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8006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

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

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

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

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

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

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

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

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第四课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第七课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

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

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第二单元动物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1、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2、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课时计划:

本单元每课用一个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用九课时完成,其中两个课时为机动课时,用于查漏和单元总结。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第二课蜗牛

(一)

【教学目标】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

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四、饲养蜗牛

第三课蜗牛

(二)

【教学目标】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

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

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二、观察蜗牛吃食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四、继续观察蜗牛

第四课蚯蚓

【教学目标】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

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第五课蚂蚁

【教学目标】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

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

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三、交流发现

第六课金鱼

【教学目标】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

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

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第七课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第2课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二、认识金属

三、饮料罐的故事

第3课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三、认识塑料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第4课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谁更容易吸水

三、纸的观察

四、介绍造纸术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六、课堂小结:

第五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沉浮实验

三、认识木头

第六课砖和陶瓷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四、黏土的变化

五、课堂小结

第七课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三、材料与环境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第一课水

【教学目标】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二、水在哪个袋中

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

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二、滴液比较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五、总结提升

第三课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目标】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

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二、实验、思考

三、液体、固体比较

第四课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

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

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二、比较水多多少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

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二、空气的存在

三、比较空气和水

第六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第七课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四、单元小结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