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42526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的度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

  “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

  “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

”认识1°

角时,采用的方法是:

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

角的大小的直观图;

猜一猜这个角多大;

在量角器上找1°

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

角。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

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

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问题主要是:

准备不充分。

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

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二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

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

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

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

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

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

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

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三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

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

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

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

  “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

”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

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

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

伸展运动。

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

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

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

然后继续:

100度、110度……180度、……、360度。

然后我引导说: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

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

穿针引线。

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

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

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

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

从0度开始,师问:

  “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

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

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

”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

”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

  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

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

笔尖指路。

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

  “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

”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

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

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

  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

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说:

  “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

”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

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

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

  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

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

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凸显了量角的原理。

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

再者,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

  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

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

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

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习惯。

  三、活动的层次性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个活动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但体现了目标达成过程中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梯性。

要让学生正确度量,必须建立刻度增加的动态表象,而动态的表象又有赖于直观的感受,因此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几何化的角,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清楚。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