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5277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41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docx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一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1

 

【高考历史方法指导】

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

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三.原因型试题的分类

原因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带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和客观原因(独立存在于主观之外的因素),主要原因(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是引起历史事实产生的近期的,不经过中间事实或中间环节的直接引发因素)和间接原因。

一般而言,根本原因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四.根本原因型历史试题的入手角度

生产关系类(主导阶级和阶级剥削)从生产力方面入手;上层建筑类(阶级状况、国家结构、价值观念等)从经济基础方面入手;政治事件类从阶级、矛盾或社会性质方面入手;社会意识类从社会存在方面入手;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类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类从历史规律方面入手。

五.原因、背景类试题的题型特征: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有哪些等。

六.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

(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

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

原因:

→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

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

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

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2012年高考真题精选演练】

一.高考真题精选演练

01.(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02.(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8)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推行C.学校体系的完备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03.(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04.(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30)毛泽东指出:

“我们停止阶级斗争的原因,是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在矛盾,大于内在矛盾,先解决外在矛盾。

”当时“我们停止阶级斗争”有利于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05.(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06.(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9)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

“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07.(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困际威塑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

08.(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15)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

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

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09.(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10.(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2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

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11.(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

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12.(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13.(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

14.(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15.(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6.(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17.(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

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

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三大改造B.中苏关系C.文化大革命D.“三面红旗”

18.(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

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19.(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21)图8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图8

A.奴隶贸易的兴起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D.垄断组织的形成

20.(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14)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21.(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2)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22.(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23.(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23)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D.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24.(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20)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

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其重要原因是

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25.(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中的“旧工

业”指什么?

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9分)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

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10分)

26.(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39)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8分)

27.(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

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

宣言宣布: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8分)

28.(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38)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8分)

29.(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8分)

30.(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37)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

(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31.(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

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8分)

32.(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36)(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

……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

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

(5分)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5分)

33.(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31)(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

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

(7分)

二.精选演练答案解析

01.

件规定了“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开放上海等为通商口岸,故A、C不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设立总理衙门。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

04.

同时,材料突出的是总统人选在选票上发生了争议,而不是体现选民意愿,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

09.

【答案】:

C

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故选A项。

14.

【答案】:

D

【解析】:

题眼:

“商代”、“牛耕”。

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B;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正确答案选D。

15.

【答案】:

D

革命,故排除B项。

再比较一下A、C、D,即可得出C项符合题意,因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导致英国对原棉的需求量越来越多。

21.

【答案】:

B

(6分)

的时代背景,指出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无法实现的原因)。

(2)依据解放战争即将结束的形势简述背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简述“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的内涵。

29.

【答案】:

(1)背景:

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4分)

本。

(3)客观原因:

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解析】:

(1)可以分别将1945年8月的三个反法西斯主战场(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的情况进行总结,简答其历史背景。

(2)认真阅读本题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但要重点揭穿其回避事实、美化战争、掩盖本质、推卸责任、歪曲狡辩等问题。

 

【课本相关知识归纳】

一.必修一

(一)东西方古代政治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政治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需要;经济上小农经济发展(根本原因);思想上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2)夏朝出现“家天下”(私天下)局面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秦统一的原因:

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战乱,统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较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实力最雄厚——物质基础、核心力量;战国时期经济继续发展,民族、地城间联系加强——社会基础;秦王赢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领导者主观因素;

(4)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

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的原因:

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政乱权“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又导致了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5)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

直接原因——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根本原因——加强皇权。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