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1814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小英雄的故事达标检测卷A卷长春版

一、基础训练营。

(35分)

1.读拼音,写词语。

(10分)

lǒngzhàodī  bàhuǐ miè

wěi wǎndǎ  jiéchà  lù 

jùjīnghuìshén chuítóusangqì 

2.查字典。

(5分)

(1)“毙”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我会组词(  )。

(2)“胳”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  )画。

3.把下列动词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6分)

拧 打 扭 抽 拉 揪

啊!

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  )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  )。

雨来疼得直咧嘴。

鬼子又(  )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  )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  )起一块,咬着牙(  )。

4.仿写词语。

(8分)

(1)睁眼瞎(三字俗语)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光溜溜(ABB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兴致勃勃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飘飘悠悠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选词填空。

(6分)

(1)“小夜莺”就是来()敌情的。

(2)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3)我仔细(),发现这一对双胞胎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

(4)爷爷装了一袋烟,()地抽着,十分悠闲。

(5)忽然听见街上()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要摇晃起来。

(6)同学们都不作声,教室里只听见()翻课本的声音。

二、综合展示厅。

(12分)

1.写出下列小英雄分别出自哪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

(6分)

(1)冬子______________

(2)小萝卜头______________

(3)嘎子______________

2.小夜莺用歌声传递着信息,也让一只只鸟儿走进我们的视野。

请在括号中填写合适的鸟名。

(6分)

(1)(  )虽小——五脏俱全

(2)天下(  )——一般黑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洲。

三、课文直通车。

(11分)

1.判断正误。

(5分)

(1)“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

”这句话是对小夜莺的动作描写。

(  )

(2)《小英雄雨来》一文中的六个部分都是孤立的,前后并没有什么联系。

(  )

(3)“夜莺”指的是一个苏联小男孩,因为他用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员报信,所以大家称他为“夜莺”。

(  )

(4)《小英雄雨来》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地同日本侵略者做斗争的故事。

(  )

(5)“夜莺”的顽皮之下掩盖着真实目的——将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包围圈,准确地传递信息,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  )

2.将下列小标题按《小英雄雨来》原文重新排列。

(6分)

()上夜校

()河沿上的枪声

()游泳本领高

()掩护交通员

()枪口脱险

()勇斗鬼子

四、阅读检测台。

(12分)

生死攸关的烛光

二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妇女,叫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  )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  )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方法。

最后,她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骗过了德军(  )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

她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松地把蜡烛吹灭。

谁也没想到,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

“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

中尉厉声喝道: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一把夺回烛台。

杰克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说道: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

“当然可以。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把下列词语依次填写在文中括号里。

(填字母)(3分)

A.绝密  B.严密  C.秘密

2.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2分)

3.“杰克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这里加点的词“厄运”是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仔细阅读短文,根据选文内容用简略的语言概括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绝密情报所做的努力。

(3分)

(1)伯诺德夫人为了保护绝密情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儿子杰克为了保护绝密情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绝密情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母子三人保护绝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怎样的优秀品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习作百花园。

(30分)

题目:

缩写《小英雄雨来》

提示:

注意故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将最能体现雨来的英雄气概的故事作为主要部分。

参考答案:

第7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笼罩 提坝 毁灭 委婉 打劫 岔路 聚精会神 垂头丧气

2.

(1)B bì 枪毙

(2)月 6

3.扭 拉 抽 打 揪 拧

4.

(1)跟屁虫 马后炮

(2)红通通 白花花

(3)怒气冲冲 小心翼翼

(4)曲曲折折 马马虎虎

5.

(1)侦察

(2)觉察(3)观察

(4)吧嗒吧嗒(5)咕咚咕咚(6)哗啦哗啦

二、1.

(1)《闪闪的红星》

(2)《红岩》(3)《小兵张嘎》

2.

(1)麻雀

(2)乌鸦(3)鹦鹉

三、1.

(1)×

(2)×(3)√(4)√(5)√

2.2 5 1 3 6 4

四、1.C A B

A.绝密  B.严密  C.秘密

2.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

(1)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绝密情报被德军发现;

(2)他们一家人的生命将告终。

4.

(1)取出油灯,吹灭蜡烛。

(2)借口搬柴,端走蜡烛。

(3)借口睡觉,端走烛台。

5.机智、勇敢、镇定。

五、例文略。

附送: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课文说明]

    王昌龄,京兆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

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

而《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首句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落笔,写秦汉时的明月依然高照在边关上,以暗示悠久的战争历史,构成雄阔苍凉的意境。

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修辞上称为“互文见义”。

第二句紧承,写战士在万里征途上牺牲,不见还家,这正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战争所造成的悲剧。

第三四句又用“但使”“不教”之词连贯古今,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希望唐王朝能任用得力将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保障边远地区的和平安宁。

诗中有对历史的回顾,有对现实的关怀,有对英雄的歌颂,也有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批评,更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写得深沉含蓄,情绪高昂。

    《浪淘沙》描写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雄姿,抒发诗人浪漫的情怀。

前两句写九曲黄河奔腾万里,挟带泥沙,自遥远的天边滚滚而来。

“浪淘风簸”写出了波涛汹涌,风力强劲,极有气势。

第三四句结合神话传说,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要逆流而上,直达天上的银河,到牵牛织女家里做客。

古人以为黄河与银河是相通的,传说汉武帝曾派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张骞撑着筏子,经过一个多月,到了银河,见到织女才回来。

诗人这样写,表现了征服自然、遨游天国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建议]

    1.揣摩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本课所选古诗内容相对独立,可以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

其中,重点学习《出塞》,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然后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最后用自己的话讲述古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第二首则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2.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读中感悟,要联系古诗的内容,真正贴近作者的思想,读出自己的感受。

    3.重视古诗词的积累。

    古诗词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材料,而且是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熟读成诵后,能默写下来。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引导他们搜集整理一些著名的边塞诗进行归类积累。

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等。

    4.重视想象能力的培养。

    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

在理解诗的意境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实际生活或以往学过的有关词句,开展丰富合理的想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5.识字与写字。

    “簸”是多音字,本课中读bǒ,在“簸箕”中读第四声。

“簸(bǒ)”是指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糠秕、尘土等杂物。

在诗中指风浪上下激荡。

    “昌、龄、簸”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中,“龄”和“簸”可以采用拆字法来记字形,“昌”字常见,不做详细讲解。

    [参考资料]

    1.王昌龄,唐代诗人。

早年贫苦。

与李白及当时边塞诗派、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人物过往甚密,唱酬不断。

王昌龄诗生前已负盛名。

他擅长七言绝句,人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现存王昌龄诗180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

王昌龄的作品描绘祖国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同情征人戍卒的痛苦,奋笔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也写征人思妇的离愁闺怨。

诗风雄伟奔放,以气象见长。

他的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最为著名,如《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境开阔明朗,情调激越昂扬,文字洗练,音调铿锵。

尤其后一首,深入浅出,寓意深沉,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一些反映“边愁”的诗,也是悲凉慷慨,深沉含蓄,意味无穷。

    2.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诗人。

刘禹锡的《陋室铭》早已家喻户晓。

    3.《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3个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古诗《出塞》。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联想,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1.整理已经学过的边塞诗。

    2.挂图、古诗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学生背诵古诗,可以稍微提示一下:

边塞诗是指以边塞自然风光或边塞战争为题材的古诗,如以前学过的王翰和王之涣的同名诗《凉州词》等。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盛唐诗人王翰的著名诗句,反映了人们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厌倦与无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千古名篇——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课题:

出塞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范读古诗,了解诗人,老师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诗人名字——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当时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

这首《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出塞》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题目。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懂。

    3.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同桌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4.指名诵读,给多音字正音。

    “教”字读去声,“还”读“huán”。

    5.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是虚指。

    但使:

只要,要是。

    龙城飞将:

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不教:

不让。

    胡马:

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

越过。

    阴山: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6.指名说全诗大意,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补充。

    大意归纳: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远征万里之外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阴山。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无奈与悲愤。

    ①指名读前两句古诗。

    ②“秦、汉”二字说明什么?

(连年战争)“万里”说明什么?

(征战之苦)

    ③“人”为什么“未还”?

战士不想回家吗?

结合“古来征战几人回”谈谈你的理解。

    ④面对国家连年征战,生灵涂炭,诗人的心情怎么样?

(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无奈与悲愤。

    ⑤带着你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句诗。

    2.怀念与希望。

    ①齐读三、四句。

    ②怎样才能使人们摆脱战争的侵扰呢?

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和往日边塞平静生活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信心。

    ④指导朗读。

    四、总结方法,指导背诵

    1.根据本节课和以往的学习方法,试着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2.复述全诗大意,指导背诵。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课堂练习:

 

   七、作业

    搜集四首边塞诗,自主积累古诗。

    板书:

    出塞(唐•王昌龄)

    秦  汉  人未还  无奈与悲愤

    但使  不教     怀念与希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出塞》或自己搜集的其他边塞诗。

    2.复述古诗《出塞》大意。

    3.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二、自主学习,读懂全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出示学习要求:

    ①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②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③通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全诗大意。

    ④感悟诗的意境。

    2.集体反馈。

    ①指名读,纠正字音。

    注意多音字“簸”,在“簸箕”中读第四声bò;读bǒ时,是指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糠秕、尘土等杂物。

在诗中读第三声,是指风浪上下激荡。

    指导书写“簸”字,利用拆字法识记字形。

    ②交流理解古诗大意。

    浪淘沙:

唐代曲子名。

    九曲:

形容河流弯弯曲曲,有时也专指黄河。

    浪淘风簸:

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天涯:

天边。

    古诗大意梳理成文:

    曲曲折折的黄河黄沙万里,大风大浪裹挟着泥沙从天边奔流而下。

现在,沿着黄河往上走,一直走到银河去,到牛郎织女的家里去看看吧!

    3.品味古诗意境。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体现黄河雄伟壮观的词语吗?

    ②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4.指导诵读全诗。

    5.背诵全诗。

三、课堂练习:

 

 

四、作业

    任选一首古诗,以古诗大意为背景,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编写故事。

故事情节要合理,语言要生动。

    板书:

    浪淘沙(唐刘禹锡)

    1.朗读全诗  九曲黄河万里沙,

    2.理解大意  浪淘风簸自天涯。

    3.体会感情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20*火的节日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叙述了火把节的由来和火把节的盛况,表达了白族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文章开篇采用重复句式,写出了火把节欢快、热烈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接着介绍了火把节的由来。

然后作者详细地描述了火把节的经过:

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最后整个苍山洱海汇成了火的海洋。

    文章语言生动,字里行间充满喜庆、热烈的气氛,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体会。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由来,感受节日欢快、热烈的氛围。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火把节”的资料,使学生对火把节的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准备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丰富学生对火把节、对少数民族的认识。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

可按如下思路进行教学:

    ①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②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介绍了火把节的哪几个方面,找出体现火把节欢快、热烈气氛的词语或句子。

    ③品读课文,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结合搜集的资料,交流学习体会,积累语言。

    3.读写结合

    本单元学习了两篇介绍民风民俗的文章,可以进行一次小练笔,引导学生仿照《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也可以仿照《火的节日》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民间节日。

    4.结合学生和老师准备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参考资料]

    1.那家伦:

白族,1938年生于云南大理。

1950年参军从医,后改行从事军事文学创作与编辑工作。

几十年来,发表大量散文、小说、散文诗、诗歌、电影文学、文艺评论以及杂文随笔等。

其作品民族特色浓郁。

    2.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

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人爱水,崇尚水,因此,被称为“水的民族”。

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成千上万的人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

水!

”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

人们相互泼水以示祝福,初始由掸变扬,继而由扬变泼,由泼变倒,变倾,最后每个人都成了“水做的人”。

泼水节,是傣家的狂欢节。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节日喜庆的气氛。

[教学重点]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火把节欢快、热烈的气氛。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火把节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

课前大家都搜集了很多有关白族火把节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

(学生展示资料)

    2.同学们对白族火把节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随着白族作家那家伦走进《火的节日》。

板书课题:

火的节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桌互相帮忙解决。

    2.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船舷祭奠寡不敌众气氛婴儿喷香

    其中容易错误的读音,提醒大家注意:

    船舷(xián)喷(pèn)香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气氛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重复句式,可以渲染气氛)

    2.默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火把节的哪些方面?

(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节的经过)

    3.简单说说火把节的来由。

火把象征着什么?

为什么?

    4.火把节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仔细阅读课文7—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能体现火把节欢快、热烈气氛的词语或句子。

    5.学生反馈。

指导朗读重点句段。

    句子:

啊,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彩旗飘动,红灯闪烁,鞭炮声和锣鼓声此起彼落。

    段落:

夜幕降临……爱美的姑娘……爱甜的小伙儿……贴着喜字……

    段落:

在鼓乐和欢呼声中隆重的点火把的仪式开始了,……抢……

    6.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情节和大家分享。

    (可以读原文,也可以边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边用自己的话说。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

    1.抄写8个要求会写的字,想想哪些字容易写错。

    2.搜集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同桌检查,反馈:

哪些字错得比较多,错在哪里,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字记住吗?

    2.回顾课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火的节日?

    3.说说火把节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

    二、分析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课文的叙述顺序。

    火把节来临——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三、交流资料,练习写作

    1.同学们搜集了很多有关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请按照一定的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