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0841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2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生理成熟,它们都只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②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③承认遗传,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要反对遗传决定论;④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但不能夸大,要反对教育万能论。

朱智贤认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①要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②反对脱离实际,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风气;③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④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智力与人格。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P58

第一节遗传、成熟与环境的关系P58

一、遗传及其作用P58

(一)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笥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二)遗传的作用

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1.孟德尔法:

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作的作用。

(1)染色体异常疾病

2.高尔顿法:

高尔顿法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1)对双生子的研究

二、成熟及其作用P63

(一)成熟:

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工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必须以生理发育、变化、成熟为物质基础。

(二)成熟的作用:

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3.第二信号系统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三)坚持成熟制约心理发展,反对成熟决定论

关于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1880—1961)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

他主张:

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

成熟和学习。

其中成熟更为重要。

②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

③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当发育没有达到成熟水平时,学习或训练不起任何作用。

成熟和遗传因素一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个体心理的发展,但它们不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惟一条件,更不是决定性条件。

三、环境及其作用P65

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和平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

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

关于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作用的社会环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卢纳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对社会环境做了系统分析。

布鲁芬布卢纳将社会环境系统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

①核心子系统是家庭与父母。

家庭是个体生存和生长的基本环境,父母为个体提供了生存和生长的条件。

②中间子系统是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

③外在子系统是社会网络和社会阶层。

④外在大系统是历史文化。

(2)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

遗传只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社会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因为研究发现,贫乏环境可使个体的心理发展落后,丰富环境可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①剥夺环境可导致个体的心理发展落后

②丰富环境可改善儿童智力的发展

(3)社会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

①教育主导个体心理发展

②教育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但这并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

四、遗传与环境的关系P69

(一)遗传决定论:

该理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二)环境决定论:

该理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

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调和论

调和论又称共同决定论。

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则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儿童内部性质和外部环境二者的合并。

实质上,这都是把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看成是两个等同的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遗传是差不多的,其心理发展之所以有差异,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

因此,在遗传与环境关系问题上,绝不能不分主次地加以并列、折中、调和,从而在理论上陷入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在实践上带来危害。

第二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P70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P170

心理发展有一个指标即发展参数。

其发展过程的进行可以用几个一般特点来描述。

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认为,这些一般特点包括:

①发展速度,指随时间而变化的速度;②时间,指某种心理特征从产生到成熟的时间;③顶点,指一个特定功能发展到顶点时的特征;④发展的分化和阶段,指行为的质的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的参数主要包括:

①发展的时间。

②发展的速度。

③发展的稳定程度。

④发展的协调。

⑤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

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P71

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教育与心理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教育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本身还必须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即要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出发,才能实现它的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

第二,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

第三,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

三、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P72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这个过程包括以下5个阶段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动力P73

一、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P73

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

第一种,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

第二种,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

德国心理学家彪勒。

第三种,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

格式塔学派。

第四种,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

联想主义心理学。

第五种,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

心理学家桑代克。

第六种,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

皮亚杰。

二、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P74

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对内因或内部矛盾的认识,要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第二,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三,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

第四,新的需要和原须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五,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

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P76

一、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P76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二)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P77

对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必须以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为依据。

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78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期。

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

同时,在关键期内,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

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

第一,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

即印刻不是由被印刻的客体与食物联系在一起而使小鸡跟着它的;学习则是如此。

第二,印刻是不可逆的。

而学习则不会这样。

第三,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

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

第四,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

四、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而又互相促进的。

同时,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的具体表现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们是:

第一,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发展,它有着相对稳定的顺序。

第二,心理发展受个体所掌握的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

第三,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提高,需要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

第四,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

(二)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的具体表现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

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P83

第一节婴幼儿发展的概述P83

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P83:

1.身高;2.体重;

(二)神经系统的发育

1.神经系统的结构

(1)脑的重量

(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阶段1,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阶段2,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阶段3,具体刺激—词的反应。

阶段4,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P89

(一)游戏:

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并通过游戏了解周围人们的劳动、生活和道德貌,同时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游戏的种类

单人游戏是指单独一个人进行的游戏。

集体游戏是指多名儿童共同参与进行的游戏活动。

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通过创造性想象而形成的游戏,它有明确的主题、目的、角色分工、内容丰富、情节多变等特点。

教学游戏是指结合一定教学目的的而编制的游戏。

活动性游戏是指发展幼儿身体技能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可以使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其运动能力。

(三)游戏的发展:

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心身发展的新需要不断出现,其游戏的内容、形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1.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2.独立性显著增加3.计划性逐渐加强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5.内容更加丰富

第二节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P91

一、感知觉的发展P91

二、记忆的发展P95幼儿初期主要以无意识为主。

凡是他们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容易被记住。

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识记能力初步发展起来。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98

婴儿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即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终止。

所谓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幼儿的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而不是凭借事物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来进行。

四、言语的发展P104言语的发展是从婴儿1岁左右能说出第一批真正理解的词开始的。

学术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词出现之前过程称为言语发生期。

将词出现之后的过程称为言语形成期。

2.言语形成期

婴儿在言语形成期内,经过短短的2—3年的时间,便初步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

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

在言语形成时期,婴儿言语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3.语法的发展

随着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语法结构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简单句逐渐发展为复合句。

第二,陈述句逐渐被多种形式的句子所取代。

第三,修饰句逐渐取代无修饰句。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109

第三节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P114

一、个性的发展P114

(一)自我意识:

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形式: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二)气质:

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一种最为明显的、稳定的个性特征。

1.婴幼儿的气质类型

(1)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以下9个维度(①活动水平;②生理节律;③注意分散度;④接近—退缩;⑤适应性;⑥注意广度和持久性;⑦反应阈;⑧反应强度;⑨心境)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1,容易型。

类型2,困难型。

类型3,延缓型。

2、婴幼儿的气质的特点:

首先婴幼儿气质类型及特点有很强的稳定性。

其次,婴幼儿气质类型及特点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社会性的发展P119

(一)婴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

婴儿社会化要经历一系列阶段逐渐进行的。

具体为:

1.早期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0—6个月)。

2.社会性情感联结建立阶段(7—24个月)。

3.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4—36个月)。

(三)性别角色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没有性别恒常性。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

阶段1,性别认同阶段(2-3岁)。

阶段2,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阶段3,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第五章小学生心理的发展P122

第一节小学生发展的概述P122

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P122

(一)身体的发展:

1.身高2.体重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1.脑的重量:

刚入学的小学生的脑重已经发展到成人脑重的90%。

大脑皮层各区成熟的顺序是: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神经系统的机能

(1)神经兴奋——抑制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

(2)抑制性条件反射的发展

(3)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发展;(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的转变

(5)左右脑机能不断分化

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P125

(一)学校学习的特点

1.学习要越过直接经验;2.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3.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倾向性。

4.学习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为主

(二)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

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

1.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

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

3.学校学习是有组织的活动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具有如下趋势:

第一,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远大的、自学的学习动机发展;

第二,从具体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

第三,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

2.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并能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所作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

(1)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

(2)小学生对对待学业分数的态度

第二节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P131

一、感知觉的发展P131

(一)感觉

1.颜色视觉

小学生的颜色视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的,而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发展速度会大大加快。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觉感受的发展

(2)颜色偏好

(二)知觉

1.知觉发展的特点:

(1)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

(2)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提高

2.空间知觉

有人(朱智贤等,1964)研究发现小学生对左右关系的认识,经过三个阶段:

阶段1(5-7岁)。

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阶段2(7-9岁)。

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阶段3(9-11岁)。

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3.时间知觉

进入小学以后,在教学影响下,小学生的时间观念就很快地发展起来。

(1)时间估计能力的发展;

(2)时间标尺的利用;(3)时间单位的认识

(三)观察

1.观察发展的过程:

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被试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片面,看不到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阶段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被试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空间关系认识图画的内容。

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被试认识各个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被试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个图画的内容。

2.观察品质的发展

观察品质指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

第一,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个别颜色。

三年级学生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优于三年级学生。

第二,在观察的目的性方面,一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排除干扰能力较弱;集中注意使观察服从于规定的任务要求的时间较短;观察的错误较多。

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

第三,在观察的顺序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没有经过训练,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而且在观察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说。

第四,在观察的判断力方面,一年级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作出整体概括的能力很差,表述事物特征不系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于各种无意义的特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三年级学生的判断力有较大提高;五年级又有显著发展,观察的分辩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明显提高。

二、记忆的发展P138

(一)记忆发展特点

1.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2.意义识记逐渐超过机械识记;3.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

元记忆指个体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元记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体验和元记忆监控三个方面。

元记忆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1970)提出。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141

1.思维发展的特点

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并表现出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或“质变”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

2.概念的发展

(1)概括性发展的阶段:

阶段1,直观形象概括水平(7-8岁):

阶段2,形象——抽象概括水平(8-10岁);阶段3,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平(10-12岁)

(2)数概念

小学生概念的发展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①7-8岁阶段。

小学生一般已初步形成三位以内整数概念系统,可以逐步掌握三四位数。

②9-10岁阶段。

小学生的整数、小数概念系统正处于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已基本上能掌握万以上整数,其中个别项目(数位、相邻数)的掌握较好;分数概念正在开始形成中。

③11-12岁阶段。

小学生的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系统逐步趋向统一。

(3)字词概念

①小学生在选择概念的定义和给概念下定义时,都表现出五种不同的水平;水平1,错误的定义;水平2,概念的重复;水平3,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水平4,接近本质的定义或具体的解释;水平5,本质的定义。

②小学生的字词概念发展,经历了从直观特征到具体形象特征,再到初步能揭示字词概念的一般特征,并接近本质的特征,最后到揭示本质特征,对字词概念下较完善定义的方向发展。

③小学生对不同的字词概念的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1)判断:

是指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2)推理:

是由一个判断或由许多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二)想象P145

小学生入学以后,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想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表现出新的特点:

(1)有意性迅速增长;

(2)内容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3)还存在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4)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2.幻想的发展: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1)直观性和虚构性向抽象性和现实性发展;

(2)由笼统性和肤浅性向分化性和深刻性发展

(3)由易变性向稳定性发展;(4)由非社会性向社会性发展

四、言语的发展P147

(一)口头言语

入学前的儿童,已掌握了2500-3500个口头词汇。

一年级小学生的口头言语以话占主导地位;二、三年级小学生的独白言语开始发展;四、五年级小学生的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他们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小学生掌握阅读,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

阶段1,分析阶段。

阶段2,综合阶段。

阶段3,分析综合阶段。

3.写作的发展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大体上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阶段1,口述的阶段。

阶段2,过渡阶段。

阶段3,独立写作阶段。

4.内部言语的发展

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阶段一,出声思维阶段。

阶段二,过渡阶段。

阶段三,无声思维阶段。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149

(一)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强

(二)情感发展的内容

1.道德感:

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道德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

②具有明显的转折期,一般是在小学三年级。

③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道德范畴的情感体验有所不同,如义务感,良心等情感体验发展较早较好。

④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的崇高道德观,对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理智感:

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六、意志的发展P152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定的目的和任务的心理过程。

小学生意志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3.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第三节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P153

一、个性的发展P153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其自身特点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视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自我评价由“他律性”向“自律性”发展

2.从依据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向应用道德原则进行评价发展

3.从根据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向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发展

(三)性格

小学生性格发展的速度和侧面不同,通过大规模研究(朱智贤,1990),发现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总趋势是:

①小学生的性格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②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出发展的快速增长。

直接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家庭教育方式;②学校教育;③社会传统主义;④父母和教师和期望。

二、社会性的发展P154

(一)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小学生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小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1)班集体的发展

(2)自发团体的发展

小学生自发团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亲社会团体。

即被社会肯定的团体,如学雷锋小组;第二,排社会团体。

即有各种共同兴趣的团体,如课外兴趣小组;第三,以社会团体。

即被社会所反对的团体,如盗窃集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