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9132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docx

大学语文增订版部分课程翻译和解析

先秦诸子语录

(一)

《论语》

赏析提示:

思想内涵:

诸子散文充满智慧、经验、哲理,富含人文精神。

是提高现代人素质,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可贵借鉴。

《论语。

为政》:

孔子认为,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罔无所得;只苦思冥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危殆,神思不安。

孔子指出求知的重要条件,是学思结合,只从单方面去做,是不会作好学问的。

今之求知者,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者皆有,遵从孔子如上教导,能使求知达到高境界。

孔子说: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智者。

因为只有承认自己有不尽知的,才不至于自欺欺人,才能学无止境。

孔子道出了求知必须取真诚态度。

孔子的话应该使强不知以为知者自省。

《论语•里仁》:

孔子指出修养人格重要的是任何时侯不能违“仁”:

致富、脱贫、短时间、匆忙间、挫折、困厄间,都要维护仁德。

当今社会,人们为了脱贫、致富,求取地位、金钱等有无违背“仁”的地方?

你为了个人或亲戚朋友的利益、方便,有无在短暂间、匆忙间、颠沛流离间违“仁”的地方?

从现实的思索中体会孔子人文精神的不朽意义。

《论语。

述而》:

孔子主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善恶皆我之师。

以善为师,不疾贤妒能;以恶为师,防微杜渐:

孔子的教导强调借鉴的作用,而借鉴的成功在于具有修养的内动力,敏察善恶,付诸行动。

《论语。

子罕》:

孔子观水感叹天地之化,无一息之停留,在于勉励人们自强不息,进学不已。

只有对社会人生怀有使命感的人,才会有如此深沉的感叹。

只有对自然虔诚感戴的人,才会敏感于自然的美德:

如今人们往往对世事感慨不深,对自然缺乏情感,应该从孔子的教导中获得感悟。

孔子将松柏耐严寒比附经得住考验的人格操守。

所谓“临厉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

在严酷的考验面前保持高尚的人格、国格,是市场经济下更需要的操守。

《论语子路》:

孔子指出修养人格,贵在以身作则。

本身行为正派,才会有威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当今做领导的应以此为座右铭。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有志之士,成德之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的,只有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

对志士仁人来讲,“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

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

这种道德人格重于生命的信条,造就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志士仁人,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尚德传统,也是医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良药。

《大学》赏析提示:

指出修身的途径: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丰富自己的知识)——诚意(诚实自己的意念)——正心(端正自己的心志)。

这里每个步骤之间虽然不能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一个人的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是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

并且,知识素养可以认为是道德修养的基础。

本文指出修身的意义在于齐家(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治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这里的“修身”是后三者的必要条件;后三者是“修身”的必然结果。

从人的责任和使命强调修身的重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积极用事精神。

今天每个人都从这样的高度认识修身的意义,社会文明程度会大大提高。

《中庸》赏析提示:

指出求知者殊途同归:

天资高的人能通过自悟获取知识;有的人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有的人靠解决困惑取得知识。

注意,所谓“生而知之”不是天生什么都知道,而是善于自悟,事事洞明。

指出修道者殊途同归:

自觉求道;为利求道;为环境所迫求道。

指出修养三种美德的途径:

喜好学问可以接近智慧;努力行善可以接近仁德;知道耻辱接近勇敢。

因为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从怯懦崛起。

注意这里的“耻”是指甘为人下而不辞,“知耻”,则指不甘人下,以孕蓄非凡的坚韧和力量,使崛起于低谷,这是另一种勇敢。

指出“至诚”的方法:

要广博地学习,周详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切实地实行。

这种方法今天仍值得借鉴。

指出求学的精神:

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需百倍其功。

这种精神是成功的必须品质。

《荀子》赏析提示: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进步意义在于:

认识到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人应该适应自然规律。

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征服、改造、利用自然。

今天,人定胜天的思想,使人类从自然中获取了无尽的财富,但自然也遭到了严重损害,甚至危机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因为人类对自然过分追求“用之”而忽视了“制天命”。

后现代科学的思想认为,今天的人类应该更多虑及的是:

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做自然的朋友。

这种思想更接近于道家“顺应自然”的主张。

《老子》赏析提示:

老子的几段语录体现了丰富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今天老子的辩证法对提高人的自身修养,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如(二章):

“处无为之为”,启示人们按自然的“无为”规律办事,即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要妄为。

“行不言之教”,要象自然一样默默施与,用不言的方式教诲别人。

(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

”老子看到事物存在着正负面的转化关系,虽然不存在必然性,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境界,仍然不失为高尚的人格修养。

(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与其细”无论行事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包含着辩证法和对立统一法则。

常用生词:

《论语》:

罔殆处去《大学》:

齐格物《中庸》:

审篤措《老子》:

恶伐衿敝

词类活用:

《大学》:

明明德厚薄《荀子》:

物畜多之大天《老子》:

故长

一词多义:

《论语》:

恶《荀子》:

物《中庸》:

通假字:

《荀子》:

错人

虚词:

《论语》:

而焉《大学》:

其《中庸》:

之《老子》:

特殊句式:

《大学》:

未之有也。

难句翻译:

《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古代想要使天下人都能发扬自己天赋美德的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天子到老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自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其根本紊乱而末节想治好,是不可能的。

应该重视的反而轻视,应该轻视的反而重视,没有过这样的事。

《中庸》:

及其知之一也:

到了懂得的时候,那效果是同样的。

及其成功一也:

到了成功的时候,那结果是同样的。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喜好学问近乎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接近勇敢。

《荀子》: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空想役使万物,哪如治理万物使它不失掉自己的作用?

指望物类的自然发生,哪如掌握物类生长的规律帮助它成长?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论为武器,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

儒、道之争另当别论,文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生平: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世称“老庄”。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对当时战国后期的混乱社会状况极其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消极厌世的极端。

作者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于社会剧烈动荡的战国中后期,奴隶主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而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

诸侯纷争,天下混乱。

课文分析;第一段:

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暴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

两个层次形成鲜明的反差。

译文是: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

“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就是说的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第二段:

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

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译文是:

渤海神若说:

“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

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

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梯米在大仓里吗?

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

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作者意在通过寓言说明事理,他采取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的方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庄子对孔孟之道的否定,显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这里涉及儒、道两个学派的分歧,须辨证看待,不可简单信从庄子之论。

 

饮酒(其五)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

因不满官场的黑暗,政治上的腐败,41岁弃官归田!

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

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创作背景:

《饮酒》共二十首,本诗是第五首。

据序文「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可见主要是这一时期醉后所作,因此总题为《饮酒》。

其意不在酒,是寄酒为迹,借以抒怀。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然而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心中的深奥!

评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

‘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

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

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

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

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赏析:

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

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

下面他答到“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

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

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

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王禹偶贬官黄州期间。

王禹偶是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一生为革除弊政而不屈不挠地斗争,多次遭到贬谪。

太宗淳化二年(99”,任知制诰并判大理寺时,因替徐铉雪诬得罪皇帝,贬商州团练副使。

至道元年(995),兼翰林学士,在太祖皇后宋氏丧礼一事上,直言无忌,又触怒最高当权者,贬滁州知州。

(滁州谢上表)称:

“粗有操守,素非轻易,心常知于止足,性每疾于回邪。

位非其人,诱之以利而不往;事匪合道,逼之以死而不随。

”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参与撰写<太祖实录),又因直书史事忤宰相而落职,降为黄州知州。

作(三黜赋)表心迹,谓“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无亏”。

本文所说“四年之间,奔走不暇”,即指贬滁以来的经历。

王禹佴在黄州三年,调任蕲州知州,不久就因病逝世。

王禹偶是开北宋诗文革新之先河的重要人物。

他盛赞韩愈文,自称:

“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

”((赠朱严))疾呼“咸通以来,斯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

”(<送孙何序))他的文章,内容充实,笔墨淡雅,抒情议论,均得心应手。

他以平易畅达、简雅古淡的文风,吹开宋初文坛上“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五哀诗))的阴霾,带来变革的清新气息。

本文为晚年之作,已尽脱五代文格,艺术上臻于成熟。

层次结构:

本文以“亦谪居之胜概也”为界,大致分前后两部分,前为记叙描绘,后为发慨咏志。

首段指出黄冈房屋的特点:

因多竹故皆竹屋。

第二段记叙自己所建小竹楼的位置、竹楼上所看到的景观、及自己在不同季节的感受和各种活动的情趣。

第三段写自己优游无事、闲适自乐的谪居生活。

第四段表示自己鄙视那些居华丽高楼者所过的骄奢淫逸的生活。

第五段就竹楼之易朽,联系自己的累遭贬谪而抒发感慨。

末尾点明作记时间。

[内容述评]

王禹偶忧念国事,以直谏敢言而遭贬。

表面上看,本文写小竹楼环境之优美和居于其中的情趣,又写了谪居生活的闲适,实际上透露出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对贬谪的不满。

作者曾作<端拱箴),劝谏国君力戒奢侈、征伐、滥刑,以仁政爱民为务,从本文对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的鄙视中,也可看出他的这一观念,看出他清廉高沽的操守。

王禹偶“事上不曲邪,居下不谄佞。

见善若已有,嫉恶过仇雠”((全宋文)卷三戚纶(王禹偶诔词))。

他为人刚毅,信念坚定,爱憎分明,品格高尚。

本文末段通过竹楼“易朽”与“不朽”的议论,告诉人们,竹楼虽然易朽,但居其间者的人格却是不朽的,“屈于身而不屈于道”的人永远是不朽的。

对应该如何处世为人,王禹偁作了很好的回答。

[艺术特色]

一、借物言志

本文前半部分描绘竹楼中所见、所闻、所感,为后半部分的抒发感慨作了很好的铺垫。

全文紧扣竹楼来写,由竹楼“价廉而工省”,又宜于居住,写到竹瓦的寿命仅有十年,但自己累遭贬官,“奔走不暇”,“岂惧竹楼之易朽”。

通过写竹楼,表明了自己身可屈而道不可屈、向往不朽的人生境界的崇高心志。

二、运用对比、排比的手法

文中以廉价简陋、朴实无华的小竹楼与齐云、落星、井干、丽谯等华丽高楼对比,以“贮妓女、藏歌舞”的享乐腐化与“焚香默坐,消遣世虑’’的“骚人之事”对比,抒写了·作者方正高洁、不图富贵的品格和宽广博大、光明磊落的襟抱。

竹楼之“易朽”和作者人格之“不朽”的对比,隐含在文章末幅,突出了本文的主旨。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以下,连用六个“宜”字,以三个两两相对的句式,构成有力的排比,生动地写出了主人生活在竹楼中的无限情趣,显示其人格的雅洁崇高。

[译文]

黄冈这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掉竹节,用以代替陶瓦。

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女墙毁坏,草木丛生,一片荒秽。

我·就地建造了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连接。

·在楼上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江滩流水也一览无遗。

那幽静深远的景象,难以把它完全描绘出来。

夏天宜有急雨,、楼内如听到瀑布的声音;冬天宜下大雪,可听到碎玉落盘般的声音。

这里适宜弹琴,琴的音调是那样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伦;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叮叮悦耳;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作响:

这些都是竹楼所助成的。

处理完公务的闲暇时间,身披鹤氅,头戴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排除世俗的杂虑。

江山形胜之外,只见到风中轻帆、、沙上禽鸟、烟云竹树而已。

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的一大乐事啊。

那齐云、落星楼,高是算高了;井干、丽谯楼,华丽可算是华丽了,可惜只用来藏蓄妓女,安置唱歌跳舞的人,这不是诗人墨客之所为,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

“竹片做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

”唉,我在至道乙未那年,由翰林学士贬到滁州,丙申年调往广陵,丁酉年又回到中书省。

戊戌年除夕,接到贬齐安的调令,己亥年闰三月到了齐安郡。

四年之间,不停地奔波,不知明年又在哪个地方,难道还害怕竹楼易于朽坏吗?

希望我的继任者能与我志向相同,在我之后好好修缮它,或许这座楼就不至于朽坏了。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参考资料]

荆公谓王元之<竹楼记)胜欧阳<醉翁亭记),鲁直亦以为然。

曰:

公论文,常先体制而后辞之工拙。

予谓:

<醉翁亭记)虽涉玩易,然条达迅快,如肺腑中流出,自是好文章。

<竹楼记)虽复得体,岂足置欧文之上乎!

(金·王若虚<罅南遗老集)卷三十六)

竹楼韵事,<竹楼记)韵文也,必极力摆脱俗想方佳。

-此作妙在用“消遣世虑”四字摆脱一切,纸上亦觉幽阒辽曼,不可具状。

通篇不呆贴竹楼,善用衬笔,或写楼中之趣,或引楼外之景,或指他人之乐,或抒自己之情,极摆脱,极有韵,真与竹楼相称也。

(清·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

以竹瓦起,以竹瓦结,中间撰出六“宜”,俱在竹瓦声音相应上描写,皆非寻常意想所及。

至叙登楼对景清致,飘飘出尘,可以上追柳州得意诸作。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

以潇洒出尘之笔写潇洒出尘之心胸,恰与斯题相称。

(清·谢有恽<古文赏音)卷十一)

冷淡萧疏,无意于安排措置,而自得之于景象之外。

可以上追柳州得意诸记。

起结摇曳生情,更觉蕴藉。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大抵是借竹楼以写其谪居之意也。

通体俱切定竹楼,抒写胜概。

玩“亦谪居”句,则竹楼之景,尽属谪居之乐矣。

“吾以至道”数语,分明有由乐转入悲意,却妙在笔能含蓄不露。

末以“斯楼不朽”结到底,还他个记体。

“远吞”二段是景中有人,“公退”一段是人中有景,读者亦须辨之。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

 

《前赤壁赋》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

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唱道: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

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客人回答说:

“‘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何况我和子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

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与之政见不合,于是被迫自请离京外放。

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朝廷中属于新党的几个御史,抓住苏轼诗中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罪名,予以弹劾,于是神宗下令将苏拭拘捕入京,下狱严加审问。

一时间,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自己也作了死的准备。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