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9573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docx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

1、管材选择

  目前,绿地灌溉中常用的管材是镀锌管和PVC管,镀锌管的特点是刚度大,抵抗外力性能好,因此,在埋设较浅处、过路管、未开发区及外露管应优先选用镀锌管,但它的缺点是安装效率低。

PVC管的优点是耐腐蚀,安装效率高,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绿地灌溉,尤其在工业废渣区、酸碱区,其耐腐蚀的优点可被充分发挥,但其刚度小,阀门立管等处不可采用。

  2、立管设置

  立管为安装阀门、喷头所用,定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采用皮管浇灌时,立管间距应在2倍皮管长度以内,一般不大于40米。

采用喷灌时,立管间距不大于2倍喷头射程。

值得注意的是,立管平面位置应成等边三角形布置,而非正方形位置,如此,可最大限度地缩小灌溉盲区。

  3、喷头选择

  尽管市场上喷头种类五花八门,但按安装形式可分为暴露式、隐蔽式和移动式三类,但无论采用何种灌溉设施,都会比浇灌节水,省时省力且效果好。

  暴露式喷头大多为旋转式喷头,有的还可定向喷灌,射程一般在10至15米,这种喷头多为单阀控制,因此可根据需要局部浇灌。

缺点是喷头、立管、阀门、阀门井外部暴露,不仅影响绿化景观,还会影响草坪修剪。

  隐蔽式喷头克服了暴露式喷头的两个缺点,但出现了单阀控制管网复杂,总阀控制对水压要求高,对管径要求大的缺点。

但其具有暴露式喷头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在某些绿地中,人们仍然选用隐蔽式喷头。

  以上两种喷头都会因为乔灌木遮挡、绿地边角而出现灌溉盲区,因此,选用与皮管相连的移动式喷头可克服这个缺点。

移动式喷灌形式有座式移动喷灌、手动式移动喷灌和微型喷灌等。

移动式喷灌通常与固定式喷灌配合使用,它的缺点是新植绿地不宜采用。

  4、阀门设计

  1.阀门位置不可远离硬化区,否则新播种绿地灌溉后无法关闭阀门,这是绿地设计中常见的败笔。

  2.选用扳手或转轮可以取下的阀门,用后及时取下转轮,以防止外人随意开启阀门。

  3.阀门井宜小不宜大,以不影响阀门更换为宜。

  4.为冬季防冻,阀门要低于阀门井,以便加盖或井内填置保温材料。

  5.阀门立管要用水泥嵌固,防止更换阀门时立管下部脱丝。

  5、管径设计

  管径大小由其下端阀门数量决定,直径20毫米的管子下端阀门数量不宜超过两个,每超过两个,管径要相应增加一个规格,但考虑到阀门不可能同时开启,因此,绿地专用管道上限50毫米已满足需要。

  主管分流时,要视其情况降低管径规格,例如,50毫米的管子可用40毫米和32毫米管两路分流,分流管径应符合上述管径设计原则。

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基层及底基层都是采用半刚性材料。

但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缺点是抗变形能力低、脆性大,在温度或湿度变化时易产生开裂,形成路面反射裂缝,这已成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泥稳定级配集料是当今国内外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半刚性基层材料,其中又以水泥稳定碎石性能最为优异。

然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并没有消除半刚性材料的缺点,因此如何进一步减少其反射裂缝的产生,依然是充分发挥路面结构整体性能的关键之一。

考虑到我国作为水泥生产大国,原材料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水泥胶结类材料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作为主要的道路建筑材料,因此有必要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进行研究,以便能为将来更为广泛的应用提供经验。

  6、裂缝形成机理

  6.1裂缝产生原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裂缝形式多种多样,但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2大类,即荷载型结构性破坏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包括反射裂缝和对应裂缝。

荷载型结构性破坏裂缝是由汽车动态荷载产生的垂直或水平应力,在基层内部产生超过材料的容许抗拉极限应力的拉应力所造成;非荷载型裂缝则是环境作用的结果,主要是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由干缩、温缩和疲劳作用导致,个别情况下也可能是由于路基不均匀沉陷造成。

此外,在冰冻地区的沥青路面上,还可能发现由路基冻胀引起的裂缝。

  我国已建高速公路的半刚性路面、刚性路面和刚性组合式路面的承载能力从设计角度看是足够的,然而调查表明,裂缝在我国各个地区的沥青路面上十分普遍,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通车后1年最迟第2年均出现大量裂缝。

因此,单纯由荷载作用不足以引起面层破坏,沥青路面的开裂应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出现的原因有3种可能:

一是面层本身性能不良,二是由于基层干缩和温缩开裂而反射到面层产生裂缝,三是由于面层、基层相互作用所引起。

国外通常认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是由半刚性基层引起的反射裂缝,且这种反射裂缝主要由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干缩裂缝引起的。

国内则认为半刚性路面的裂缝有荷载型裂缝,有沥青面层的温度收缩裂缝,还有由半刚性基层的温缩裂缝或干缩裂缝引起沥青面层产生的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

  虽然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对反射裂缝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包括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

根本原因在于路面使用性能受环境因素、交通因素、材料组成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甚至还包括经济因素、采用的研究手段等。

  我国地域辽阔,又是多山国家,自然因素千差万别,并且各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半刚性路面产生反射裂缝的主要原因不可能一致。

水泥稳定基层的干缩主要发生在竣工后初期阶段。

当基层上铺筑沥青或水泥混凝土面层后,基层的含水量一般变化不大,此时,收缩转化为以温缩为主。

而对于温缩,低温收缩在-1℃以上时,其温缩变化不大;当在-10℃以下时,温缩系数才剧增,是-1℃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因此温缩裂缝大多发生在东北等容易形成某一负温度的地区,而就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收缩裂缝的产生则主要是由于干缩引起的,可以忽略低温收缩的影响。

7.裂缝形成过程

  对于半刚性基层,裂缝往往不是由交通荷载作用引起的。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由于水分蒸发及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裂纹,在承受荷载之前,就已经存在大量的微细裂纹和孔洞。

因此,实际上它是在带有裂纹的状态下承受交通荷载作用的,基层的温缩和干缩是引起裂缝的内因。

  对于反射裂缝的形成,是由于面层底部的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极限强度所致。

在基层开裂后,由于基层失去抵抗拉应力的作用,就在开裂位置将应力传递给面层,造成面层在裂缝处的应力集中。

如果此时再加上偏荷载主拉应力(或剪应力)的作用,其应力值就有可能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面层随之开裂。

偏荷载作用的主拉应力(或剪应力)是促成反射裂缝形成的原因。

因此,路面反射裂缝主要是由于基层开裂后的水平与垂直位移引起的。

 8、影响路面裂缝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应措施

  影响沥青路面裂缝轻重程度的主要因素包括:

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性质,基层材料的性质,结构类型与组成情况,气候条件(特别是冬季气温及其变化),交通量和车辆类型以及施工因素等。

就水泥稳定碎石沥青路面而言,基层材料组成以及施工水平尤为重要。

设计合理、施工良好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不易在早期出现荷载型裂缝。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防止半刚性基层路面的裂缝方面先后采取了很多措施。

抗裂性能和防裂措施的研究可分为3大类:

第一类为面层本身抗裂性能和防裂措施的研究,第二类是半刚性基层防裂性能和防裂措施的研究,第三类是面、基层之间作用原理及抗裂性能的研究。

目前我国在防治反射裂缝方面主要也分为3大部分:

一是改善沥青混凝土面层性能,如增加沥青层厚度、加筋罩面层、使用改性沥青等;二是设置应力/应变消减中间层,如采用SAMI、土工织物、土工格栅、粘接间断层、级配碎石中间层等;三是针对基层材料本身,选择抗冲刷性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和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

  尽管已尝试了许多预防措施,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能防止沥青混凝土面层产生对应裂缝或反射裂缝的有效措施。

虽然以上各种措施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但目前各类措施的防裂效果在定性、定量上很不一致,这一方面表明对各种措施还缺乏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各种措施的防裂效果都还十分有限。

原因可能在于各类措施的防裂效果都与其自身的性能有一定关系,只有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有效地防治反射裂缝。

  概括说来,各种措施的防反射裂缝机理不外乎是增强材料自身的性能和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

具体就是增强材料的变化能力,提高其强度特性,消除应力集中(荷载应力集中和温度应力集中)以及防水。

而一项优异的技术措施则不仅应该是在理论上和实验室内有效,具体就是增强材料的变化能力,提高其强度特性,消除应力集中(荷载应力集中和温度应力集中)以及防水。

而一项优异的技术措施则不仅应该是在理论上和实验室内有效,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等因素。

  9、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裂缝的控制

  近年来,为改善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对沥青面层进行了大量研究,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改性沥青、SMA路面等。

然而路面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单纯提高面层材料的性能难于发挥其应达到的效果,作为主要承重层,基层材料的性质和整体质量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质和使用寿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优质基层不仅有利于反射裂缝的控制,而且还改善了整体性能,是合理而实用的技术途径。

  作为优质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降低收缩裂缝。

减少基层裂缝的产生可从4方面着手:

  

(1)降低基层材料的收缩系数,提高基层材料的抗拉强度;

  

(2)采用补偿收缩措施,如掺加膨胀剂;

  (3)采用限制收缩措施,如掺加纤维、土工织物等;

  (4)改善约束条件,如预锯缝、造成许多微细裂缝以及让基层先开裂等。

作为膨胀性的化学物质,由于其实际效果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路面自然条件下可能难以采用,而掺加各种加筋材料则增加施工难度、提高工程造价。

降低约束则应施工实际效果出发,例如预锯缝。

由于在荷载和环境因素作用下基层预切缝缝隙处的沥青面层产生应力集中,因此必须对该缝预加处理。

而处理措施如何在面层施工中以及在行车荷载下保持稳定效果却难以控制。

因此,笔者认为从材料组成设计、施工以及养护措施入手最为切实可行。

10.有人在总结了大量研究成果后认为应从以下4方面减少裂缝:

  

(1)控制集料中细料的含量和塑性指数,以减少水稳集料中的粘土含量;

  

(2)在保证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稳定剂掺量;

  (3)控制施工碾压时的含水量,含水量每增加1%对基层干缩应变的影响相当于水泥剂量2-3倍;

  (4)减少半刚性基层的暴晒时间,养生结束后(也可以在养生期间),立即铺筑罩面。

确实,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的内因主要是组分中的水泥与水,外因则是环境的温湿度变化。

因此,以上几点是最为重要的。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裂缝的防治措施,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材料组成设计

  首先是原材料的优选。

选用合适的水泥,一般来说,C3A含量大、细度较细、石膏含量不足及S03含量小的水泥收缩较大。

选用含泥量小、结构致密、吸水率小、弹性模量较大的骨料。

在普通骨料范围内,砂岩骨料的收缩最大,石灰岩和石英岩的干缩都较小。

掺用质量好、颗粒细的粉煤灰。

加入新型外加剂,如能减少混凝土收缩率的外加剂——减缩剂。

混凝土减缩剂的化学组成主要为聚醚或聚醚类衍生物,它几乎不存在水泥适应性问题,且与其它外加剂有良好的相容性。

  其次是良好的配合比设计。

通过级配的合理调整,尽可能采用骨架密实型结构,减少水泥含量,降低单方用水量,增加粗骨料的相对含量。

  

(2)施工控制

  实践证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开裂的几率和程度,显着受现场施工控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施工组织管理、施工工艺水平的反映。

只有在良好的施工前提下,减缩措施的效果才能得到反映。

施工控制的主要内容是加强集料的组织管理,保证集料级配与实验室配合比相符、水泥剂量准确,保持基层材料强度的均匀性,控制碾压层的厚度和含水量,提高基层的压实度和整体稳定性,并注意合理的养生。

  实际上,许多收缩裂缝是由于不注意养生造成的。

水分蒸发过大,或者时干时湿,甚至长时间暴晒。

水泥稳定碎石在强度形成过程中,需要消耗水分,尤其是在强度形成初期,养护不良则收缩性大,同时材料自身的抗拉强度低,极易形成裂缝。

因此,在铺筑沥青混凝土下面层前,要随时做好基层的养护工作。

  结语

  路面裂缝影响路面美观、消弱整体稳定性和平整度,并且由于水分的渗透,降低基层与土基的承载力,从而加剧路面破坏,缩短使用寿命。

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防治半刚性基层裂缝。

从结构设计、材料设计、厚度计算和工艺设计多方面综合考虑。

  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符合我国的半刚性路面“强基薄面”的结构特点,并且应用范围广泛。

要彻底消除半刚性基层裂缝可能相当困难,但从基层材料本身出发,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来探讨减少反射裂缝的措施或许更为有效,技术也更合理,经济上更能被接受。

 

11.老滑坡

  1)斜坡面不顺直,呈无规律的台阶状,呈现弧圈状或簸箕状低洼微地貌。

坡面一般长有植物,较大的树木呈现“马刀树”、“醉汉林”。

  2)滑坡岸坡常凸岸,将河流向对岸挤压,有时因滑体被冲走而成凹岸,但多残留有巨漂孤石,岸坡并有坍塌迹象。

  3)河流阶地被超覆或剪断,阶地面不连续,堆积物层次不连续或上下倒置,产状紊乱。

斜坡前缘有泉水或湿地分布,喜水植物茂盛。

  4)滑坡后缘地带出现双沟同源或洼地,沟壁已较稳定,草木丛生。

  5)滑坡体斜坡常呈上凹下凸起伏,前缘(土体)被挤出呈舌状凸起,地层不连续,产状不一致;两侧地层多有扰动和松动现象,有裂缝和拖曳褶曲;后缘壁较陡且有坍塌遗迹。

  6)冲沟沟壁或人工边坡,有时可见滑坡滑动面痕迹。

  12.稳定滑坡

  1)主滑体己堆积于前缘地段,堆积坡面已较平缓密实,建筑物无变形迹象。

  2)滑坡壁多被剥蚀夷缓,壁面稳定,多长满草木。

  3)河流已远离滑坡舌,不再受洪水淘刷,植被完好,无坍塌现象。

  4)滑坡两侧自然沟谷稳定。

  5)地下水出露位置固定,流量、水质变化规律正常。

  13.具有发生滑坡条件的斜坡

  1)堆积土组成的上陡下缓的斜坡,岩(土)体中含有软弱夹层或不利于斜坡稳定的结构面。

  2)破碎岩石组成的陡峻山坡。

  3)岩浆岩、变质岩风化带组成的斜坡。

  4)断层破碎带中的谷坡

  5)堆、坡积层下伏不透水层,并具临空面的斜坡。

  6)由软岩组成和间夹软弱层的顺层地区,特别是倾角在10°~30°的斜坡。

  7)膨胀岩(土)地区边坡。

  8)填筑土基底松软、地下水发育或积水,填筑前基底处理不当的斜坡。

  9)不适当的工程施工,导致斜坡稳定条件发生恶化。

  

14.垫层施工

  

(1).施工机械

  

(1)粉质黏土与灰土:

宜采用平碾、振动碾或羊足碾,中小型工程也可采用蛙式夯、柴油夯。

  

(2)砂石:

宜用振动碾。

  (3)粉煤灰:

宜采用平碾、振动碾、平板振动器、蛙式夯。

  (4)矿渣:

宜采用平碾振动器或平碾、蛙式夯。

 

(2).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

  宜通过试验确定。

除接触下卧软土层的垫层底层应根据施工机械设备及下卧层土质条件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厚度外,一般情况下,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可取200~300mm。

为保证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

  (3).含水量控制

  粉质黏土和灰土垫层土料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Wop±2%的范围内,粉煤灰垫层的最优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Wop±4%的范围内。

最优含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也可按当地经验取用。

  (4).其他施工要点

  

(1)当垫层底部存在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等软硬不均的部位时,应根据建筑对不均匀沉降的要求予以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垫层。

  

(2)基坑开挖时应避免坑底土层受扰动,可保留约200mm厚的土层暂不挖去。

严禁扰动垫层下卧层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层,防止其被践踏、受冻或受浸泡。

在碎石或卵石垫层底部宜设置150~300mm厚的砂垫层或铺设一层土工织物,以防止淤泥或淤泥质土层表面的局部破坏。

  (3)垫层底面宜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基坑底上面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施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施工,搭接处应夯砸密实。

  (4)粉质黏土及灰土垫层分段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

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mm。

接缝处应夯压密实。

  (5)灰土应拌和均匀并应当日铺填夯压。

灰土夯压密实后3d内不得受水浸泡。

粉煤灰垫层铺填后宜当天压实,每层验收后应及时铺填上层或封层,防止干燥后松散起尘污染,同时应禁止车辆通行。

垫层竣工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坑回填。

  (6)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时,下铺地基土层顶面应平整,防止土工合成材料被刺穿、顶破。

铺设时应把土工合成材料张拉平直、绷紧,严禁有褶皱;端头应固定或回折锚固;切忌曝晒或裸露;连接宜用搭接法、缝接法和胶结法,并均应保证主要受力方向的联结强度不低于所采用材料的抗拉强度

 15.沉降计算

  软黏土分布地区的大量建筑物沉降观测及工程经验表明,采用换填垫层进行局部处理后,当垫层下还存在软弱下卧层时,由于下卧层的变形,建筑物地基往往还会产生过大的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

类似地,即使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当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时,仍有较多建筑物发生了较大的沉降,由此,对竖向承载的搅拌桩,《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规定,其长度除应根据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确定外,尚宜穿透软弱土层到达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

采用砂石桩法、高压喷射注浆法等方法处理的地基均有类似规定。

  因此,对于重要的建筑或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建筑,还应进行地基变形计算。

并且,对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建筑,在进行地基变形验算时应考虑邻近基础对软弱下卧层顶面应力叠加的影响。

对超出原地面标高的垫层或换填材料的重度高于天然土层重度的垫层,宜早换填并应考虑其附加的荷载对建筑及邻近建筑的影响。

  换填垫层地基的变形由垫层自身变形和下卧层变形组成。

对粗粒换填材料,由于在施工期间垫层的自身压缩变形已基本完成,且变形值很小,因此,对碎石、卵石、砂夹石、矿渣和砂垫层,当换填垫层厚度、宽度及压实程度均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后,一般可不考虑垫层自身的压缩量而仅计算下卧层的变形。

  当建筑物对沉降要求严格,或换填材料为细粒材料且垫层厚度较大时,尚应计算垫层自身的变形。

垫层的模量应根据试验或当地经验确定。

在无试验资料或经验时。

(1)、操作工艺

  工艺流程:

墙面清理粉尘、污垢→浇水湿润墙面→吊垂直找方抹灰饼冲筋、找规矩→抹底灰→抹面层防水砂浆。

  1)、基层处理:

将墙面上残余砂浆、污垢、灰尘等,清理干净,并用水浇墙,将砖缝中的尘土冲掉,并将墙面湿润。

  2)、吊垂直、套方、找规矩、抹灰饼同上。

  3)、冲筋,抹底层砂浆时,用大横竖刮平,木抹子搓毛,终凝后浇水养护。

  

(2)、质量验收

  

(1)、保证项目:

  所用的材料品种,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各抹灰层之间,及抹灰层与基体之间必须粘结牢固、无脱层、空鼓、面层无爆灰和裂缝(风裂除外)等缺陷。

  

(2)、允许偏差项目:

  墙面一般抹灰允许偏差

  (3)、成品保护

  各抹灰层在凝结前应防止快干、曝洒、水冲、撞击和振动,以保证其灰层有足够的强度。

  (4)、注意事项

  空鼓、开裂和烂根:

由于抹灰前对基层清理不干净或不彻底,抹灰前不浇水,每层灰抹得过厚,跟得太紧;对于预制混凝土光滑表面不认真进行“毛化处理”;甚至混凝土表面的酥皮不处理就抹灰;抹灰后不养护。

为解决好空鼓、开裂等质量问题,应从三方面下手解决,第一施工前的浇水、清理;第二施工操作分层分遍压实认真不马虎;第三施工后及时浇水养护,并注意施工地点的洁净,抹面层应一次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