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6973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描写音乐的成语.docx

描写音乐的成语

描写音乐的成语

篇一:

音乐形容词大全

晚会形容词:

活泼动人、激情四溢、热情奔放、激情四射、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诙谐幽默、古色古香、星光耀眼、辉煌舞台、

氛围形容词:

掌声四起、排山倒海、群情激昂、群情振奋、高谈雄辩、庄重而热烈、兴致勃勃、即席而起、隆重热烈、气氛高涨、风起云涌、热火朝天、沸腾、火爆、欢快而热烈、白热化、气势旺盛、如火如荼、空前高涨、愉快温馨

温馨浪漫紧张活跃热烈安静喧闹热闹幽默和谐祥和安宁活泼精彩幽静清静美妙动人恬静愉快畅快陶醉开阔美满美好团圆尴尬融洽欢腾温情舒畅哗然热火朝天

音乐动词:

演奏、演绎、诠释、诉说、描述、奏鸣、奏响、弹奏、勾勒、倾泻、涌动、喷涌、喷洒、喷溅、划动、蹦出、跳出、渗透、升腾、迸发、绽放、跳跃、跳动推广、推荐、指挥、品味、欣赏、收听

音乐形容词:

美妙幽雅高亢雄浑柔美柔和柔情清脆嘹亮含蓄圆韵圆润宛转轻快悠扬悠然悦耳动听幽雅古典古雅纯朴醉人陶醉空灵灵动灵透激昂欢快动人凄婉凄美优美甜美忧郁甜蜜抒情舒缓澎湃激昂磁性粗犷细腻剌耳沙哑悲壮雄壮有力低沉凄凉哀怨朦胧

信手拨弹回味绵长天籁之音高山流水珠落玉盘荡气回肠铿锵有力慷慨激昂雄浑激昂抑扬顿挫让人陶醉余音不绝余音袅袅余音缭绕余音绕梁余音切切袅袅余音袅袅不绝不绝如缕气势恢宏珠圆玉润不绝如缕清风明月泉水叮咚行云流水响彻行云清耳悦心千回百折缠绵悱恻柔情似水沁人心脾浸人肺腹腾空而起蜿蜒曲折婉转流连

潇洒飘逸淳朴古雅高亢急促缠绵悲切优柔飘渺欲发欲收空谷幽兰山涧泉鸣宛如天籁朗如珠玉银铃悦耳莺声燕语曲尽其妙靡靡之音如泣如诉声震林木阳关三叠繁弦急管曲高和寡绕梁三日出谷黄莺一唱三叹若即若离虚无飘渺震耳欲聋弦歌之声乳莺归巢云起雪飞抚掌击节兴云致雨淳和淡雅清亮绵远意趣高雅走马摇铃细雨抚桐急雨敲阶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

1、我所以爱古筝曲,是因为它的曲调灵透柔和,音韵较为明亮清脆、潇洒飘逸、纯朴古雅。

如空谷幽兰,像清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2、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如山涧泉鸣,似环佩铃响。

空灵之声令人忆起那山谷的幽兰,高古之音仿佛御风在那彩云之际。

3、古筝曲听起来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又热情奔放,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弹奏出来的曲风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从曲子中,可以一下子就明白弹奏者的心情。

5、动起来,像涓涓的小溪,流淌在山涧,溅出美丽而坦率的小花,不知疲倦地一路歌着。

纯净时,会使你怀疑它是否果真经凡人之手,筝声紧,则若急雨敲阶,筝声缓,则如细雨抚桐;张扬似朔风吹雪,舒展如微风拂柳。

飘逸时,会使你仿佛看见霓裳仙子翩然起舞,舞着飞旋的衣袂与玄妙的身姿。

7、古筝的琴声十分优美,像小溪那泉水叮咚,又有着忧伤,好似那山谷的幽兰,也不少那份气概,好像一位英雄豪杰,古筝的琴声是多变的,要看弹琴人的心情和感觉,古筝是一种琴声让人陶醉的让人仿佛生临其境。

8、拿起古筝,缓缓划动下细细的琴弦,优美的音符一个个轻快的跳出,弹奏一曲古典之韵,用琴勾勒出来的音蒹葭动人的美感。

低头吟唱,从嘴上蹦出的词变的顺畅,像一条流动的溪水,把人带进聒美的心境,这些文字编奏的词,自然淳朴。

9、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会把你带到远古,使你在思绪上宁静,即便是听完,也觉余音切切,回味绵长。

10、你再看那弄琴者,信手拔弹,从容典雅,一声声清新的音符从指尖泻出,凉凉的,穿越时空,使你惬意的神情不自觉地随筝音露出。

11、听起来或缠绵悲切,或泉水叮咚,或如走马摇铃。

它的余音长短适中,最富于表现庄重古朴的抒情乐曲。

那筝音有如桥下潺潺的流水,孤鸿飞过时的几声清啼,以及易安的婉婉叹息;有如看薛涛的浣花小笺,看一朵淡淡的兰花,静静的开放在遥远的夜空;又恰似那一树紫丁香的缤纷。

12、突然,一阵弦音腾空而起,蜿蜒曲折,婉转流连。

冲上屋顶,飘向脚下,忽而高亢急促,余音绕梁。

那是熟悉的古筝音。

它优柔飘渺,欲发欲收,回转之际却突然变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

它能渗透每一个毛孔,流到人的心里。

我甚至能想像到弹琴的女子,清面紫衣。

我甚至能感受到她的指尖,纤细得如若无骨,悠然,舒缓地在琴弦间游走,乐自指发,而伤,由心生!

音乐成语:

1、游鱼出听:

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2、余音缭绕:

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3、丝竹管弦:

丝:

指弦乐器;竹:

指管乐器。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

也指音乐。

4、甘酒嗜音:

甘:

嗜好。

嗜好喝酒和音乐。

形容只顾酒色享乐。

5、郑卫之曲:

郑卫:

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6、顾曲周郎: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

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7、击节称赏:

节:

节拍;赏:

赞赏。

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8、钟鼓之乐:

钟鼓;钟与鼓,乐器。

指钟鼓一类的音乐。

9、弦而鼓之:

弦:

琴弦,装上弦;鼓:

弹。

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

10、肉竹嘈杂:

竹:

管乐;肉竹:

泛指音乐;嘈杂:

声音喧闹,杂乱。

形容音乐杂乱无章。

11、千部一腔:

部:

唐代管音乐的机构,按所管音乐的性质,区分为若干部。

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

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

12、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绕梁:

环绕屋梁。

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3、驷马仰秣:

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

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14、断章取义:

断:

截断;章:

音乐一曲为一章。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15、丝竹八音:

丝竹:

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

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

指音乐。

16、绕梁三日:

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17、不同凡响:

凡响:

平凡的音乐。

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18、袅袅不绝:

袅袅:

声音宛转悠扬。

形容宛转悠扬的音乐声连绵不断。

19、巴人下里:

①即下里巴人。

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

用以称流俗的音乐。

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

下里,乡里。

②泛指粗俗的。

20、一板三眼:

板、眼:

戏曲音乐的节拍。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

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21、品箫弄笛:

吹奏洞箫和笛子。

指人擅长音乐。

22、戛釜撞翁:

戛:

敲击;釜:

陶器;翁:

通“瓮”,陶器。

敲打锅子,碰撞陶器。

比喻粗俗的音乐。

23、弦歌之声:

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

()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24、吹篪乞食:

吹着篪讨吃的。

指在街头行乞。

篪:

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25、亡国之音:

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26、乐以道和:

乐:

音乐。

音乐能够表现中和之气。

27、靡靡之乐:

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28、妖歌曼舞:

曼:

柔和。

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29、余音袅袅: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30、吹竹调丝:

竹:

管乐器;调:

调弄;丝:

弦乐器。

指管弦乐合奏。

泛指音乐活动。

31、三眼一板:

眼,板:

戏曲音乐的节拍。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

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32、吹弹歌舞:

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

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33、郑卫之音:

郑卫:

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34、五音六律:

五音:

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

定乐器的标准。

指古代音律。

后也泛指音乐。

35、丝竹陶写:

丝:

指弦乐器;竹:

指管乐器;陶写:

陶冶性情。

用音乐来陶冶性情。

36、郑声乱雅:

郑声:

郑国的音乐。

郑国靡乱的音乐扰乱了优雅的音乐。

比喻邪扰乱了正。

37、乱世之音:

指扰乱世道和人心的音乐。

38、朱弦玉磬:

弦:

乐器上的丝弦;磬:

一种打击乐器。

借指用乐器演奏的优美音乐。

39、独自乐乐:

乐乐:

欣赏音乐。

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

比喻自己享乐必然导致脱离群众。

40、干酒嗜音:

甘:

喜好;嗜:

嗜好。

沉溺在喝酒和听音乐之中。

形容享乐腐化。

41、一倡三叹:

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

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

倡,亦作“唱”。

42、知音识曲:

指通晓音乐。

43、龙言凤语:

比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44、亡国之声:

指淫靡的音乐。

45、金鼓喧阗:

金鼓:

金钲和鼓。

喧阗:

声音大。

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

亦形容军威壮盛或战况激烈

篇二:

音乐的成语及典故

与音乐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高山流水:

释义:

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起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

出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

“好啊!

高峻的样子像泰山!

”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

“好啊!

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

”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

“您听曲子好啊,好啊!

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余音绕梁:

释义:

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

形容歌声优美,令人难忘。

出处:

《列子·汤问》: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

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

一里老幼喜跃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译文:

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

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

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

这次演唱,轰动全城。

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

曲高和寡:

释义: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原比喻知音难觅。

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以至于很少有人理解或接受。

出处: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

“先生其有遗行与?

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

“唯,然:

有之。

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译文:

楚王问宋玉:

“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

”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

“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

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只有几百人能跟着唱。

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的曲子时,只剩下几十人跟着唱。

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

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对牛弹琴:

释义:

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出处: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méng)

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dié)躞(_iè)而听。

译文:

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

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牛蝇的叫声,以及失散的小牛的声音。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弄玉吹箫:

释义:

比喻男欢女悦,结成爱侣,共享幸福。

出处:

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

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笙,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

局十数年,凤凰来止。

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

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

——《列仙传拾遗》

滥竽充数:

释义:

比喻没有真正才干,混在行家里凑数,或者比喻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出处: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mi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就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四面楚歌:

释义: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出处: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__39;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hè第四声附和,应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译文:

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层围了好几层。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

“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

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就在夜里爬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

“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描写音乐的两首名诗: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__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篇三:

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张熙

都市家教·下半月____年01期

一、三月不知肉味

〖出处〗《论语.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相传,《韶乐》是东夷族的祖先舜帝创作的乐舞。

为了教化民众,舜帝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创作了乐舞《大韶》,又叫《箫韶》、《韶乐》。

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将包括《箫韶》在内的六代乐舞进行整理,用于郊庙祭祀,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精通音乐,他在公元前544年访问鲁国,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保存的先王礼乐及各国的国风甚为完备,所以他到了鲁国,就要求观乐。

一直听了15国的国风,都不太满意。

可是当他听到在鲁国保存下来的韶乐的时候,突然感慨的说:

“多么好的音乐啊,就像这苍天无所不包,就像这大地无所不载,观止矣!

如果再有其他的音乐,我不敢再听了。

孔子在他34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____年,来到齐国,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

之后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他还说:

“想不到音乐的美竟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

”后来孔子每谈及《韶》乐,仍然赞不绝口,称之为“尽善尽美”。

“三月不知肉味”是说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

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

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二、响遏行云

〖出处〗《列子·汤问》: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是战国时代最杰出歌唱家和声乐老师。

薛谭是秦青的学生,他师从秦青学习唱歌已有三年,还没有学好,却以为已经掌握了老师的技艺,就要求辞别老师出门献艺。

秦青并不阻止他。

第二天,秦青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唱起了一首抒发惜别之情的歌曲,歌声传遍四野,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

此情此景,使薛谭领略到老师歌唱的艺术魅力,想到自己差得太远,十分惭愧,于是倒身下拜,请求老师收留他继续学习。

终生不敢再提回家二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同时也警戒人们,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

三、绕梁三日

〖出处〗《列子·汤问》: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据说也是秦青的弟子)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

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

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

一时间,“老

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

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

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四、高山流水

〖出处〗《列子?

汤问》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

“好啊!

高峻的样子像泰山!

”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

“好啊!

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

”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

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终生不再弹。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五、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出处〗《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

“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

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宋玉回答说:

“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

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

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

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就越少。

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后来分别被用来泛指高雅的和通俗的文艺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