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919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docx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

高考诗歌赏析,首先是懂诗,其次是懂题,最后是懂答。

懂诗,就是得懂诗的构成,懂诗的内容,知道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懂题,就是要弄明白对一首诗考查什么,从哪些角度考查,要求我们做到哪一步;懂答,就是要根据题的要求,充分满足,不需多,不能偏,更不能漏。

所有的诗歌都得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组成,它们都以语言为基本组织材料,以实物、情感、技法三维做支撑,从而构成立体的内涵丰富、言简意赅、感情丰满的诗歌艺术。

也就是说,要想读懂诗歌,首先,就是要把握诗歌的这三维:

实物维——写了什么实物,即内容,(广义上的内容指人事物景情理,狭义上只表实物)

情感维——写了什么情感,即感情主旨,(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诗的内容)

技法维——用了什么技法,即艺术手法。

其次,要把握这三维所形成的三面:

实物维和情感维形成实物情感面,即常说的:

意境,在此称之为“意境面”;

实物维和技法维形成实物技法面,即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写景叙事状物的;

情感维和技法维形成情感技法面,即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主旨的。

诗中的实物,为诗的骨格,是整个诗的支撑,把握了它,就把握了内容;

诗中的情感,为诗的血肉,是整个诗的中心,把握了它,就把握了主旨;

诗中的技法,为诗的筋脉,是整个诗的纽带,把握了它,就把握了妙处。

把握了诗的三维和三面,才算是读懂了诗,理解了诗,读透了诗。

技法维

实物技法面情感技法面

实物维意境面情感维

(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图示)

总之,懂诗,就必须整体把握,细抠字词,结合注解,整合句意,形成对诗歌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就是要看到一首诗,了解作者,明确背景,把握基调(悲喜忧闲壮婉怨讽赞等等),依据标题,知晓对像,细抠字词,明确特点,整合句意,明确所感。

请阅读下面几首诗,看是否能读懂其意:

贫女[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评析】:

这虽然是一首咏叹贫女的身世,但也寄托了贫士怀才不遇之感伤。

因为语意双关,含蕴丰富,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形象鲜明,诗情哀怨。

主人公虽然“十指”“针巧”,可是“拟托良媒”,也无人赏识,只得“年年”“苦恨”。

“为他人作嫁衣裳”,高度概括了终年劳心劳形的寒士,却不为世用,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渔歌人浦深”含意最为深刻,其含意是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答案:

第一问:

山林生活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第二问:

朝政令人失望,但自己没有回天之力,由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只能归隐山林。

(第一问注意张少府所问“穷其理。

的含意。

渔歌一直唱到河浦深处,可见山林生活之乐。

第二问注意“返归林”喻指归隐,这里化用陶渊明的诗句“羁鸟恋旧林”)

而高考诗歌赏析题也往往正是从这“三维”和“三面”来设题的。

下面我们先明确高考诗歌鉴赏都有哪些题型:

高考题型总体解读:

注意题干中用到的词语:

请简要分析请简要表述

谈谈你的理解

结合全诗

是什么

诗中写的人/事/物/景有哪些特征

诗中写人/写事/写景有哪些特征

此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此词妙在哪里

写人/写事/写景/抒情用了什么手法

下面我们分节逐一谈论诗歌赏析的三维和三面,以此来做到懂题和懂答。

第一节对“实物维”的解读

第二节对“情感维”的解读

第三节对“技法维”的解读

第四节对“意境面”的解读

第五节对“实物技法面”的解读

第六节对“情感技法面”的解读

第七节对诗歌基本组织材料——语言的解读

第八节高考诗歌赏析试题解答格式

每一节又基本分为三个部分:

一、理论解读:

进行必要的道理解释,以知其义,明其理。

二、题型解读:

此项中分为:

1、题问方式2、提问变式3、解答思路

三、专项习题各例十多个相关高考及模拟题

第一节对“实物维”的解读

一、理论解读:

实物维——写了什么实物,即内容,具体指的是诗中写了什么景、人、事、物,也可称为是诗的形象,诗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表现主题。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题型解读:

(1)提问方式:

主要内容是什么/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本诗中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

(2)提问变式:

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只答出是什么内容,对诗句内容进行直接表述)

景物有什么特征(只答出景物的特点,对诗诗句内容进行评价性说明)

描写景物有怎么样的特征(这个要答出是怎么描写的,有什么特点,即技法加内容)此为实物技法类

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特征(只说内容的特点,对诗诗句内容进行评价性说明)

(3)答题思路:

这类题多是简答型试题,

三、专项习题

(1)(06山东卷)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

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

⑴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06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3)(06全国卷1)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

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

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4)(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戌边生活。

(5)05年上海[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

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

(80字左右)

答:

突出重点词语(灯火、闹、桥)(2分)想像合理(符合特定气氛1分)

(6)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答: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7)阅读宋诗一首。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答:

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

(8)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

“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

离群之马。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9)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答:

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10)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仰视,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低头,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11)题义公禅房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

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12)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

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13)0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答:

(14)(04河南)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答: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

(游于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15)(四川卷)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

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

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答】: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杨巨源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家清景在新春,缘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诗题《城东早春》,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

答:

作者用“才”、“半”暗点“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

(16)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

离别之歌。

关城:

潼关、函谷关。

御苑:

皇家的宫苑。

砧声:

捣制寒衣的声音。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答: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17)春游湖徐虎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燕蘸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

问:

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春天游湖所见的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优美的画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的特点。

请概括四种具体景物,并写出其特点。

答:

这首诗歌描写了诗人游湖时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柳荫小船四种具体美景,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18)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之“技法维”篇

一、理论解读:

技法维:

指的是诗歌的艺术手法。

具体指:

1、表达方式:

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②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描写角度:

包括动、静,点、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等。

③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包括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

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虚实、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反衬、乐景哀情等。

5、虚实结合: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4)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5)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6)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题型解读

(1)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的妙处、这种手法的作用?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有何作用?

(3)解答策略:

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注意: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题时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从整体上答,能用于抒发诗人情感的一般为主要的,只对于个别景物语言的修辞一般为次要的,后者答得更细更全面,前者只答“主要的”。

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之“情感维”篇

一、理论解读

1、情感维——写了什么情感,即感情主旨,这是诗人写诗的目的,是诗歌的灵魂。

2、诗歌的情感: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3、情感例说: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

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

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

苏轼《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

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

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 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隐居之乐、 如: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题型解读

提问方式: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式:

二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题思路:

由实入虚,诗人借什么什么(实),表达了什么什么(虚)。

重在后,前需有叙述。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

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

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

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

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

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

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

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

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

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

胸存类型不驳杂。

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

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

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

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

如今识尽个中味,居高临下六分抓。

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四看意象析主旨五看典故解用意

分析风格与手法时代流派要牢记诗经表现是现实楚辞浪漫多比喻汉代乐府很灵活

北魏风骨颇大气两晋山水寄情意陶潜首推属第一南朝爱情缠绵意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李诗浪漫杜现实白诗兼备李杜风无题含蓄刘禹锡初唐清新有四杰

晚唐哀婉数李煜词生唐代兴于宋豪放婉约两分枝苏词辛词多豪放高歌“大江东去”

低吟“廉颇老矣”婉约首推李清照国恨家愁蕴笔底元代诗型有变异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锋芒毕露抒胸臆古诗源远一脉承多吟多背多深思

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

“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