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648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全解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品析

1.背景与主题。

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接连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遇此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jì)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2.这首诗歌的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什么作用?

突出时间之绵长,从时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默写考点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鉴赏品析

1.背景与主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诗歌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荡胸生曾云”一句写细望泰山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一览众山小”一句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小,虚写泰山之高。

3.颔联中“钟”和“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默写考点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鉴赏品析

1.背景与主题。

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诗作通过描写登飞来峰远眺时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品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描写峰上古塔之高;第二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从而使人认识到:

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着眼于未来。

默写考点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登飞来峰》:

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鉴赏品析

1.背景与主题。

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北伐失败,陆游被罢归故里。

对照诈伪的官场,家乡淳朴的生活令作者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此外,诗人貌似闲适,却始终忧怀国事,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

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吻合,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诗歌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诗人陶醉在山西村的人情美、风景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反映了诗人乡居时的悠闲惬意之情。

2.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

“莫笑”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之情。

“足”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此联渲染出农家丰收之年一片欢乐的气氛。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

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4.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恋恋不舍。

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歌言虽尽而意无穷。

默写考点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鉴赏品析

1.背景与主题。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

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

这是第五首。

此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2.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风土人情?

 

第一、二句写离愁别虚已经充塞天地,抒发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愁苦郁闷;第三、四句借“落红护花”表明自己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默写考点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或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4.《己亥杂诗》欧阳修曾叹: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其实,《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诗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它不是表现了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吗?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鉴赏品析

1.主题概述。

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图名利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以两个“不闻”间隔反复,互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

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和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

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

一家人忙忙碌碌,烘托出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后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

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10.《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

这样处理的好处在哪里?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等;略写征战生活。

这样处理使结构疏密有序,更好地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

默写考点

1.《木兰诗》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木兰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两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凉州词》诗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木兰诗》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木兰诗》中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9.《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1.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2.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3.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14.《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是(共10字):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5.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木兰诗》中概括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7.《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8.《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9.《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0.《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七年级下册必背文言文

短文两篇

原文展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全文翻译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息就显得灵异。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是我(居于此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满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世俗繁杂的音乐搅扰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爱莲说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的莲花,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可轻易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阅读理解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括莲的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

4.说说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5.这两篇文章在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在句式上,两篇短文都讲究对仗,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骈散结合、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

在写法上,这两篇短文都对寄托情感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

《陋室铭》从陋室的居住环境、交往的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刻画陋室主人高洁的情操;《爱莲说》则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来比喻君子的品行。

在立意上,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陋室铭》借“陋室”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爱莲说》借赞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

河中石兽

纪昀

原文展示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全文翻译

沧州城南有一座寺院靠近河岸,佛寺外门朽烂倾覆于河中,门前两座石兽也一并沉没于河中。

经过了十多年,寺僧募集资金重新修整(寺院),在河中寻找那两座石兽,到终了也没找到,还以为石兽顺着水流(被冲)到了下游。

(寺僧)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找了十几里水路也不见石兽的踪迹。

有一个教书先生在寺中设馆教书,听闻此事后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会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携卷冲走呢?

石头本性坚实厚重,沙土本性松软轻浮,(石兽)埋没于沙中,会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道寻找石兽,不正是背道而驰吗?

”大家很信服,都以为这是正确的说法。

一个巡护河道的老兵听说后,又笑着说:

“只要是有石头落入河中,就应当到上游的地方去寻找它。

因为石头本性坚实厚重,沙土本性松软轻浮,水不能冲走石头,而河水冲击石头所形成的反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土,从而形成凹陷的坑洞。

(坑洞)不断被冲刷,便不断变深,发展到石头下方一半的时候,石头一定会逆着水势翻滚到坑洞中。

像这样再经过第二轮水流冲击成洞,石头又会第二次翻滚入坑。

(石头)翻滚个不停,于是就反而逆着水流滚到上游的位置了。

到下游去寻找石头,固然是背道而驰;到河床底下去寻石头,不更是背道而驰吗?

”(寺僧)按照他说的方法去寻找,果然在河上游几里外的地方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道理,而不明白其中另一方面道理的情况也太多了,怎么能仅依据某方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阅读理解

1.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2.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与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兽?

老河兵考虑到流水的影响,也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所以根据他的判断准确找到了石兽。

4.文章结尾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

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

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

5.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才能出真知。

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