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5135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docx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

产业经济学复习纲要

一、产业经济学导论

1.产业: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是社会分工和劳动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时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产业组织理论

1.产业组织:

通常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2.完全竞争:

通常是指以下条件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状况,即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具有合理的经济行为的卖者和买者;产品是同质的,可相互替代而无差别化;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可自由流动,不存在进入或退出障碍;卖者或买者对市场都不具有某种支配力或特权;卖者或买者之间不存在共谋、暗中配合行为;交易双方有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和条件;不存在不确定性。

3.帕累托最优状态:

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任何两种生产要素对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

4.马歇尔冲突: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起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砸院合理配置中是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5.有效竞争:

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6.穆森的效竞争两大类标准:

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

7.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陈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

8.市场结构:

定位为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决定市场机构的因素主要为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9.市场行为:

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

具体包括企业确定价格的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究开发和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等等。

10.市场绩效:

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嫌贵效率、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等非直接或间接地对市场绩效进行评价。

11.产业组织政策:

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政策。

12.芝加哥学派的观点:

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的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构,而并不是哈佛学派所指出的因为产业中存在着垄断势力;他们认为与其说是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这样的因果关系,倒不如说是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芝加哥学派在原则上反对政府以各种市场结构的干预。

13.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理想的市场结构外仍然可以实现,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

14.沉没成本:

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

15.奥地利学派重视均衡实现的市场竞争过程分析,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把竞争性的市场过程理解为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而市场不均衡就是因为存在着未被发现的信息或信息不完全而造成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利润机会的丧失;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字谣确保自由的进入机会,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力,唯一能成为进入壁垒的就是政府的进入规制政策和行政垄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三、市场绩效及其综合评价

1.市场绩效:

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系市场运行的效果。

2.市场绩效衡量指标“

利润率(收益率指标)

勒纳指数:

贝恩指数:

3.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包括:

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的规模结构改革

产业技术进步

4.剩余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从按某一特定价格购买一件商品所获得效用中减去为此所支付的价格之后的净得利益

生产者剩余:

销售收入和生产者费用的差额

社会总剩余:

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

5.X非效率:

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

6.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

1)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不一样

2)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速度和质量下降,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3)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

7.规模经济:

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

规模经济通常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产品规模经济,工厂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和行业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

企业自身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所实现的规模效益。

行业规模经济:

当某个行业总产量扩张时,如果能使行业内部的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降低单位成本,表面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该行业就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

8.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撒种状态:

1)低效率状态:

产业市场上未达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企业是市场主要供应者。

2)过度集中状态:

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超过经济国模的大企业。

3)理想状态:

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

9.影响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主要因素:

产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和市场结构。

10.产业技术进步:

产业的发明、创新和技术转移。

11.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

1)熊彼特认为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

[1]技术创新的成本巨大,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即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承担技术进步过程中的风险。

[2]研究与开发中也存在着规模经济,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能力利用和发挥这种规模经济的效益。

[3]由于大企业拥有的市场份额更高而且从事多样化经营,因此大企业能够从发明和创新的活动中获取更大的收益。

[4]维护和巩固垄断地位的需要破事大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

2)谢勒认为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作用更大。

[1]大企业的垄断地位一旦形成,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行为就会逐渐消失,市场支配能力反而成为限制技术进步的障碍,因此竞争才是技术进步的动力。

[2]大企业用的大规模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也会成为劣势,比如决策过程中的低效率、技术开发人员之间的相互倾轧等。

[3]实践表明,在许多产业中,小企业能对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12.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

1)在成本和需求等初始条件相同时,完全竞争产业的创新预期收益高于完全垄断产业的创新预期收益即完全竞争企业比完全垄断企业有更强的创新动力。

2)较为紧密的寡头垄断不如松散的寡头垄断更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13.影响产业内技术扩散速度的因素:

1)技术创新的收益预期和实际收益

2)产业试产容量的扩张。

3)产业的劳动密集程度。

4)企业的数量

5)企业规模的差异。

四、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1.产业机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1)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2]人口因素

[3]技术进步

[4]资金供应状况

[5]商品供应状况

[6]环境因素

2)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消费需求

[2]投资需求

3)国际贸易因素

4)国际投资因素

5)其他因素

五、投入产出模型

1.投入产出模型各类系数经济含义

1)直接消耗系数:

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

2)直接折旧系数:

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提取的直接折旧费用的比例

3)国民收入系数:

净产值系数,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或净产值的数额

4)劳动报酬系数:

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支付的劳动报酬数量

5)社会纯收入系数:

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能提供的社会纯收入数量

6)直接劳动消耗系数:

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她是依据实物型投入产出表计算的。

7)完全消耗系数:

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量和简介消耗量的总和。

2.投入结构:

只投入产出表的纵列的费用结构。

投入系数,可以让我们很容易找到该产业的产品实现某一增长程度时,其他各产业的中间产品应当相应增长到某一程度的量化数据,为现存的过摩纳哥经济个产业部门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提供了判别标准,为这一结构比例的合理调整提供了数据,为一国制定经济计划提供了重要经济参数;动态的看,投入系数的变化也反映了产业间生产技术联系的变化,并在相应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变动。

3.销路结构:

指各产业部门产品的分配去向,是产业关联的重要方面。

4.中间需求率:

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

中间需求率越高,表示该产业部门就越带有原材料产业的性质。

5.中间投入率:

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中间投入率指标反映各产业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产业购进的原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

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就约定,反之亦然。

六、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1.产业高度化

1)含义:

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高度化的特征

[1]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2]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3]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方向演进

[4]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

2.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这四种因素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因素。

然而,在这里起核心作用的是创新。

3.熊彼特的创新观点:

指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用以提高社会潜在的产出能力。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在既定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情况下,提高原有的商品和服务的产出数量;具有一种扩散效应的功能,这种扩散效应应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4.创新对产业结构的直接影响:

一般来说,当创新带来的是新产品开发或原有产品的改善时,由于新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会吸引生产要素流入该部门。

因而这种方式的创新将倾向于该产业部门的扩张。

于此相反,当创新仅仅是导致了原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时,如果这些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那么这将促使该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向外流出。

不论哪种方式,创新都将引起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不同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由于发展

5.创新对产业就结构的间接影响。

一是创新通过对生产要素相对收益的影响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十创新通过对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的改变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

6.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产业间又是地位的更迭来实现的。

7.产业部门增长发生减速趋势的原因:

1)增长较慢的企业对其增长的阻尼效应和增长较快的产业对其竞争的压制

2)技术进步速度放缓

3)随着产业增长,课利用的产业扩张资金的相对规模下降

4)收到新兴国家相同产业的竞争性影响

8.产业部门依据其距离创新源的远近来确定各自不同的相对地位。

从任何一支时间点看,总会看到多种处于不同增长速度的产业,即低增长部门、高增长部门和潜在高增长部门同时存在。

一般高增长部门由于距离创新起源更近而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在总产值中占有较大份额并制成整个经济的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的创新与创新的扩散,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为高增长优势产业间的更迭,这是一个连续变动的过程,当原有的高增长产业由于创新减缓而减速,便会为新的高增长产业所取代,在随后递进的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高增长产业优惠转化为现实的高增长产业,一代替原高增长产业。

9.衡量产业优势地位主要有三种标准:

一是附加价值的高低;二是产业产值;三是产业关联效应。

10.罗斯托主导产业的作用:

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

2)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

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1.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

1)足够的资本积累

2)充足的市场需求

3)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12.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

1)市场自发调节。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来实现,没有必要制定产业规划和对某些主导产业进行扶持而制定产业政策。

2)政府积极干预。

是主导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并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而是吸纳“追赶型”国家“后发性利益”和持续、快速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

13.主导产业的五个历史阶段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主导产业及其群体不断更替、转换的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七、综合性产业政策

1.农业的产业特性:

1)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有较大的依赖性

2)生产周期长

3)从业者具有分散性

4)农产品价值低、体积大、易变质、难储运。

5)农业生产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出现不稳定特征

6)农产品市场上大宗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弱

7)农产品的主要产品即食品一旦出现严重短缺,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

2.农业政策的一般目标和手段

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见识

[2]促进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普及,改良品种

[3]加强农技教育,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

[4]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2)增加和稳定农业从业人员收入

[1]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改善农产品销售营销条件

[3]提供适度的外贸保护

[4]为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等

3)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

[1]建立高效优质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对粮食实行保护价和补贴措施

[3]稳定粮食供销协议关系

4)建立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农业的科技服务、市场信息服务、采购服务、销售加工服务、信贷服务等

[2]生产过程中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5)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非农就业机会

3.《意见》为促进农民增收提及两项措施

1)加大补贴力度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4.美国农业政策的内容体系

1)农业资源保护与科技发展政策

[1]以立法形式制定各种污染源的治理标准,并确立严格的执法程序,使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2]始终注重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美国农业政策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农业有关事务

[4]组织了一个覆盖全美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是农业教育科研和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三者融为一体。

2)农业经济和会发展政策

[1]农业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2]农业信贷政策

[3]农业税收政策

[4]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

5.中小企业的功能

1)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2)满足人们日益复杂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3)作为大企业垄断的制约力量,促进市场竞争

4)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5)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宽松的外围环境

6)扩大税基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7)充当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郭明经济的活力

8)促进农村发展与进步,缩小城乡差别,扩大农村市场,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6.中小企业政策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政策,是包含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多种成分的产业政策统一体。

7.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内容体系

1)结构转换促成政策

[1]扶持乡土产业的发展

[2]对跨行业的新商品、新技术开发提供补助

[3]促进不同行业中小企业主通过知识融会开拓新的事业领域

[4]以低息融资方式鼓励地方优势产业的发掘

[5]举办跨地域的承包洽谈会

2)经营基础强化对策

[1]开展中小企业融资

[2]由信用保险公库和信用保证协会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必要担保

[3]降低中小企业的法人税税率

[4]建立中小企业大学校,为中小企业培养紧缺人才

[5]在各地建立中小企业信息中心,促进中小企业的ing细化

3)小规模企业扶持对策

[1]对小规模企业提供经营指导

[2]为小规模企业建立无担保融资基金,提供设备贷款,促进其设备现代化

[3]建立国际性综合流通中心,增强中小零售商业企业的信息化和商品筹集能力

8.中国中小企业主要问题

1)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

2)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资金不足,设备更新困难,技术创新能力弱

3)布局分散,用地浪费严重

4)信息闭塞,经营粗放,管理落后,经济效益低。

5)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八、产业规制模式

1.产业规制:

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会为督促产业经济主体活动符合这些限制、约束和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2.西方产业规制的三种模式

1)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

在企业、市场和政府三者关系中,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一种规制模式。

突出强调的是保障企业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权利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有效性。

2)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

在企业、市场和政府三者关系中,政府既调节市场,同时也直接引导企业,并将侧重点放在后者上的一种产业规制模式。

突出强调的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调

3)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

在企业、市场和政府三者关系中,政府保障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同时又以社会因素相保证的一种产业规制模式。

突出强调的是市场按其内在规律运行的重要性,并寻求其自由与有效的保证,从而保护产业的运行环境,提高企业的微观效率。

3.自然垄断行业:

其主要业务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边际成本具有不断下降,具有网络效益的产业,一般称为公用事业或者基础设施产业到那个。

4.放松规制:

政府取消或放松对自然垄断或其他产业的进入、价格等的行政、法律规制,是对直接规制的放松,是走向间接规制的一种过渡形式。

具体来说有两种含义。

意识完全撤销对受规制产业的各种价格、进入、投资服务等方面的规制,是企业处于完全自由的竞争状态。

二是部分地取消规制,

5.自然垄断行业放松规制的原因

1)由于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政府经济性规制的理论依据逐渐消失。

2)产业间替代竞争加剧,受规制产业发展受限

3)规制引起的副作用日益显现,取消规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4)由于可竞争市场经济理论的出现和传播,经济性规制不再被认为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唯一手段

5)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经济交往的迅猛发展也迫切要求放松政府规制。

九、产业发展趋势

1.产业集群化:

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

2.产业集群的特点:

集聚经济;专业化分包;创新环境;合作竞争;路径依赖。

3.产业集群的形成:

1)政府支持。

产业基地,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是产业集群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政府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创造出优于其他区域的投资环境,实现产业集聚。

2)民间形成的外部形态一般表现为由一大群特定领域的企业与企业间、政府机构与企业间、科研院校与企业间。

社区机构与企业近的各种组织所形成的产业集群。

4.产业集群的优点

1)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产业上有关联性,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互补产业可以产生共生效应,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

2)企业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创新动力,并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3)产业集群内高度集聚的资源和要素处于随时可以利用的状态,克服了部分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交易成本。

4)产业集群引致知识和信息集聚,

5)同一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在该区域形成良好的地方产业氛围,激发其中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5.产业融合化:

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化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间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6.产业融合的分类

1)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产业

2)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形成新的产业

3)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即发生在各个产业内部的重组和整合形成的新产业

7.产业融合化的特征:

产业边界模糊化,产品的差异化增大。

8.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是一种“促进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产业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