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47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docx

走向高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习题综合训练3

综合训练三 化学反应原理

90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Cu—64 Zn—65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54分)

1.(2015·武汉市高中毕业班2月调研)下列有关化学反应原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的活化能接近于零,所以反应速率很高

B.过程的自发性既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也能用于确定过程发生的速率

C.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电解质溶液的电解

D.化学变化中,各种原子的数目是恒定的,所谓资源匮乏只是元素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原理。

难度中等。

A项,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很容易发生,反应速率快,活化能接近于零;B项,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不能用于确定过程发生的速率;C项,电解质溶液导电,形成电解池,阴离子在阳极处失电子,阳离子在阴极处得电子,发生电解反应;D项,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资源匮乏是元素的分布发生变化。

答案:

B

2.(2015·西安八校高三联考)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kJ·mol-1,则含40.0g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也放出57.3kJ的热量

C.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1,则表示CO(g)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g)+O2(g)===2CO2(g) ΔH=-283.0kJ·mol-1

D.已知2C(s)+2O2(g)===2CO2(g) ΔH=akJ·mol-1,2C(s)+O2(g)===2CO(g) ΔH=bkJ·mol-1,则b>a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

难度中等。

铁和硫发生化合反应时需要加热,但属于放热反应,A错误;醋酸电离会吸热,使反应放出的热量减小,B错误;燃烧热是燃烧1mol物质时放出的热量,C错误;等量的碳充分燃烧比不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但放热时ΔH为负数,故b>a,D正确。

答案:

D

3.(2015·湖南省百所示范性中学高三联考)已知:

①Fe2O3(s)+

C(s)===

CO2(g)+2Fe(s) ΔH=+234.1kJ/mol;②C(s)+O2(g)===CO2(g) ΔH=-393.5kJ/mol,则2Fe(s)+

O2(g)===Fe2O3(s)的ΔH是(  )

A.-824.4kJ/mol     B.-627.6kJ/mol

C.-744.7kJ/molD.-169.4kJ/mol

解析:

本题考查盖斯定律。

难度中等。

由盖斯定律知,已知方程式②×

-①,可得目标方程,A正确。

答案:

A

4.(2015·绵阳二诊)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X、Y、Z、W四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W

初始浓度/mol·L-1

0.5

0.5

0

0

平衡浓度/mol·L-1

0.1

0.1

0.4

0.4

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体积分数为10%

B.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16

C.保持温度不变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若X、Y的初始浓度均为0.8mol·L-1,则相同条件下达到平衡,W的浓度为0.64mol·L-1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

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可得反应方程式为X(g)+Y(g)Z(g)+W(g),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体积分数为

×100%=10%,A选项正确;K=

=16,B选项正确;这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平等衡不移动,C选项错误;设达平衡时W的浓度为cmol·L-1(0

,解得c=0.64,D选项正确。

答案:

C

5.(2015·辽宁五校联考)t℃时,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X(g)+3Y(g)2Z(g),各组分在不同时刻的浓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初始浓度/mol·L-1

0.1

0.2

0

2min末浓度/rnol·L-1

0.08

a

b

平衡浓度/mol·L-1

0.05

0.05

0.1

A.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20%

B.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40

C.增大平衡后的体系压强,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前2min内,用Y的变化量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Y)=0.03mol·L-1·min-1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计算能力。

平衡时,X的转化率=

×100%=50%,A项错误;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1600,B项错误;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平衡后的体系压强,v正增大,v逆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项错误;

        X(g) + 3Y(g)2Z(g)

起始(mol·L-1) 0.1   0.2  0

转化(mol·L-1) 0.02  0.06 0.04

2min末(mol·L-1)0.08 0.14 0.04

前2min内,用Y的变化量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Y)=

=0.03mol·L-1·min-1,D项正确。

答案:

D

6.(2015·开封二模)COCl2的分解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图所示(第10min到14min的COCl2浓度变化曲线未标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解反应方程式为COCl2Cl2+CO

B.第2min反应温度高于第8min反应温度

C.在第8min反应温度下,12min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l2)≈0.03mol/L

D.产物CO在2~3min、5~6min和12~13min时平均反应速率为v(5~6)>v(12~13)=v(2~3)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图象分析、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等,意在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图象可知A项正确;第4~8min内,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T

(2)

v(5~6)>v(12~13)=v(2~3),D项正确。

答案:

B

7.(2015·西安八校联考)利用醋酸二氨合铜[Cu(NH3)2Ac]溶液吸收CO,能达到保护环境和能源再利用的目的,反应方程式为Cu(NH3)2Ac+CO+NH3[Cu(NH3)3]Ac·CO。

已知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表所示:

温度/℃

15

50

100

化学平衡常数

5×104

2

1.9×10-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15℃时,反应[Cu(NH3)3]Ac·COCu(NH3)2Ac+CO+NH3的平衡常数为2×10-5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减小压强,CO的转化率升高

D.醋酸二氨合铜溶液的浓度大小对CO的吸收没有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能力。

根据提供数据,温度降低,平衡常数增大,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项错误;[Cu(NH3)3]Ac·COCu(NH3)2Ac+CO+NH3为Cu(NH3)2Ac+CO+NH3[Cu(NH3)3]Ac·CO的逆反应,平衡常数互为倒数,则15℃时[Cu(NH3)3]Ac·COCu(NH3)2Ac+CO+NH3的平衡常数K=

=2×10-5,B项正确;减小压强,平衡逆向移动,CO的转化率降低,C项错误;增大醋酸二氨合铜溶液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CO的吸收,D项错误。

答案:

B

8.(2015·宜昌调研)已知4NH3(g)+5O2(g)4NO(g)+6H2O(g) ΔH=-905.9kJ·mol-1。

一定条件下,向1L密闭容器中投入0.8mol的NH3和1.6mol的O2,发生上述反应,第2min和第4min时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6mol和0.3mol。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不小于905.9kJ·mol-1

B.反应在第2min到第4min时,O2的平均速率为0.15mol·L-1·min-1

C.反应在第2min时改变了某一条件,该条件可能是使用催化剂或升高温度

D.平衡后降低压强,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减小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即正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而同一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活跃状态是相同的,活化能是指从反应物到活跃状态所需的能量,所以该反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减去正反应的活化能等于905.9kJ·mol-1,则逆反应的活化能不小于905.9kJ·mol-1,A项正确;c(O2)=

v(NH3)=

×

=0.1875mol·L-1·min-1,B项错误;反应从第2min到4min,使用催化剂或升高温度均能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减少,C项正确;平衡后降低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总物质的量增大,则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减小,D项正确。

答案:

B

9.(2015·湖北联考)T1℃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g),发生反应:

CO(g)+H2O(g)CO2(g)+H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2>t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反应时间/min

n(CO)/mol

n(H2O)/mol

0

2.00

3.00

t1

0.80

t2

1.80

A.用H2表示反应在t1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

mol·L-1·min-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3.00molCO和2.00molH2O(g),达到平衡时,n(CO2)=1.20mol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在t2min时向容器中再通入1.00molC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将增大

D.温度升至T2℃,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70,则正反应的ΔH<0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v(CO)=

mol·L-1·min-1,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得v(H2)=v(CO)=

mol·L-1·min-1,A选项正确;根据t2>t1和表中数据可知,在t1min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都是1,则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3.00molCO和2.00molH2O(g)与充入2.00molCO和3.00molH2O(g)达平衡时效果相同,故达到平衡时,n(CO2)=1.20mol,B选项正确;增大CO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CO的转化率减小,H2O的转化率增大,C选项错误;T1℃时K=

=1,T2℃时K=0.70,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又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的ΔH<0,D选项正确。

答案:

C

10.(2015·廊坊统考)某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3X(g)+Y(g)2Z(g),若要使平衡时反应物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总物质的量相等,且用X、Y作反应物,则X、Y的初始物质的量之比的范围应满足(  )

A.1<

<3    B.2<

<3

C.1<

<5D.1<

<2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

本题利用极端假设法分析。

设X、Y的初始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若Y全部转化,则X转化了3ymol,平衡时X为(x-3y)mol,生成的Z为2ymol,故x-3y=2y,得

=5;若X全部转化,则转化的Y为

mol,平衡时Y为(y-

)mol,生成的Z为

xmol,故y-

x,得

=1。

而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可能为100%,故X、Y的初始物质的量之比的范围为:

1<

<5。

答案:

C

11.(2015·兰州实战)已知常温下浓度为0.1mol·L-1的下列溶液的pH如下表所示:

溶质

NaF

NaClO

Na2CO3

pH

7.5

9.7

11.6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0.1mol·L-1NaClO溶液测其pH,pH小于9.7

B.0.1mol·L-1Na2CO3溶液中,存在关系:

c(OH-)-c(H+)=c(HCO

)+2c(H2CO3)

C.根据上表数据得出三种酸电离平衡常数大小关系为:

HF>HClO>H2CO3(一级电离平衡常数)

D.pH=2的HF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以体积比1∶1混合,则有c(Na+)=c(F-)>c(H+)=c(OH-)

解析:

本题考查了溶液中的平衡问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溶液中的几个守恒原理的应用以及对溶液中存在的平衡的分析能力。

根据“越弱越水解”可知对应的酸的酸性HF>HClO>HCO

,酸性越强,酸的电离常数越大,故电离常数大小关系为HF>HClO>H2CO3(二级电离平衡常数),C项错误,弱酸根离子的水解为吸热反应,加热促进水解,故加热0.1mol·L-1的NaClO溶液时,其pH>9.7,A项错误;根据质子守恒知,B项正确;氢氟酸为弱酸,pH=2的HF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时,氢氟酸过量,溶液呈酸性,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5·昆明二检)苯甲酸(C6H5COOH)是一种酸性比醋酸强的弱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水溶液中,C6H5COOH的电离方程式为:

C6H5COOHC6H5COO-+H+

B.0.1mol·L-1C6H5COONa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Na+)>c(C6H5COO-)>c(OH-)>c(H+)

C.C6H5COONa和C6H5COOH的混合溶液呈中性,且c(Na+)=0.1mol·L-1,则:

c(Na+)=c(C6H5COO-)>c(OH-)=c(H+)

D.等浓度的C6H5COONa和CH3COONa两溶液中,前者离子总浓度小于后者

解析:

本题考查电解质溶液,意在考查考生对电解质电离、水解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及灵活应用电荷守恒的能力。

苯甲酸是弱酸,其电离可逆,A项正确;C6H5COO-在溶液中会发生水解,且水解后溶液显碱性,故c(Na+)>c(C6H5COO-)>c(OH-)>c(H+),B项正确;C6H5COONa和C6H5COOH混合溶液中电荷守恒式为c(Na+)+c(H+)=c(C6H5COO-)+c(OH-),因混合溶液呈中性,即c(OH-)=c(H+),故c(Na+)=c(C6H5COO-)=0.1mol·L-1,C项正确;因溶液呈电中性,故c(苯甲酸钠溶液中总离子)=2[c(Na+)+c(H+)],c(醋酸钠溶液中总离子)=2[c(Na+)+c(H+)],由于CH3COO-水解程度比C6H5COO-大,故醋酸钠溶液中c(OH-)大,由水的离子积可推知醋酸钠溶液中c(H+)小,而两溶液中c(Na+)相等,故等浓度的苯甲酸钠溶液与醋酸钠溶液中,前者离子总浓度比后者大,D项错误。

答案:

D

13.(2015·郑州二检)25℃时,将某一元酸HA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测得反应后溶液的pH如下表,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实验编号

起始浓度/mol·L-1

反应后溶

液的pH

c(HA)

c(NaOH)

0.10

0.10

9

X

0.05

7

A.X>0.05

B.将实验①所得溶液加水稀释后,c(OH-)/c(A-)变大

C.实验①所得溶液:

c(A-)+c(HA)=0.10mol·L-1

D.实验②所得溶液:

c(Na+)+c(OH-)=c(A-)+c(H+)

解析:

本题考查水溶液中离子浓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表中实验①数据分析,HA为弱酸,表中实验②反应后溶液的pH小于实验①的pH,酸性增强,则X>0.05,A项正确;实验①所得溶液为NaA溶液,加水稀释后,A-的水解平衡A-+H2OHA+OH-向右移动,则c(OH-)/c(A-)变大,B项正确;HA和NaOH溶液等体积等浓度混合,根据物料守恒得c(A-)+c(HA)=0.05mol·L-1,C项错误;由电荷守恒得c(Na+)+c(H+)=c(OH-)+c(A-),而pH=7时,c(H+)=c(OH-),故c(Na+)+c(OH-)=c(A-)+c(H+),D项正确。

答案:

C

14.(2015·南昌零模)化工生产中常用MnS作沉淀剂除去工业废水中的Cu2+:

Cu2+(aq)+MnS(s)CuS(s)+Mn2+(aq)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MnS的Ksp大于CuS的Ksp

②达到平衡时c(Mn2+)=c(Cu2+)

③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后,溶液中c(Cu2+)、c(Mn2+)保持不变

④该反应平衡常数K=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沉淀的溶解平衡及其转化,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化学式相似的物质,溶度积大的物质容易转化为溶度积小的物质,所以MnS的Ksp比CuS的Ksp大,故①正确;该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相等,故②错误;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后,溶液中c(S2-)增大,由于温度不变,溶度积不变,故c(Cu2+)、c(Mn2+)均减小,③错误;反应的平衡常数K=

,故④正确。

本题选A。

答案:

A

15.(2015·株洲一模)常温下,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1CH3CO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点①所示溶液中:

c(CH3COO-)+c(CH3COOH)=2c(Na+)

B.点②所示溶液中:

c(Na+)=c(CH3COO-)

C.点③所示溶液中:

c(Na+)=c(CH3COOH)+c(CH3COO-)

D.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

c(CH3COOH)>c(H+)>c(CH3COO-)>c(Na+)>c(OH-)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电解质溶液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图象分析能力以及推理判断能力。

点①所示溶液的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CH3COONa和CH3COOH,所以c(CH3COO-)+c(CH3COOH)=2c(Na+),A选项正确;点②所示溶液的pH=7,说明c(H+)=c(OH-),由电荷守恒可得:

c(Na+)+c(H+)=c(OH-)+c(CH3COO-),则c(CH3COO-)=c(Na+),B选项正确;点③所示溶液表示氢氧化钠与醋酸恰好完全反应,溶质只有CH3COONa,根据物料守恒得:

c(CH3COO-)+c(CH3COOH)=c(Na+),C选项正确;滴定过程中始终存在电荷守恒:

c(Na+)+c(H+)=c(OH-)+c(CH3COO-),D项中c(CH3COOH)>c(H+)>c(CH3COO-)>c(Na+)>c(OH-)表明c(H+)+c(Na+)>c(CH3COO-)+c(OH-),不符合电荷守恒,D选项错误。

答案:

D

16.(2015·大庆二模)光电池是发展性能源。

一种光化学电池的结构如图,当光照在表面涂有氯化银的银片上时,AgCl(s)

Ag(s)+Cl(AgCl)[Cl(AgCl)表示生成的氯原子吸附在氯化银表面],接着Cl(AgCl)+e-===Cl-(aq),若将光源移除,电池会立即恢复至初始状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照时,电流由X流向Y

B.光照时,Pt电极发生的反应为:

2Cl-+2e-===Cl2↑

C.光照时,Cl-向Pt电极移动

D.光照时,电池总反应为:

AgCl(s)+Cu+(aq)

Ag(s)+Cu2+(aq)+Cl-(aq)

解析: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意在考查考生对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离子移动方向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光照时,氯化银在Ag电极得到电子生成Ag,故Ag电极是正极,Pt电极是负极,电流由X流向Y,A项正确;光照时,Pt电极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反应:

Cu+-e-===Cu2+,B项错误;光照时,Cl-向负极(Pt电极)移动,C项正确;光照时,电池总反应为:

AgCl(s)+Cu+(aq)

Ag(s)+Cu2+(aq)+Cl-(aq),D项正确。

答案:

B

17.(2015·开封二模)人工肾脏可用间接电化学方法除去代谢产物中的尿素,原理如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电源的负极

B.电解结束后,阴极室溶液的pH与电解前相比将升高

C.阳极室中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

D.若两极共收集到气体13.44L(标准状况),则除去的尿素为7.2g(忽略气体的溶解)

解析:

本题考查电化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由图可知,左室电解产物为CO2和N2,发生氧化反应,故a为电源的正极,右室电解产物为H2,发生还原反应,故b为电源的负极,A项错误;由图可知,左侧阳极室Cl-首先放电,生成氯气,氯气再氧化尿素生成氮气、二氧化碳,阳极室中发生的反应依次为:

2Cl-+2e-===Cl2↑,CO(NH2)2+3Cl2+H2O===N2+CO2+6HCl,阴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或6H++6e-===3H2↑),根据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阴极室产生的OH-与阳极室产生的H+的数目相等,阳极室中反应产生的H+通过质子交换膜进入阴极室与OH-恰好反应生成水,所以阴极室中电解前后溶液的pH不变,故B、C项错误;两极收集到的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

=0.6mol,由上述分析可知N2~CO2~3H2~CO(NH2)2,n(N2)=n(CO2)=n[CO(NH2)2]=0.6mol×

=0.12mol,m[CO(NH2)2]=0.12mol×60g·mol-1=7.2g,故D项正确。

答案:

D

18.(2015·昆明二模)利用碳纳米管能够吸附氢气,设计一种新型二次电池,其装置如图所示。

关于该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电池放电时K+移向正极

B.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H2-2e-+2OH-===2H2O

C.电池充电时镍电极上NiOOH转化为Ni(OH)2

D.电池充电时碳纳米管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