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1058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docx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

《将相和》教案

深度解教材:

本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精读每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相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并适度总结、拓展。

另一方面,本文涉及到名著《史记》及很多历史故事,应该组织学生课前或课下搜集有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知识与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胆怯、推辞、赵国、撞碎、廉颇、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概括的能力。

突破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突破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给每个故事加小标题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突破方法:

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明白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进一步深入探讨,抓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

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

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

利用朗读法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小组讨论法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利用引导法,启发学生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学法:

通过搜集资料

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再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最后利用总结概括的方法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师生齐准备

教师:

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课文的图片资料、课堂讨论要点问题。

学生:

搜集司马迁和《史记》、廉颇、蔺相如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胆怯、推辞、赵国、撞碎、廉颇、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课题。

导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祖国的文学名著

《史记》的风采。

1、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资料。

司马迁,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其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指名读资料,小组讨论收获。

3、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由《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史记》和司马迁的相关资料,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畅谈收获。

1、出示自学任务。

(1)自读课文,梳通字词。

(2)思考:

课题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给每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2、全班交流,讨论收获。

(1)检查字词。

①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

②词语理解。

胆怯:

胆小。

无价之宝:

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

表示认错赔礼。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①“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②学生加小标题,教师归纳:

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3)讨论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互助学习,疏通字词,讨论交流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为接下来细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做准备。

三、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引导: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课文叙述了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朗读提示:

朗读时要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1、教师找出蔺相如的一段话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分角色朗读。

3、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全班评价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体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朗读蔺相如同秦王的对话,师生评价。

3、指名回顾文章记叙了哪三个故事。

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指名读、回答问题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披文入情,感受人物品质。

1、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完璧归赵”部分。

(2)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重点句子,体会蔺相如的品质。

(3)课件出示句子,班内讨论交流。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

国去。

提问:

这句话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

这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大义凛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追问: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是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

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只得”一词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⑤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2、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思考:

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句子示例:

①“请您为赵王击缶。

②“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感受预设: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教师补充: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所以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蔺相如又立了大功。

(2)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引导思考: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教师板书: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负荆请罪”部分的内容。

(2)廉颇蔺相如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①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②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

引导理解:

廉颇认为自己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而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反而比自己的职位高,心里不服气。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归纳:

知错就改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

如又有哪些认识?

明确: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的形式,学习了三个故事,

学习第一个故事时教授学生阅读方法,第二、三个故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

导为辅,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三、总结回顾,体会故事间的关系。

过渡:

学完这三个故事,我们对蔺相如廉颇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那么这三个故事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1、迅速浏览全文,提出思考内容。

(1)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

具体说一说。

(3)三个故事的共同起因是什么?

找出课文中关键的语句。

2、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1)从过渡句体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过渡句①: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

做上大夫。

渡句②: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从这两个过渡句可以看出:

正因为蔺相如官职的不断提升才引起廉颇的不满,从而引出第三个小故事。

(2)总结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明确: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

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的故事。

(3)小结:

三个故事总的起因是“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正因为秦国实力最强,所

以欺负侮辱赵国才引起蔺相如舍身捍卫祖国的尊严,职位得到提升,从而引起廉颇的不满,最后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负荊请罪。

【设计意图】通过提纲引路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探究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提示学生从过渡句分析上下文的联系,教给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

四、课

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被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所折服

;并且也对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肃然起敬。

那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课下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小故事编写成小剧本,并演一演。

五、板书设计

将相和

职位比廉颇高

蔺相如廉颇

不服气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