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5124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docx

高考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

2015年高考(31)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高三联合调研考试

高考模拟

2014-09-161448

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2015届高三9月三省联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批评庸俗化

普冬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

好的批评如同灯光,指引着作品从暗处走向前台。

近些年的诗歌批评中,不乏这样的经典或中肯之作。

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诗歌批评为了应酬需要,违心而作,学术含量可疑,甚至堕落为诗人小圈子里击鼓传花的游戏道具。

这类批评对诗歌创作来说类同饮鸩止渴,还不如索性没有的好。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诠释过度,脱离作品文本进行没有限度的“再创造”。

一些平庸之作明明直白无味或佶屈聱牙,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演“皇帝的新衣”闹剧。

这些批评牵强附会、肆意升华,外延无限扩张,乃至另起炉灶,使批评成为原创式的畅想,早已失去了与原作品的联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一哄而上的羊群效应。

有人提到“疼痛”,一时间无痛不成诗,非痛不好诗,翻开诗歌评论集,简直“痛不欲生”;有人说到“底层写作”,于是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新宠。

不论创作还是批评,长期以来已习惯跟风、复制和起哄。

对生活我们缺的不是图解,而是用心的关注。

诗歌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诗歌批评同样如此。

海洋、浪花、岛屿,应该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还给诗歌,也还给批评。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

较之个体性的埋头创作,不少诗人似乎更喜欢混个脸熟,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诗歌批评基本沦为诗人间的交际和应酬。

哪怕是纷纷攘攘的流派或主义之争,也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名目噱头不少,却未见得与文学和读者有何关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以偏概全、近亲结缘。

某些诗人同时兼有批评家身份,习惯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

比如现实主义视浪漫为虚空,浪漫主义视写实为流水账,废话诗人眼里唯美即为幼稚,至于下半部诗人则一篙子打翻一船人——除我之外都是“伪娘”。

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门派偏见之争,批评效果不难预期。

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创造的成果。

今天的浪漫或许是明天的现实,当下的现实也可能是昨天的浪漫。

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品是否揭示生命本质,精神是否向真向善向上,以及手上的“主义”是否与我们的诉求达成一致。

而批评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让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创造性诉求的佳作,在反复的研读与辨析中沉淀价值。

  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

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需要树立,批评家需要贡献学术良知。

果真如此,对诗歌和读者,都将是福音。

1.下列关于“诗歌批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对于作品而言意义巨大,犹如灯光一样能够指引着作品由暗处走向前台。

B.诗歌批评是对作品的诠释,也是对作品文本的一种再创造,但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C.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保持清醒,与文学和读者紧密联系,而非人云亦云一哄而上。

D.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有学术良知,用心关注、反映生活,而不是对生活进行图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的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术含量低,有些甚至沦为学术游戏,妨碍了诗歌创作的进步。

B.不少的诗歌批评脱离现实,牵强附会,更有甚者竟然割裂与原作品的联系另起炉灶,天马行空,肆意畅想。

C.无痛不成诗,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诗歌的新宠,这些陋习导致了诗歌批评的庸俗化。

D.诗歌批评之所以会出现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的现象,在于批评者心气浮躁,不能潜心、埋头创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与诗歌一样,都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反映真实是它们的共同要求,而不是制造噱头。

B.现在的诗歌批评家习惯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给诗歌创作造成恶劣影响。

C.文艺作品需要揭示生命本质,表现真善美;文意批评则要把文艺作品中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将价值沉淀。

D.诗歌批评庸俗化,会丧失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如果文艺批评家再不反省,对诗歌和读者来说,都是灾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

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

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

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

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

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

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①。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

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

是时,四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

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

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又邀阍闼②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

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

“惟有死耳!

”遂击宦者。

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

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

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

“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

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

其言忠义感激,故下皆畏悦。

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

许孟容、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新唐书·卷一五八·列传第八十三·张建封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

②阍闼:

宫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       显:

显扬

B.希烈数败王师,张甚           张:

张狂

C.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         何:

怎样

D.欲亟去,不许                 亟:

赶紧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B.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C.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D.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建封慷慨豪迈,洞察事理。

李光弼奉命讨伐苏、常一带的盔贼时,张建封认为不必交战,只要晓谕祸福就能令盗贼投降,果如所料。

B.张建封文武双全,治军有方。

李希烈叛乱,派精兵强将攻打寿州,张建封修壕练兵严加抵拒,叛军最后被平;治理徐州时,全军大治。

C.张建封关心民生,体恤民情。

宦官主持宫市,欺行霸市,一农夫反抗被拘,张建封向皇帝求情,并趁机请求废除官市,皇帝欣然应允。

D.张建封待人宽容,礼贤下士。

张建封善容人过,对恶人也法内宽容;喜欢延揽人才,不管贤能与否均同礼相待,士人也觉得宾至如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

(5分)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康与之

阿房废止汉荒丘,狐兔又群游。

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

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注】康与之,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词人,此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前。

8.“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5分)

9.词的上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如何抒发的?

请结合注释简要阐述。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2)在《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   ,    ”将琵琶女掏谨腼腆、欲露还藏的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3)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花 布

贾大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

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

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

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经常赶集的人都认识她,但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姑娘不过二十一二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那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示不感兴趣。

“那一盆多少钱?

”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打断她的话。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

在今天的花市上,这是独一份儿。

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那花朵大,花瓣儿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一样。

姑娘说:

“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

“我要的就是令箭荷花!

“它贵。

“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

老头瘦瘦的,大约60多岁,白布褂子,紫花裤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

姑娘问:

“老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的。

“哪村?

“严村,城北的严村。

“晓得晓得。

”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地方啊,那里的人们身上不缺‘胡萝卜素’……”

看花的人们一齐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

严村是个苦地方,多少年来,那里的人们每年分的口粮只能吃七八个月,不足部分,就用胡萝卜接济。

在人们的笑声中,老头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

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

“多少钱,有价儿没有?

“15。

”姑娘止住笑说。

“多少?

”人们睁大眼睛。

“15。

”姑娘重复道。

“要十天工值,不买不买,太贵太贵。

“你给多少?

”姑娘赶了一句。

“10块,多一分钱也不买。

”老头坚定地说。

“12,少一分钱也不卖。

”姑娘也不相让。

“不卖,你留着自己欣赏吧!

”老头白了姑娘一眼。

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

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大半是头上戴草帽或扎手巾的乡下人。

原来乡下人除了吃饭穿衣,他们的生活中也是需要一点花香的。

一个眉目清秀的干部打扮的年轻人挤上来说:

“老头,你晓得这是什么花?

“令箭荷花!

“原产哪里?

“原产……原产姑娘家里!

年轻干部哈哈大笑。

笑罢,用扇子照老头的肩上拍了两拍,说:

“墨西哥。

——让给我吧,老头。

“不行。

人们群里爆发了一片笑声。

年轻干部用扇子挡着嘴,对老头嘀咕了几句什么。

老头立刻冷着脸说:

“不行不行,明天也是我的生日,我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

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那个上级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

年轻干部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

“你是哪个村的?

“严村的。

“你们村的支书是谁?

这一回,人们没有笑。

他们望着年轻干部的脸色,纷纷说:

“老头,让给他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老头听人劝说,心里好像活动了一点。

他望着那盆令箭荷花,用手捻着胡子,又咂起嘴唇儿。

年轻干部冷冷一笑,乘势说:

“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

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

姑娘,我出13块钱买了!

说着,把钱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手拿着小花手绢,依然那么扇着,冷冷地盯着他。

他还想说什么,那老头一跳脚,从怀里掏出一把崭新的票子,扯着嗓子嚷道:

“你要那么说,我出14块钱!

“你这个人真是自不量力!

”姑娘好像生了很大的气,瞪了老头一眼说,“看在你来得早,凭着你那票子新鲜,依你,10块钱搬走吧!

记住,原产墨西哥,免得叫人再拿扇子拍你!

年轻干部气得脸色发白,用扇子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还问我们治保主任是谁吗?

人们明白姑娘的心思,一齐仰着脖子大笑起来。

在笑声中,人们都去摸自己的钱包,都想买姑娘一盆花,姑娘就忙起来了。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总共描写了两组矛盾,一是卖花姑娘和老头讥笑与被讥笑的矛盾,二是年轻干部和老农、卖花姑娘蔑视农民与保持自尊的矛盾。

B.年轻干部身在农村却蔑视农民,达不到目的时,公然以权势威胁农民,对农民以主子自居,对上级又竭力奉承讨好,真是心灵丑陋。

C.在文中“花市”只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从“事件”这一角度命题,题目可理解为“花市的故事”“花市的风波”“花市的趣闻”等。

D.文中画线句子对令箭荷花的描写浓墨重彩,这么处理一是突出这盆令箭荷花很特别,为下文争买作铺垫,二是与其他的花卉作对比。

E.小说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欲花10元买一盆令箭荷花的事例,反讽人们一富裕就忘了本。

(2)文中关于严村的那一部分对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卖花姑娘蒋小玉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卖花姑娘最后以10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仅仅是为了打抱不平吗?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

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

他留下了什么?

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

“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

”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

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

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

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

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

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

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

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

如果因事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

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

他与巴尔加斯·略萨(201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

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自己80岁生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上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

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

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

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连本带息加倍地专门回来补交房租。

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

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

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

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

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

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

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

这不可谓不魔幻。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

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

《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

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

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它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

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

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4月18日,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②略萨与马尔克斯可以说是一生的朋友和敌人。

早年略萨与马尔克斯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两人开始决裂,决裂的原因也一直被认为很诡异。

1976年马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时巧遇略萨,马尔克斯上前打招呼,略萨一记老拳将马尔克斯打倒在地。

2007年,两人和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色不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B.流亡巴黎时,马尔克斯穷困潦倒,房东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

30年后,马尔克斯回去报恩,房东太太没有接受,但大为感动。

C.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后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

D.在中国,除了主流作家或年纪较大的读者外,年轻读者对《百年孤独》不感兴趣,更有甚者认为此书是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E.马尔克斯去世了,以他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后继乏人,他留下的作品也乏人问津,在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经典往往被忽略。

(2)材料说“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除作品外,他留下了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材料写了马尔克斯请略萨写序、补交房租、拜访嘉宝三件事,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说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两者是否矛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    ,但有一点得到公认:

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

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    ,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民公仆贵在天下为公,而回归为公的价值观,就要抓住此次教育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践行,树立起权为民用的意识。

B.城市改造与规划能否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个性,关系到市民居住心理的满足,关系到城镇化的和谐发展,必须防止急功近利的做法。

C.在世界杯这个舞台上,球迷们能够近距离地为自己属意的巨星欢呼,初来乍到的小将们也有机会一战成名,这些也恰是世界杯的魅力所在。

D.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在不愁房租、发行便捷的优势下居安思危,与保利影业签订院线合作项目,联合影院跨界发展,赢得人们对此大声叫好。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社会的发展总是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走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   。

   ,   。

   ,    。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乡村文学在现实农村变革面前,是被动的、软弱的。

它把握不住农村的深层脉动和走向,看不清中国农村的未来生路和光明。

①城市的膨胀式扩张与乡村的急剧衰落

②—个以城市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科技文明强势崛起

③源远流长的乡村文明正在解体

④直接导致了城市文学的兴盛和乡村文学的式微

⑤面对这样一场现实变革

⑥乡村文学既努力跟踪和反映,又深感迷茫和乏力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④③②⑤⑥   C.③②⑤⑥①④   D.③④①②⑤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光,是人类的好朋友, ① 。

然而,光一旦变成污染, ② :

比如过强过滥的光、变化过于迅速的光会破坏植物的生长规律,会影响影人的生理与心理正常。

现在,国内不少城市还在不惜重金打造一座座“不夜城”,而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光污染的重灾区。

看美国大片,总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美丽城市。

其实纽约对夜间强光和霓虹灯的照明时段和适用地段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由此可知, ③ ,光是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不是制造光污染的。

17.阅读下面这幅公益广告(碗中,一农夫扶着犁在耕种),根据要求答题。

(5分)

 

(1)请为这则公益广告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不超过20字)(2分)

(2)请简要评价这幅公益广告画的创意。

(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小时候和朋友出去玩,虽然不能走得太远,但五六个人的小组在小学周围闯荡,却有了探险的快感。

长大了,和一群朋友出去玩,虽然走得很远,回来后却觉得很寂寞。

小的时候,当笑就笑,当哭则哭,而且哭着哭着就笑了,笑是一种心情。

长大的时候,当笑不笑,当哭装笑,笑成了一种表情,笑着笑着就哭了。

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暂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