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7226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7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docx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

  《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大班科学公开课活动教案40篇!

  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

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

《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

你见过喷泉吗?

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

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

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

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

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

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

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

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

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

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

瓶盖上有什么?

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

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

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

!

.快思.教案出处!

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

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

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

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下落时的现象,尝试用自已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对物体的下落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第一次操作所需的材料:

纸杯、纸盘、泡沫积木、树叶、羽毛、软球、丝巾、绳子、手帕、废弃的饮料瓶、三毛球等,数量之和多于幼儿人数。

  2.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记录纸和笔。

  3.第三次操作所需的材料:

同样大小、颜色的手工纸一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

“落下来”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一)出示一根羽毛,观察一种物体的落下来。

  1.幼儿用语言、动作表述羽毛落下来的样子。

  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一起来来玩一个“落下来”的游戏,好不好?

  瞧!

这是什么?

(羽毛)

  这是一根漂亮的羽毛,想一想,谁知道这根漂亮的羽毛落下来会是怎么样的?

  2.教师动手实验。

  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看它落下来是怎么样的?

  二、幼儿自己试验、探索物体落下来。

  

(一)依次出示材料:

乒乓球、羽毛球、竹蜻蜓。

  老师这里还有几样东西,依次出示:

乒乓球、羽毛球,这个你们认识吗?

  这个是老师用纸条做成的,我们叫它竹蜻蜓,叫它什么?

  这里有几样东西放在这里,老师要请你们来玩一玩、看一看,看看它落下来是怎么样的?

  

(二)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的发现。

  (三)通过提问,启发幼儿表述自已的观察结果。

  1.刚才你在玩它们的时候,发现它们落下来是怎么样的?

  2.教师示范。

  3.刚才我们的孩子眼睛真亮,发现了它们很多很多。

有的发现它落下来的样子,有的直直的、有得弯弯的,还有的会打转;有的发现它落下来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我们还发现了它落下来的在地上的声音了,有的声音响、有的轻轻的。

  三、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大胆探索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轻重、下落轨迹的关系,尝试探究其原因。

  

(一)比一比。

  1.这次还给你们准备了更多好玩的,不过这次玩的时候有要求哦,听仔细!

  2.提出任务:

每个小朋友先选择两样物体,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用动作解释“同一高度,同时落下”),观察它们的不同,并记录下来。

  

(二)记一记。

  1.讲解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教师在幼儿操作时的指导要点如下:

  

(1)注意了解幼儿是否遵守“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的规则。

  

(2)当幼儿有了自己的发现时提醒它们记录下来。

[教案来自:

快思教案.]

  (3)当幼儿记录有困难时,提醒它们用符号进行记录,也可以看看别人是怎样记录的。

  2.幼儿操作,同时让物体下落,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的发现。

  (三)说一说。

  1.幼儿交流记录表。

  2.总结物体下落现象的相关因素。

  3.讨论:

除了跟轻重有关系,现在还跟什么有关系呢?

  四、探索让同样的纸出现不同的下落速度。

  1.出示二张一模一样的手工纸,一个揉成团、一个是长方形。

  2.教师试验,幼儿观察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

  3.交流与总结。

  4.原来我们发现物体落下来不但和轻重有关,还和形状有关,还有很多的小秘密藏在这里面,其实让它们不一样的原因还有很多,让我们下次再来找好吗?

  活动反思:

  活动中第一次尝试,探索发现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在这一环节老师没有给幼儿提过多的要求,只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和宽松的探索氛围,这样能便于幼儿自由尝试,简单的尝试后,孩子们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落下来,并且有的快有的慢。

孩子们的发现,我就紧接着提给孩子问题:

到底什么东西落得快?

什么东西落得慢?

幼儿进行第二次尝试,按物体下落的速度进行分类,和幼儿进行集体验证后,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

“除了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外,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落得慢?

什么东西落得快?

”孩子们的回答很丰富,有的说:

树叶落得慢,石头落得快......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幼儿对落得快落得慢的物体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重一点的物体落得快,轻一点的物体落得慢。

老师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不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更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

但在这里有一个知识难点,幼儿认为物的轻重决定它下落的速度,这是幼儿探索的结果。

也是幼儿感性经验的反应。

对幼儿的回答,我没有下结论,而是给幼儿一个新的问题,给幼儿提供第三个尝试机会,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知道了物体下落的速度除了与自身的重量有关,还与形状、大小有关,这次探索是本活动中最精彩的探索,我用启发性语言脱像了**给幼儿提供了方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迁移,我对幼儿进行了肯定和鼓励,是每一个幼儿获得了成功感,把幼儿的探索活动推向了**。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放到了首位。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作用。

活动延伸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给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

  活动背景:

  在一次公开课中,我是选用了一个现成“杯子店”的教案照搬的。

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有教师提出了:

在“摸一摸”环节中,我一个人端着盘子让每个幼儿挨着一个一个摸,用时过长,由于传热过程很短暂,导致了四个杯子的传热快慢无法再比较了,所以不仅冷落了前面已摸过的幼儿,同时后面的幼儿对四种杯子的传热快慢这一环节也没弄明白。

教研后根据我班孩子多、语言表达不太丰富的特点等,我重新调整了教案,并又进行了试讲,效果比原来好得多。

  活动目标:

  1.利用各种感官进一步感知玻璃杯、塑料杯、瓷杯、搪瓷杯的特性。

  2.懂得参观活动中要遵守的规则。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的桌子上摆放塑料杯、玻璃杯、瓷杯、搪瓷杯各一个。

教师做演示的四种杯子一套(盛有可乐)。

  2.做实验用的热水和可乐,一块磁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带幼儿在室外等候)教师以杯子店售货员阿姨的身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我是杯子店的售货员阿姨,今天我想请小朋友参观我的杯子店,”然后介绍参观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比如:

不打闹,拿杯子时要轻拿轻放等。

然后请小朋友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观察杯子,启发并讨论这些杯子的不同。

  “小朋友,瞧我店里的杯子多不多?

”(幼儿答:

多)“那这么多的杯子是不是都长得一样?

”!

来自快思老师教案.!

(幼儿答:

不一样)“请小朋友看一看再说一说这些杯子怎么不一样了?

”(幼儿答:

有玻璃杯子,塑料杯子)

  请几个小朋友找出玻璃杯和塑料杯。

  教师小结:

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这些杯子制作的材料不一样,像玻璃杯子是(玻璃做的幼儿答),塑料杯子是(塑料做的幼儿答)。

那像这两种(教师拿起瓷杯和搪瓷杯)叫什么名字,又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2.教师重点介绍瓷杯和搪瓷杯。

  瓷杯:

是用一种特殊的土烧制而成。

  搪瓷杯: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

能粘住磁铁)说明这种杯子是用铁做的,而外面是一层瓷。

  教师带幼儿多识记几遍“瓷杯”和“搪瓷杯”的名字。

(同时请几名幼儿分别把瓷杯或者搪瓷杯举起来加以巩固)

  3.在了解杯子制作材料的基础上,感知各种杯子的特性

  “小朋友知道了这些杯子制作时使用的材料不同,那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

  .请每组的每个幼儿都用手掂一掂这四种杯子,会发现什么?

  小结:

塑料杯最轻,瓷杯最重,玻璃杯和搪瓷杯差不多重。

  .再请每个幼儿都用手捏一捏这四种杯子,又能发现什么?

  小结:

玻璃杯、瓷杯、搪瓷杯捏不动,也就是不变形,塑料杯容易变形。

所以强调塑料杯子最好不要在高温下消毒。

(可以用其他的消毒方法)

  .接着请配班老师在各组的杯子里倒入半杯热水,请孩子们分别摸一摸盛有较热开水的四种杯子,又能发现什么?

(告诉孩子们不争不挤小心烫伤!

  小结:

由于传热快慢的不同,所以玻璃杯很烫手,塑料杯有些烫,瓷杯、搪瓷杯不很烫手。

  .然后请幼儿看一看并猜一猜老师的一套杯子里各盛着什么。

  小结:

玻璃杯透明,塑料杯次之,瓷杯和搪瓷杯不透明。

  .最后请幼儿想一想:

假如四种杯子不小心掉在地上,会发生什么事?

  小结:

玻璃杯容易打碎,瓷杯也容易打碎,塑料杯摔不坏,搪瓷杯掉了外边的瓷。

(事先准备一个掉了瓷的搪瓷杯,以作比对)

  4.分析总结四种杯子的特点。

  塑料杯轻,打不碎,容易变形,所以不要在高温下消毒

  玻璃杯透明,盛热水传热快烫手,容易打碎

  瓷杯好看,但最重,又容易打碎

  搪瓷杯耐用,较重,不容易摔碎,但外边的瓷容易碰掉

  活动反思:

  1.活动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

  2.活动内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想要探究的问题,生成了科学教育活动。

  3.活动过程脉络清晰,衔接较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开始部分提出要求,直接导入;基本部分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用“掂”“捏”“摸”“看”“想”一系列的动作,引导幼儿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结尾部分鼓励幼儿注意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满足了孩子“玩”的欲望,体现了《纲要》的“学中玩、玩中学”,孩子们在不断探索的同时,发展了综合能力,效果较好。

  4.这个活动设计我在一次评级中用过,但由于面对的不是孩子而是评委,结果败北。

  活动设计背景:

  走迷宫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有意注意和空间智能,帮助幼儿学会整体观察、全方位思考,培养幼儿逆向思维能力及沉着冷静、敢于挑战的品质等。

  我班幼儿对走迷宫有一定经验,但能力参差不齐。

有的幼儿能迅速判断并选择通畅的路径走出迷宫;有的幼儿很容易迷失方向,多次"碰壁"后才能走出迷宫;有的幼儿急于求成,缺乏一定的耐心,等等。

基于此,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将科学学习融入走迷宫游戏中感知迷宫,了解迷宫所含的基本秘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又富有挑战的情境中,提升经验,形成策略,巩固走迷宫的方法。

  活动目标:

  1.感知迷宫,了解迷宫所含的基本秘密。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体验迷宫游戏的乐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自制迷宫图3副。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小朋友,你们玩过"走迷宫"的游戏吗?

  2.迷宫图上会有哪些标志呢?

  二、分析迷宫图:

  

(一)出示迷宫图一,初步感知迷宫。

  1.从这张迷宫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代表什么?

×代表什么?

  2.谁愿意上来走一走?

  

(二)出示迷宫图二,剖析迷宫图的秘密。

  1.从这张迷宫图上你看到了?

知道了什么?

  2.这两张迷宫图藏着一个共同的秘密,都有什么?

  3.谁愿意大胆尝试帮小猪来搭桥?

  (三)出示自制迷宫半成品图,学习摆迷宫阵。

  1.走迷宫看来难不到你们,那你们玩过摆迷宫阵的游戏吗?

  2.今天我们来一起布迷宫阵,怎么摆放才能使迷宫阵觉得有难度、更好玩?

  3.师生共同摆迷宫阵:

第一步:

放石头第二步:

鳄鱼第三步……

  三、幼儿操作

  1.幼儿第一次布迷宫阵,教师巡回指导,并用相机拍下幼儿摆的迷宫阵。

  2.教师有针对性的多媒体展用示幼儿摆的迷宫阵,请幼儿说一说这幅迷宫图摆的好吗?

好在哪里?

不好,不好在哪里?

  3.幼儿再次布迷宫阵,请旁边的小朋友来走迷宫阵。

  四、展示幼儿设计的迷宫图教师对幼儿设计的迷宫阵进行设当点评。

  五、延伸活动:

  出示图四:

这张迷宫图和之前我们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让你来走一走,你会吗?

回去之后我们可以继续布迷宫阵,走迷宫图,比一比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

  活动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从做中学而进行的经验重组的活动。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必经途径。

  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感受自然,体验生命的意义。

听别人说得津津乐道,不如亲自做一做来得实在。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实验、探究。

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百味,收获成功的喜悦。

所以在设计《神奇的影子》这一主体活动时我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一点,活动主要就是以学生体验为主,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在体验中发现,在体验中成长。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在手影游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观察、寻找影子的热情。

那么在这一环节,我充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模仿各种动物,做出关于它们的手影动作,学生的积极性相当的高,同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手影的图片,给学生以借鉴,这样他们的兴趣更高了,当模仿出一种或多种动物时,从他们的脸上我看见了成功的喜悦。

在展示这一环节上更加让我喜出望外的事,竟然有两组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手影动作编出了两个优美、风趣的手影故事,顿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的喜悦,这喜悦是学生们赋予我的。

课堂上到处洋溢着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联想,展现着孩子们独具个性的作品和话语。

传达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高高兴兴地耕耘、收获。

在潜移默化的锻炼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以活动为平台,在交流中绽放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师生在社会这一广阔天地中进行的多边、多向、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把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术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和群体的目的协调起来。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一直以来讽刺着我们合作意识的淡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多种机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进行手影游戏和影子实验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的意识,有目的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活动,培养合作意识,锻炼交际能力。

有的小组刚开始并不团结,导致有的学生能做手影,而有的学生做不了,纠其原因是没有人帮助拿手电筒,自己就不能做,这样,小组内的活动就比其他小组要慢了许多,想当然,肯定是编不了故事啦!

在展示中就比其他小组要略逊一酬。

在第二个试验中,我就特意走到刚开始不团结的一小组,简单的跟他们说了说上次的原因,同学们是很聪明的,一会就体会到了老师的意思,也感觉到自己本组不及别组的原因。

马上振奋起来,团结合作,有的纪录、有的观察、有的实验、有的补充……这次,每一小组都很积极,得出来的结论也很真实特别,而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哦。

  经过一节课的活动,交流,渐渐的同学们都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为自己所用了,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方法教给别人了。

一方面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每个学生是轻松的,安全的也是自由的,所以很多新奇的点子和语言都能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目中渐渐的形成这样一个意识:

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远远超过一个人,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这次活动只是本次活动的开始,真正精彩的还在后面的活动中,虽然在这节课上学生有想法,有收获,有参与,但是我还是觉得课内还有一些细小环节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虽然这门课程本身就还没有完善,都还处在一个实验、探索、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但是我相信自己能跟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起进步。

  设计意图:

  一天,雯雯把早饭带到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都围观在她身边,谢毅说:

"这个包子我吃过的,我们东北人最喜欢吃面食了",欧阳藤瑞说:

"我还吃过面包呢",佳佳说:

"我奶奶包子是用面粉做的","那面包呢?

油条呢?

"其他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地问着。

看来孩子们对面食不是很熟悉,于是我设计了此活动,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面食。

  活动目标:

  1.了解蒸、煮、炸、煎、烤等烹饪方法,感受面食的多样性。

  2.探索、感知面糊、面团的形成,体验自制面食的乐趣。

  3.了解面食的营养,喜欢吃面食。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感知过面粉的特性。

  2.面粉、和好的面团。

  3.各种面食若干。

  4.毛巾、水、抹布、盘子、碗、录音机、磁带、录像机、录像带等。

  5.幼儿洗净双手。

  活动过程:

  

(一)回忆面粉的特性。

  

(二)感知、探索面粉加水后的变化。

  1.猜一猜:

在面粉里加水会有什么变化?

  2.幼儿操作感知面糊、面团的形成。

  (三)了解面食的烹饪方法及其营养。

  1.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烹饪方法

  2.观看录像了解煎、炸、蒸、煮、烤等烹饪方法。

  3.师幼共同总结归纳几种烹饪方法。

  4.品尝各种面食。

  5.教师简单介绍面食营养。

  (四)制作好吃的面食。

  1.介绍辅助材料:

果汁、樱桃等。

  2.讨论:

你想做什么面食?

(引导幼儿从造型、口味、颜色等方面考虑。

  3.师幼共同制作面食。

  4.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面食的烹饪方法,分类后送食堂加工。

  活动延伸:

  1.午睡起床后和幼儿一起品尝自己制作的面食。

  2.让幼儿和家人一起去品尝各种各样的面食。

  活动建议:

  活动前建议先让幼儿感知面粉的特性。

  活动点评:

  此活动通过操作感知了面粉的特性;通过观看录像了解了面粉的许多烹饪方法;通过制作满足了孩子的创造欲望。

整个活动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着,孩子们积极、主动,乐学、好学。

整个环节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活动反思:

  每逢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吃到各种各样的坚果,但有的孩子只知道坚果很好吃,但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营养,为此我们教师开展了一节有关坚果的教学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摸摸、尝尝等活动,不仅知道了其名称,还知道了各种坚果的营养,瞧,他们吃的过开心啊!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有趣的鹅卵石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物的特征,丰富词语:

光滑。

  2.主动,大胆,合作探索,了解鹅卵石的功能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提高知识学习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会大胆想象创作绘画。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鹅卵石,水瓶一只装三分之二的水,乌鸦头饰一个,每组颜料,棉签。

  2.事先组织幼儿去走走鹅卵石铺的路。

  3.在鹅卵石上画的笑脸等表情的范作。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鹅卵石》

  活动过程:

  一、“石头、剪刀、布”游戏引出主题。

  1.老师用石头赢了小朋友,我厉害?

今天,老师来给小朋友变个魔术,也让你们得到一块神气的石头好吗?

  2.请幼儿闭上眼睛,在“变变变”之后睁开眼睛,看看桌子上放的是什么呀?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鹅卵石的特征。

  1.我们自己看看,摸摸,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

和一般的石头有什么不同?

  2.鹅卵石真神气,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玩鹅卵石,然后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好吗?

  三、了解鹅卵石的功能作用,了解它的保健作用。

  1.你在那里还见到过鹅卵石?

有什么用呢?

  2.请幼儿说一说走在上面的感觉。

  四、教师表演“乌鸦喝水”,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解决。

  五、幼儿操作。

  1.老师说了它很神气的,你看我把鹅卵石变成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把它变成这些可爱的娃娃好么?

  2.幼儿操作在鹅卵石上作画,教师指导。

  3.作品赏析。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