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1439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docx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版

管理学大纲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第1章管理与管理者

了解: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A.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社会生产力;B.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C.合理组织协调人员、政府、资源之间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D.把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形成向一致的合力;E.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

3.管理学的容体系(见教材)

4.管理学的重要性

对组织而言,管理具有普遍性。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组织的各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还是组织的各个领域,没有管理是难以想象的。

通过学习,学会管理各种组织。

对个人而言,当你开始职业生涯后,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对管理者而言,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地管理者的系统知识。

通过学习,使管理者以正确的法做正确的事。

对被管理者而言,学习管理可以更好的理解上司的行为式和组织的部运作式,适应组织的需要。

5.管理职能

法约尔: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茨和奥唐尔: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6.组织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和基层

理解:

7.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2.科学性:

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

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法论。

3.艺术性:

即实践性、创造性。

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5.经济性:

机会成本、管理式选择、资源有效整合

8.管理性质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

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

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

(体现所有者意志)

9.管理职能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掌握和运用:

10.各管理层次的工作任务、职能承担的侧重和技能要求的侧重

工作任务:

1.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针。

2.中层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分目标的制定、拟定和选择计划的实施案、步骤和程序,按部门分配资源,协调下级的活动,以及评价组织活动成果和制订纠正偏离目标的措施等。

3.基层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规定的计划和程序,协调基层员工的各项工作,完成各项计划和任务。

职能承担的侧重:

技能要求:

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11.管理者的角色承担及任务要求

亨利˙明茨伯格:

十种角色

1.人际角色:

代表人角色(礼仪性质的职责,如参加社会活动)、领导者角色(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和联络者角色(与外界建立联系)

2.信息角色:

监督者角色(获取信息)、传播者(把监督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有关员工)、发言人(把信息传递给外界)

3.决策角色:

企业家(对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冲突管理者(处理冲突,解决问题)、资源分配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谈判者(对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进行谈判工作)

第2章管理思想的演进

了解: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主要管理理论和代表性人物

1.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

2.一般(组织)管理理论:

法约尔、韦伯、巴纳德

3.韦伯的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主要管理理论和代表性人物

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霍桑试验;行为科学:

马斯洛(需要理论)、麦克雷格(XY理论)、麦克兰、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弗姆(期望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流派的管理理论和代表性人物

茨称其为“丛林”1.社会系统学派:

巴纳德2.决策理论学派:

西蒙3.经验主义学派:

德克4.行为科学学派:

梅奥5.管理科学学派:

伯法6.管理过程学派:

理解:

4.管理思想的演进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具体参看复P50)

1、管理学理论的萌芽(18、19世纪,工厂制度早期)

2、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3、行为科学阶段(30年代后)

4、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二战后到60年代)

5、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60、70年代)

6、新管理理论

5.各种管理理论的优点和局限

科学管理理论:

优点:

1.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2.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法;缺点:

1。

“经济人”假设的片面性2.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人际关系学说:

激发了人们对生产中人的因素的兴趣和重视,开辟了管理理论的一个新领域。

行为科学理论着重人事问题,管理科学理论着重生产与业务管理问题。

 

6.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组织管理

科学管理:

(1)中心观点: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2)主要容:

1.工作定额。

把工人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再对尽可能多的工人测定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所需的时间,制定一个工人的“合理地日工作量”。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第一流的工人:

最适合、愿意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3)两大贡献:

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的精神革命。

组织管理:

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法约尔被公认为是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他的贡献主要在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1)企业的基本活动:

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管理的五种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管理的14条原则:

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等级链:

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底层管理者的等级系列,它表明权力等级的顺序和信息传递的途径)、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7.霍桑实验及梅奥的结论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人际关系学说: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围人的关系。

掌握和运用:

8.近20年来管理学的趋势、以及管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A.发展趋势:

1.科技发展:

技术更新速度加快、IT的发展;2.国际化:

市场国际化、跨文化;3.竞争:

基于资源和顾客4.劳动日趋以知识为基础;5.人:

价值观和工作态度、需求的个性化。

B.管理理论:

1.学习型组织:

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要点(6p):

1积极变革、2如果新观点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3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4担心不学习不适应、5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6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指出

(1)四条标准:

1.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2.有没有生产知识;3.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4.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2)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见高P22)

2.精益思想:

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3.业务流程再造:

对经营流程彻底进行在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上取得重大突破。

采取公司再造法的结果是公司规模的缩小和外包业务的增多。

4.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1990普拉哈拉得和哈梅尔:

核心能力是指组织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核心能力五个条件:

1.不是单一技术活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2.不是物理性资产;3.必须能创造顾客看中的关键价值;4.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5.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

第3章管理环境、管理的道德与社会责任

了解:

1.环境、管理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对企业的重要性

A.组织环境:

是一切存在于组织、外并对组织有现实和潜在影响力的因素。

重要性:

1.管理环境的特点制约和影响管理活动的容和进行;2.管理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的容、手段、式、法等随之调整以利用机会,其利弊害,更好的实施管理。

B.管理道德:

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的总和。

重要性:

是对企业进行管理价值导向,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所需的一种重要资源,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源泉。

C.社会责任:

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重要性:

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吸引、留住、激励员工;通过降低能耗等降低成本;通过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带来创新;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声誉;是持续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一种法。

理解:

2.环境、管理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管理理念、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

掌握和运用

3.环境因素、企业环境研究的目的及其基本逻辑

1、组织环境分为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部环境:

是指组织的文化,它由组织部所共享的价值观、规章制度、规条例、风格特征等容组成。

外部环境:

是指存在于组织之外,对组织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

它包括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

2、外部环境

(1)一般环境(是指组织之外的对组织可能产生影响的非特定因素)

1.政治法律环境2.经济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技术环境5.自然资源环境6.国际环境

(二)任务(特殊)环境

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现实的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制造商)、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

波特五力模型

(3)组织对环境的反应

1.适应环境,改变自己——当环境变化时,企业需要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新环境。

2.影响环境——改变给企业带来麻烦的要素

3.选择新环境——如IBM从计算机终端供应商转变为网络咨询、服务商。

环境研究目的:

认识企业所面临的利与危、机遇与威胁,了解企业的长与短、实力与不足,为顾客创造价值,与顾客的需求相匹配,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创造和获取顾客。

基本逻辑:

4.企业管理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容和要求

1、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1.把遵守道德规看作责任;2.以社会利益为重;3.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4.视人为目的;5.超越法律;6.自律;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2、社会责任

(1)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对环境:

企业要在环境保护面发挥主导作用

2.对员工:

尊重、善待员工,经常培训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

3.对顾客:

应该为顾客提供安全的产品,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利;

4.对竞争对手:

在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

5.对投资者:

为投资者带来又吸引力的投资报酬,及时、准确地汇报财务状况;

6.对所在社区:

企业不仅要为所在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和创造财富,还要尽可能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

(2)承担社会责任具体法

1.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2.把一些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3.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社会创新,把社会问题转化成新型的、有利可图的企业机会,使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取得社会效益的同事也能获得重大的经济效益。

第4章决策

了解:

1.决策的含义和特征

决策定义:

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特征:

目的性、选择性、风险性、非零起点。

2.决策的类型与基本特点

类型:

1.长期与短期2.战略、战术和业务3.集体与个人4.程序化与非程序化(程序型对应的是结构性问题,这种决策时可以重复的,存在专门的法,可以依赖过去的决策法来进行;非程序型对应的是非5.初始和追踪6.确定型、风险型与不确定型

3.决策的主要法

定性决策法:

1.集体决策法:

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2.有关活动向的决策法: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

定量决策法:

确定型、不确定型和风险型

理解:

4.决策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的稳定性、市场结构、买卖双在市场的地位;

2.组织自身的因素:

组织文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

3.决策问题的性质:

问题的紧迫性、问题的重要性

4.决策主体的因素:

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个人能力、个人价值观、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

5.决策的过程

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2.明确目标3.拟定案4.筛选案5.执行案6.评估效果

6.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理论假设

完全理性:

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主要容:

1.全面的信息情报2.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案3.应建立一个合理地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4.目的是使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最佳决策)

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

有限理性(西蒙)主要容:

1.由于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人的能力是有限的;2.人有知觉的偏差;3.资源有限;4.人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案;5.决策者在决策中只求满意。

掌握和运用:

7.企业战略决策制定

见高P132

第5章计划

了解:

1.计划的概念

计划是指为了实现所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2.计划的重要性

计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实施保证;2.计划工作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是组织不同部门、不同成员行动的依据。

3.计划的分类、形式

1.时间长短: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2.职能空间:

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3.综合性程度:

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4.明确性:

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5.程序化程度:

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理解:

4.计划编制过程

1.确定目标2.认清现在3.研究过去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6.制定主要计划7.制定派生计划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5.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各种职能计划、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1.长期计划于短期计划长期通常指5年以上,短期一般指一年以,中期则介于两者之间。

2.职能计划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及人事计划财务人事计划围绕业务计划展开

3.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的行动案。

战略性计划的特点是长期性与整体性,战术性计划是在战略性计划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性计划的落实。

4.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前者有明确的目标,后者只规定一般的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案上。

5.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例行活动对应程序化决策,非例行活动对应非程序化决策

常规计划包括政策、标准法和常规作业程序,用来处理常发性问题;专用计划包括为独特的情况专门设计的案、进程表和一些特殊的法等,用来处理一次性的非重复性的问题。

掌握和运用:

6.目标管理(MBO)

1.含义指组织各部门及个人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自上而下地制定各自的目标并自主的确定行动针、安排工作进度、有效地组织实现和对成果格考核的一种系统的管理办法。

它由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克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

2.出发点:

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并以目标激发热情。

3.目标管理的特点1.强调自我参与——目标是共同商定的2.强调自我控制——业绩反馈3.注重成果第一——避免主观想象4.促使权力下放——使失去控制的担心成为多余

目标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法,又是一种激励技术。

4.目标管理基本思想

1 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2 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

3 每个员工的分目标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

4 管理人员和工人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

5 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5.目标的性质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接受性、富有挑战性和伴随信息反馈性

6.目标管理过程A制定目标B明确组织的作用C执行目标D评价成果E实行奖惩F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7.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目标难以确定

(2)目标短期化(3)伪参与问题

 

第6章组织

了解:

1.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

组织要素:

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组织环境以及组织目的。

2.组织结构的概念和类型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

类型:

直线式、直线职能式、事业部制、矩阵式、网络型

3.组织设计的概念、任务

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

任务是设计清晰地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4.组织变革和组织文化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组织变革

(1)概念:

组织根据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

(2)类型:

战略性变革、结构性变革、流程主导性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3)功能:

使组织、管理者和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组织文化

(1)概念:

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

(2)类型:

学院型(员工不断成长、进步)、俱乐部型(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棒球队型(鼓励冒险和创新)、堡垒型(重视生存)

(3)功能:

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导向功能

理解:

5.组织设计的主要容

组织设计工作者要完成的工作:

1.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2.部门设计3.层级设计

组织设计的原则:

1.专业化分工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控制幅度原则4.权责对等原则5.柔性经济原则

6.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部门化、集权与分权等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底层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层次,这种层次就称为组织层次。

两种组织结构形态:

扁平式和锥型式(优缺点:

信息、控制难度、提升)

部门化按照职能相似性、任务活动相似性或关系紧密性的原则把组织中的专业技能人员分类集合在各个部门,然后配以专职的管理人员来协调领导,统一指挥。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部门化的基本形式:

1.职能部门化2.产品或服务部门化3.地域部门化4.顾客部门化5.流程部门化6.矩阵型结构7.动态网络结构

集权与分权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影响组织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

1.组织规模的大小2.政策的统一性3.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4.组织的可控性5.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

7.各种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优缺点

直线式:

优点:

1.结构简单系统清晰统一2.权责明确3.横联少,部协作容易4.信沟速,解题及管效高缺点:

1.缺乏专业化管理分工,适用围有限

适用规模小,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直线职能式

优点:

1.集权分权相结合,保证统一指挥2.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是一种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形式。

缺点:

1.企业规模扩大,横向联系及协作会更加复杂困难2.使高层无暇顾及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事业部制

优点:

1.权力下放,有利于高层专心决策2.事业部主管能自主处理日常事务,有利于发挥创造性、主动性及责任感3.各事业部实现高度专业化,企业可形成大型联合企业4.各事业部责任权限明确,利益与经营状况挂钩。

缺点:

易造成管理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适用经营规模大,生产经营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较强适应性的企业

矩阵式

优点:

1将横向纵向联系较好有利于部门协作配合2.组织建设便3.较好解决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和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4.为企业综合管理提供恰当的结构

缺点:

组织关系复杂

网络型

优点:

灵活性和柔性结构简单和精炼,可以进一步扁平化,效率也更高了。

8.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四个,即环境、战略、技术与组织结构

不确定性是指决策者由于缺乏完整的外部环境信息,无法预测未来的变化进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组织设计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原则性法提高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性:

1.对传统的职位和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2.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设计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3.根据组织的差异性、整合性程度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4.通过加强计划和对环境的预测减少不确定性;5.通过组织间合作尽量减少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

公司如保持在单一行业发展,则偏好采用集权的职能结构,而那些实施多角化经营的公司,则一般采用分权的事业部制。

组织生命期四个阶段:

创业阶段、集合阶段、规化阶段、精细阶段。

掌握和运用:

9.现代组织结构的趋势

 

10.组织变革的动因和实施

组织变革的动因:

1.外部环境因素:

(1)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科技进步的影响(3)资源变化的影响(4)竞争观念的改变2.部环境因素:

A.组织适时调整的要求B.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C.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D.快速决策的要求E.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组织变革的过程:

解冻(心理准备阶段)——变革(转换阶段)——再冻结(强化)

程序:

1.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2.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案3.选择正确案,实施变革计划4.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

第7章领导

了解:

1.领导、领导者的概念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领导者是居于某一领导职位拥有一定领导职权承担一定领导责任实施一定领导职能的人。

领导者三要素:

追随者、影响力、明确的目的。

2.领导职能的重要性

1.协调与沟通2.团结3.激励4.指导

3.激励的概念和重要性

激励是由动机推动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

4.沟通的含义和作用

沟通时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来使个人和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

作用:

1.沟通是协调各个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2.沟通时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3.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5.沟通的特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