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7149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docx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20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

今天,我们一起看了百家讲坛之天地人之道,于丹用它自己的语言为我们解读《论语》。

看了之后,我感触博深。

很多我们现在烦恼着的问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依据孔子的言行零零散散集合而成的,而本书的核心就是“仁”“恕”等。

宋朝宰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他对《论语》的推崇至极。

其实不仅仅是他,整个封建社会都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

而我们,更应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论语》。

听着于丹的讲解,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孔子的学生曾问过孔子,一个人贫贱而不为此感到耻辱,富贵而不感到骄傲,这样的人怎么样呢?

孔子则用商量的语气回答道还不错,但最好的就是贫贱而乐在其中。

由此可见,我们面对苦难的最高境界就是乐在其中,或许,我们会认为这是不思进取,但其实,这却是让我们的心灵放松,让我们的身心愉悦的最好办法。

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仁”与“恕”。

在我们这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能宽恕别人,爱别人。

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每当别人做了什么让你感到难以理解,让你厌恶的事情,你应该去懂得宽恕别人,只有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态,你才能受人尊重,才能在当今社会中有着较好的人际关系。

而好的人际关系又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项。

且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但我相信,无论社会怎么变,拥有一颗宽恕的心依旧是最重要的。

反而,如果没有一颗宽恕别人的心,那我们不仅会让别人不快乐,也会使自己的心进入一个困局,让自己身心疲惫。

所以,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阅读《论语》,去学习《论语》中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华民族的精髓,让自己尽善尽美。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2

今天中午,我打开电视机,又开始看百家讲坛了。

这次主要讲了对事情了解不够清楚明白时,不能轻易发表意见,不能任意传播不合仪礼的事,不要轻易答应。

说话时,对于没有把握的事,千万不能乱讲乱说。

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并且,对一些谣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传播。

钱文忠教授说了一句话:

“谣言止于智者。

”谣言对于智者来说已经没有用了。

所以,我们对那些了解不够清楚的事情千万不能传播,万一它是一句谣言呢?

而对于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诺别人。

如果已经承诺了,那就要想方设法地去做到,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

钱文忠教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荆棘刻猴》。

从前,有一个皇帝,非常喜爱收藏各种奇珍异宝。

有一天,一个卫国人来找到他,说他能在荆棘尖上刻一只猴子。

其实他根本就刻不成。

过了几天,皇帝问他刻好了没有?

可是他根本就没有刻。

他只好说:

“刻好了,但是你必须半年不进后宫,半年不吃肉、不喝酒。

还要赶上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并且要在那阴晴转换的一瞬间才能看见。

后来,一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来问皇帝:

“看见那只猴子了吗?

”皇帝说没有,并不把那些卫国人说的要求说了一遍。

铁匠听后说:

“你可以问他有没有这把小刀。

”皇帝照做了,卫国人便回去取。

可一直都不来。

原来早已逃跑了。

承诺是沉重的,卫国人本来就做不到,可他还是承诺了,最后进入了进退都错这种地步。

我们千万不能学他,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看完这期节目后,我学到了很多,以后一定按照《弟子规》上的要求去做。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3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

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

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

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

《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

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

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4

今天看的是百家讲坛的钱文忠教授的《三字经》———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读本。

讲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学习道理。

浅显有趣。

儿时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对错,应该与不应该,都是那么的显而易见。

好人与坏与就像小白兔与大灰狼般无可争议。

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运动。

那时的未来就像1+1=2那么简单。

就算看不见,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积极向上,未来一定是伴着鲜花有绿草,森林也有湖泊。

只是做人做的越来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层。

芸芸众生,与所有人走一样的路,看一样的风景,从眼眼到心灵都麻木了。

心中已没有白与黑,而取代的是灰,数不尽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蓝,灰的金,灰色的一切。

灰色就是让人食之无味,丢之可惜的东西。

做人做的真是够久了,需要放弃一切观念,从最初的出发点,重新审视自己。

三字经讲到,“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则,意思是说,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爱,义-得体,礼-合乎规范,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专一守信才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生活的太久,会忘记和混淆世界。

今天又看到三字经,然后再回头想想。

撇开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贵的东西,为什么会蒙尘?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个皇帝的新装一样的故事里,真理远离了生活,而我也随风飘浮。

太久没有读书了,太久没有审视自己,听到了三字经的故事,儿时的感觉又来了,于是重新认识自己。

于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来。

有些灰灰的人重新黑了下去。

于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淀。

为了自己,决不改变自己,

在这个世道上,已再无偶像,道貌岸然的他们已像炭一样沉下去,熄灭一盏又一盏我的灯。

但是我还是保留那双期待和寻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仅仅是可以从始至终,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5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与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

“秦王愿意与大王结成兄弟之国。

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与好。

”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

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

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

齐王被惹怒了,坚决与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

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

“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

”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

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

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

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6

说起《百家讲坛》,我可是它的“超级粉丝”,它独有的魅力令我无限神往。

每次播出《百家讲坛》,我都怀着无比兴奋、激动的心情去观看。

当讲到祖国的民族英雄时,我往往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的屈辱,我又常常难过得哽咽。

记得有一次,当复兴绍教授讲到郑成功收复失地时,欢喜、激动、自豪占据我整个心扉,我竟忘情地落泪了。

这是为祖国的胜利而流泪!

还有一次,当隋丽娟教授讲到祖国在外国人面前屈服了,成为殖民地,像一头雄狮还没有完全醒来时,我哽咽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为中华民族而哭泣!

我爱《百家讲坛》可不是图个新鲜儿,而是去关注祖国2500多年的发展史。

从尧、舜、禹到末代皇帝溥仪,2000多年的历史是多麽辉煌、多麽灿烂、多麽坎坷啊!

“贞观长歌”使中国的富强向前迈了一大步,“甲午战争”让多少英雄男儿为祖国英勇献身,“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

多麽不平凡的岁月,多麽不平凡的民族呀!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历经磨难,终于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百家讲坛》,我爱你,你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更加了解她、尊敬她!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7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古人云:

“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

”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

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

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

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十分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

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

“焚书”就应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

除此之外,我还明白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

那么每一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8

在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

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

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

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

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

刚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规范,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

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弟子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整理出来的教材。

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就会从小树立起来。

那么每个中国人的素质就会提高一些。

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

于丹教授说:

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就是当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激。

于丹教授说:

学会了感激,就学会了如何乐观的生活。

她还说:

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阳。

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

一个人要懂得学会感激,感激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

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古人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

我认为:

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体现。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

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

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让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9

今天《百家讲坛》讲的是爱上语文系列节目中读诗中的“厚”与“薄”。

掌握一套正确的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语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今天老师将会给我们分享哪些阅读诗词的“妙招”呢?

老师,有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做例子,要先把它读厚,再去读薄,最后再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才是最终的目的。

独厚并不是数量上的,是质量上的一种变化。

要解读《长相思》,在不同的角度,有许多不同的见法和感受,理解的也不同,也可以根据他的其他诗词和经历来感受,这样就会读的越来越厚。

纳兰性德也有许多称号来体现他的故事、经历和性格,用现代话说,纳兰性德是个“天才”“学霸”“专家”“大咖”“情种”。

读薄关键的关键在于你能够聚焦和锁定这首诗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

《长相思》上片可以把他读成一个字“身”,下片可以读成“心”字。

读活就是反复的读,有感情的读,把自己带进诗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这首诗就被你读活了。

这就是阅读诗词的“妙招”。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0

放假回家的时候,爸妈推荐我有时间的时候看看中央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

对于这一个节目,我以前就有耳闻,前几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于丹老师讲论语,讲的很好,很为人津津乐道,也成了一段时间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因为上学,所以看电视少。

趁放假的时候这才有机会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开始看的是赵玉平老师讲的《刘备的谋略》,才听了一会我就入迷了。

赵老师的语言很风趣,而且很接地气,时不时地以古论今,让人听了不乏味,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是一丁点也不觉得的累。

我听了一集又一集,很感兴趣,一直到饭点了,爸妈叫我吃饭的时候,还有点恋恋不舍的按了暂停。

吃饭期间,我和爸妈聊起来刚刚听到的新知识,把其中评论刘备,吕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们自身还有周边人联系起来。

看得出来,爸妈听的也很开心,也许,他们也觉得这个栏目对于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窥一斑而知全貌,虽然我才看了一个老师所讲的,但我真觉得《百家讲坛》是个特别好特别好的节目。

以前学历史,就觉得是老师一行行地对着课本念,留一些知识点,感觉很枯燥,而通过这个栏目,这些老师如此精彩的讲解,一下子发现历史真的是太有趣了,听那些伟大的古人的事迹发现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真实的普通人,却是比我们更勤奋努力,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这个栏目让我更深地明白了这些字里行间的意义。

大爱《百家讲坛》,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1

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

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

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

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

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西洋画的手法使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1920年,蒋兆和来到上海,他为一家公司画广告。

后来他认识大画家徐悲鸿。

蒋兆和像徐悲鸿学画画。

通过徐悲鸿的教导,蒋兆和渐渐地离去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把西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

蒋兆和与徐悲鸿创建了“徐蒋体系”,成为一代大师。

百家讲坛中谈到他画画的画经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做出动作,画家去画。

这样的画虽然十分好看,但是看这种画看多了会觉得比较呆板,没有创新。

徐悲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的“三荐黄胄”。

看了这期百家讲坛我学到了许多:

做事要有上进心,要向别人学习,要不耻下问等等。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不要循规蹈矩,总走一条路。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2

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

而这次的《百家讲坛》是讲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11岁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21岁就藩北平,40岁发动“靖难之役”,43岁登上皇位。

这样的成就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但万万没想到他的皇位得来是经过了千难万险。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

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

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

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

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

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

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

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

《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

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

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

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的场面可想而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让现代人了解自己。

其实,人是双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坏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3

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

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

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

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

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

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

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

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

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

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

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

,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4

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知道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

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

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

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5

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

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

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

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

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

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

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

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

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