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29840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docx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

职工安全健康培训教案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1、培训要求

1、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应掌握其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危

害机理、预防方法的常识

2、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要重点了解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法律、

法规和标准,掌握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的分布情况和危害程度

二、培训内容

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危害机理、预防方法的常识

1、职业安全健康职业安全健康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岗位发生职业

性伤害和健康危害,保护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所保护

的对象是作业场所中的员工、临时工、合同工、外来人员和其他人员,

并不是对所有方面的保护,而是专指在作业场所内、生产过程中可能

引起伤亡和职业危害的保护,不包括其他劳动权利和劳动报酬等方面

的保护,也不包括一般的卫生保健和伤病医疗工作。

所说的“作业场

所”一般来说是指组织生产活动的场所。

2、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靠技

术进步和科学管理,采取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消除危及人身安全健

康的不良条件和行为,防止事故和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

的安全与健康。

其内容包括:

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女工保护、未成

年工保护、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

可以看出,劳动保护并不是指对劳

动者所有方面的保护,而是专指对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

伤亡和职业危害的保护,它不包括职工其他劳动权利和劳动报酬等方

面的保护,也不包括一般的卫生保健和伤病医疗工作。

我们常说的劳

1

动保护我个人理解是指对特定工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员工配备具

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

3、职业病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

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

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例如从事矿山开采、翻砂造型、玻璃、陶浇等

作业的工人,因长期接触含二氧化硅粉尘而得的矽肺,从事铅冶炼、

蓄电池、铸铅字等工人因接触铅烟、尘而患铅中毒等。

4、危险、危害因素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

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是指特定危险时间发生的可

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总体说,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

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

坏的因素。

通常为了区别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分为危险因

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

积累作用)。

5、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了

便于进行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我们简单介绍按导致事故、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的方法和参照事

故类别、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的方法。

(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

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非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

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六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闭不

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

2

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

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

电危害)

4)噪音危害(机械性噪音、电磁性噪音、流体动力性噪音、其

他噪音)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

他振动)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

X 射线、γ 射线、α 粒子、β 粒子、

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

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

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

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

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和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

采光照度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

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

高湿高温、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3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

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

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

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和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

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

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

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4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二)对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1)参照 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起因物、引

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氛围

16 类。

1)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

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

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

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

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

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

5

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

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

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形物质引起的

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

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

限或因结构稳定性被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

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

爆破引起的坍塌

11)放炮,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2)火药爆炸,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

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3)化学性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

性混合物,接触引爆能源时,发生爆炸事故(包括气体分解、喷雾爆

炸)

14)物理性爆炸,包括锅炉爆炸、容器超压爆炸、轮胎爆炸等

15)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

16)其他伤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如摔、扭、挫、

6

刺、割伤和非机动车辆碰撞、轧伤等(矿山、井下、坑道作业还有冒

顶片帮、透水、瓦斯爆炸等危险因素)

(2)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

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

噪音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

害因素等七类。

6、根据我们公司现阶段生产的特点,可以确定我们公司在焊修

场所存在电焊烟尘、压铸熔化区存在熔化烟尘、压铸车间的高温、压

铸车间噪音、清铲区存在粉尘、喷丸操作存在粉尘、喷漆作业存在二

甲苯等有毒物质。

根据存在的这些危害因素我们简单介绍各种危害。

(一)生产性毒物毒物是指以较小剂量作用于生物体,能使生

理功能或机体正常机构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

物质。

职业安全卫生中的毒物是指生产性毒物(又称为职业性接触毒

物),是指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接触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气、烟尘

等形式存在的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品和杂质,并

在操作中可经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损害、

造成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或死亡的物质。

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毒

物的毒性、接触毒物的时间和剂量、人体健康状况及体质差异有关系。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职业性接触毒物的危害程度是以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发病情况、慢性中毒患病情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

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综合分析、全面权衡,以多数指标的

归属定出危害程度的级别,但对某些特殊毒物,可按其急性、慢性或

致癌性等突出危害成物定出级别。

在 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

害程度分级》中将毒物危害程度分为:

Ⅰ级(极度危害)、Ⅱ级(高

7

度危害)、Ⅲ级(中度危害)、Ⅳ级(轻度危害)。

列入国家标准的常

见毒物有 56 种,其中Ⅰ级 13 种、Ⅱ级 26 种、Ⅲ级 12 种、Ⅳ级 5 种。

我公司喷漆处二甲苯在 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中毒物危害程度分为Ⅲ级(中度危害)。

(二)生产性粉尘生产过程中,有尘作业工人长时间吸入粉尘,

能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病变、硬化,丧失正常的呼吸功能,导

致尘肺病。

尘肺病是无法痊愈的职业病,治疗只能减少并发症、延缓

病情发展,不能使肺组织的病变消失。

此外部分粉尘还可以引发其他

疾病,如造成刺激性疾病(沥青烟尘、石灰、皮毛、烟草等粉尘使皮

肤、眼睛发生溃疡性皮炎、结膜炎等)急性中毒、(铅尘、锰尘等)、

致癌率增高(石棉尘、砷尘及放射性物质粉尘等)。

(1)尘肺的分类按尘肺的发病原因,通常可以分为 5 类

1)矽肺由于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粉尘而引起的尘肺。

矽肺的特

点是发病率高、发病周期短、病变过程快,是危害面最广、危害性最

大的一种尘肺病。

2)硅酸盐尘肺由于吸入含有硅酸盐粉尘而引起的尘肺。

如石棉

肺、滑石尘肺、云母尘肺、水泥尘肺均属于硅酸盐尘肺。

3)炭素尘肺由于吸入炭素粉尘而引起的尘肺。

如煤尘肺、碳黑

尘肺、石墨尘肺均属于炭素尘肺。

4)金属尘肺由于吸入含有金属性粉尘而引起的尘肺。

如铝尘肺、

电焊工尘肺等。

5)混合性尘肺由于同时吸入含有二氧化硅粉尘和其他粉尘而引

起的尘肺。

如煤矿工人所患的煤工尘肺(煤矽肺)和铸造工人所患的

铸工尘肺多属于混合性尘肺。

8

目前我国把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滑石尘肺、

石棉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

工尘肺这 12 种尘肺列为法定职业病。

(2)影响尘肺的致病因素尘肺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粉尘的沉积量、

粉尘的致病性和吸入量。

1)粉尘在肺泡中的沉积量是发生尘肺的首要条件,沉积量和下

面的因素有关。

粉尘粒径:

人体呼吸器官对粉尘的进入有防御功能,

进入的粉尘大部分被阻留在鼻腔中或粘附在各级支气管的黏膜上,随

呼吸或痰液排出体外,仅有一小部分粒径较小的尘粒才可能进入肺泡

而沉积。

粒径大于 15 微米很难进入肺泡,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径在 10

微米以下,阻留在肺泡内的粉尘 95%以上的粒径都小于 5 微米。

表面

活性:

粒径越小、破碎生成的粉尘越新、表面活性越大,导致肺组织

纤维化的作用越强。

荷电性:

空气中悬浮的粉尘大部分带电,温度升

高荷电增大,湿度增大荷电减少;荷电多的粉尘容易被阻留在肺内,

并能影响细胞的吞噬速度。

2)粉尘的致病性(毒物粉尘除外)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不

与其他元素氧化物结合在一起的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发病的时间越

短,病变发展速度越快,危害性越大;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 70%以上

粉尘的发病时间远低于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 10%以下的粉尘;石棉、

铅、铬、镍、滑石联苯胺粉尘、焦炉烟尘及放射性矿尘等是致癌粉尘;

金属致癌粉尘除与剂量有关外,且与吸烟有关,如接触铬尘的工人,

肺癌死亡率吸烟的约为不吸烟的 6 倍;有机粉尘均可引起变态反应性

肺泡炎;难溶性粉尘都能引起气管炎和肺组织纤维化。

3)粉尘的吸入量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越高、有尘作业的劳

9

动强度越大、接触粉尘的时间越长、粉尘吸入量就越多,越容易得尘

肺。

(三)噪音噪音能引起听觉功能敏感度下降甚至造成声聋、或

引起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高发。

噪音干扰影响

信息交流,听不清谈话或信号,促使误操作发生率上升。

噪音可分为:

机械噪音(由固体振动、金属摩擦、构件碰撞、不平衡旋转零件撞击

等产生。

如冲击力作功机械等)、空气动力性噪音(又称气流噪音,

是因为气体流动的压力、速度波动产生的。

如喷气式飞机、风机叶片

旋转、管道噪音等)、电磁噪声(因电磁作用引起振动产生。

如变压

器、励磁机噪音等)。

国家标准 GBJ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对各类作业

场所的噪音限制值及接触噪音时间做出了规定。

部颁标准 LD80-

95《噪音作业分级》依据作业环境的等效连续 A 声级、接触噪音时

间将噪音作业的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级别。

(四)高温作业高温作业人员受环境热负荷的影响,作业能力

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

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温度达到 28℃时,

人的反应速度、运算能力、感觉敏感性及感觉运动协调功能都明显下

降。

35℃时仅为一般情况下的 70%左右;极重体力劳动作业能力,

30℃只有一般情况的 50~70%,35℃时则仅有 30%左右。

高温使劳

动效率降低,增加操作失误率。

高温环境还会引起中暑,长期高温作

业(数年)可出现高血压、心肌受损和消化功能障碍病症。

高温危害

程度与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热和个体耐热性有关。

国家标准 GB4200-84《高温作业分级》依据生产性热源、工作

地点气温、劳动时间率将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级别。

GB935-

10

89《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是依据工作地点温度和湿度、

劳动强度制定的(不使用于辐射强度超过 12.56J/㎝2.min 或 3 卡/㎝2

的高温强辐射和露天作业)。

7、职业危害的预防对策

(一)防尘对策需要对工艺、工艺设备、物料、操作条件、劳

动卫生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等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组合,采取综合

对策。

(1)工艺和物料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无危害

或危害小的物料是消除、减弱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2)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

(3)通风排尘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工艺特点和排尘的需要,利用

风压、热压差,合理组织气流(如进排风口、天窗、挡风板的设置等)

,充分发挥自然通风改善作业环境的作用。

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

时,应设置全面或局部机械通风排尘装置。

(二)防毒对策应对物料和工艺、生产设备(装置)、控制及操

作系统、有毒介质泄露处理、抢险等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组合,采取综

合对策。

1)物料和工艺应尽可能以无毒、低毒的工艺和物料代替有毒、

高毒工艺和物料,是防毒的根本性措施。

2)工艺设备(装置)生产装置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

负压生产,防止有毒物质泄漏、外逸。

3)通风净化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仍然存在有毒物质逸散且

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必要的机械通风排毒、净化装置,

使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降低到最高容许浓度值以下。

机械通

11

风排毒方法主要有全面通风换气、局部排风、局部送风三种。

(三)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根据各地区对限制高温作业级别的

规定采取措施。

(1)尽可能实现自动化和远距离操作等隔热操作方式,设置热

源隔热屏蔽(热源隔热保温层、水幕、隔热操作室、各类屏蔽装置)。

 

(2)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

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

供应清凉饮料。

(3)依据 GB935-89《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的

规定,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

(4)使用隔热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二)国家安全生产相关重要法律、法规介绍国家安全生产相关

重要法律、

1、宪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条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一切法律、行

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违背,因为宪法是各种法律的总

法律或总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第 1 条明确指出“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保护以工

人、农民为主体的劳动者。

《宪法》第 42 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条件,加强劳

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

利待遇。

《宪法》第 43 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条件和休假制度。

12

《宪法》第 48 条规定: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

《宪法》的

这些条款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面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2、刑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条款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2006 年 6 月 29 日下午表

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六),加重了对安全事故责任人的刑事处罚力

度。

刑法修正案(六)将刑法第 134 条修改为:

在生产、作业中违反

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的,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 3 年以上 7 年

以下有期徒刑。

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

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

的,处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将刑法第 135 条修改为:

安全生产设施或

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

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 3 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 3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刑法第 135 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 135 条之一:

举办大型群众性活

动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 3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刑法第

139 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 139 条之一:

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

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

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 3 年以上 7 年以

下有期徒刑。

3、劳动法中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 年 7 月 5 日有第八届全国人民

13

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5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一)劳动者权

利和义务中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根据《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

者享有以下几种权利: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休息休假的权利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有以下几

种:

(1)完成劳动任务

(2)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二)用人单位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职责

(1)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劳动法》第 52 条规定:

用人单位必

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卫生规程和标准,

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

危害。

(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

《劳动法》第 53 条规定:

劳动安全卫

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

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是指安全技术方面的设施、劳动卫生方面的设

14

施、生产性辅助设施(如女工卫生室、更衣室、饮水设施等)。

(3)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及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法》第 54 条规

定: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

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

健康检查。

(4)建立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

在劳动过程

中,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工伤事故,产生职业病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真

实的掌握情况,有效的采取对策,预防和防止事故隐患和职业病的发

生,《劳动法》第 57 条规定:

国家建立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

处理制度;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用人单

位应当依法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劳动者的职业病

状况,进行统计、报告和处理。

(5)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劳动法》第 55 条规定:

从事特种

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在现代的劳动生

产过程中,除了从事特种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技术培训以

外,其他普通劳动者在上岗前也必须经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取得

任职资格。

这是现代化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安全生产本身的必

然要求。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之后,即有责任对劳动者进

行专业操作训练和安全技术培训。

(6)劳动者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第

56 条规定: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劳动

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

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4、工会法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内容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对工会组织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

群众监督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及工会的各级组织

的作用。

如企业、事业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

工会有权要求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方面或者有关部门认真处理,工会

可以提出意见调节处理。

企业研究决定有关工资、福利、劳动保护以

及劳动安全卫生、劳动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应当有工

会代表参加,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

工会有权参加伤亡事故和其他严

重危害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有权要求

追究直接负责的行政领导人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等内容。

5、消防法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内容

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于 1998 年 4 月 29 日经第九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8 年 9 月 1 日

起施行,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火灾预防;第三章消防

组织;第四章灭火救援;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

详细内容略。

 

6、民法通则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于 1986 年 4 月 12 日第六届全国

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