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1544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docx

语文各种文体知识

议论文文体知识

一、议论文的定义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逻辑推理来表明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某一现象的见解和主张。

2、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

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分论点:

除了中心论点之外,有的文章还设有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者证明中心论点的,它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中心论点始终是整篇文章的统帅。

分清区分论题和论点:

论题是作者要议论的话题,可以是现象、问题或者事实等,没有任何褒贬感情倾向。

而论点是作者针对论题发表的观点。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及统计数字等,具有典型、真实、准确的特点。

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是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3)论证:

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联系论点与论据的纽带

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见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结构

(2)层进式结构(3)总分式结构。

3、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

通过……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证法):

引用……名言,充分有力论证……(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

用……来比喻……,生动形象论证了……,使论述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

把……和……进行比较,鲜明突出的论证了----使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了论点。

4、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一般有立论、驳论两种。

反驳方法有三个:

①驳论点②驳论证③驳论据

5、品味语言的方法

(1).解析词句的含义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

(2).特点:

准确严密有力生动形象(比喻论证)

二、议论文方法指津

1、第一步:

面对一篇议论文首先要看题目,边读边思考,初步领会整篇文章所讲的主要内容。

注意明确作者所持的见解与主张(即论点)

第二步:

结合文后的问题,了解问的内容是什么,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章,找准答案所在段落,逐题解决。

原则:

问题的答案能用原句的就用原句。

2、中考议论文出题类型:

a.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b:

辨别论据的类型概括论据的主要内容

c.找出本段或本句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好处。

d.本文(本段)的论证思路(过程)。

e.品味句子中词的好处或作用。

(语言)

f.为文章再补充一个事实或道理论据

e.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

请说明理由。

3、论证思路:

(怎样论证论点)

答题格式为:

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4、首段的作用:

a.开头通过……事例(引用名言)(引用名人趣事)引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b、引用故事增强趣味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c、作为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论据。

尾段的作用:

1.结构上开头(题目)照应,使论证更严密。

2.内容上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的结论。

(发出……号召)(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5、扩展题

近几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查,除了上面谈到的题型外,开放性试题明显增多。

主要分为三大类:

(1)仿句练习型。

所写句子,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与例句结构一致。

②与例句修辞方法一致。

③与例句感情色彩一致。

④分句关系与例句分句间的关系一致。

(2)感悟体会型。

作答时应该紧扣文章的内容,并且联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实际来作答。

感受必须切合实际,切忌泛泛而论。

(3)看法评析性。

对文章的观点或问题,无论支持还是反对,首先明确观点,注意结合文章,还要联系实际生活,语言表述要尽量做到流畅、完整。

6、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是:

①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②开篇点题③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④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

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

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二、论据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剖析论据:

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作用等。

②补充论据:

原则:

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

方法: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

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③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

格式:

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

④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

⑤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

三、重点考察文章或段落的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

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道理论证(引证法):

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比喻论证:

用……来比喻……,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有力的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

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

有力的论证论点

注意:

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

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八、引用小诗、故事的作用:

增强趣味性,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若是在开头,还有引出论题(论点)的作用.

 

说明文文体知识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

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

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

说明内容。

(格式:

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

《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

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

(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

“如何获得食物?

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

2.举例子:

(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如:

“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

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

3.打比方:

(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

4.列数字:

(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

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

5.作比较:

(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例如: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

6.下定义:

(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

例如: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

形象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

准确具体科学的说明了()的()特点

5、作比较:

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

科学、准确、完整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

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

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

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1.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

2.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

表达+说明内容。

三、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

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1.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

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

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四、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

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

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

总——分;分——总;总——分——总。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

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

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如:

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

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

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

常见题型:

1.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

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

(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

各段的说明对象,“面”:

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

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什么。

(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

某个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

(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

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7.题型: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题型: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题型:

段意概括。

句式:

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

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题型: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11.题型:

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答题方式:

(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

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

(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

(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

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

如:

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

”“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

”“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例:

文章第8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段首句))

答:

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12.题型:

发散创新:

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3.题型:

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

”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4.题型:

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5.题型:

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

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6.题型:

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

开头:

(1)引出说明的对象。

(2)、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尾:

论据有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

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2、常用的论证方法

(1)事实论证:

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

引用()等证明论点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道理或事实通过对比来论证。

•(4)比喻论证: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3、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议论文结构的形式:

并列式、递进试、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4、议论文语言的基本特点:

准确、严密

5、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

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

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格式: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了观点,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

格式: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格式: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使人印象深刻。

总结文章的论证思路(文章如何证明论点的):

先通过-----引出论点,再用---事例或道理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引出论题或论点

2、作为----论据论证论点,增强说服力

3、引用故事(引用名言、引用古诗)

结尾的作用:

1、作为----论据对论点进行补充论述,1、照应-----使论证更严密。

2、总结全文、3、深化论点、4、发出号召。

段落或句子能否调换

论证方式

“当然,”反面()论证了()补充论证了论点,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

 

记叙文文体知识

语文常识:

五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小说文体知识

1.小说足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3.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4.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5.环境包括: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

衬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三、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作用:

使文章条理清晰

倒叙: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使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作用:

设下悬念,吸引读者,使情节富于变化

插叙:

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再接着原来的内容叙述。

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突出中心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

文字少,一般没有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

五、记叙的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使人有真实感、亲切感。

第三人称可以写得自由宽松,不受时空限制。

第二人称读起来亲切自然。

便于直抒胸臆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能表现中心的主要材料详写,表现中心的次要材料略写。

八、1、描写(是使叙述形象化的一种写作方法)

A、从方法上分:

细描白描

B、从内容上分:

(1)人物描写: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C、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抒情

(1)直接抒情(直接用文字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

(2)在叙述描写中抒情

(3)在议论中抒情

4、记叙文中加入抒情议论的作用:

画龙点睛,点明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6、写作手法及作用:

(象征、对比、衬托、讽刺、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

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

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

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

形象生动的表现了--

(2)拟人:

生动活泼的表现了---。

(3)夸张:

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增强气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5)对偶:

使句式整齐,音韵和谐,(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抒发某种感情。

(7)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8)反问:

加强语气。

(10)反语:

增加讽刺意味,

(3)、评价、赏析一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