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8361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docx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

  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

  [摘要]组合性成语是指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基本一致的成语,这些成语何以成为成语,很少有人关注,在认识成语的性质、确定成语与其他短语的划界等方面,很多纠缠不清的问题都涉及到这类成语。

本文以源于《论语》的成语为例,讨论了组合性成语的生成及性质,指出意义上的去情节化、去指称化,概念化的整体性以及形式上的四字格、组成语素的非自由性是成语的重要特征,也是组合性成语区别于自由短语和惯用语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成语;组合性成语;《论语》;四字格;成语性质;语素非自由性

  一、引言

  英国语义学家利奇在说到语义学的作用时说:

“我们对认识和交际的语言结构越深,我们就越能更好地组织和控制交际中的‘病态’和破坏性因素,更好地理解和培养有利于协调的力量。

”①“汉语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

”②成语往往只有四个字组成,在形式上看起来比较简约,但成语的语言结构并不简单。

因为成语一般有四个字组成,就有组成成分形成的字面意义;因为成语具有书面语色彩,一般具有出处,就有该成语来源的语源意义;同时又有作为成语使用的规约意义。

有学者把此归纳为“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

③这三者,有一些成语基本一致,有一些有一定差距,有一些差距很大。

再加上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流传下来的,一些成语的语位意义有所发展、改变,这些成语的语位意义就又有了旧时意义和现时意义的区分④。

因此,成语的语言结构十分错综复杂。

加深对成语语言结构的认识,就有可能①[英]利奇:

《语义学》,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序言第4页。

②莫彭龄:

《关于成语定义的再探讨》,《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③有关“语表意义”“语源意义”“语位意义”理论,参见孙维长《汉语熟语学》,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④陈雯:

《(现代汉语词典)中定型四字格的语义分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就像利奇所说的那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成语,更好地用好成语。

  成语的语言结构,必然会涉及到成语组成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成语规约意义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成语的语表意义、语源意义以及语位意义的关系问题。

汉语语言学界对此早就注意到,“成语的意义不是字面意义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字面意义保持着相对独立性”①;“实际含义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理解”②;成语的重要特征是“表意的双层性:

字面的意义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透过它曲折的表现仿佛处于内层的真实意义”③。

这种成语意义“整体性”、“双层性”的发现,确实揭示了汉语成语语义的一种重要特征。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我国外语学界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汉语的熟语,特别是汉语成语进行了认知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成语语言结构的认识。

尤其是张辉先生用“成语组构性理论”④对汉语成语的认知语言学解读以及徐盛恒先生用“语句解读常规关系理论模型”⑤对汉语成语的分析,为我们加深汉语成语语言结构的组构性质以及成语语言结构的整体性理解具有理论意义。

  但是,对成语语言结构或者说意义的研究,很多是对具有比喻意义的成语来说的,而且往往是举例性质的。

例如,讲成语的特点具有意义整体性时,往往以语位意义与语表意义有隐喻关系的成语为例:

“意义的整体性,即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意义显示出来。

如‘凤毛麟角’并不是讲‘凤凰的毛麒麟的角’,而是‘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这比喻义,是成语显示的整体意义。

”⑥讲意义有双层性时,也是以有比喻意义的成语为对象:

“深层意义与表层意义既相区别,同时又借比喻的方式使彼此联系起来。

而且,它也常常借助这种方式而最终得以产生。

”⑦研究汉语成语认知解读时,其着眼点也往往在具有转喻和隐喻的成语上: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最使研究者注意的可能是非语法构块的成语,因为要说明为什么不合语法的几个字词的组合却有旺盛的生命力,为人们喜闻乐见,长久流传,广泛使用。

这种类型的成语的形成得到了说明,那么,对于其他接近平常话语表达的那些类型的成语,就不再是个问题了。

”⑧因此,对于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基本一致的成语,几乎成了弃儿,很少有专门的研究。

  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基本一致的成语,其语言结构并不复杂,其成分之间大体是组合性的,意义也基本上等同于其成分组合的总和。

这类组合性成语,对其识解当然不是问题,但此类组合性短语何以成为成语,它与其他短语的区别是什么,却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论难题。

恰恰也是这类看起来、理解起来不成问题的组合性成语,在断定成语的性质、确定成语与其他短语划界标准时,成了一个纠缠不清十分棘手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作一封闭式的探讨,梳理一下这类组合性的成语的牛成与总体特征,或许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汉语成语的性质,有一定的帮助。

《论语》是最重要的儒家典籍,对历代文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论语》中相沿习用流传下来的成语应该具有经典性。

  ①武占坤:

《词汇》,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03页。

  ②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现代汉语》(上册),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64页。

  ③刘叔新:

《固定语及其类别》,《语言研究论丛》第二辑,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刘叔新在他的著作《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坚持“表意的双层性”是成语的特征,凭之基本上能同所有固定短语区别开来。

  ④张辉、季锋:

《成语组构性的认知语言学解读》,《外语教学》第33卷第2期,2012年3月。

  ⑤徐盛桓:

《相邻和相似――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⑥莫彭龄:

《关于成语定义的再探讨》,《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⑦王吉辉:

《意义的双层性及其在成语、惯用语划分中的具体运用》,《南开学报》1998年第4期。

⑧徐盛桓:

《相邻和相似――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二、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的生成

  我们以朱瑞玫编著的《成语探源词典》①所收的源于《论语》的成语,进行逐条考察,发现凡是未用“形容…比喻”释义词,只用“指”“泛指”“多指”或“表示”释义词以及不用释义词直接释义的成语,其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基本保持一致,成语的语义基本上都是由其组成成分的字词的意义组合而成。

这类成语我们就称之为组合性成语。

源于《论语》成语的生成方式有多种,原文语句直取、删除虚词紧缩、截取词语拼搭、调换词语改造、概括语义重写以及后人集注提炼等。

  

(一)原文语句直取

  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一大部分是从《论语》原文的语句中直接取出来的。

“原文语句直取”的成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取的成语在原文中就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前后没有其他的成分,如既往不咎;另一种是直取的成语在原文中或前或后还有其他的成分,如:

见贤思齐;成语在原文中就是一个句子的成语,有四字成语和多字成语两种情况,四字成语占极大多数,多字成语如“不以人废言”、“既来之,则安之”、“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现分列如下:

  1.四字成语

  

(1)独立成句的:

如不念旧恶,不亦乐乎,成事不说,夫子自道,肤受之诉,过犹不及,好行小惠,何陋之有,后生可畏,诲人不倦,既往不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降志辱身,六尺之孤,述而不作,无为而治,吾与点也,贤贤易色,志士仁人,彼哉彼哉,言必有中,言不及义,一以贯之,以德报怨,以直报怨,有教无类,欲罢不能。

  

(2)非独立成句的:

如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以文会友: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颜渊》);六尺之孤: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泰伯》);匹夫匹妇: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胜残去杀: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子路》)。

  2.多字成语

  如温良恭俭让;不以人废言;一言以蔽之;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求备于一人;既来之,则安之;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二)删除虚词紧缩

  源于《论语》的成语,还有一部分也是从《论语》原文的语句中取出来的,与上文略有不同的是,这类成语删除了原文中的连接虚词。

  连接虚词一般是“而”:

如察言观色: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颜渊》);道听途说: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求仁得仁: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述而》)色厉内荏: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听言观行: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也有“以”和“则”:

如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欲速不达: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①朱瑞玟:

《成语探源辞典》,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三)截取词语拼搭

  这类成语是从《论语》原文的语句中,截取最关键的字词拼搭成一个四字成语。

也有几种情况,有的是从一句中截取,有的是从两句中截取,也有的甚至从两部著作中截取。

  1.从一句中截取的:

如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循循善诱: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子罕》);犯上作乱: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敬而远之:

“敬鬼神而远之”(《雍也》)。

  2.从上下两句中截取的:

如博施济众:

“子贡日: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雍也》)乐山乐水: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雍也》);生荣死哀: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子张》);兴灭继绝: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尧日》);用行舍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朝闻夕死: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近悦远来:

“近者悦,远者来”(《子路》)。

  3.从两部著作中截取的:

如异端邪说: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

为政》),“世微道衰,邪说、暴行有作,……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孟子?

滕文公》)下。

  (四)调换词语改造

  有一类成语为《论语》原文的语句改换了个别词语。

如不教而诛:

“不教而杀谓之虐”(《尧日》);侃侃而谈:

“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乡党》);喟然长叹:

“颜渊喟然叹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子罕》)内省无愧:

“内省不疚,何忧何惧”(《颜渊》);时不我与: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阳货》);一仍旧贯:

“仍旧贯,如之何?

何必改作?

”(《先进》)没齿不怨:

“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宪问》);没世无闻: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五)概括语义重写

  有一类成语,是根据《论语》原文的语义,进行概念化概括重写的。

如反求诸已: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名正言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路》);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求全责备:

“无求备于一人”(《微子》);年逾不惑、年逾从心、年逾耳顺: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祸起萧墙: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司马牛之叹:

“司马牛忧日: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颜渊》);过庭之训:

“鲤趋而过庭”(《季氏》);人才难得: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日:

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日:

才难,不其然乎?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电已矣”(《泰伯》)。

(六)后人集注提炼

  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中有四条是朱熹为《论语》集注时解释原文语义所用的语词。

还有一条为何晏集解《论语》时引汉马融的话。

如大言不惭: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宪问》)朱熹注: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

”年富力强:

“子日: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子罕》)朱熹注:

“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循序渐进:

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朱熹注:

“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述而》)朱熹注:

“曾子以此三者日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

”三纲五常: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为政》)何晏集解:

“马融日:

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组合性成语意义整体性的讨论

  以上六种方式形成的成语,“原文语句直取”、“删除虚词紧缩”、“截取字词拼搭”、“后人集注提炼”所成的成语,用的都是原文的词语,“调换字词改造”的也只是在原语句上改换了个别字词,“概括语义重写”的,也基本上用了原文的字词,因此,这些成语的意义除了像“概括语义重写”的“祸起萧墙…过庭之训…司马牛之叹”似乎对一般的读者来说不能从字面上获得外,都可从字面上可以获得。

“祸起萧墙”意思是“祸乱发生于内部”,“萧墙”:

照壁,借指内部。

这种借指,是成语组成成分的借指,并不是整个成语意义的借指,只要懂得“萧墙”这个“词”的意义,不必一定要知道该条成语的语源“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整个成语的意义从字面也能很好地理解。

“过庭之训”意思是指父亲的教诲。

只要懂得词语“过庭”是经过庭院到父亲房中问安和“训”是教诲之义,整个成语的意义就可以从成语组成成分的字面上组合起来。

只有“司马牛之叹”特殊一些,它的意义“指没有兄弟而触发的感叹”,这里没有兄弟的语义无法在成语组成成分的字面上体现出来,必须知道这个成语的语源“司马牛忧日: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颜渊》)才能知道司马牛之叹的内容是“指没有兄弟而触发的感叹”①。

那么,上文所列的成语共有89条,除了“司马牛之叹”不能完全从字面上看出成语意义外,其余88条成语的意义都是由其组成成分组合而成,其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基本一致,都是我们所说的组合性成语。

《成语探源辞典》所收源于《论语》的成语共166条,释义有释义词“比喻”的24条,有释义词“形容”的53条。

可以看出,源于《论语》的成语,有“比喻义”的比例很少,不到20%,而组合性成语占了很大的比例,超过了50%。

虽然个别的成语因各人的语感有差异,归类也可能不相同,但总体上是不会影响以下结论的:

组合性成语在汉语成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认识汉语成语的性质、特别是成语意义的特征时,不能只关注了有比喻或引申意义的成语的特点,这类组合性成语的特点也应该考虑进来。

  “成语的意义不是字面意义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字面意义保持着相对独立性。

”②我们赞成这种说法,成语意义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有比喻意义或形容意义的成语,这种比喻义、形容义显示出来的整体意义显然不是组成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这种组合性成语的意义的整体性是什么呢?

姚鹏慈在《关于成语语感与成语度的思考》一文中专门谈到了组合性成语的语义完整性问题:

“组合性成语的语义基本上是由语素意义直接组合而成,但并不意味着是各个语素语义的简单相加,同样具有意义的完整性。

例如‘似是而非’表示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从字面上就能得知成语的意思,但它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意义的完整性是显而易见的。

……‘有始有终’指做事能坚持到底,从字面上就能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但它也是个整体,语义由前后两部分通过意念关系完整地体现出来的。

……即使组合性成语中‘精打细算’‘真凭实据’一类,也不能与自由短语‘精细打算“真实凭据’画等号。

它们虽然组成成分一样,但由于结构方式有别,表达效果也就不尽相同。

作为成语形式的不仅结构凝固,而且语义加重了,语气加强了。

前后两者意义的丰厚与单薄是明显的,这也体现了成语语义的整合。

”③作者举例分析“似是而非”等三类组合性成语的语义完整性,强调了显示出来的语义“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完整性是显而易见的”。

与自由短语相

  ①此条成语可以用“语句解读常规关系理论模型”解读。

有关“语句解读常规关系理论模型”,参见徐盛桓《相邻和相似――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②武占坤:

《词汇》,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103页。

  ③姚鹏慈:

《关于成语语感与成语度的思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比,成语不仅结构凝固,而且语义加重了,语气加强了;成语的意义丰厚,而自由短语的意义单薄。

作者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除了“语气加强了”不知所指不敢苟同外,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

  但是,我们要进一步追问,这语义丰厚又是从哪儿来的?

这就又涉及到成语的性质了,成语结构凝固,人们相沿习用,接近于词。

利奇说:

“用来说明词汇创新特征的最有用的比喻似乎是把词汇创新比作一种容器、一个包裹,特定的语义内容被置于其中。

这样人们以后就可以把它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语义单位而随意运用了。

实际上,语言中的一切范畴化都可认为是这样‘预先包装好的经验’。

”①成语也像一种容器、一个包裹,其中已装满了“预先包装好的经验”,而这样“预先包装好的经验”足整体的,不可分割的。

所有的成语,已经去情节化,抽象概念化了。

例如“范瑾同志大概猜出我的心思,就慢慢地逐段逐句和我讲,为什么这样改,那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态度,句句在理的话语,终于说服了我。

”这里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也已去情节化,只作为概念整体来修饰态度了。

再如上举的“精打细算”“真凭实据”虽然词典的解释可能是完全字面的组合为“精细地打算”“真实的凭据”,但“精打细算”的“精细地打算”和“真凭实据”的“真实的凭据”已经去指称化,抽象化,整合成了一个整体。

而“精细打算…‘真实凭据”短语,“精细”修饰“打算”,“真实”修饰“凭据”,“打算”和“凭据”都有所指,它们组合的意义纯粹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

所以,我们可以说,概念化了的“预先包装好的经验”是成语显示意义整体性的主要因素,这可以和自由短语区别开来。

四、组合性成语四字格与非自由性语素分析

  意义的整体性不足以和其他固定语特别是惯用语区别开来,因此,刘叔新提出以意义的双层性为区别性特征,具有表层和深层双层意义的为成语,只有表层意义的为惯用语。

这确实是个新思路,也能把成语和惯用语划分清楚。

有人批评说,这样划分,把“穿小鞋…开后门”等划为了成语,而把“不胜枚举…‘风和日丽”等划成了惯用语,与大家的语感不符。

因为在人们的语感里,“穿小鞋”“开后门”是惯用语,“不胜枚举…‘风和日丽”是成语。

  用“表意的双层性”作为成语区别于他类熟语的重要特征,不在于理论上的困难,为什么“穿小鞋”“开后门”一定要叫它惯用语,“不胜枚举”“风和日丽”一定要叫它成语呢?

意义双层性的困难还在于很难处理像《论语》中这样的语言事实:

  “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论语?

颜渊》

  浸润之谮

  谮:

诬陷,中伤;浸润:

液体渐渐渗入,比喻言语逐渐发生作用。

逐渐发生作用

  的谗言。

  肤受之诉

  肤受:

切身;诉:

诽谤。

有关切身利益的诽谤。

③如果按两层意义理论来划分,这一句中的“浸润之谮”有比喻意义,是双层的属于成语;而“肤受之诉”

  ①[英]利奇:

《语义学》,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②有关“表意的双层性”是成语区别于他类短语重要特征的论断,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

有的学者认为,“意义的双层性指某些词语既具有字面的表层意义,又蕴藏着含而不露的深层意,而且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期间存在着引申比喻等等关系”(王吉辉:

《意义的双层性及其在成语、惯用语划分中的具体运用》,《南开学报》1998年第4期),据此,具有意义双层性的就是成语,不具有意义双层性的即是惯用语。

周荐认为,…表意的双层性’不是也不应该是将成语与他类熟语分开来的本质特征”(《熟语分类问题研究》,《词汇学问题》,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如果以“表意的双层性”作划分的区别性特征,就会把像“语重心长…‘风调雨顺…‘人杰地灵”从成语中划分出去,而“省油灯”“打折扣”背黑锅等成了成语。

曹炜认为“表意双层性”“这一番大手术所得到的成语,是仅仅着眼于表意的双层性所约定的所谓成语,是一种另类成语,并不是我们所一向关注的‘成语…(《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7页)。

  ③朱瑞玟:

《成语探源辞典》,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是组合性的,没有双层意义,就是惯用语。

这样的划分,也不尽合理。

  “穿小鞋…开后门”是惯用语,“不胜枚举”“风和日丽”是成语,大多数人的语感相同,我们可以确信,在大多数人相同的语感背后,一定深藏着成语与他类短语的一些语言学动因,但“表意的双层性”一定不是。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四字格是成语与其他固定短语的区别性特征。

因为,“经过千百年千锤百炼而定型的‘四字格’,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四字格’是一种最具汉语和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成语作为语言文化的精华,在形式上也选择了最佳的‘四字格’,达到了‘言简’和‘意赅’的统一。

因此,可以这样说,‘四字格’是成语区别于其他熟语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性特征。

”①这样的分析,确实很有道理,我们从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来看,88条成语,只有8条成语不是四字格的,这8条成语都是“原文语句直取”式的,而且其中还有3条是由两个四字格构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除了直取式外,其它五种方式构成的成语几乎全由四字格构成。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调换词语改造”类,成语“一仍旧贯”是在原文“仍旧贯”三字语上加了一字,改造成了四字语。

几条不是四字格的多字式成语,都很有哲理,如“小不忍则乱大谋”,“既来之,则安之”把它们看作格言也未尝不可。

如此,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就都是四字格的了,四字格成了成语形式上的一个标致。

  但是像“增产节约…打预防针…‘作壁上观”“浮出水面…‘找不着北”等等,形式上都是四字格,意义上,“增产节约”不具有“表意的双层性”,后四例都具有“表意的双层性”,它们是否都是成语呢?

  周荐在《论成语的经典性》中认为,成语形式上的四字格和语素的古朴、典雅构成了成语的经典性。

他说:

“成语至少由三个语素构成,其语素多是古朴、典雅的。

如‘牛马风’中的‘风’,‘莫须有’中的‘莫“须’,‘元恶大憝’中的‘憝’,‘辙乱旗靡’中的‘靡’,‘如埙如旎’中的‘埙一旎’,‘蒙袂辑展’中的‘袂’‘展’,‘革故鼎新’中的‘革’‘故’‘鼎’,‘萧敷艾荣’中的‘萧“敷’‘艾’‘荣’。

这是成语显著的特点之一。

…成语与他类熟语的区别即由这些语素成分显示出来。

”这里提出了成语语素的古朴、典雅是区别于其他熟语的重要特征,对认识成语的性质深入了一步。

语素的古朴、典雅是什么呢?

“成语中古朴、典雅的语素未必就是古人创造该成语时的“文言”成分,它们中的一些成员很可能就是当时的口语成分。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递遭,古时的口语成分在后人心目中成了文言的成分。

”④把成语中语素的古朴、典雅归结为“文言”成分,是极具洞察力的。

但这些文言成分在现代汉语中是如何显示出来的呢?

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感怎么能感觉到语素的古朴典雅、“穿小鞋”和“风和日丽”的语素在古朴典雅上有区别呢?

因此我们必须还要在此基础上,更近一步探讨成语语素的特征。

从我们梳理的源于《论语》的组合性成语来看,其中所用的语素大多数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素,并不像周文所举的语素那样生僻(周文所列的6条四字格成语,其中“如埙如旎…‘蒙袂辑展”‘萧敷艾

  ①莫彭龄:

《关于成语定义的再探讨》,《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