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5566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Ⅰ卷

绝密★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全国卷Ⅰ)

本试卷共4页,共17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图4 步辇图

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

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

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

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

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32.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

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

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33.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

蒙田的教育主张(  )

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3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

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

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波旁王朝的苛政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D.教会统治的腐朽

35.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

这些规定旨在(  )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7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

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

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

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

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

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

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

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

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

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宋朝》《宋史:

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

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表2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9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

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

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

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

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

(8分)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7分)

 

答案与解析

2020年全国卷Ⅰ

2020年全国卷Ⅰ查缺补漏表

题型

题号及考查范围

考点或试题要点

能力要求

学科素养

查缺补漏

24(中国古代史)

分封制受到挑战

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25(中国古代史)

唐代绘画的艺

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26(中国古代史)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及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27(中国古代史)

族规、家训的思想内涵

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28(中国近代史)

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

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29(中国近代史)

近代经济发展的困境

理解历史叙述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30(中国近代史)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叙述、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31(中国现代史)

经济体制改革

理解历史叙述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32(世界古代史)

古希腊、罗马的法律制度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并对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33(世界近代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理解历史叙述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34(世界近代史)

工业革命后社会阶级的分裂

阅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35(世界现代史)

墨西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辨别历史事实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41(中国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1)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德关系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和比较能力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德关系

说明历史现象和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3)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探究历史问题和提出历史见解的能力

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42(中国古代史)

以书名形式概括时代特征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45(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

清末新政的商务政策

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46(20世纪的

战争与和平)

凡尔赛体系下帝国主义国

家之间的矛盾和殖民主义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西魏名臣苏绰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试卷评析】

本卷体现了新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的指导作用,以多元化的素材创设试题情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全面发展命题,全面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从考点分布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史比例均衡,政治史、经济史比重相当,但文化史比重明显较轻。

必做题部分,以中外结合的形式考查中德关系的历史发展;开放型试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的阶段特征;选做题部分分别考查清末新政、凡尔赛体系、西魏名臣苏绰。

从命题立意看,素养立意的特征明显,如第34题“奢靡之城”和“悲惨之城”体现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体现了唯物史观在历史考查中的指导作用;第28题中读者对西学的关注、第30题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家的政策,第31题中企业承包经营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25题除了体现唐代绘画艺术的成就,还体现了史料价值,考查史料实证的素养;第33题以蒙田的教育观念为材料,考查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考查历史解释的素养;第47题围绕西魏名臣苏绰的个人素养和政绩命题,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4.D 本题考查分封制。

材料表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其爵位等级,遭到拒绝后,他直接自立为王,这打破了周王分封的惯例,形成对分封制度的挑战,故D项正确。

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而材料没有反映礼乐制度,且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涉及对楚国国君熊通的分封问题,未涉及权力继承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权力分配问题,不涉及血缘关系,且楚国并非姬姓王国,故C项错误。

25.C 本题考查唐代绘画和史学研究方法。

《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面,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该绘画作品反映了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C项正确。

狭义的西域是指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但不包括西藏,故A项错误;《步辇图》是典型的文人画和宫廷画,并不涉及市井风情,故B项错误;《步辇图》倾向于写实,故D项错误。

26.A 本题考查宋代农业的发展。

宋代占城稻和小麦的推广,逐渐形成了间作、轮作的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区域经济发展,地区之间差异性增强,故C项错误;粮食只是民众饮食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D项错误。

27.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

材料以纂修宗谱为切入点,但侧重点是宗谱中的族规、家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体现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

科举制的主要功能是选官,其导向是服务皇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纂修宗谱是清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且士族在隋唐后逐步瓦解,故C项错误。

四民是指士、农、工、商,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8.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情况。

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1876年读者的兴趣、关注点以应用科学、各种技术为主。

据此并结合时代背景:

当时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可知C项正确。

材料中的数据反映出当时重视科学技术,即重视西学,没有反映抑制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错误。

维新思想侧重于改良政治,对应用科学关注较少,故B项错误。

崇尚科学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故D项错误。

29.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状况。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不统一,在商品交易过程中,需要换算,这明显增加了成本,故A项正确。

材料中度量衡的不统一体现在各个经济部门中,并非不同地域之间,故B项错误。

度量衡不统一与国民经济结构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在度量衡不统一的情况下,商品交流可能会不方便,但是“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的说法明显夸大了其危害,故D项错误。

30.B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经济政策。

1949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不能只强调与资本家斗争,应联合资本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促进城市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

1953~1956年我国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故A项错误。

材料重申了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这与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重申了新民主主义政策,而不是对其进行调整,故D项错误。

31.D 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反映了允许国营制药厂被私人承包经营的做法,这一做法使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获得盈利,故D项正确。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企业内部管理,不涉及政企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对国营企业的承包经营,不涉及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故C项错误。

32.C 本题考查古希腊、罗马的法律制度。

根据材料中古代雅典由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全面负责司法活动的做法,可知C项正确。

古代雅典由公民陪审团审理案件,非职业法官,故A项错误;古代雅典由公民陪审团解释法律,而古罗马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解释法律,故B项错误。

古代雅典公民陪审团维护公民的法律权益,但不包括外邦人、奴隶等,故D项错误。

33.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

材料中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强调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关注人的体魄、知识、品质。

这一主张符合16世纪文艺复兴对人、人性的关注,故A项正确。

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出现于18世纪,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18世纪达到高潮,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教观念,故D项错误。

34.B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巴黎内部出现两座敌对的城市——“奢靡之城”和“悲惨之城”,这实际上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结果。

资产阶级聚集财富,追求享乐,出现“奢靡之城”,而由于资产阶级贪婪无度,剥削压榨工人,工人阶级生活悲惨,出现“悲惨之城”,故B项正确。

波旁王朝于1814年复辟,1830年被“七月王朝”取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出现大范围的世界贸易中心转移,故C项错误。

教会统治腐朽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5.C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对外资在墨西哥的投资比例、港口经营作出限制,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发展国家特色产业,故A项错误。

对外资作出限制的主要目的不是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成果,故B、D两项均错误。

41.参考答案

(1)变化:

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原因:

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解析本题考查中德关系的发展。

(1)问,要区分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从良好到恶化,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从对立到升温;变化的原因则要放到两极格局的大背景下,考虑中苏关系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2)问,答题时要注意从时间信息入手,把握时代特征,即20世纪末21世纪初,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同时从材料中提取德国对外政策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考虑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利益的要求。

第(3)问,答题时要跳出中德关系,从更高的角度考虑影响国家之间关系的因素,并概括成为历史结论。

 

42.参考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时代特征。

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材料列举了关于宋代历史的书名,其共同点是突出作者对宋代时代特征的理解。

题目要求选取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论证。

答题时,可选择自己熟悉的历史时代,列出其时代特征,注意书名要简练、概括。

论证时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45.参考答案

(1)广泛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

(2)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义利观;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

(1)问考查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可逐项提炼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内容,即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利益、给予商人勋爵。

(2)问考查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意义,并设定为“突破性”意义,即要与传统商业政策进行对比,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措施入手,从宏观的抑商到重商,再逐项对比,包括商人的地位、义利观、商业组织等角度。

46.参考答案

(1)争执:

法国提出大叙利亚计划,遭到英国反对;法国不惜以武力威胁。

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

(2)被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没有根本解决列强之间矛盾;暴露了美国意图领导世界的野心;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解析本题考查凡尔赛体系。

(1)问要求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争执的内容根据材料概括,即法国提出的大叙利亚计划遭到英国反对,根据材料“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得出法国在争执中不惜以武力威胁的结论;其实质从帝国主义的本质入手分析。

(2)问要求评价威尔逊的主张,根据材料归纳委任统治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内涵,实际上是殖民主义的延续。

评价时要联系背景,战胜国围绕殖民地展开激烈争夺,这一主张暂时缓解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但这一政策也有消极性,即并未改变殖民主义的实质,也只是暂时缓解矛盾,美国的野心也得以暴露。

47.参考答案

(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