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8525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docx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第3节汽化和液化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是第三章《物态变化》的第三节。

对于本节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并能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

本节课主要讲解物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过程,根据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像辨识的沸点,以及物质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物态的变化并不陌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会有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最简单、最常见的就是水的物态变化。

只是学生要学会类比熔点和凝固点,学习沸点这个新的知识点;会辨识物质沸腾时的温度变化曲线与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会辨识物质的沸腾和蒸发。

学生可以结合水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更加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2、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3、了解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4、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知道什么是沸点;

5、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的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6、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

【教学准备】

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前学习准备

课前回顾总结。

(复习第1节《温度》的相关知识。

【提问】

1、什么是熔化?

什么是凝固?

2、什么叫熔点?

什么叫凝固点?

3、晶体熔化时必须满足哪两个条件?

二者缺一不可。

液态晶体凝固时必须满足哪两个条件?

二者缺一不可。

4、晶体熔化时有什么特点?

液态晶体凝固时有什么特点?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2、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

液态晶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液态晶体凝固条件:

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4、晶体熔化特点:

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液态晶体凝固特点:

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二、新课导入

【想想做做】

1、在透明的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挤瘪,排进空气后用细绳将袋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

2、从热水中取出塑料袋,过一会儿,你又看到什么变化?

为什么又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汽化和液化。

学生观察思考。

1、塑料袋膨胀起来,酒精不见了,变成了气态酒精。

 

2、塑料袋又变化挤瘪的样子,气态酒精变回了液态酒精。

三、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

汽化。

 

知识点一:

(1)沸腾

 

知识点一:

(2)蒸发。

 

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可知道,物质在气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汽化

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气态

液态

液化

汽化

常见的汽化现象:

洒在地面上的水,过一段时间就干了;在手背上涂些酒精,过一会儿手背上就干了等。

【反馈练习】

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

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B.先沸腾,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D.先蒸发,后沸腾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

夏天在地上洒水是为了降温;发烧的病人身上涂抹酒精,可以帮助病人退烧。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物体汽化吸热。

 

A.

 

【过渡】

家里用水壶烧水,将水烧到有水蒸气从水壶的壶盖里溢出,顶得壶盖一直响,这时候我们都知道水已经烧“开”了。

物理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沸腾。

二、沸腾

课本地59页最上面有沸腾的概念

1、概念: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①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②沸腾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

【提问】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水沸腾以后如果继续加热,水的温度还会升高吗?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

(1)实验目的: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2)实验装置:

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纸板、火柴。

(3)实验操作:

①向小烧杯中加入30mL左右的水,点燃酒精灯加热。

②当温度升高到90℃左右时,每过0.5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2min左右为止,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温度/℃

③在记录温度的同时,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各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水沸腾后,将酒精灯取下停止加热,观察水沸腾的情况。

④实验完成后,在坐标纸上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4)实验注意事项:

①酒精灯和温度计在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总结】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安装实验装置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触到容器壁或容器壁底。

②烧杯中的水太多或太少会导致哪些问题?

【总结】烧杯中的水要适量。

水太多,加热时间太长;水太少,温度计的玻璃泡就不能全部浸入到水中。

③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怎样改进实验?

【总结】为缩短加热时间,可用温水加热以提高水温,或给烧杯加盖,以减少热量损失。

(5)分析

①实验现象分析:

问题1:

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

【分析】水在沸腾前的声音较响,沸腾时的声音变小。

问题2:

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运动方向、大小变化、最终结果各有何相同或不同?

【分析】相同点:

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都产生在容器的底部,向液体表面运动,到水面破裂开;不同点:

水在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沸腾过程中气泡上升变大。

问题3:

对比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情况,你认为沸腾必须满足怎样的温度条件?

【分析】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除水外,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问题4:

你认为沸腾的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观察停止加热后,水是否还能继续沸腾?

【分析】沸腾吸热,如果不能继续吸热,液体将停止沸腾。

问题5:

沸腾的特点和条件分别是什么?

【分析】特点:

吸热,温度不变;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②图像分析

问题1:

水沸腾的沸点是多少?

问题2:

哪一段图像表示水沸腾?

【反馈练习】

A、B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得到a、b两种图像的原因可能是不同。

3、沸点、熔点和凝固点

沸点

熔点

凝固点

概念

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

晶体熔化时确定的温度

液态晶体凝固时确定的温度

物理过程

汽化

熔化

凝固

4、利用图像判断晶体熔化、凝固和液体沸腾的过程。

【反馈练习】

如图所示为某固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该固体为(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因为其有固定的熔点。

(2)处在图中CD阶段,该物体为。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3)处在图中BC和DE阶段时,物体需。

(选填“吸热”或“放热”)

【拓展知识】

高压锅内水的温度可以达到118.5℃,是由于高压锅内的压强要比标准大气压高,最高不超过1.8*105Pa。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熟记:

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

【学生读书】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学生猜想】

水会不停地冒出气泡;水沸腾以后持续加热一段时间,水的温度可能升高。

 

【学生讨论】

1、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安装实验装置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触到容器壁或容器壁底。

2、烧杯中的水要适量。

水太多,加热时间太长;水太少,温度计的玻璃泡就不能全部浸入到水中。

3、为缩短加热时间,可用温水加热以提高水温,或给烧杯加盖,以减少热量损失。

 

【学生思考】

1、水在沸腾前的声音较响,沸腾时的声音变小。

2、相同点:

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都产生在容器的底部,向液体表面运动,到水面破裂开。

不同点:

水在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沸腾过程中气泡上升变大。

3、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除水外,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4、沸腾吸热,如果不能继续吸热,液体将停止沸腾。

 

1、水沸腾的沸点是99℃。

2、水平的那一段表示水在沸腾。

 

水的质量不同:

a组用的水少;b组用的水多一点。

 

晶体;液态;吸热。

【过渡】

将酒精涂抹在发高烧的病人身上,可以帮助病人降温;夏天在地面上撒一些水,水干了以后感觉周围环境也凉爽不少。

是因为液体汽化吸热,带走了一部分热量,这两种汽化方式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解的蒸发。

三、蒸发

课本第60页蒸发下面那一段的最后两句话,就讲了蒸发的概念,找同学读一下。

1、概念: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蒸发只是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课本第60页想想做做,给同学们安排了两个小实验,这两个小实验都十分简单。

找同学来回答一下。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总结】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的温度降低。

2、蒸发是吸热过程,有致冷作用。

【提问】看书第61页,上面的第二段话。

找同学解释一下这两种现象。

【深入研究】要想让湿衣服干得快一些,你有哪些好办法?

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探究实验:

液体蒸发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得出使湿衣服尽快变干得方法

方法一:

同样湿的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晾在树荫下干得慢。

【分析】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方法二:

同样湿的衣服,展开晾干得快,窝在一起干得慢。

【分析】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方法三:

同样湿的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干得快,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干得慢。

【分析】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越快。

【归纳总结】

1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提问】同样湿的衣服,晾在干燥环境中干得快,还是晾在湿润的环境中干得快?

【分析】周围空气的湿度越大,蒸发越慢。

4、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方式

异同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只在液体表面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达到沸点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温度变化

降低

不变

是否加热

不加热

加热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能使液体变为气体,都吸收热量

【反馈练习】

2014年春天,某省大面积干旱,为节省用水,果农们采用了滴管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底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想想做做】

1、将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会感觉很凉。

2、将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

如果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的示数不会变化。

【学生思考】

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学生思考】

1、人游泳后,身上会沾有水,上岸后,水分蒸发从人的身上吸收热量,所以人会感觉特别冷。

2、天热时,狗将舌头伸出来,可以让水分蒸发,带走身体中的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

【学生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得出使湿衣服尽快变干得方法。

方法一:

同样湿的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晾在树荫下干得慢。

方法二:

同样湿的衣服,展开晾干得快,窝在一起干得慢。

方法三:

同样湿的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干得快,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干得慢。

 

晾在干燥的环境中干得快。

 

A

【过渡】

冬天,人在户外,会从口中呼出“白气”;夏天,从冰箱内拿出的雪糕周围冒着“白气”。

这些“白气”都是水蒸气吗?

不是水蒸气,那是什么?

看课本61页液化部分的内容,自学并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自学指导】

1、液化有哪两种方法?

2、被100℃的水蒸气和100℃的水烫伤,哪个更严重?

为什么?

【理解】

1、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被液化。

2、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同时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例如氮气。

【辨析】

1、雾、露、“白气”“冒气”等,通常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小液滴。

2、水蒸气无色、无味,直接用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

【反馈练习】

温泉开发是人们利用地热的一种形式。

冬天,温泉水面上笼罩着一层白雾,这是水蒸气遇冷()形成小液滴;雪花飘落到池水中立刻不见踪影,只是由于雪花()成水融入了温泉水中。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水蒸气碰到皮肤会液化放热。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地串联起来,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梳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将知识系统地串联在一起,加强对于各知识点的理解。

四、课堂检测

当堂讲评做的题目

完成指定的检测题目

五、布置作业

讲明要完成的作业题目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主板书:

§2汽化和液化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