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1423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阳理工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洛阳理工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洛阳理工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洛阳理工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洛阳理工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洛阳理工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洛阳理工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洛阳理工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洛阳理工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洛阳理工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洛阳理工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洛阳理工学院.docx

《洛阳理工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阳理工学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洛阳理工学院.docx

洛阳理工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

调查报告

关于洛阳地区道教文化的调查

成员:

张红林贠俊格

系别:

中文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08级本科三班

指导老师:

夏云

完成时间:

2011年5月18日

前言

自古京都多繁华,洛阳贵为九朝古都,自然留下不少文化遗产供后人瞻仰。

几世浮沉,除了那些榜上有名的地方,还有许多零星散落在世外桃源的古迹侥幸保留下来。

作为古都子孙,理应对自家文化了如指掌,并及时为古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提出好的建议。

借此次实践周的机会,我们抱着真诚的态度投入洛阳文化的调查之中,下面是我和同学在对洛阳地区道教文化深入学习之后总结出的报告。

摘要

此次调查报告,除了介绍道教的产生(包括有关人物和事迹),洛阳地区道教的传入及发展情况(包括那些朝代受到重视,建有哪些道观),我们把重点放在洛阳地区道教文化的现状(包括与其他教派的影响力对比,以及道观的保护情况),并对道教未来的发展空间做出了估计。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唤起领导和群众对道教文化和遗址的重视。

对于传统,我们不能无视,更不能遗忘。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及完好的留给后来人。

目录

(一)道教的产生……………………………………………………………………(4)

(二)洛阳地区道教的传入及发展情况……………………………………(7)

(三)道教文化在洛的保存现状及影响力.................(8)

(四)道教的发展空间……………………………………………………………(14)

关于洛阳地区道教文化调查报告

张红林贠俊格(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

(一)道教的产生

道教文化,以老子为肇始。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

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

以“道”名教的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在《老子》中有自己的明确的解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

寥呵!

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在我们俗人的理解,老子认为的“道”并不能落实为之物,也不可能是一种精神或者意识。

“道”是万物最初的本原,是万物产生之前宇宙状态的一种虚拟、是一种不存在的虚拟、是一种虚拟的“道”。

很多人都把道教直接等同于道家学说,诚然,这两个词仅仅

差别一个字,内容上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并不能盲目地把这两个词不加区别的使用。

我们一般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到魏晋后又被重新发掘的哲学思想流派。

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的,后又演化发展为多个分支的宗教。

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为教主,但是两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

从本质上说,这两者就有很大差别。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是指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的产生有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原因,西汉初期,政府推崇黄老学说,实行无为而治。

道家学说在此期间得到充足的发展。

而后汉武帝为了巩固封建大一统的局面,而道家学说的无为之治已经不再适应至高无上的君权需要了。

在此时,儒、道两派产生了极大的分异。

儒学主动求变,提出天人感应说,积极为封建王权服务。

最终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而道家学说也在罢黜的“百家”之内。

道教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产生的。

两汉时期,佛教的传入给了道教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佛教的宗教模式,成了道教发展的蓝本。

在佛教的神仙体系下影响下,产生了道教的神仙体系。

佛道两教,已经有着数不清、道不明的关联、纠葛。

两汉时期,儒家学说在人民的精神层面上留下了很大的空缺。

佛教和道家就顺势补入,佛教讲求来生,道教追求成仙,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

同时,也是道教可以在民间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也是道家学说的继承者。

那时的文人都钟爱于炼金服丹,这对道教的炼丹术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道教推崇《易经》,道教的阴阳五行说等都直接取自《易经》。

顺帝时,张道陵尊奉黄老,曾在洛阳研道十多年。

后来,他在蜀郡建立五斗米教,他是公认的道教实际创立者。

后世尊奉为张天师。

道教的第一部典籍为于吉的《太平经》,传说此书是东汉道学家于吉在洛阳近郊的王屋山写成。

据史记载,后来于吉去江东传教,被孙策以蛊惑民众的罪名所杀。

孙策说:

“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可见,当时于吉在江东臣民心中的地位。

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得到于吉等人所著的《太平经》,遂创立太平道,领导了汉末的黄巾起义。

魏晋时期,道教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东晋著名道学家葛洪著有《抱朴子》内、外篇。

内篇论述神仙药方,养生延年的神道学说。

外篇论述人生得失,经国治世之事。

他的著作,充实了道教的理论,发展了丹鼎派。

《抱朴子》的诞生,标志着早期宗教

的终结。

南朝陶弘景将养生学、炼丹学和医药学系统的用于实践,为

道教的茅山宗形成奠定了基础。

经过葛洪和陶弘景的改革,道教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宗教教义体系和文献;完善了本身的教会组织;丰富了自己的炼丹术。

扩大了道教在普通群众和上层统治者中的影响。

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宗教的转变。

唐代统治者大力推崇道教,道教在唐代发展成为国教。

唐高祖李渊尊奉老子李耳为李唐的祖辈先人。

唐代历任皇帝都亲奉道教。

金代著名道士王重阳,创立全真教,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派的倡导者。

到了明代,张三丰创立武当派,他精通丹术和武术,对道教的武术和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洛阳地区道教的传入及发展情况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被称为道教的鼻祖。

老子曾在当时的都城洛阳管理国家图书典籍长达30年之久。

在此期间,丰富的阅读为他创作了《老子》这部集文学和哲学之美于一

身的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在洛阳老城区西北约4公里的邙山翠云峰上,尚保存有一座道教的上清宫,据传是老子当时在洛阳的修炼之处。

因老子被人定尊为太上老君,所以,上清宫又称“老君庙”,是我国第一所国家级道观。

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年轻时就尊奉黄老思想。

张道陵先在洛阳太学学习,后来隐居洛阳邙山中,追寻老子的足迹,潜心修行黄老长生学说。

研读《道德经》、《河图》、《洛书》。

传说张道陵得道,有神兽白虎口衔《皇帝九鼎丹法》给他。

后来,张道陵为了躲避东汉朝廷的征兆,远赴川蜀,并最终创立了天师道,成为首位天师。

在道教中的地位,也仅次于老子。

汉末三国的于吉,他洛阳附近的王屋山接受道法,并完成了道教第一本理论著作《太平经》。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他神鬼莫测的身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所著的《太平经》也成了后来张角立道的理论基础。

张角本是不第秀才,传说张角“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蔾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

“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吾乃南华老仙也。

”张角派教徒马元义到洛阳发展教众,准备起义。

后被东汉朝廷处死,张角等被迫提前发动起义。

关羽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凡人,历代皇帝都不吝加封关羽。

关羽最长封号长达26字。

据三国演义记载,关羽被孙权所杀。

为了嫁祸曹操,把关羽的头颅献给曹操,曹操“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令大小官员送殡,操自拜祭,赠为荆王,差官守墓。

”至今,在洛阳仍保留着关林庙。

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

(三)道教文化在洛的保存现状及影响力

(A)保存现状

(1)上清宫

洛阳上清宫是著名道观,位于洛阳市北约4公里邙山之巅的翠云峰上。

有传,这里是太上老君炼丹处。

还有说,吕洞宾曾“

鹤于邙山之巅”,见洛阳地区瘟疫横行。

听说牡丹根能治疗瘟疫,于是吕洞宾上天请求牡丹仙子下凡播撒牡丹种,制服了瘟疫。

人们为了纪念吕洞宾,在他憩鹤的地方建了吕祖庵,至今仍香火不断。

上清宫始建于唐,呈弱于元。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又称“玄元皇帝庙”,后避玄宗讳,改称“元元皇帝庙”。

当时规模巨大,建筑宏丽,殿堂巍峨。

内有

吴道子绘《吴圣图》及《老子化胡经》壁画。

北宋末年,上清宫毁于兵火,明代两次重修,曾以铁铸梁柱椽瓦,偏殿覆琉璃瓦顶,故上清宫有“铁瓦琉璃殿”之称。

明末地震加上抗日战争中日机轰炸,上清宫现仅余第五殿的翠云洞、老君阁和后偏殿一碑石等。

(2)吕祖庙

洛阳吕祖庙位于洛阳老城以北2公里的邙山之上,是为了纪念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而兴建的。

 吕祖庙现有殿堂26间,坐西朝东,依山势起伏而建,从山门,卷棚,前殿到正殿依次呈台阶式上升.山门面向东方,取"紫气东来"之意.山门为砖石结构的券门,通体不见一木,

其顶为九脊歇山式.山门两侧有客房三间,内有八仙彩塑.进山门拾级而上,穿过卷棚,就是吕祖庙的前殿.殿前古树拂檐,秀水映窗,给游人一种清雅幽静的感觉.殿内正中有方形供台,上有吕祖阁,阁内供奉吕祖像.前殿后为正殿,格扇门,直棂窗,硬山青瓦,一派青古之气.

据了解,全国有不下十处吕祖庙,较为著名的有北京房山吕祖庙、河南商丘睢县吕祖庙、山东淄博吕祖庙、内蒙古包头吕祖庙等。

与其他地方相比,洛阳吕祖庙名气不大,而且来头不大,仅仅是吕洞宾东游洛阳时修道的地方,虽有诗词传世,然已荡然无存,庙内仅余一通古碑,记载着这个庙宇的建筑年代——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是由洛阳名士任仲芙带头捐建的,经不断增修才有现在的规模。

(3)洞真观

洞真观当地人又称为王乔洞,位于新安县城西17.5公里的烂柯山玉梅村,道观坐东向西,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环境优雅,是一处庙宇、石刻、壁画共存一体,享誉豫西的道教圣地。

道观创建于元大德年间,占地约80余亩,现存面积6000余平方米,分为两区,古称上下两院,南为洞窟区,北为建筑区。

洞真观周围散存有碑刻60余通,具有重要的史料和书法价值,特别是元代的巴思巴文皇帝圣旨碑是其中极为珍贵的石刻文物。

(4)老君山

老君山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城东3公里处,是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原名景室山。

后因西周朝“守藏室史”李耳到此归隐修炼,并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而被唐太宗易名为“老君山”,沿袭至今。

现存6处庙宇,以顶峰的老君庙最为壮观,山顶老君庙有“南有武当金顶,

北有老君铁顶”之说,与武当山并称为“南北二顶”。

(B)洛阳地区道教与其他教派的影响力对比

道教不同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不是由国外传入,它是承袭了中国古代社会巫术和求仙方术的本民族宗教。

首先,道教认为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类,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

其次,主张人类应学习好处事的智慧和自我修养的能力。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之间应有积极的作为,“不忧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第三,道教要每个人都用心感受周围的事物,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谐和循环”,也就是“万物循环”“太极长转”的道理。

通过对洛阳市各宗教协会调查数据与全国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洛阳市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自认为自己是宗教徒的比例是全国平均数的2.4倍,他们还认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是佛教或道教(这里不包括对瀍河区伊斯兰教徒的调查),但实际上他们大多是民间信仰的信徒。

实际上,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可分为制度化宗教与泛化宗教信仰两大部分,本地居民大部分都是泛化宗教信仰者,泛化宗教的影响力超过制度化宗教的影响力。

而且大多数居民的

宗教信仰具有功利主义特色,宗教体验缺乏神圣性,不关注彼岸世界,相信因果报应与运气,但不迷信也不沉溺于宿命论,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对生活满意度自我感觉较高。

(四)道教的发展空间

科学是从宗教中分化出来的知识以及求知体系。

在不同的文明中,分化的方式和程度皆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文明是一棵不断生长的树,走向枝节性的分化是必然趋势。

趋向於分化或已经分化的宗教与科学,构成人类生活的双轨,奠定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且分别代表著人类的两种最高理想,即科学求真,而宗教求善。

也正因为宗教与科学的最高理想不同,所以对於世界的理解和解释也相应不同,宗教相信世界是对於人类一种善意的安排,不管这种安排是出於神的意志还是出於自然大化,总之包含了一种引导人类迈向至善目标的秩序,而科学则认为世界只是一种有规律但无意志的存在。

这两个不同,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观问题。

处於分化状态的科学与宗教,如果不是受到人类生活完整性、联系性的限制,很可能进一步走向分裂ˍ事实上,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对於人类来说,如何既保持科学与宗教的双轨平衡,建立二者相协调的文化机制,又保持二者之间的发展张力,使差异双方成为相互推动而非彼此抵消的力量,便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宗教与科学的有机联系越来

越难以建立,孤往独行之路又已显示出种种危机,所以分化的双方都面临著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

 就科学而言,最感紧迫的问题也许不在於知识体系的内部,诸如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如何能够统一起来等等,而是如何消除各种科技成果的异化,如何援引人文的价值理性来对衬科技的工具理性,匡正其拷问真伪而不能甄辨善恶的单向发展。

正如人们时常忧虑的那样,科技成果作为一种工具理性,总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

例如核技术,既可以帮助人类解除能源危机,也可能成为摧毁人类的最凶猛武器,那些挟持著“核匣子”而信仰核威慑的政治家,甚至以彻底的毁灭来为人类安全担保。

生物技术也同样如此,它一方面可以帮助人类消除疾病,另一方面又可能制造出人类的灾难,生物化学武器已成为冲突地区的最大隐患,对人类生存构成极大威胁的爱滋病病毒,据报导也是从试验室裏逃出来的。

科学技术这些潜在或者已经暴露出来的负面作用,将现代人层层包围起来,使现代人生活在现代化、科技化的恐惧之中,四面楚歌。

宗教的处境可能比科学更尴尬。

一方面,宗教关於世界图景、生命归宿的教理教义,同时也是宗教信仰赖以维系的基础,不断受到科学发展的冲击,甚至被瓦解,信仰的世界已风雨飘摇;另一方面,由现代化、科技化所引发的焦虑、恐惧,又强化了信仰的需要,於是有形形色色的极端宗教组织在世界各地滋生蔓延,不仅冲击著各种传统宗教,而且冲击著传统宗教经过曲折的历史所培养起来的面对危机和

恐惧的理性批判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的这种尴尬处境,并不是由於宗教的内部原因造成的,而产生於价值理性不能与工具理性取得平衡发展的矛盾,更确切地说,是对於人类文明之矛盾的一种反映,本世纪的科学主义思潮使矛盾日趋激化,而人类社会的种种冲突,诸如国家利益、种族生存空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等等,更使已经失衡的天平向工具理性一侧倾斜。

宗教作为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价值体系,能否容纳科学的知识内涵又不动摇其基础?

宗教与科学是否注定要成为两种对立的知识和精神力量?

宗教的价值理性能否为科技发展提供某种必要的治疗,以维护人类的最高幸福?

诸如此类的问题已成为世界各门宗教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

 但是,由於各门宗教的传统互不相同,所以对於问题的探索也自有其不同的运思理路。

就宗教与科学相互抵触的一般关系而言,道教似乎是一个例外。

自20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涉足道教研究的学者就普遍接受,至少是从未明确抵制这样一种说明:

道教是“世界上惟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

所谓神秘主义,在这裏是一种广义的用法,指不局限於经验知识、逻辑化理性的途径以建立某种信念或信仰,其中包括各种宗教。

所谓“惟一”,是道教所具有的独特立场,即不像其他宗教那样与科学相抵触或试图予以限制。

这种独特的立场,通过道教的历史传统表现出来,可以用全部道教史的追求方向来证实。

历史地看,为了维护信仰而与科学发生冲突,主要是基督教曾经面临的问题,基督

教为维护其信仰的神圣性,曾对天文学、生物学的发展施行制约,它援引亚裏斯多德的地球中心说以证成其教义,所以当伽利略宣称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非地球时,受到宗教裁判所的严厉惩罚,以至不得不公开承认自己通过望远镜所观察到的天文学结论是异端邪说。

类似的例子还有达尔文等,所以就基督教与科学的历史关系而言,有人将宗教与科学看做是相互排斥的两种知识力量。

在中国历史上,未曾出现过宗教制裁科学的现象,倒有不少政府迫害宗教的事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之法难,道教史上的元初两次焚经等等,所以单纯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儒释道都不强烈反对科学。

但儒家对科技之事曾抱持某种程度的职业歧视,谓之“君子不技”,这一点或许与儒家作为中国伦理建设之精神支柱的地位有关;佛教各宗派的观点虽不可一概而论,但就其思想大旨而言,既断言一切物理变化皆属幻想,在精神上自然不愿为之挂碍;所以儒学和中国佛教之所以不强烈反对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於它们与科学的关系相对淡漠,而中国古代的科学,又尚未发展到站在宗教立场上必须予以反对的程度。

道教这种以心为道性之载体,修道即修心,系修行和解脱于一心的道性论思想,使得道教内丹心性学得以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道教发展的主流意识。

任继愈先生因此指出:

内丹说,实际上是心性之学在道教理论上的表现,它适应时代思潮而生。

“如果没有‘心性论’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则道教的内丹修炼学说将

很难在宋金以后获得迅猛发展并迅速主导道教发展之方向。

  总的来讲,道性论使得道教原有的修行观和解脱论理念焕然一新。

其修行方式已由昔日繁杂的烧铅炼汞简化为“明心见性”的内丹修炼;其解脱方式也由过去肉体不死的长生成仙调整为内在的精神超越。

道性论带动下的内丹心性学的大发展,使得道教基本上摆脱了修行理论与实践长期相悖的矛盾,化解了道教理论和修行的内在张力,大大拓宽了道教的生存空间,从而给道教注入了内在活力。

结束语

调查显示,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道教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既然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道观设在洛阳,我们就应当好好利用这样的优势。

我们洛阳如果想成为国际性都市,迟早要摆脱工业老大哥的形象,那么这样的文化资源未来将有极大的用武之地,这就是我们此次调查的最终目的:

让这些即将被遗忘的、穿越时空而来宝贝焕发应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小霸王怒斩于吉》[M]第二十九回岳麓书社2004年版

【2】周燕.《道教起源于洛阳》[J]2008年12月5日河洛文化网

【3】王小象.《崂山志》[N]2010年8月30日《中国国家地理》

【4】罗贯中.《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M]第一回岳麓书社2004年版

【5】罗贯中.《三国演义<洛阳城曹操感神>>[M]第七十七回岳麓书社2004年版

【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第25章中华书局1984年版

【7】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页。

【8】敦煌P3782号《本际经》卷九“秘密藏品”,《敦煌宝藏》,第127册,第283页。

【9】《道藏》第23册,第675页。

《正统道藏》,第38册,

【10】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见成玄英《庄子·庚桑楚疏》。

【11】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三),台湾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

《老子注》卷1,第10页。

【12】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序言第5页。

【13】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分工情况

此次调查实践中,我组成员齐心协力,坚持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完成相关调查工作,并合理写成书面报告。

具体情况如下:

1、成员:

贠俊格张红林

2、调查工作:

两人共同完成

3、书面报告工作:

贠俊格负责第三四部分,即道教文化在洛阳地区的保存现状及影响力和道教未来的发展空间。

张红林负责前两部分,即道教的产生和洛阳地区道教的传入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