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1444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docx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讲述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河北肥乡第二中学尹素敏

设计思路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进行了阐述,但没有做过深的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和实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所以,在学生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一反射之后,我尝试综合北师大版、人教版两个版本对这部分内容的描述,对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设计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教学。

另外我们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学校,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我注重立足农村资源和教学条件,挖掘各种生活情景中的神经调节因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的参与下,创设相关情景,通过对大量生活实例的分析理解条件反射建立的生物学意义。

通过让学生参与训练动物形成条件反射从而理解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上升理性的认识。

突出本节的重点。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但让七年级的学生进行全程自主的探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参与课堂活动,举例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区别。

2.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

3.通过情景体验,概述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2.在训练动物的过程中,养成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和人类特有条件反射。

2.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例出发,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

教法:

以引导启发为主,通过体验、游戏、比较、讨论、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以突破难点重点。

学法:

循序渐进,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积极参与,主动进取。

教学评价方法:

教师语言鼓励,小组记分制,小组竞赛。

课前准备:

1.安排两名学生练习拍手游戏

2.录制小狗反射活动视频

3.准备两只小金鱼

教学流程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形成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什么是反射、反射弧?

【设计意图:

巩固上节内容,为本节学习做基础】

2.导入新课两个学生表演经常玩的游戏“拍手”,别的学生观看,然后有学生来讨论,这是不是反射,这和上节讲的膝跳反射是否一样。

反射有几种类型。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3.新课

1.学生学课本75-78页内容完成大屏幕上的题目:

2.看大屏幕上的图片,让学生来辨认那个是非条件反射,哪个是条件反射。

教师帮助总结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学形成基本的概念】

3.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看大屏幕巴普洛夫的实验)

⑴食物――分泌唾液―――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刺激)

⑵铃声――不分泌唾液

(无关刺激)

⑶铃声――食物――分泌唾液――条件反射(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

⑷铃声――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⑸铃声一一不给食物一一不分泌唾液

(多次重复上面动作)

⑹切除小狗的大脑皮层,小狗的条件反射消失,并且无法重新

建立条件反射

学生观看后完成合作探究:

(1).小狗看到食物分泌唾液和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有什么不同?

⑵.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对小狗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⑶.⑹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下面表格,认识条件反射

和非条件反射反射的区别: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过程

特点

参与中枢

意义

两者联系

【设计意图:

通过对巴普洛夫实验的学习,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非

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

4•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活动一: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杨梅,①让五名学生到前面吃杨梅,②让下面的学生看吃的过程。

③收起杨梅,安排一名学生绘声绘色的读下面的文字,观察学生的反应。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沾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提出问题:

吃杨梅的同学分泌唾液了吗?

看的同学分泌唾液了吗?

听完朗读后是否分泌唾液?

活动二:

看教师课前录制的视频,①先给小狗吃食物,分泌唾液,②只让其看食物,分泌唾液。

③过一会儿,让一名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食物的美味,观察其反应。

讨论:

⑴两组实验中①②③分别是什么反射?

⑵哪些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反射,哪些是人所特有的反射:

小结:

能够对语言和文字建立条件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

【设计意图:

在活动中比较认识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5.小组竞赛:

生活中哪些事是非条件反射,哪些事是条件反射,看哪个组举例最多,最多者获胜。

学生积极发言。

提出问题:

条件反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呢?

教师引导:

生活中我们要多利用好的条件反射,如早起朗读等来帮助我们的学习。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事例,从理性到实际】

6•教师拿出鱼缸,提问:

如何帮鱼缸里的小鱼建立条件反射呢?

生活中有哪些训练小动物的经验呢?

小组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讨论:

为什么有的同学能训练成功,有的同学失败了,而有的同

学成功后一段时间小动物又不听话了呢?

教师引导:

也就是要用非条件刺激(食物)来强化条件反射。

马戏图的动物表演完一个节目后,驯兽员就往它的口中喂食。

【设计意图:

拓展延伸,加深学生的体会理解】

4.课堂检测

1条件反射不同于非条件反射的特点是()

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②后天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③可以

消退④不会消退⑤低级的神经活动⑥高级的神经活动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

2.某同学在杭州动物园观看马戏表演。

只听驯兽员一声哨响,黑熊

就开始表演骑自行车的“绝活”,当它表演完一个节目后,驯兽员便立刻喂它少许食物,驯兽员这样做的目的是用(食物)来

强化和巩固黑熊已经建立起来的,此时驯兽员的“哨

声”对黑熊来说是一种刺激。

3.如果用锣声与喂食相结合;训练猴子进行爬杆表演,经过一段时间后,当猴子一听到锣声,就会做出爬杆的动作。

请就这一反射活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反射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原本属于无关刺激的转变成了条件刺激。

(2)为防止已建立起来的该反射活动消退,就要不断地用进行强化。

(3)此类反射活动是在基础上建立的,其重要意义在

于提高动物。

【设计意图:

检测巩固,学以致用】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学习热情也很高涨。

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

回顾上课时的情景,从中体会到了教学的快乐,令我难以忘怀。

并且我发现,真是“课程资源俯首皆是”,关键是从学生的生活中、经验中去挖掘、整合。

在课程资源方面我们必须克服惯性、惰性,只要坚持做教学的有心人,下功夫去想、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本课的成功也给我增加了信心。

本节的不足之处是:

在交流探究实验方案时,学生所设计的方案缺少多样化,由于时间仓促,在引导学生从其他熟悉的动物来建立不

同的条件反射方面做得不够。

另外,本节学生活动的环节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还有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如何缩小这部分同学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是课改过程中需要老师们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

七、点评

作者以生物课程标准理念为教学设计的指导,遵循初中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地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

本节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引领学生追求“心”的感悟。

作者在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中,始终追求教材与自然生活的融合,紧密配合农村学生熟悉的现象和经验资源的开发,开展探究性学习,促进比较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的构建。

作者在实践中悟出的“课程资源俯首皆是”的感悟,对农村中小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这是一种对新课程的深刻领悟,是实践者对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

本教学设计在突破城乡课程资源差距方面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