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0919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9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 64页.docx

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状doc64页

内蒙古旅游中心城市及重点旅游景区发展

 

摘要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草原风情、民族文化、北国风光、口岸边境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近几年,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基本形成了以旅游中心城市为基础,以特色旅游产品为主导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推出了草原、沙漠、森林、边境、民族风情、文化遗迹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内蒙古将逐渐成为中国21世纪生态旅游的重要基地。

但是从旅游发展的阶段来看,内蒙古的旅游业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旅游景点(区)规划建设上,特色不明显,文化品味不高;旅游景区的档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旅游时间、空间的布局还不尽合理;线路组织设计和景点(区)的建设存在着盲目开发和雷同性等诸多不足。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内蒙古旅游业在发展草原、民族风情和森林、冰雪、沙漠、边境,以及历史文化、地质地貌景观和科普旅游等旅游产品上存在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本课题研究在对内蒙古旅游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及市场分析,结合现有旅游项目,围绕内蒙古旅游发展的“四区四线”,以充分挖掘内蒙古旅游业潜在优势为目的,找出现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与项目支撑,确定近中期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选出能够推动内蒙古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拳头产品,并对重点项目的建设条件、市场前景及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详细分析,从而确定其可行性,最终通过重点旅游项目和重点旅游区域来推动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达到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思路:

在紧紧围绕四条精品线路的基础上,着力开发旅游支线,重点加强线路上主要景区、景点建设,改变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的结构,不断提高草原生态旅游产品、冰雪旅游产品、民族民俗旅游产品、文物古迹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及会议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尽快构建城市旅游产品系列,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发环城市游憩带旅游产品,营造吸引近程核心市场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提高节庆旅游产品的质量,增加其影响力和吸引力,使产品结构多元化,并形成体系;通过旅游产品的结构调整、创新、转型提升全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在改造、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尽快完善我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大以旅游交通为重点围绕“四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中心城市及重点旅游景区(点)的综合接待能力,改善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硬环境,增强旅游的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努力将我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使旅游业在自治区第三产业中发挥好龙头作用,成为我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根据上面的总体要求,到2010年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围绕四条游精品线路和旅游支线,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草原风光、大漠古韵、冰雪景观、地质奇观、边境口岸六大类型旅游产品,重点实施阿尔山温泉度假区、阿斯哈图石林旅游区、锡林浩特草原风情旅游区、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额济纳胡杨林等一批旅游精品工程,力争到20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将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成为以草原和民族风情为主打品牌,以沙漠、森林、冰雪、边境和历史文化旅游为辅助品牌,集观光、会议、节事活动、休闲娱乐、避暑度假、温泉疗养、滑雪垂钓和特种旅游等多种产品于一体的中国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热点地区。

到2005年旅游收入将达180亿元以上,接待国内游客2000万人次,海外游客80万人次;到2010年旅游收入达690亿元,年均增长30.5%,接待国内游客5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59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接待海外游客将达250万人左右,创汇12亿美元,年均增长35%。

旅游业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旅游业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旅游产品开发重点与项目布局:

围绕呼伦贝尔—兴安生态风情游旅游线路,大力开发草原、森林、冰雪、温泉、边境等北国风光旅游项目,开发海拉尔—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阿尔山、莫尔道嘎—室韦—黑山头、扎兰屯—牙克石—海拉尔—额尔古纳—根河—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等旅游支线。

开拓高端旅游市场,弘扬“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一主导旅游理念。

加快阿尔山、柴河、呼伦湖、满洲里、额尔古纳界河、牙克石凤凰山庄、莫尔格勒等一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

努力将该区域建设成中国北方具有草原森林景观、边境界河风光和地方民族特色的著名旅游区。

围绕锡林浩特—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旅游线路,大力开发草原、地质奇观、温泉度假和民族文化等旅游项目,开发多伦—正蓝旗—锡林浩特—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旗、多伦—正蓝旗—锡林浩特—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通辽、锡林浩特—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二连浩特等旅游支线。

加快锡林浩特草原文化、阿斯哈图石林、元上都、多伦县康熙会盟园、喀喇沁旗亲王府等旅游景区(点)建设,充分利用该线路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发展自驾车旅游,积极与京津地区的旅游企业合作,拓展北京、天津等地的客源市场,努力将其培育发展成距离首都最近的草原风情、地质奇观旅游目的地。

围绕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游线路,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工业观光等旅游项目,努力开拓北京—兴和—集宁—呼和浩特—包头—乌拉特前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东胜—准格尔—清水河—和林格尔—凉城、丰镇—凉城—呼和浩特—四子王旗—二连浩特—集宁—兴和、银川—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杭锦旗—乌拉特前旗—临河—磴口—乌海市等旅游支线,重点实施成吉思汗陵、响沙湾、辉腾希勒草原、敕勒川草原风情、和林格尔南山、准格尔黄河风情等一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项目,开发神东煤海、伊利和蒙牛等工业观光旅游项目。

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该区域建成内蒙古旅游主要客源集散地。

围绕阿拉善大漠风情、居延访古与航天科技旅游线路,大力开发居延文化、大漠探险、航天城、汽车越野、空中滑翔等旅游项目,开发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东风航天城、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东风航天城、乌海—阿拉善左旗—月亮湖—通湖等旅游支线,重点加强腾格里沙漠月亮湖生态旅游区、东风航天城、额济纳胡杨林景区、巴丹吉林世界级沙漠生态探险等旅游区建设,积极发展包机旅游业务。

与宁夏和甘肃等地合作,做强做大阿拉善旅游环线的开发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

围绕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二级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中心城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要以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在建项目建设力度,力争规划和建设一批新的公路、铁路、机场建设项目,努力使交通条件与建设旅游大区要求相适应。

重点加强呼和浩特机场扩建、海拉尔机场改建、鄂尔多斯机场、巴彦淖尔市机场、阿尔山旅游支线机场、伊敏—伊尔施铁路、室韦—莫尔道嘎旅游公路、新巴尔虎左旗—满洲里旅游公路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高旅游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

高标准建设供电、供水、通讯、卫生保洁等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形成便捷、安全和舒适的旅游环境。

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围绕“吃、住、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在呼市、包头、赤峰、海拉尔等旅游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一批吃住行配套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一批现代化、标准化、实用化的旅游宾馆和饭店,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蒙式餐饮。

围绕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建设一批旅游购物商场和超市。

重点建设呼和浩特市时代广场、包头香格里拉大酒店和阿尔山市五星级海神大酒店等一批项目,积极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合作兴办旅行社、旅游宾馆。

预计2005年,全区星级以上的旅游饭店达到180家;到2010年,星级以上的旅游饭店达到220家。

内蒙古旅游业重点项目总投资共计178.25亿元,其中:

20个重点旅游产品投资26.67亿元,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39.48亿元,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投资约12.1亿元。

 

附图:

1、内蒙古旅游自治区交通与线路分布图

2、内蒙古自治区旅游重点项目布局图

3、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客源市场示意图

附表: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重点项目一览表

前言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草原风情、民族文化、北国风光、口岸边境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近几年,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形成了以旅游中心城市为基础,以特色旅游产品为主导的良性发展格局,推出了草原、沙漠、森林、边境、民族风情、文化遗迹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内蒙古将逐渐成为中国21世纪生态旅游的重要基地。

但是从旅游发展的阶段来看,内蒙古的旅游业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旅游景点(区)规划建设上,特色不明显,文化品味不高;旅游景区的档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旅游时间、空间的布局还不尽合理;线路组织设计和景点(区)的建设存在着盲目开发和雷同性等诸多不足。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内蒙古旅游业在发展草原、民族风情和森林、冰雪、沙漠、边境,以及历史文化、地质地貌景观和科普旅游等旅游产品上存在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本课题是在对内蒙古旅游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及市场分析,结合现有旅游项目,围绕内蒙古旅游发展的“四区四线”,以充分挖掘内蒙古旅游业潜在优势为目的,找出现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与项目支撑,确定近中期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选出能够推动内蒙古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拳头产品,并对重点项目的建设条件、市场前景及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详细分析,从而确定其可行性,最终通过重点旅游项目和重点旅游区域来推动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达到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位于北纬37°24′至53°23′,东经97°12′至126°04′之间,从东到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跨距1700多公里。

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2.3%。

内蒙古东北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接壤,西与甘肃、宁夏毗邻,南与河北、山西、陕西相连,北与蒙古和俄罗斯交界,国境线长4221公里。

目前内蒙古有49个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1、区位背景

内蒙古地跨“三北”,毗邻八省,中东部地区面向京津唐,靠近东三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西部“金三角”地区依托包兰铁路,被列入国家规划的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北部接壤俄罗斯和蒙古,有4200公里的边境线,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边境口岸。

因此,内蒙古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总格局中,不仅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

2、资源基础

内蒙古优势资源明显,“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

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内蒙古有13亿亩草原,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有1亿亩耕地,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有2.8亿亩森林,居全国第二位。

毛、绒、皮、牛羊肉、牛奶等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其中:

毛、绒产量居全国首位,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依托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内蒙古的农牧业产业化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育出了伊利、鄂尔多斯、鹿王、兴发等一批知名企业和驰名品牌。

3、经济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004年内蒙古生产总值2712亿元,同比增长19.4%,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1.7%;第二产业增长27.5%;第三产业增长13.4%。

人均生产总值11305元,比上年增长19.3%,按当前汇率折算达1366美元。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09亿元,同比增长49.6%。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3元,增长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06元,增长8.6%。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明显,农牧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第二、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运输邮电、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快速发展。

4、气候条件

内蒙古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

年均气温-1~10℃;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米。

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冬季长达5个半月。

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递增到零下30℃。

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零下25℃~45℃之间,也曾出现过零下60℃的纪录。

最热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27℃之间,极端最高气温为36℃~43℃。

日温差平均为10℃~16℃。

全区日照数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长者可达3400小时以上。

5、政策背景 

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保持着边疆安全、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的良好局面。

五十年代,曾被周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

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给予了内蒙古许多优惠政策,跨入新世纪,内蒙古又被列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十二个省区之一,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

所有这些,必将对内蒙古的开发建设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二)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

1、内蒙古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内蒙古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经历了自发发展阶段(1990年以前)、旅游产业规模扩张阶段(1991年—1999年)、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3年),2004年,受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以及旅游市场需求取向发生变化的影响,内蒙古旅游业又有新的突破。

与2003年相比,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数和国内旅游人次数分别增长93.4%和52%;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2.9%和49%,实现了又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旅游业发展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图1-1内蒙古1991——2004年旅游增长态势

资料来源:

《内蒙古2003年旅游统计便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2、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加,旅游产业地位逐步提高

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加,1998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5%,相当于全区GDP的1.71%,2004年这两个指标分别达到16.5%和5.37%,较1998年分别增长了两倍。

2004年,内蒙古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已达到7.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9.6万人。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在内蒙古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

 

表1-1内蒙古1998——2003年旅游业总收入情况(亿元人民币)

年份

国内旅游收入

旅游总收入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

1998

10

20.42

1.71

1999

12

21.98

1.73

2000

33.23

43.73

3.05

2001

51.33

62.60

4.05

2002

70.04

82.20

4.74

2003

83.29

94.74

4.05

2004

124.09

145.01

5.37

资料来源:

《内蒙古2003年旅游统计便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3、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引导性投资力度,从2002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拨专款2000万元建立了旅游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自治区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也逐年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

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旅游国债2.97亿元,用于内蒙古重点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旅游道路建设加快,使内蒙古旅游可进入性显著增强,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得以缓解。

政府引导性旅游投入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力量投资于旅游业,使自治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快。

截止2004年底,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点)80家,其中有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等7家4A旅游景区(点),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中心、呼和诺尔草原旅游度假区等30多家3A级旅游景区(点);星级饭店165家,其中有内蒙古饭店、新城宾馆2家五星级酒店;拥有旅行社292家,创建了呼和浩特、锡林浩特、满洲里等8个中国旅游优秀城市。

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大,旅游精品正在形成

经过二十多年的旅游发展,内蒙古依托自己拥有的资源优势,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在特色主题旅游产品、重点旅游景区、区域旅游线路等三个旅游产品层面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精品旅游景区为龙头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群,如以成吉思汗陵旅游精品区为龙头的蒙古族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群;以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呼和诺尔草原旅游中心为龙头的草原生态旅游产品群;以阿尔山温泉度假旅游区为龙头的温泉、冰雪旅游产品群等。

初步构建了呼伦贝尔——兴安盟草原、森林、冰雪生态旅游线路,锡林郭勒——克什克腾——喀喇沁草原风情、地质奇观旅游线路,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民族历史文化旅游线路,阿拉善大漠风情旅游线路四条旅游精品线路。

这些旅游精品的逐步形成,为推动自治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起到了推动作用。

5、旅游产品种类增多,旅游季节正在向两端延长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旅游产品种类正趋于多样化,产品内涵不断丰富,不仅有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传统旅游产品,一些新的旅游产品如城市休闲观光、沙漠探险、工农业观光等正在形成规模,并不断发展壮大,产品内容不断增多,产品文化含量显著提高。

另外,由于冰雪景观、口岸观光、森林探险等产品的开发,加之“五一”、“十一”等旅游长假的影响,内蒙古旅游季节正在向两端延长,由原来的四个月左右已逐步扩展到现在的六个月,甚至七个月左右的时间。

(三)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开发整体水平不高,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精品项目少

从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看,围绕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开发的旅游产品低档次重复开发严重,依托草原、沙漠、湖泊等开发的旅游产品均体现民族风情这一主题,但在开发中对蒙古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表现在各旅游景区(点)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低水平重复;普遍缺少展现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内容或只注重形式忽略内涵;体现民俗文化的方式过于程式化,参与性较低。

2、企业规模小,旅游经营单一,缺乏旅游龙头企业

近年来,自治区旅游企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迅速成长,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产品符合市场需求,经营效益好的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如成吉思汗陵旅游公司、响沙湾沙漠生态旅游公司、内蒙古饭店、新城宾馆、内蒙古中国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中国国际旅行社等。

但总体来看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区旅游各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3、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较散,旅游淡旺季明显

内蒙古地域广阔,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致使依托旅游资源开发的景区(点)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集聚程度较低。

从旅游消费角度考虑,旅游者花费在旅游路途上的时间较长,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均相对较高,不利于组合旅游线路。

旅游淡旺季突出。

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适宜旅游的时间较短,与之对应,大部分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适宜夏季购买和消费,而其他季节的适宜性旅游产品严重不足。

这也造成旺季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等接待设施紧张,影响了服务质量;淡季大量旅游设施闲置,影响旅游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4、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交通仍然是“瓶颈”因素

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括行、吃、住、游、购、娱、教七个方面。

目前,内蒙古各地旅游服务设施的综合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交通问题尤为突出。

特别是通往主要旅游景区(点)的公路条件较差,许多待开发的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更差,制约了旅游开发。

另外,在旅游旺季时,旅游住宿的问题依然比较严峻。

5、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内蒙古生态环境,尤其是草原、湖区(包括沙湖)自然生态环境本底十分脆弱,不合理的过度开发或忽视必要的保护,不仅会失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而且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内蒙古旅游开发的资源与市场基础

(一)内蒙古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

旅游资源是内蒙古的优势资源之一。

内蒙古积淀深厚的红山文化、蒙元文化、辽文化等历史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草原、沙漠、温泉、森林等北国自然风光;夏季凉爽的气候、冬季形成的冰雪资源;现代经济发展造就的旅游城市及不断发展的边境口岸等构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为内蒙古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衡量,内蒙古旅游资源8个主类全部具备;34个亚类中拥有30种,181个基本类型中拥有112种。

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亚类和基本类型的88.2%和61.9%。

另外,内蒙古气候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空气清新自然,没有工业污染,加之奇特的自然景观,可使游人享受到内蒙古夏季凉爽的气温,新鲜的空气,远离喧闹的都市,是很好的避暑休闲、娱乐、草原体育、享受阳光浴、森林浴的旅游产品。

总体来看,内蒙古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赋存。

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现了内蒙古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民族的独特性等旅游资源特色。

从地域分布上看,各类旅游资源在全区地域上广泛分布,特别是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赤峰等主要旅游区域,不仅主体景观资源个性突出,而且自然风光往往与体现民族文化的人文胜迹、民俗风情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烘托,为特色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和多目标旅游开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氛围浓厚

内蒙古地处温带气候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变化造就了区内温带、温带半湿润、寒温带湿润、温带半干旱和干旱等多样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了草原、森林、沙漠、湖泊等多样的生态系统。

如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赤峰大黑山天然阔叶林自然保护区、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等既是各类生态系统保护区,也是最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区。

目前,我区有自然保护区184处,其中国家级18处,自治区级50处。

这些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加上纯朴的民族风情,为发展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良好资源基础。

3、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空间组合性

从自然资源组合来看,以森林、草原、沙漠戈壁及其过渡类型构成的大地域(内蒙古东部、西部)自然景观环境差异和以沙漠、草原、湖泊、河流、温泉、森林、山地景观在小区域范围内的多元化组合,不仅对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为内蒙古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提供了回旋空间。

从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组合来看,内蒙古草原、森林、沙漠、湖泊、河流等多样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旅游景观单一性与同质性给旅游产品多样性开发造成的约束。

使得不同地域上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保持鲜明的特色。

4、内蒙古旅游资源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市场具有互补性

内蒙古旅游资源与其周边省区及我国东部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自治区原生态的草原、沙漠、森林、冰雪等自然景观资源与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风情资源及其小空间范围内的组合都是周边省区、东部各省所不具备的。

同时现代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寻求原生态、古朴,追求回归自然的旅游体验成为时尚和潮流,内蒙古所拥有的森林、大漠、草原,原始、纯朴的民族风情、历史古迹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正好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取向和发展趋势,从而使内蒙古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具有了资源和市场上的双重互补。

(二)内蒙古旅游开发的市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