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毛概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0576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毛概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版毛概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毛概总结.docx

《版毛概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毛概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毛概总结.docx

版毛概总结

2018版毛概总结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0分)

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发展历程: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4·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这些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5·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中国革命两步走:

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及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到抗日战争时期,党历经长期的革命斗争考验,积累了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趋于成熟,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搞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离不开革命的实践探索,这符合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普遍原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智慧源泉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时间: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总路线的内容:

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帝国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地主阶级是用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农民的阶级,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而没有丝毫进步作用的阶级,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个基本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就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的主要对象有所不同。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民族资产阶级动摇性和妥协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中国无产阶级基本优点:

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1)因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

(2)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3)是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

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

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

中国革命的性质:

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

(1)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3)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4)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

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而不破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

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个政党的纲领,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

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两步走:

第一步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是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

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一切权力,这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最直接、最全面地体现这一核心内容和准则。

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理论上)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国内)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

(国际)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在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2)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样是由中国所

处的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决定的。

(3)近代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4)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5)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6)相当

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7)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

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也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

几个时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同时,只有建立第二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总结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主要在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四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2.武装斗争

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革命经验,建设人民军队,一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二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人民军队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坚持这一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三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

原则。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

作风建设

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完成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的总政策,为全党的团结统一奠定政治基础。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在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中推进党的建设。

课后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五种经济成分: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

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与此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之后的农村,及时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财产,同时,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并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

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供销小组由国营商业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和包销产品。

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入社人员参加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

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既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这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

资本家的剥削进一步受到限制。

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因而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