泥沙冲积而成的,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呢?

(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条河流的泥沙冲积而成的。

上述说法是正确的。

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和嫩江的泥沙冲积而成。

辽河平原由辽河的泥沙冲积而成。

拓展延伸:

视频:

《三江平原湿地》

“白山黑水”

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东南部,是松花江、图门江、鸭绿江等河流的发源地。

长白山天池系由火山口积水成湖。

天池湖水碧蓝,水平如镜,群峰倒映,风景秀丽。

黑龙江流经黑龙江省北侧,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重要的界河,流域内森林茂密,径流丰富。

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也是流经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

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也是流经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

松花江连接了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吉林等城市,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水上运输线。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东、北两面与朝鲜和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濒临的海洋有渤海和黄海。

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具有山环水绕、平原居中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

1.东北地区包括哪几个省区(A)

A.黑、吉、辽B.黑、冀、辽C.黑、内蒙古、辽D.内蒙古、黑、吉

2.关于东北地区的描述,错误的是(D)

A.位于中国东北部

B.主要位于北温带

C.南部濒临渤海和黄海

D.西接河北省,南连山东省

3.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A)

A.山地、平原、丘陵为主B.平原、高原、丘陵为主

C.平原、盆地、丘陵为主D.高原、盆地、丘陵为主

4.三江平原是由三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三江不包括(C)

A.黑龙江B.松花江

C.嫩江D.乌苏里江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同步练习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地形特征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小组讨论活动比较多,学生要充分利用根据教师的提示,回忆新旧知识,积极思考,开阔思维,锻炼分析地理图片,总结归纳的能力。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比较黑、吉、辽三省的气候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大的特点,体会到我国疆域辽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复习提问:

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在哪里?

以什么地形为主?

(学生回答)

明确:

东北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地形以平原、山地和丘陵为主。

过渡: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二、新课学习

(一)气候特征

(气温)

活动1:

1.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

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1月平均气温在-80C至-280C之间,与我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偏低,且南北温差大。

展示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

东北地区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雪最多的地区。

拓展延伸:

提问:

东北的民居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有这些特点?

(学生回答)

明确:

屋顶坡度大,窗户小,墙体厚。

原因是东北地区降雪多,屋顶坡度大,有利于积雪滑落;冬季寒冷多风,窗户小,墙体厚,有利于保暖。

提问:

东北地区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

(学生回答)

明确:

7月平均气温在180C至240C之间,但大部分地区在200C以上,夏季较为炎热。

小结:

东北地区的气候具有冬冷夏热的特点。

展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提问:

东北地区跨越哪些温带带?

(学生回答)

明确: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降水)

2、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

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大约在500~1000毫米之间,从空间分布来看,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活动2:

下图表示的是大连、长春、哈尔滨三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据此完成任务。

1.将下列三个城市按1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序。

2.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个城市?

判断城市ABC的名称。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1.从高到低:

B---C---A。

2.年降水量最多的是B;城市A为哈尔滨,城市B为大连,城市C为长春。

(气候类型及特征)

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图,提问:

东北地区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试总结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降水集中在夏季。

小结: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冷湿。

讨论:

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降水量差不多,为什么东北地区比较湿润?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东北地区由于气温低,导致蒸发量较小,故而形成相对冷湿的自然环境。

(东北地区的森林)

展示大兴安岭森林景观图

讲解:

东北地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典型植被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以及草甸草原等。

播放视频:

《大兴安岭》

活动3:

1.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长白山东南侧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而西北侧仅为600~700毫米。

议一议,为什么同一座山体两侧的降水量会有明显不同?

3.玲玲所在的一侧是山体的东南侧,还是西北侧?

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明确:

1.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过渡为红松、落叶松和云杉,然后过渡为岳桦林,最后是高山苔原。

原因: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东南侧为迎风坡,降水多;西北侧为背风坡,降水少。

3.玲玲所在的一侧是山体的东南侧,因为东南侧为迎风坡,降水多,同一植被带的分布上限比西北侧要高一些。

(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

指导学生读图找出下列河流:

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鸭绿江

提问:

冬季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哪条河?

为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

黑龙江,因为它的纬度最高,气温最低。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表现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由于该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一方面导致气候冷湿,另一方面导致河流封冰期长。

除此之外,影响本地区气候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地形因素,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使植被的垂直变化差异显著。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城市中,冬季气温最低的是(D)

A.大连B.长春C.哈尔滨D.漠河

2.下列河流结冰期最长的是(B)

A.松花江B.黑龙江C.嫩江D.乌苏里江

3.长白山东南侧降水多是因为(C)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

4.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短暂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在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中已经体现过,本节课只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加以细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地图去发现、分析、归纳,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巩固,达到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目的。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文信息培养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归纳、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

大家看过《闯关东》这部电视剧吗?

(学生回答)

展示:

东北地区有关东、关外之称。

这里的“关”指的是山海关。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的农民向东北地区移民的过程。

19世纪初,黄河下游出现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而当时东北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

迫于日益重的生活压力,受灾农民不顾禁令(清政府为禁止汉人进入满州“龙兴之地”垦殖而颁布的禁关令),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陆续“闯”入东北。

闯关东造成了东北地区的人口急剧增长。

过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

二、新课

(一)人口分布

活动1:

出示黑、吉、辽三省的面积、人口对比表格: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面积(万平方千米)

45.4

18.7

14.7

人口(万人)

1953年

1190

1133

2039

2010年

3833

2747

4375

1.估算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分别为1953年的多少倍?

2.估算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1.估算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分别为1953年的3倍多、2倍多、2倍多。

2.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别是84.4人、146.9人、297.6人/千米2。

出示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图,提问:

读图说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

这里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早。

小结: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不均,中部和南部人口多,北部和东部人口少。

东北地区中部和南部地形多为平原,工业和交通发达,开发历史早,人口稠密;北部多山地,东部多沼泽,工业和运输条件较差,开发历史较晚,人口稀疏。

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因素:

地形、交通、开发历史等。

出示东北地区民族分布图,提问:

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哪一个?

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东北地区以汉族为主,但同时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主要的少数民族有满、蒙、回、朝鲜、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等。

其中,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展示东北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图片: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

阅读:

旗装与旗袍

旗袍是中国女性特色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装。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适应当地寒冷气候,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旗装作为日常服饰。

民国时期,对旗装进行改进,形成了旗袍。

活动2:

1.“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即“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找出鄂伦春族的分布地区,解释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

2.赫哲族是中国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

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赫哲人的渔猎生活。

找出赫哲族的分布地区,讨论上述民谣表达的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1.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地地区。

这里纬度高,气温低,山高谷深,溪流纵横,冬季,驯鹿还是这里的交通工具。

播放视频:

《鄂伦春族》

2.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松花江的下游地区。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描述的是赫哲人的渔猎生活,反映了东北地区的古朴、丰饶的自然风貌。

(二)城市分布

出示东北地区交通运输图,

1.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铁路干线:

京哈线、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

(学生读图找图)

明确:

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有主要地位。

2.读图,找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纷河、长春、吉林、图们、沈阳、大连、鞍山、丹东等城市,归纳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学生读图找出上述城市,并归纳分布特点)

明确:

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

介绍哈尔滨:

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机械、医药、食品、石油、化学、亚麻纺织、甜菜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同时又是重要的铁路枢纽,通过滨洲—滨绥线与俄罗斯保持广泛的联系。

活动3:

1.举例说明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

2.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

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有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1.哈尔滨拥有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中心城区至今仍保留有典雅别致的欧式楼宇,如:

中央大街、果戈理大街、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等。

原因:

哈尔滨位于中国的最北部,与俄罗斯接壤。

在建筑风格具有俄式风格,在饮食娱乐方面上也受其影响。

长期以来哈尔滨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造就了哈尔滨这座异国情调的城市。

拓展延伸:

展示哈尔滨的异国情调图片:

圣索菲亚教堂、哥特式建筑、果戈里大街

2.大连位于东北地区的最南部,依山傍海,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因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的优势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与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联系密切,海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介绍长春和沈阳两个城市:

长春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中国著名的汽车制基地,这里建有规模宏大的第一汽车制造厂,铁路车辆制造也有较大规模。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工业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冶金著称。

沈阳名胜古迹众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

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这里地形平坦,工业和交通发达;城市主要分布在铁路干线沿线地区,纵横交错的运输网络中,铁路占主要地位。

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沈阳。

四、课堂练习

1.东北地区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是(B)

A.黑龙江北部漠河附近B.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C.三江平原D.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2.以下为某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关于这个民族描述正确的是(D)

A.是朝鲜族女性的传统着装

B.手臂露出,不宜在寒冷的东北地区穿戴

C.该民族集中分布在长白山两侧

D.该民族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3.哈大线与滨洲线、滨绥线交会的城市是(A)

A.哈尔滨B.长春C.沈阳D.大连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人口分布:

平原多,山区少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城市分布:

沿交通干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讨论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针对学生漏掉的、不清楚的地方进行适当地引导和讲解,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对于东北地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铁路线路图以外,还要提醒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和气候进行分析,学会举一反三。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和“全国和东北地区部分农产品产量”表,说出东北地区农产品生产结构及其布局的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与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说出东北地区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特点,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背景和战略转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东北地区产业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及其发展农业的条件。

【教学难点】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与其矿产资源分布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

松嫩平原的农业景观图片、东北地区的工业图片。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城市的分布,而“民以食为天”,工业是主导产业,要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我们还需要考究这个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状况。

过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二、新课学习

(一)农产品生产基地

活动:

1.你知道东北地区有哪些著名的农产品吗?

请举例说明。

2.图中所示的农作物,能在东北地区自然生长的有哪些?

3.东北地区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主要分布在哪里?

4.东北地区的经济作物有哪些?

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明确:

1.春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甜菜等。

2.能在东北地区自然生长的有大豆、小麦、甜菜。

3.东北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有:

大豆、玉米、水稻和春小麦。

大豆主要分布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玉米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水稻分布较为分散;小麦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4.东北地区的经济作物主要有:

甜菜、花生、亚麻。

甜菜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花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亚麻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强调: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甜菜主产区之一,甜菜总产量占全国的1/3强。

展示东北地区的黑土地,阅读资料:

黑土地

讨论: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有利条件:

耕地面积广大、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

不利条件:

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作物熟制只能一年一熟。

展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东北地区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活动:

计算下表,分析计算结果。

议一议,表中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计算并分析)

全国

东北地区

总产量(万吨)

人均产量(千克)

总产量(万吨)

占全国的比重(%)

人均产量

(千克/人)

稻谷

19576

142.9

2870

14.7

262.0

玉米

17724.5

129.4

5478.9

30.9

500.1

豆类

1896.5

13.8

751.8

39.6

68.6

明确:

1.东北地区农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大,人均产量更是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为全国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小结:

农业地位:

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粮食作物:

水稻、春小麦、玉米、大豆

经济作物:

大豆、甜菜、亚麻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主要农业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