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1595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6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

呼和浩特市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

呼和浩特市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回到古镇,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虽然我们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又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有时它还带来果实醇厚的芳香,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最令人迷醉的还是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那就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

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更像一曲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

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故乡的血脉么?

A.选段中,将风拟人化,写出风的调皮可爱,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

B.选段中,把“古镇”比作“画廊”,写出了古朴的小镇在烟雨轻笼下的诗意之美。

C.选段中,用“国画小品”“美丽小诗”“江南丝竹”构成排比,写出了小桥如诗如画的美。

D.选段中最后一句,运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面对“流水”而引发的思考。

2.文中方框处依次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A.,。

,。

——

B.,;,。

——

C.,。

,。

D.,;,。

3.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澎湃   澜语   芳草萋萋   鞠躬尽萃

B.筹画   仰慕   亦复如是   妇儒皆知

C.荒谬   延绵   慷慨淋漓   一拍即合

D.踌躇   宰割   契而不舍   杂乱无张

4.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①沿着一条弯曲小道迤逦而行,不知不觉就走进了画中。

②山青青,水碧碧,雨蒙蒙。

③烟雨之中,谁能数清楚山有几多重?

④青山绿水,别有洞天。

⑤远方,烟雾弥漫,山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仿佛是一幅晕染的山水画一般。

⑥近处,青绿的溪水在我们的脚下喁喁私语。

⑦眼观之,耳听之,我们觉得仿佛要飘飘然飞起来了。

A.第②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小道两边山青水碧、烟雨蒙蒙的美景。

B.第③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突出了烟雨朦胧、层峦叠嶂的特点。

C.第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水画具有朦胧的美感。

D.第⑥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水潺潺流动的特点。

5.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

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A.báo chóu chà zù

B.bó  shòu chá cù

C.báo shóu chà zù

D.bó  chóu chà cù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间的万象炫人心目,请借东海之水,洗尽迷幻假象,用躬行去探求生命的真相。

B.诗意地生活在这古巷里,听邻家女孩的浅吟低唱,听燕子交颈的呢喃。

C.我感到一种不言而喻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D.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査然西去。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胖子和瘦子

契诃夫

⑴一个火车站上,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在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身上有一股烈酒和橙花的气味。

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

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他的儿子。

⑵“波尔菲里!

”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

多久没见面啦!

⑶“我的老天爷!

”瘦子惊呼道,“米沙,你从哪儿来?

”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

⑷“我亲爱的!

”瘦子说,“简直喜出望外!

哎,你还是一个美男子!

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

噢,你怎么样?

发财了吧?

我已经成家了,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我的儿子纳法奈尔。

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

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①,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

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②,因为我喜欢告密。

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

⑸“朋友,你生活得怎样?

”胖子热情地问道,“在哪儿供职?

做多大的官啦?

⑹“我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勋章。

薪金不高,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

我卖一卢布一个。

若是有人要十个以上,我就给他便宜点。

好歹能维持生活。

你怎么样?

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

⑺“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勋章。

⑻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

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

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

……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⑼“我,大人,非常高兴!

您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

⑽“哎,算了吧!

”胖子皱起了眉头,“我们是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⑾“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

⑿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几乎要呕吐了。

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⒀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嘿嘿地笑着。

妻子眉开眼笑。

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

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注释:

①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356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

②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7.阅读选文,在下面①②③④四处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第⑴段,可以看出胖子和瘦子两人的基本生活现状不同:

胖子 ①  ,瘦子则是② ;阅读第⑷段和第⑹段,从瘦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瘦子对他现在的生活状况的态度是③ ;阅读第⑼段和第⑾段,可以看出瘦子对胖子的态度是④ .

A.①醉生梦死  ②劳累奔波  ③心存不满  ④热情赞美

B.①锦衣玉食  ②充实有趣  ③些许满足  ④诚挚肯定

C.①优裕自如  ②艰辛不易  ③志得意满  ④低三下四

D.①养尊处优  ②洒脱自在  ③些许不满  ④真心感戴

8.第⑻段,瘦子为何“脸色发白,目瞪口呆”,这与后面的“喜气洋洋的笑容”矛盾吗?

为什么?

9.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瘦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0.这篇小说借瘦子对胖子前后态度的变化,批判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1.这篇小说除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外,人物描写也很精彩,请从下面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A.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

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

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

B.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嘿嘿地笑着。

余光中永在

①“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走了,乡愁时代却没有就此结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不舍昼夜的逝者以外,重要的是跳动的中国心,还有美丽且鲜明的中国诗文,以及你我的记忆与吟诵活泼如初。

②1982年,纽约,圣约翰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讨论会。

我听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作家、评论家黄维梁先生发言,他高度评价余光中的诗文,而且认为余先生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散会后,黄教授将余先生作品集与黄教授评论集赠送给我。

我一路上饶有兴趣地阅读着,感染着余先生的清晰、明白与真诚。

当时,大陆上更热衷的是朦胧诗,是诗语言的锤炼与变幻莫测,而这位台湾诗人的诗明白如话,深入浅出,不跩,不做作。

我甚至觉得他的诗还欠一点发酵与点燃。

③1986年初,又是纽约,我作为国际笔会嘉宾,在第四十八届年会上碰到了余先生。

我们握手问好,文明礼貌,同时,保持着难以没有的戒心与距离。

④1993年,我参加《联合报》召开的两岸三地文学四十年讨论会,我与余诗人,是仅有的作晚餐演讲的主讲人。

我听到演讲的两个主题,一个是说小岛也能产生大作家,一个是他严厉抨击所谓“台语写作”自我封闭的愚蠢与狭隘。

他有他的天真和明朗之处,他有他的红线。

⑤此后我们见面越来越频繁了。

而且余先生在大陆文坛,有了越来越高的威望与越来越大的影响。

记得轻易不夸奖谁的四川资深诗人学者流沙河就对余光中作品评价甚高。

邀请余光中访问做客的大陆文学团体与大学越来越多。

有一个笑话,说是南京大学邀请了余光中与其他几位台湾诗人到访,打的横幅是“热烈欢迎余光中先生一行”,有一位也是台湾资深诗人的客人,长得高高大大,他一到场,立刻被青年学生围上,唤道:

“您是余先生吗?

”他回答:

“我不是余光中,我是‘一行’。

⑥2001年,我三次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新世纪征文”活动,我与白先勇是小说终审评委,而余光中是文学翻译的终审评委。

我们变成了同事。

⑦2004年,我们应邀到海南师范学院与黄维梁先生一起作关于散文的座谈,主持人是海师喻大翔教授。

谈到我此生读过的最好散文时,我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而余先生说,诗是他的情人,散文是他的妻子。

⑧2006年,我还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的活动。

会后,我把他与白先勇及文学院副院长、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请到了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做客,还举行了包括余先生作品在内的诗歌朗诵会。

他的《乡愁》再一次赢得了热烈掌声与欢呼。

⑨他定居在高雄。

他在台湾反对过可能有某些左翼色彩的乡土文学,还说过什么“狼来了”。

然而,他的后半生在他的诗中惦念缠绕的长江黄河华山、济南南宁……到处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足迹。

他说,他要住在台湾的西部,从窗子上望出去,就是故乡大陆,而如果住在台东,看过去是美国,有什么意思?

当然,他的梦与愁跟你我一样在中华,不在美利坚也不在不列颠。

⑩陈水扁主政期间,余先生公开反对文化教育“去中国化”,当陈不通至极地用“罄竹难书”赞扬台湾义工的业绩时,台湾教育行政负责人居然为陈“擦皮鞋”,他愤然予以指责。

“擦皮鞋”一词我是从他那里听来的,应该是拍马与掩饰的意思吧。

⑾余光中走了。

两岸各地友人与读者怀念着他,默诵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外头里头,情意超越生死。

长江黄河,奔流澎湃汹涌。

中华是屈原、李白、杜甫的中华,也是鲁迅、艾青的中华,还是余光中、郑愁予,以及欢迎他们接待他们一行的男女老少的中华。

余光中永在,中华诗歌永存,乡愁永远,仍然是那么明白,那么简单,那么深情,那么不可抗拒也不可分割。

12.说说你对选文第⑨段划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13.根据选文,说说余光中有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

14.选文在记叙中运用了侧面描写刻画人物,试举一例并加以分析。

15.选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6.选文第⑤段插入一个笑话,有人说显得多余,有人说可以使文章更有韵味,请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三、句子默写

17.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②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 《秋思》)

③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④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韩愈《马说》)

⑤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⑥孔子自述平生,说道:

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⑦我们大家要学习他________________,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⑧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尔基《海燕》)

四、课内阅读

古文阅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        

④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_____)

19.翻译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①寄黄几复③

黄庭坚②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④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⑤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⑥溪藤。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②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③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

④寄雁”句:

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⑤蕲(qí):

祈求⑥瘴(zhàng)溪:

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溪:

相当于“烟”。

20.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作者所居住的地点,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

B.颔联作者回忆了十年前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故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友人。

C.颈联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友人的为人和处境。

D.尾联尾联以“想见”领起,写了友人人老仍然刻苦读书,并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

21.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借酒消愁。

B.颔联“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突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颈联作者暗示着“友人有治国救民的才干,一心为国,为什么还得不到重用”的不平之意。

D.这首诗巧用对比,匠心独运,凸显了诗人情感,富有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六、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作一些思考,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

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

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

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

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

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

不少青少年反映说:

“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22.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3.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请你针对此现象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

24.如果就这一问题进行一次采访,请以语文老师为采访对象设计两个问题

七、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走向田野,看蝶舞花飞,你会发现自然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当停下脚步,听虫吟鸟鸣,你会发觉生命像一首流淌诗意的乐曲;当独坐书房,与书晤对,你会感受到阅读如一趔诗意的文字旅行;当手捧香茗,细细品尝,你会咀噃出岁月有一缕诗意的苦涩清香……

请根据上述材料,以“                ,让生活有点诗意”为题作文。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真实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26.作文

题目一:

属于我的幸福

题目二:

那份     的记忆

要求:

(1)以上文题,任选其一。

(2)结合你的生活,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3)抒发你的真实情感,表达你的真实感受。

(4)认真书写,力求字迹工整、美观口。

(5)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二、现代文阅读

1、

2、

三、句子默写

1、

四、课内阅读

1、

五、诗歌鉴赏

1、

六、综合性学习

1、

七、作文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