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1878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docx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二十三、痢疾

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传导失司湿滞疫毒

《内经》“肠癖”,《难经》“大瘕泻”,《济生方》痢疾

《景岳全书》“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辩寒热…”

刘河间: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1)湿热痢-芍药汤

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李东垣:

“通则不痛”,“痛随利减”

《内经》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金匮》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等方剂

1)寒邪内阻-良附丸合附子理中丸

1)实热壅滞-大承气汤

3)虚寒腹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

5)气机郁滞—柴胡疏肝散

6)瘀血阻滞—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

《内经》认为大小便与肾关系密切;

《伤寒》称为“阳结”、“阴结”、“脾约”

《圣济总录》将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

1)热秘-麻子仁丸

2)气秘-六磨汤

3)气虚-黄芪汤

4)血虚-润肠丸

5)阳虚—济川煎

二十六、胁痛病名首见《内经》;

《伤寒》设胸满胁痛者,予小柴胡汤

《景岳全书》情志、饮食、房劳有关;区分胁痛外感与内伤

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

2)瘀血阻络—膈下逐瘀汤

3)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

4)肝阴不足-一贯煎

二十七、黄疸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

引发以身黄、目黄、小便黄;其中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

《内经》提出病名与主症;

《金匮》分“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并创制茵陈蒿汤等方剂治疗

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将阳黄与阴黄辩证施治系统化

《医学心语》创制茵陈术附汤,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以湿邪为关键,脾胃肝胆,治以化湿利小便为大法

1.阳黄

1)热重于湿-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3)急黄-千金犀角散

2.阴黄

1)寒湿阻遏-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黄芪建中汤

3.黄疽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二十八、积聚肝脾

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本虚标实

《内经》首提病名,又名癥瘕、痃癖、癖块

《难经》积、聚区别,“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治则: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

1.聚证

1)肝气郁滞-逍遥散

2)食滞痰阻-六磨汤

2.积证

1)气滞血阻-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2)瘀血内结-膈下逐瘀汤

3)正虚瘀结—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十九、鼓胀又称蜘蛛蛊

病名首见《内经》《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水毒有关

肺脾肾三脏受损,气滞、血瘀、水湿积腹内,本虚标实

1)气滞湿阻-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2)寒湿困脾-实脾饮

3)肝脾血瘀—调营饮加减

4)湿热蕴结-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丸、五苓散

6)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

三十、头痛

《伤寒》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见证

《东垣十书》分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丹溪心法》补充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提出引经药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头痛

太阳:

羌活、蔓荆子、川芎(头后部,下连于颈)

阳明:

葛根、白芷、知母(前额及眉棱)

少阳:

柴胡、黄芩、川芎(头两侧,连及耳部)

厥阴:

吴茱萸、藁本(巅顶,或连于目系)

1.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

2.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2)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3)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清窍失养(头晕、眼花)肝脾肾

《素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上气不足”

张仲景“因痰致眩”;《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

《景岳全书》无虚不作眩;陈修园“风火痰虚”

1)气血亏虚-归脾汤

2)痰浊中阻-半夏天麻白术汤

3)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

4)肾精不足:

阴虚-左归丸

阳虚-右归丸

5)瘀血阻窍—通窍活血汤

三十二、中风四大难证之首

《素问》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撅

《金匮》分中络中经、中脏中腑;李中梓分闭证、脱证

王履分“真中、类中”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提肝阳化风,

病理因素:

虚、火、风、痰、气、血

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犯于脑,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1.中经络

1)风痰入络-大秦艽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

2)风阳上扰—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1)阳闭-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后羚羊角汤

2)阴闭-急用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后涤痰汤

3)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3.半身不遂:

1)气虚血滞-补阳还五汤

2)肝阳上亢-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4.语言不利:

1)风痰阻络、舌强语謇-解语丹

2)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地黄饮子

5.口眼涡斜-牵正散

三十三、痉证

病机:

筋脉失养,或热盛动风

1)邪壅经络-羌活胜湿汤

2)阳明热甚-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3)热入营血-羚羊钩藤汤

4)阴血亏虚-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5)瘀血内阻-通窍活血汤

6)痰浊阻滞-祛风导痰汤

7)气血亏虚-八珍汤

三十四、疟疾

病机:

感受疟邪,邪正相交

表现:

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神农本草经》常山、蜀漆治疟;

《肘后备急方》青蒿、砒石治疟

《金匮》蜀漆治疟治则:

祛邪劫疟

1)正疟-柴胡截疟饮

2)温疟-白虎加桂枝;白虎加人参

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

4)热瘴—清瘴汤

5)冷瘴—不换金正气散

6)劳疟—何人饮

三十五、水肿

病机:

肺失通条、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

《素问》治疗:

去苑陈坐…开鬼门,洁净府

朱丹溪分阳水、阴水;《景岳全书》鉴别水肿及气肿

1.阳水

1)风水泛滥-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五皮饮合五苓汤

4)湿热壅盛-疏凿饮子

2.阴水

1)脾阳虚衰-实脾饮

2)肾气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三十六、淋证

首见内经,《诸病源候论》提出病位肾和膀胱,“肾虚膀胱热”

病机:

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

治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忌汗、忌补(P277)

1)热淋-八正散

2)石淋—石苇散

3)气淋-实证沉香散;虚证补中益气汤

4)血淋-实证小蓟饮子;虚证知柏地黄丸

5)膏淋-实证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膏淋汤

6)劳淋:

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三十七、癃闭肾和膀胱气化失司病名首见于《内经》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最早用葱管导尿记载

《外台秘要》首创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

朱丹溪提出探吐法(提壶揭盖法)治疗癃闭(桔梗、前胡)

1.实证

1)膀胱湿热-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饮

3)肝郁气滞-沉香散

4)尿路阻塞-抵挡丸

2.虚证

1)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2)肾阳衰惫—济生肾气丸

三十八、腰痛(首辨外感与内伤)

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肾虚腰府失养

1)湿热腰痛—二妙散

2)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右归丸;偏阴虚-左归丸

三十九、痹证

《内经》首载病名,“风寒湿三期杂至”(行、痛、着痹)

治则:

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1.风寒湿痹

1)痛痹-乌头汤

2)行痹-防风汤

3)着痹-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

3.痰瘀痹阻—桃红饮

4.肝肾亏虚—独活寄生汤

5.气血两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四十、痿证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内经》“肺热叶焦”“治痿独取阳明”

《丹溪心法》“泻南方,补北方”补肾清热

肾虚为本,肺热为标。

不妄用风药

1)肺热津伤-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二妙散

3)脾胃亏虚-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虎潜丸

5)瘀阻脉络-补阳还五汤合圣愈汤

四十一、内伤发热气血阴津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调理阴阳,补虚泻实(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

1)肝郁发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血府逐瘀汤

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

4)血虚发热-归脾汤

5)阴虚发热-知柏地黄丸

6)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

四十二、消渴由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致

1)上消(肺热津伤)-消渴方、白虎加人参汤

2)中消:

胃热炽盛-玉女煎

气阴亏虚-七味白术散

3)下消:

肾阴亏虚-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4)兼证:

瘀血阻滞—血府逐瘀汤

白内障、雀盲、耳聋—杞菊地黄丸

疮疡、痈疽—五味消毒饮

四十三、虚劳《金匮》首提病名

《医宗必读》强调脾、肾;

《诸病源侯论》提出五劳、六极、七伤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理虚元鉴》虚劳专书

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侯为目;补益脾肾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3)心气虚—七福饮

4)肾气虚—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脾血虚—归脾汤

3.阴虚

1)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2)肺阴虚—沙参麦冬汤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2)心阳虚—保元汤

3)肾阳虚—右归丸

四十四、瘿病首见诸病源候论,气滞痰凝血瘀

1)气郁痰阻—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

4)心肝阴虚—一贯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