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5714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可以看出材料认为分封制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故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

D项表述错误,分封制强调世袭血缘关系。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作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 是(  )

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答案】D

【解析】“人皆可以为尧舜”指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 可以理解为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

“涂之人可以为禹”就是说路上的普通人可以成为禹。

也就是说通过教育,人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

所以二者观点都是主张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故选:

D。

解答的关键是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切入,结合百家争鸣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儒家学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这一措施(  )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触及封国势力,因此不能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从材料中可知政府仅对郡国所交功夫内容做了改正,没有改变税收的主要来源,故错误。

C“从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可知政府贩卖商品与商贾争利,体现了抑商政策。

故C正确。

D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

C。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考查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4.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 舅、师长、朋友也。

…何谓纲纪?

纲者,张也;纪者,理也。

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这表明东汉(  )

A.儒家伦理开始融入社会生活B.礼仪规范已经得到严格遵守

C.社会秩序维护以道德为主导D.政府社会控制范围逐步扩大

【答案】D

【解析】儒家伦理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就开始融入社会生活中,故A项排除;

材料中强调伦理规范进一步要求,不能表明礼仪规范已得到严格遵守,故B排除;

从儒家确立正统思想后,儒家思想一直作为政治统治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主导作用。

故C排除;

材料中进一步用伦理规范人们的要求,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及亲朋关系,说明对社会的控制范围扩大,故D符合。

故选:

D。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中信息表明东汉统治者进一步利用纲常理论规范人民的要求,体现政府对社会控制加强。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要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上,还包括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要能够综合归纳。

5.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

这反映了宋代(  )

A.官员选拔严格B.官僚机构臃肿C.宰相权力削弱D.政府分工精细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从唐朝到宋朝相权进一步被削弱的现象,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官员选拔严格、官僚机构臃肿以及政府分工精细,故ABD三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需要掌握宋朝宰相权力削弱的措施。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宋朝宰相权力削弱的措施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6.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

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答案】D

【解析】明太祖未设置内阁,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故A项错误。

限制内府和六部,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

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

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具体措施。

解题时注意对题干材料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具体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

“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这一变化(  )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废除匠籍制度,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并不能说明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也不能反映小农经济的巩固。

故AB两项应排除。

材料并未提及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C项排除。

材料反映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官营手工业者无人身自由,为封建官府工厂提供无偿劳动力;清朝,废除匠籍制度,人身依附关系解除,手工业者可以记工领取报酬。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元朝到清朝匠户制度的变化。

考查对匠户制度的变化的认识和影响。

“匠户”是指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

唐代有番匠﹐即工匠在官手工作坊内服番役二十天。

番匠亦称蕃匠﹑短番匠。

番匠服役期满后﹐如接受其它应上番工匠的“帮贴钱”﹐继续代人应役﹐称长上匠。

番匠在官府工少匠多时也可输钱代役。

宋代匠户往往为官府以强差为强雇方式役使。

元代以后﹐匠户成为官府户籍统计中的一类。

明政府进一步改革匠役制度﹕每名轮班匠每年纳”班匠银”四钱五分﹐从而废除了轮班制。

住坐匠仍需按月当差﹐匠籍制度并没有取消。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匠户对于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

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制度。

8.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登州等繁盛一时;明清时期,苏州及“四大名镇”(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

这种变化是由于(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政府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唐宋时期的城镇多集中在沿海,明清时期的城镇主要集中在内地,结合所学,唐宋时期政府包容开放,海外贸易繁荣,许多沿海港口城市繁盛一时;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萎缩,内地城镇逐渐繁荣,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登州等繁盛一时;明清时期,苏州及“四大名镇”(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9.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

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开放五口通商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2100万银元D.中英协定关税

【答案】A

【解析】开放五口通商严重冲击了晚清的“天朝大国”优越感心理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口岸一旦开放,其影响将长期存在;割让香港岛和赔款2100万,所涉及领土款额都较少,协定关税更无关民众切身利益,封建君主专制下晚清人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权益意识尚未觉醒,对此内容可能会淡漠,故BCD三项不会引起民众心理剧痛,排除;

关乎“天朝大国”颜面的开放通商口岸更能激起民众心痛,故A正确。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

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完整遭到破坏,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0.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

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力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

“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

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D.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答案】B

【解析】中体西用与材料中“西学中源”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

材料观点是方便国人的接受西方技术,减少引进西方技术的阻力,故B项正确;

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不是主要的目的,故C项错误;

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

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力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11.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

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答案】C

【解析】维新派借助儒家学说宣传变法,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A项错误;

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B项错误;

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的过程中借助于传统文化进行,“托古改制”是其特点。

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他们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C项正确;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中康梁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

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中康梁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由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梁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

12.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

这一事件(  )

A.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答案】C

【解析】“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加剧了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洋人的朝廷“,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

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

A.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B.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D.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可知,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不足,故C项正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故A项错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故B项错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法律意识较强,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需要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解题的关键是对“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余英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中指出。

“这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

”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处于孤立无援的被动地位B.失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C.采取左右逢源的文化态度D.缺乏对中西文化的正确认知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缺乏对中西文化的正确认知,故D正确。

A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

从客观角度看该做法(  )

A.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C.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D.践行了节制资本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因而不会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A错误;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的,故B错误;

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因而中国发展国家垄断企业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故C正确;

践行节制资本的思想是发展国家垄断企业的主观目的,非客观效果,故D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16.《大公报》记者撰文:

“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

这体现了(  )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民国二年”为1913年,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是在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故A项错误。

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传统社会农业发展靠天吃饭,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及君主的指导和维护,题干中“只可谓官国二年”正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

故B项正确。

题干未提到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

“官国二年”“民国二年”只涉及民国建立在人们心目中的观念,没有涉及官民冲突,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以《大公报》记者撰文为切入点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17.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干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

这说明(  )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C.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D.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61年5月”,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0年开始中共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C项正确。

A项是抗日战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题干材料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并没有违背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故B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

需要掌握国民经济的调整的措施。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61年5月”,结合国民经济的调整的措施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的措施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位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

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

A.保护债权人利益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权益

C.注重程序和形式D.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必须邀请5位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表明《十二铜表法》注重程序和形式,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程序上,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于贵族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因为法律已经编成了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须以条文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作了限制。

但是平民的胜利还是初步的。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两者之间的斗争也并没有因此而终止。

双方斗争的结果,一方面调整了罗马公民内部的阶级关系;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罗马国家的立法工作。

但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俗。

19.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

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

“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D.亚洲人口的膨胀

【答案】C

【解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故A项错误;

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B项错误;

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人口的膨胀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引发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封建制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随着全球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证明地圆说的正确,打击天主教会的神学,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本题属于中档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

20.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

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

A.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B.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C.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D.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人的权威下解放”应该是指启蒙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

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

考查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理性主义。

所谓理性,就是承认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主张用科学知识来认识客观事物,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思考、判断和处理;坚决反对和批判“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

17~18世纪,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启蒙时代”,把他们提倡的思想称为“理性主义”。

21.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

“鉴于英国法律保护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

”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B.君主立宪体制尚有待完善

C.权力制衡机制卓有成效D.《权利法案》未真正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表明此时的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A项符合题意。

故选:

A。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王位的继承是根据长子继承权来决定的,即王位应先由现任君主的长子继承,然后才依次序轮到其他儿子,最后才轮到女儿。

但是根据法律,英国王位的继承不是自动的,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应该传给汉诺威选帝侯夫人索菲亚的有血缘关系的后代,而且继承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