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8228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docx

第四专题社会支持理论

第三专题社会支持网理论

一、社会支持研究简介

1.社会支持概念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社会支持就已存在;所以,支持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来如此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Homes&Rach,1967〕。

研究明确,一样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那些能得到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相反,那些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要相对较弱,身心也更健康也相对差些。

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的概念。

研究者运用社会学和医学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展了大量的研究(HouseJS.LandisKR.UmbersonD,1988)。

研究者发现,有两个因素对抵御、缓解和防治精神病,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是自我防御这一在心理系统;二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社会支持的根本含义:

其一,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其二,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胡湘,1996)。

之后,社会支持一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到许多学科。

但其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同一门学科的部并未达成共识。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流行病学家等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来阐释社会支持的涵。

早期的研究者往往将社会支持看作是广泛、统一的关系整体,认为只要有关系存在,这种关系就一定能帮助个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例如,伯克曼和塞姆(Berkman&Syme,1979)在加利福尼亚的追踪调查发现“那种缺乏社区关系的人较之与人有更严密接触的人在以后的时期里更可能死亡〞(贺寨平,2001)。

所以,在其社会支持研究者没有考虑到人与人关系的性质。

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发现社会支持是有不同性质之分的。

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能够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

国外比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索茨〔Thoits〕(1982)、Cutrona(1990)按照社会支持地性质把它分为工具性支持(物资、金钱、时间和服务等)和情感性支持(理解、关心、爱和信任等)两种。

Barrera(1986)认为,对社会支持的界定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含义:

社会处境〔socialembededness〕、知觉的社会支持〔percievedsocialsuport〕与行动化支持〔enactedsuport〕,个体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支持概念,因为同样的客观支持,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并不一样,被感受到的支持是一种心理现实。

据此巴勒尔(Barreea)将广义的社会支持分为6:

物质帮助,如提供金钱、实物等有形帮助;

行为支持,如分担劳动等;

亲密的互动,如倾听,表示尊重、关怀、理解等;

指导,如提供建议、信息或指导;

反响,对他人的行为、思想和感受给予反响;

正面的社会互动,即为了娱乐和放松而参与社会互动。

这6种形式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

国已有的研究看来,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强认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响、缓解精神紧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强,1998)

章谦、建明撰文指出,“在笼统的含义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杭生主编,1996:

319)

肖水源〔1987〕[12]把社会支持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

友琴认为,社会支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正式的社会支持,二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前者指来自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以与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实施。

后者如此主要指来自家庭、亲友、邻里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

此外,文宏、阮丹青、蔡禾、成文、贺寨平等都对社会支持做出过不同的努力。

总之,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与参与。

前者如人、财、物或服务的支持〕,后者是指稳定的社会网络(如家庭、婚姻、同学、朋友、亲属等)或不稳定的社会关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的程度。

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对这两类支持的重要性,多数学者认为主观感受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开展〞。

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表现在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动性上。

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着差异,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并且,人与人的支持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根底。

因此,对社会支持的评定有必要把对支持和利用情况作为社会支持的第三个维度

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系统由其主体、客体、容和手段等几个要素构成。

〔1〕社会支持的主体——社会支持的施者

索茨(Thoits)对社会支持定义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其社会支持的主体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

(马特.G.M.德普尔,1994)

章谦、建明认为,社会支持的主体是“各种社会形态〞,即国家、企业、社团和个人。

在他们看来,广义的社会支持分为国家支持(主体是国家)、经济领域支持(主体是企业)和狭义的社会支持(主体是社团和个人)三个层次。

(杭生主编,1996:

319)

文宏、阮丹青、成文、贺寨平、强也有相关的论述。

可见,在大多数学者的视野里,社会支持主体包括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关系网络。

〔2〕社会支持的客体——社会支持的受者

社会支持的客体终究包括哪些人呢?

对此,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一派观点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选择性的,主要指社会弱势或者脆弱群体。

如章谦、建明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社会脆弱群体〞,他们指出“社会支持不具备普遍性,它的支持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仅限于社会脆弱群体。

〞(杭生主编,1996:

359)成文指出社会支持是对社会弱者进展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成文,2000:

131)

另一派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世界里的每个个体都可能是社会支持的客体。

(马特.G.M.德普尔,1994;蔡禾等,1997:

贺寨平,200l;强,1998)

一般而言,就国的已有的研究看来,大多数学者将社会支持的客体界定为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从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以官方的名义提出“弱势群体〞一词以来,社会支持几乎成了弱势群体的专利。

而国外学者大多认为,社会支持应该网络到所有需要提供支持的个体或群体。

〔3〕社会支持的介体——社会支持的容与手段

有的学者将之称为社会支持的介体。

(成文,2000)它们是联结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的纽带,也是架设在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

社会支持的容与手段是在统一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支持的容决定了社会支持的手段。

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社会支持容也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支持手段。

 大多数研究者对于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都给予充分肯定。

但是,对于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学术界如此可谓见仁见智。

总的看来,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理论模型即主效果模式(theMaineffectModel)、缓冲器模式(theBufferingModel)和动态效应模型(thedynamic-effectmodel)。

〔1〕主效应模式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仅在心理应激的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且对于维持平时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有益。

(强,1998;宫宇轩,1994)社会支持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增益作用,是因为个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能为其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人生活环境的可预测感和稳定感,以与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另外,与社会网络的融合在使个体获得归属感的同时,还使个体易于获得必要的帮助以防止一些负性生活经历,如经济问题、法律纠纷等,这些负性生活经历往往会增加心理障碍或身体疾病的可能性。

  在这个模型中,社会支持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建立可以有两条作用途径:

一个是社会支持所具有的情感性支持功能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神经分泌系统或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个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另一个是社会支持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行为方式,使其防止产生不良的行为方式,如吸烟、酗酒、滥用毒品、不愿就医等,而形成较多的健康性行为,如合群,主动寻求帮助,努力应对困境等,由此也能促进个体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这一假设在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身上都得到了证实,亦即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身心状况,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Houseetal,1982〕。

有的研究者将社会交往、社区参与、良好的婚姻状况、朋友互动关系作为社会支持的指标,其研究结果支持了主效应模式。

(Lin,etal,1979)在主效应模式的倡导者看来,只要增加社会支持水平,必然导致个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缓冲器模式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明显的压力存在,社会支持并不会有太大效果。

该模式认为,作为缓冲器的社会支持,常常是通过人的部认知系统(主要指那些影响心理应激强度和对应激的耐受力、调节心理刺激与疾病间联系的个体意识心理特征、意识倾向性和自我观念等)发挥作用的。

Cohen〔1984〕认为,社会支持可能在压力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条的两个环节上发挥作用〔见图2〕。

首先,它可能作用于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上,如果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评价。

其次,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获得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降低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减轻压力。

(强,1998;宫宇轩,1994)

〔3〕动态效应模式(thedynamic-effectmodel)认为,应将社会支持和压力或应激同时作为自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身心健康水平起作用,压力或应激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这种关系还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这种动态模型在索茨〔Thoits〕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证明。

索茨〔Thoits〕(1982)[35]认为社会支持、应激、健康或心理困扰等建构在概念、方法学、与实证上应为复合性关系(poundrelation)。

理由是:

第一,社会支持与健康、幸福感是相互影响的;第二,社会支持的丧失本身就是应激事件,许多生活应激事件包括社会支持的丧失,如婚姻破裂、丧失亲人、搬迁等(Ullahetal.,1985)社会支持、压力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有时可能是曲线关系,有时可能是阶段性变化或阀限(threshold)的关系。

   目前,动态效应模式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实证研究的佐证还很少,当前的研究还是集中在主效应模式和缓冲器模式两个方面,只是对两者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有的研究支持主效应模型,有的支持缓冲作用模型,有的研究甚至支持两种效应同时存在。

其实,上述两种不同理论模式反映出社会支持的两种根本功能——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

主效果模式倾向于维护健康这一功能,缓冲器模式更倾向于预防治疗功能。

 〔1〕测量容

社会支持的研究离不开对社会支持的测量,因研究目的、方法的不同,对社会支持的测量方面也有所不同。

 从测量维度上看,社会支持的测量可从两个维度分类:

一是从测量结构和测量功能来分,二是从总体测量或特定测量来分。

即社会支持的测量也可以说,主要有结构测量和功能测量两大类。

结构测量指社会支持包括了哪几个方面,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支持网络整体的或者是单一维度的测量,它又分为整体结构测量和特殊结构测量。

整体结构测量是对社会支持网络的整体情况进展测量,包括邻里状况、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与亲属的互动图式。

特殊结构测量法测量的是社会支持的单一维度,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

常见的指标有:

朋友的数量、来访的次数、亲属的数量等。

使用整体结构测量其结果倾向支持主效果模型〔Schaefer,1982〕。

功能测量是指社会关系所提供的特定支持的程度和质量,是对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所提供的各种功能进展评定,它又分为整体功能测量和特殊功能测量。

整体功能测量是将各种特殊功能测量结合在一起,计算出一个总分作为支持指标。

使用这种方法既可能支持主效果模型也可能支持缓冲器模型〔宫宇轩,1994〕。

特殊功能测量是直接利用量表对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所提供的各种功能进展评定。

最早使用的此类的量表是人际支持评价表〔Cohen&Hobeman,1983〕,它主要测查个体感受到的评价支持,如自信、信息支持、工具支持与归属支持等情况。

这种测量方法倾向于支持缓冲器模型。

 〔2〕测量方法

社会支持有三种测量方法:

自我报告法,即通过被试回顾以往向哪些人寻求支持,从哪些人那里获得了支持,这种支持的程度有多大。

这种自我报告的方法因为是基于个体的回忆,所以在评估到底是知觉到的还是切实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存在不足,个体可能会因为回忆或认知方面的过失而导致这种判断的错误。

结构化问卷,即根据一些事先编写好的问题,让被试回忆某一阶段中获得社会支持的情况。

结构化访谈,这样的测量方法收集的数据比拟的可靠、真实,同时也增加了处理的难度。

 〔3〕测量工具

①萨拉森〔Sarason,1981,美盛顿顿大学心理系的著名临床心理学家〕的社会支持问卷(SSQ),该问卷有37个项目,分两个维度:

社会支持的数量,即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依靠别人的程度,主要涉与客观支持;对所获得支持的满意度,评定的是对支持的主观体验。

②Henderson(1981)的社会交往调查表(ISSI),社会支持分为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觉到的社会关系的适宜程度两个维度。

相互影响的社会支持问卷(SSQT)测量了五种类型的社会支持:

日常情感性支持,与问题有关的情感性支持,社会成员身份,日常的工具性支持,与问题有关的工具性支持。

④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由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的肖水源编制。

⑤Furman等(1992)的《社会关系网络问卷》,该问卷包括8个维度,其中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陪伴娱乐性支持、亲密感、价值增进五个维度用来考察个体对重要他人(包括父母、最好的同性朋友、异性朋友、教师和亲戚)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的主观感觉,对关系的满意度以与冲突与惩罚三个维度用来全面了解个体与重要他人的关系。

⑥Zimet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共12个条目,可分为家庭支持和家庭外支持两个纬度,所有条目分数之和为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是一个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的总程度,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介

由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的肖水源编制。

该量表有十个项目,分三个维度:

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共十个项目,其中第2、6、7、项反映的是客观支持,第1、3、4、5项反映的是主观支持,第8、9、10项如此是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该量表信度0.80,效度0.89,得到广泛的应用。

经过近30项的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证明,重测一致性为0.76-0.89。

这些维度的分数高,反映受试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好。

附件: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1〕第1-4,8-10条:

每条只选一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

〔2〕第5条分A,B,C,D四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

〔3〕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如此计0分,回答“如下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

〔1〕总分:

即十个条目计分之和。

〔2〕客观支持分:

2,6,7条评分之和。

〔3〕.主观支持分:

1,3,4,5条评分之和。

〔4〕对支持的利用度第8,9,10条。

二、社会支持网理论

社会支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单向的支持模式,这是一种重大的理论与行动取向上的缺陷。

而社会支持网理论,与其在不同开展阶段所演变出的网络结构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如此弥补在这一不足。

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格拉诺维特以其网络结构观取代传统的地位结构观,他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的纽带关系都会对主体的行为发生影响。

他特别关注个体社会行为的“嵌入性〞〔如社会网络中所嵌入的某种资源——笔者注〕以与个体对社会资源的摄取能力。

他在开展“嵌入性〞这一概念时指出,信任是网络的机制,它嵌入社会网络之中,可以大大降低人们经济行为的交易本钱。

在社会学研究中最早提出社会资源理论的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指出,有些资源不但可以占有,而且可以通过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摄取,因为这种资源嵌入在个人的社会网络之中,人们可以超越占有关系通过个人的社会网络去摄取到。

在他看来,可以通过建立某种关系而被交换、借用、摄取的资源就是社会资源。

这一观点否认了资源只有被占有才能使用的观点,克制了重资源的占有关系和占有量多少的传统观念的局限,是社会网络研究的一大突破。

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和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网络、网络摄取以与个体所参与的社会团体作为社会资本的根本要素,认为个人的社会网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其社会资本就越丰富;而社会资本是积累人力资本的条件。

社会支持网理论的根本指向是:

通过社会网络关系,摄取社会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资本。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而言,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和完善其自身的社会支持网,提高他们摄取资源的能力,无疑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支持,将有可能提高社会支持的效能。

社会支持网有助于社会个体生活所遇到的问题和危机的解决,维持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有助于减缓生活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并与个人的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影响。

相反,社会支持网的不健全,将会损害社会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更严重的是,将会使日常生活的维持出现困难。

三、社会支持网的根本工作模式

从整合社会支持资源开始,通过支持与被支持双方的平等互动,使弱势群体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支持网。

整合社会支持资源,形成相互联系的支持网络,提高支持的整体效能→传递社会支持,帮助弱势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被支持方通过网络摄取各种社会资源→被支持方自主开展互助与自助,解决自身的困难。

〔1〕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编织者

社会支持网工作模式的根本点是整合包括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在的社会支持资源,帮助弱势群体建立与完善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非单个个人的能力所与,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即靠政府的支持和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的力量,以与专业化的工作者的努力。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方面有自身的优势。

比如他们更容易接近被服务对象而被称为“一线〞工作者;由于处于“一线〞而对服务对象需求的反响比拟敏感,工作方式比拟灵活,支持容更加个性化;其民间的身份也较适合于处理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

因此,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承当起为弱势群体编织社会支持网的任务。

社会工作者与政府在支持弱势群体这一目标上是一样的,因此,能够成为政府的有力助手并争取获得政府的有效支持。

〔2〕社区是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根本单位

从单向式的社会支持模式转向以网络互动式为主的社会支持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变“条条〞的垂直支持为“条块〞结合的网络支持,因此,必须找到工作的落点。

社区是比拟理想的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根本单位,理由有三:

第一,社区是弱势群体最集中的地方。

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作单位已逐渐向原功能实体回归,单位对个人的支持主要表现在谋生的职业上,其他的保障功能已逐渐社会化,社会成员正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成员〞回到社区去。

由于弱势群体中绝大局部是缺乏就业保障〔无业、失业或半失业〕或已退出就业领域〔退休、工伤等〕的社会成员,社区就成为他们社会生活的主要空间。

第二,社区是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集聚地。

在社区建设中逐渐发育成长起来的社区不仅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社会支持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之一,各种社会支持的资源最终要流向居住在社区中的弱势群体。

第三,社区意识有助于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长期居住会在人们心理上产生认同感,通过互动而相识的社区成员容易产生信任感,而信任又是社会网络得以存在与维持的根底。

  〔3〕资源共享是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根本理念

社会支持网工作模式的运作必然涉与到社会资源的占有和使用问题,如果仍然以小生产的传统观念指导工作,这种工作模式将无法运行。

社会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两者似乎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嵌入在社会支持网中的社会资源大多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比如政策、权力、公共信息,以与社会免费捐赠物品、志愿者服务等,其效益的表现在于使用人数的多寡,越多人使用,资源的效益越高。

而对于一些具有排他性的物品,除了一方面要努力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外,还要提倡“双赢〞的理念,即在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于人于己于社会均有利。

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当引导人们逐步建立资源共享的观念,才有可能提高社会支持的效率。

  〔4〕实现自助与互助是社会支持网模式的工作目标

社会支持网工作模式的最终工作目标是协助弱势群体建立起一个适合其个人的社会支持网,使他们有能力通过这个网络实现自助。

社会支持网的建设可以多管齐下,一是引进外来资源,由相关的人力、物力、信息等构成;二是在弱势群体部建立互助的支持网络,这一形式实际上是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在社会支持中的具体应用;三是改良弱势群体原有的非正式支持系统,提高其有效性。

自助与互助的围与密度,应当是考察和评估社会支持网的重要指标。

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对象的主体地位,维护弱势群体的根本权利,始终保持社会工作者与被支持者之间的平等互动,才能调动被支持方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

迪吧小姐的新生

1.案主情况:

阿芳是省市某村人,1986年生,出生后父母便把阿芳抛弃,从此住在叔叔家,除了爷爷对阿芳有些疼爱以外,叔叔一家人对阿芳不好,不让他读书,甚至经常打骂。

后来,阿芳用仅有的钱逃到,被一对夫妇拐骗到了,卖给了六里桥一家迪吧做小姐。

之后的三年,阿芳怀孕两次。

走投无路的阿芳在一天晚上偷偷来到八宝山,想一死了之。

晨练的老大爷看见报警,警察将阿芳带到了救助站。

经过工作人员的详细了解后,在怎么处理这个孩子的问题上,阿芳异常坚决,把孩子做掉。

同时,也拒绝和家里人联系,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