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运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4934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13地球的运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地球的运动.docx

《13地球的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地球的运动.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地球的运动.docx

13地球的运动

第3节 地球的运动

高一备课组白玉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

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时差的计算。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

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投影表格,提问检查)

概念

成因

特点

所处位置

黑子

光球

耀斑

色球

太阳风

日冕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

概念

成因

特点

所处位置

黑子

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

光球

耀斑

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色球

太阳风

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

日冕

师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表格空白内容。

师投影表格,巡视检查指导学生自学情况,并板书课题及表格内容。

板 书: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

生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方向转动。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如下图所示。

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4小时吗?

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

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课件显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

图1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推进新课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分步显示讲述: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将会忽略不计。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

假设遥远的恒星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360°)。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

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

自转的角度是多少?

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回答。

师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

因为是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图2                   图3

师若以图3中的太阳作参照点,则太阳日的长度应为E1到E3的时间间隔(显示太阳日的长)。

师指图分析,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师地球自转的速度主要有线速度和角速度,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读图提出探究性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

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

赤道上的地点自转的线速度是60°N上的几倍?

如何证明呢?

从地球自转线速度考虑,发射卫星是在海口好呢,还是在太原好?

为什么?

生观察“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小组合作探讨以上问题,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1地球自转一周为360°,所需时间约为24小时,故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360°/24小时=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不同纬度的纬线圈长度除以24小时。

生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均相等,都是15°/小时。

生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性评价并讲述:

关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60°N上的几倍问题,我们可用画图分析的方法寻找答案。

师画板图如下图,R为地球半径,r为60°N地球自转的半径。

生到讲台,在黑板上证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60°N上的2倍。

如下:

∵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

V=2πR÷24小时

60°N上的自转线速度

v=2πr÷24小时

r=Rcos60°=1/2R

∴V=2v

师(承转)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

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那么地球公转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动画“地球的公转图”,这是从地球的北极上空观测到的公转情况。

投影:

请同学们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讨论回答:

问题1: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

师问题2: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太阳是否位于这个轨道的中心位置?

太阳的位置在那里?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否变化呢?

生椭圆轨道图

投影:

师(简单介绍椭圆的基本特征:

长轴,短轴,椭圆中心,焦点)

生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因而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师展示表格

时间

速度快慢

平均角速度

远日点

7月

近日点

2月

 

问题3:

地球公转过程中的速度是否变化呢?

如果变化,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生是变化的。

近日点最快,过后越来越慢,到远日点最慢,然后又逐渐加快。

师问题4: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

生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

(巩固训练)

生填表,完成自转、公转基本特点表格。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由西向东从北极看:

逆时针

从南极看:

顺时针

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60°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0

地球公转

太阳

由西向东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

逆时针转

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

顺时针转

1个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

约1°/日,平均线速度:

30km/s

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画横线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投影逐步显示)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时可采用列表对比法,加以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同上表)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

地球自转的证明

探究内容:

生活在赤道地区的人们,“坐地日行八万里”。

赤道上的线速度为1670千米/小时,这比超音速飞机还快,为什么人们察觉不到呢?

因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太小了。

我们知道,钟表的时针每天转两圈,人们一般察觉不到它的转动。

地球每天才转一圈,仅是钟表时针角速度的一半,再加上地球自转极其平衡,就更不易察觉它的运动了。

那么,怎样才能证明地球的自转呢?

北京天文馆的傅科摆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傅科摆实验。

他用一根长67米的钢丝将一个重28千克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它的摆动轨迹。

由于房屋随地球自转缓缓移动,钟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

傅科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旋转。

北京天文馆的大厅里也有一个巨大的傅科摆,它时时刻刻告诉人们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着。

除上述傅科摆能证明地球的自转外,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试举一例说明。

探究过程、方法:

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观测,用斜角测角器,对准北极星以外的某一颗恒星,将瞄准器的位置固定,过一段时间(半小时至1小时),再去观察那颗恒星时,就无法在原位置找到它了,这主要是地球自转的原因。

思考该恒星相对于原位置的偏离方向,根据观察的间隔时间,推算其偏离角度,并尝试找到该恒星,进行测量验证。

探究结果:

将观测结果组内交流。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表格所列项目思考回答:

投影: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60°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0

地球公转

生根据教师提问分别回答。

师学生回答的同时,对应表格中的每个空格逐个显示答案。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说: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据此,思考下列问题:

诗中所说的“地”位于何处?

这种现象是由哪种地球运动造成的?

生(回答)“地”在赤道地区,这种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师地球自转运动除每日绕地轴旋转一周外,还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

板 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推进新课

师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学生想象,教师启发思考: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光线照亮了球体的多少?

为什么?

(2)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光线和教材插图中太阳光线有什么不同?

(4)昼夜之间的分界线叫什么?

它与太阳光线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和课件演示昼夜的形成;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一不透明的球体如篮球、足球等演示说明)

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生小结: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

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师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

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

教师课前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好几个点(如北京、伦敦、纽约等),作出了标志(彩色粉笔画点或贴一彩纸点等),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

(1)当太阳光照射北京时,哪些国家在白天?

哪些国家是夜晚?

生观察回答:

北京为白天,伦敦、纽约是夜晚。

(2)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北京和纽约是在白天还是晚上?

生观察后回答:

北京为夜晚,纽约成为白天。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生连续转动地球仪,上述城市的白天和夜晚不断转换,引起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4)转动地球仪时,观察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关系?

生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即晨昏线是自东向西运动。

(5)地球上某地一个白天和晚上周期大约是多少时间?

生(回答)为一个太阳日,约为24小时。

以上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也可分组演示,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投影:

判断图中E、F、G、H四点哪些在晨线上、哪些在昏线上?

学生回答:

E、G、H在晨线上,F在昏线上。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否发现,家乡河流的右岸冲刷比左岸严重,厨房排水时,水是逆时针方向排出的,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现象呢?

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将获得明确的答案,即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发生偏移造成的。

板 书:

(二)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师拿一把雨伞,撑开,将其比作北半球,则伞顶端代表北极,伞的支架杆代表经线。

若雨伞不动时,从“北极”向下用水杯倒水,则发现水珠从布上沿“经线”向“南”流动;若将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水珠流动轨迹是否和刚才相同;如不同,水珠偏离“经线”的左侧还是右侧?

若将雨伞逆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转动时,水珠如何偏离?

生观察演示实验,分组讨论: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有何规律?

举例说明有何影响。

如何用左右手定则判断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师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时,可采用“左右手法则”,具体方法如下: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

如下图所示。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这种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因此,地球自转产生的另一个现象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 书:

(三)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地方时

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

(1)同一纬度上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先见到日出,哪个先送走落日?

为什么?

(2)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多长时间?

每1°相差多长时间?

生认真观察并回答以上问题。

北京较乌鲁木齐先见到日出,也先送走落日,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

师如何计算地方时?

步骤如下:

(1)画数轴如下图,计算经度差:

A、B两地的经度差为118°+45°=163°(同减异加,即同为东经度或西经度,两地经度数相减为两地的经度差,两地分别为东经度和西经度,两地的经度数相加为两地的经度差)。

(2)确定东西方向:

A向东走可到达B地(采取此法时不能过日界线)

(3)利用公式计算:

板 书:

2.时区和区时

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区划分图,提问:

(1)全球共分为多少个时区?

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

(2)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

从北京出发到伦敦的游客,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4)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有什么区别?

二者相差多长时间?

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生1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划分为12个时区。

生2伦敦中时区,开罗东二区,莫斯科东三区,北京东八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从北京到伦敦后手表要拨后8小时。

生3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

生4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不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两者相差16分钟。

师总结学生回答情况,并分析区时计算的方法与步骤(与地方时的计算相同)。

计算公式:

生完成教材P22活动中训练题。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板 书:

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师启发学生思考

哪个时区的时刻最早?

哪个时区的时刻最晚?

为什么?

师生结合下图分析

师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

请大家仔细观察,日界线和180°经线吻合吗?

生不吻合。

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

师很好。

这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投影:

1.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八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当地时间是(  )

A.10月2日15时        B.10月2日3时

C.10月1日15时

D.10月1日3时

读下图,回答2~3题。

2.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判断甲地时间为(  )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3.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其余部分为7月7日,判断甲地时间为(  )

A.3时

B.9时

C.12时     

D.15时

4.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

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

C.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的钟点早一小时

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

5.一架飞机于10月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变更为(  )

A.不变

B.10月2日

C.9月30日D.9月31日

6.通过我国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

A.120°E

B.东九区中央经线

C.120°W

D.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

答案:

1.C 2.B 3.B 4.D 5.C 6.A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了昼夜交替、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地转偏向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区时等知识,特别是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利用日界线进行日期的判断等既是高考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多加训练,熟练掌握。

按教材P18~P22活动要求,测量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板书设计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现象

(二)

(三)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和区时

3.日界线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

结合地球的运动知识,观察一定条件下水的流动。

探究内容:

根据你的兴趣,选择一个小实验,观察思考:

当厨房水池里的废水要放掉时,等水平静下来后,然后拔掉塞子,观察水是如何流走的。

如果是旋转流下,转动的方向如何?

若水池实验是在悉尼完成,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

作出推测或猜想。

探究过程、方法:

根据实验观察结果,联系地转偏向力的知识,找出原因何在;尝试运用图示法辅助思考和表述。

用所学理论知识验证上面的猜测,总结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

探究结果:

以小论文形式在班内交流。

 

板 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推进新课

师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学生想象,教师启发思考: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光线照亮了球体的多少?

为什么?

(2)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光线和教材插图中太阳光线有什么不同?

(4)昼夜之间的分界线叫什么?

它与太阳光线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和课件演示昼夜的形成;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一不透明的球体如篮球、足球等演示说明)

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生小结: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

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师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

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