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2052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docx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煤矿技改扩能工程

 

前言

第一章企业基本情况

第二章初步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工程完成情况

第四章联合试运转(试生产)情况:

附有关文件、证照、资料、附表等

附件:

1、采矿许可证,证号:

xxxxxxxxxxxxxxxxx

2、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

xxxxxxxxxxxxxxxxxxx;

3、2005年9月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川经煤炭函[2005]xxx号文《关于核准XXXXXXXX有限公司矿井安全技术改造和扩能项目的通知》

4、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川经煤炭函[2006]xxx号”《关于核准XXXXXXXX有限公司(XXX矿井)扩建初步设计的批复》;

5、四川煤监局以“川煤监办函[2006]xxx号”《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对XXX矿井扩建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批复》;

6、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川经信煤炭函[2010]xxx号”《关于修改XXXXXXXX有限公司(XXX矿井)扩建工程初步设计部分内容的批复》;

7、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川煤监审批[2011]xxx号”《关于XXXXXXXX有限公司(XXX矿井)扩建工程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安全设施设计(调整版)的批复》;

8、川经信煤炭函[2012]xxxx号《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同意XXXXXXXX有限公司(XXX煤矿)延长建设工期的函》;

9、仁寿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仁安监[2013]xxxx号《关于同意XXXXXXXX有限公司恢复生产的通知》”;

10、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川煤监函[2013]xxx号《关于XXXXXXXX有限公司瓦斯抽采系统改造设计的批复》”;

11、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川煤监审批[2014]xxx号《关于XXXXXXXX有限公司(XXX煤矿)扩建初步设计安全专篇部分内容修改》的批复”;

12、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川经信煤炭函[2014]xxx号”《关于同意XXXXXXXX有限公司(XXX煤矿)扩建工程初步设计部分内容修改的函》”;

13、煤尘爆炸、煤自燃倾向检测报告。

前言

XXXXXXXX有限公司XXX煤矿位于四川省仁寿县东南,距仁寿县城45km,行政区划属仁寿县汪洋镇大洪乡所辖。

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o20'18"—104o25'29",北纬29o44'52"—29o48°34"。

矿区范围由11个拐点圈定。

井田走向长约4.5km,倾斜宽2.9km,面积约13.1436km2,允许开采标高由+272m—-150m,准采K7煤层。

XXXXXXXX有限公司XXX煤矿始建于1997年,2000年建成投产。

XXX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210kt/a,通过技改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为300kt/a。

公司委托四川省煤炭设计研究院于2005年编制了XXX煤矿由300kt/a扩大生产能力至450kt/a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川经煤炭函[2005]xxx号《关于核准XXXXXXXX有限公司矿井安全技术改造和扩能项目的通知》”。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以“川经煤炭函[2006]xxx号《关于核准XXXXXXXX有限公司(XXX矿井)扩建初步设计的批复》”。

四川煤监局以“川煤监办函[2006]xx号《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对XXX矿井扩建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批复》”。

XXX矿井于2007年开始扩建工程施工。

该工程经过几年的施工,局部巷道、首采带区、设备等局部发生变化,加上有关《规范》的出台,需要对原《设计》进行修改。

公司委托四川省煤炭设计研究院,于2010年5月编制了《XXXXXXXX有限公司(XXX煤矿)扩建初步设计调整版》和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调整版)。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川经信煤炭函[2010]

xxx号《关于修改XXXXXXXX有限公司(XXX矿井)扩建工程初步设计部分内容的批复》”。

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以“川煤监审批[2011]xx号《四川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XXXXXXXX有限公司(XXX矿井)扩建工程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安全设施设计(调整版)的批复》”。

目前,矿井扩建工程已基本完工,但矿井实际情况与原设计仍有一定出入,公司再次委托四川省煤炭设计研究院,对我公司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安全专篇》部分内容进行修改。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川经信煤炭函[2014]xxx号《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同意XXXXXXXX有限公司(XXX煤矿)扩建工程初步设计部分内容修改的函》”;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以“川煤监审批[2014]xxx号《四川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XXXXXXXX有限公司(XXX煤矿)扩建初步设计安全专篇部分内容修改的批复》”。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为:

1.新掘+425m回风斜井,工程量490m;改造利用原+511m副斜井为扩建后的皮带主提升斜井,利用+510m主立井,担负矿井进风、辅助提升、人员上下任务。

2、新布置+186m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完成工程量2900m。

新布置+235m水平到+186m水平集中轨道、集中回风和集中行人三条暗斜井工程量690m。

新布置+186m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完成工程量1110m。

3.新布置+186m东一带区2211对拉采煤工作面,完成井巷工程量3050m(二条回风巷和一条运输巷各950m,工作面开切眼200m);采煤工作面采用刮板运输机运输,运输巷采用刮板运输机+皮带运输,采煤工作面支护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4、新建地面主要通风机房,利用安装FBCDZ-6-№20B型矿用防爆对旋轴流式通风机2台,配套电机功率2×160KW,一台运行,一台备用。

5、新建地面主主斜井提升皮带机房和地面工业广场;+511m副斜井选用1台DTC80/13/220型上运大倾角带式输送机,配置YB23553-4型隔爆电动机(220kW,6kV,1485r/min)。

到+186m行人巷新安装RJY18.5-35/500(A)型煤矿固定抱索器架空乘人装置。

6、新建+186m中央配电硐室和水泵房,水泵房安装主排水泵3台(D46-30×4,配备30KW电机)。

7、新建+186m和+235m避难硐室各一个(容纳80人),新建地面压风机房安装4台FU160A-28.2/8型固定螺杆式空气压缩机。

8、+186m轨道下山上平台新安装一台2JTPB-1.6×0.9/20双滚筒防爆绞车。

9、安全监控、通讯、防尘消防等系统均利用矿井原有系统进行改造完善。

第一章企业基本情况

第一节矿井概况

一、矿井概况

XXX矿井位于四川省仁寿县东南,距仁寿县城45km,行政区划属仁寿县汪洋镇。

汪(洋)~禄(加)公路贯通井田中部,矿井与附近区(镇)和成都、乐山、仁寿、资阳、资中、威远、自贡、荣县、井研、眉山等市、县均有国道、省道、县道公路相连。

矿区北西至仁寿县城45km,东距成渝高速公路球溪镇39km,西至213国道钟祥镇38km,北东至成渝铁路顺河火车站50km,区内交通较为方便。

XXXXXXXX有限公司XXX煤矿始建于1997年,2000年建成投产。

XXX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210kt/a,通过技改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为330kt/a。

属国有控股企业;煤矿依法取得了采矿许可证xxxxxxxxxxxxxxxxxxxx,有效期2011年3月28日至2015年8月28日,煤炭生产许可证号xxxxxxxxxxx,有效期2015年8月,安全生产许可证号 xxxxxxxxxxxxxxxxx,有效期2010年10月25日至2013年10月26日,工商营业执照号xxxxxxxxxxxxxxxxx,有效期1998年5月4日至长期,矿长资格证号和安全资格证xxxxxxxxxxxx,有效期2013年9月23日至2016年9月23日,矿井“五证-照”齐全有效。

矿区井田呈北东~南西向展布,走向长7.1Km,倾斜宽3.0Km,面积21km2。

矿区井田东起第Ⅶ勘探线,西至第Ⅳ勘探线,北(深部)以K7煤层+150m底板标高为界,南(浅部)以K7煤层+275~+262.5m底板标高与复合煤矿、联合煤矿相接,开采深度由+275m~+150m。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由以下

12个点圈闭而成。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点号

X坐标

Y坐标

点号

X坐标

Y坐标

1

3292800

35437920

7

3298840

35443130

2

3294045

35439705

8

3299000

35442100

3

3294330

35439575

9

3298750

35440940

4

3295000

35440560

10

3297925

35439550

5

3295585

35441550

11

3296640

35438070

6

3296590

35443665

12

3295550

35436480

根据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成都区域地质调查所提交的《XXXXXXXX有限公司(XXX矿井)保有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矿井保有储量(111b+122b+2S22)10649.6kt,其中永久性损失保安煤柱资源量(2S22)590.8Kt,已动用基础储量(111b)1258.2Kt,矿井现保有基础储量为8800.6Kt,可采储量为7480.51Kt。

 

资源储量计算结果表

块段

编号

块段面积(m2)

煤层倾角(°)

块段平均铅直厚度(m)

煤层容重(t/m3)

动用基础储量(Kt)

保有有基础储量(Kt)

不能利用资源量(Kt)

备注

111b

122b

2S22

1

603258

2

0.48

1.5

434.3

保有

2

3050781

2

0.54

1.5

2471.1

保有

3

1493534

2

0.48

1.5

1075.3

采空区

4

225812

2

0.54

1.5

182.9

采空区

5

1538377

2

0.51

1.5

1176.8

保有

6

2309415

2

0.50

1.5

1732.1

保有

7

1350117

2

0.44

1.5

891.1

保有

8

299710

2

0.48

1.5

215.8

工广煤柱

9

141284

2

0.55

1.5

116.6

隔水煤柱

10

118333

2

0.48

1.5

85.2

隔水煤柱

11

103713

2

0.48

1.5

74.7

保有

12

1020469

2

0.48

1.5

735.0

保有

13

1784779

2

0.48

1.5

1285.5

保有

14

240469

2

0.48

1.5

173.2

水库煤柱

小计

1258.2

8800.6

590.8

合计

10649.6

经过近10年开采,矿井现保有基础储量为8800.6Kt。

其中+235m水平为3767.3Kt,+186m水平为5033.3Kt。

 

K7煤层分水平储量表

水平

标高

储量(Kt)

备注

动用基础储量111b

保有基础储量122b

不能利用储量2S22

一水平

+235m水平

1258.2

3767.3

307.6

不能利用储量为工业广场煤柱和隔水煤柱   

二水平

+186m水平

5033.3

173.2

合计

1258.2

8800.6

580.8

矿井年工作日为330天,每天三班作业。

其中,三班出煤,三班掘进。

矿井服务年限为12.78年;

矿井安全管理机构健全、人员齐备。

矿井在业主(法人代表)和矿长的领导下,成立有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制定有较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各工种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齐全,此外还建立有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汇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办公会议制度等。

矿井有从业人员1046人。

二、地形地貌

XXX井田范围内山岳起伏不大,属浅丘地形,山丘最高海拔标高+605.9m(南部太平场北西300m处),最低为北部复龙桥,海拔标高+415m,地形相对高差190.9m。

三、地质特征

(一)地层

井田内出露地层有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侏罗系下中统自流井组和中统沙溪庙组及第四系,由老至新分述于下。

1、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

该组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按其岩性特征划分为六个岩性段,主要煤层赋存于第二段。

第一段(T3xj1):

厚30~66m,平均48m。

该段岩性单一,为浅灰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顶部含煤屑,底部含菱铁矿结核。

第二段(T3xj2):

厚107~184m,平均厚120m。

该段岩性以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为主,夹浅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

含较多煤线、炭屑及植物化石,局部含菱铁矿结核。

该段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含煤3~5层。

全区较稳定可采煤层有两层,即K7(高炭)煤层和K5(大白炭)煤层。

K7(高炭)煤层产于该段顶部,为复煤结构,厚度0.07~1.38m,纯煤厚0.07~0.88m;K5(大白炭)煤层产于该段底部,亦为复合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度0.20~0.80m,其中纯煤厚0.20~0.69m,K5煤层由于埋藏较深,井田内钻孔未作控制。

该段顶部即K7煤层以上至第三段(T3xj3)底部,岩性及厚度变化较大,据井田西部CK67、CK54、CK53、CK64和井田东南角CK63等钻孔及位于第Ⅰ、第Ⅲ勘探线之间的生产巷道揭示,K7煤层底炭直接与第三段底部砂岩接触,天炭、腰炭缺失。

由井田西南部CK24、CK22、CK71钻孔揭示,K7煤层天炭与第三段砂岩直接接触,其天炭仅残留部分。

反映出其第二段沉积后期局部地段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古河流冲刷剥蚀。

第三段(T3xj3):

厚24.6~66.33m,平均厚43.59m。

该段上部岩性稳定、简单,为浅灰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显斜层理、交错层理。

该段下部岩性稳定性差,而且厚度变化大。

勘探线Ⅲ线以西为浅灰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细粉砂岩,以东则相变为深灰色砂质粘土岩夹粉砂岩。

井田中部地层厚度较小,(勘探线Ⅰ、Ⅲ线)最小为24.62m;东西两侧地层增厚,最厚66.33m。

东部深灰色砂质粘土岩中含煤1—2层,厚0.1~0.2m,无利用价值。

该段与下伏地层多呈冲刷接触。

第四段(T3xj4):

厚35.32~83.12m,平均厚62.66m。

该段下部为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夹薄层状浅灰色粉砂岩,含植物化石,局部含菱铁矿结核、炭屑及煤线,显微斜层理。

该段中部为深灰色砂质粘土岩与浅灰色细粉砂岩互层,含植物化石,局部含炭屑及菱铁矿结核,显波状层理及微斜层理。

该段上部为深灰色砂质粘土岩,含煤线1~2条及较多的植物化石,显水平层理。

该段地层在井田中部厚度大,最厚83.12m,东西两翼变薄,最小为35.32m。

该段地层以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及煤线沉积为主。

第五段(T3xj5):

本段厚18.85~49.57m,平均厚33.07m。

该段岩性单一,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深灰色砂质粘土岩透镜体,含少量炭屑及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包体。

第六段(T3xj6):

本段地层厚21.56~43.78m,平均厚34.23m。

该段下部以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为主,夹浅灰色薄层状粉砂岩,含植物化石,局部含煤线及菱铁矿结核,为表面湖泊相沉积特征。

本段上部岩性单一,为浅灰色厚层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井田东部(Ⅴ、Ⅶ勘探线地段)顶部为一层深灰色砂质粘土岩夹浅灰色粉砂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及少量炭屑。

该段底部为一层厚0.5~2m的砾岩,为与第五段分界标志层。

2、侏罗系(J)

(1)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

该组出露良好,分布广泛,依据岩性特征,划分为四个岩性段。

第一段(J1-2z1):

厚61.10~94.84m,平均厚76.98m。

该段岩性稳定单一,以紫红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为主,夹中~薄层状灰绿色细~粉砂岩。

该段与下伏三迭系地层呈整合接触。

第二段(J1-2z2):

该段厚5.02~8.41m,平均厚7.26m。

出露良好,多形成陡坎地貌。

本段岩性以灰~青灰色生物碎屑砂质灰岩为主,夹薄层状灰绿色钙质细砂质,前者富含介壳化石,后者局部含菱铁矿结核。

第三段(J1-2z3):

本段厚139.01~142.50m,平均厚137.50m,分布于井田北部、西部及南部部分地段。

该段岩性较稳定且单一,以紫红色粘土岩为主;其次为紫红色~灰绿色砂质粘土岩,夹灰~灰绿色中~薄层状钙质细~粉砂岩,局部夹泥质灰岩透镜体,在细~粉砂岩中偶见菱铁矿结核。

第四段(J1-2z4):

该段厚21.5~23.27m,平均厚22.39m。

该段出露于井田北部边缘局部地区。

该段岩性以灰~青灰色灰岩为主,中部较纯,顶部及下部夹泥质灰岩,局部夹钙质粉砂岩透镜体,含介壳化石,局部含菱铁矿结核。

(2)中统沙溪庙组(J2s):

本组厚>34m。

井田内仅出露底部地层,分布于井田北东角。

该组岩性以紫红色、土黄色粘土岩为主,夹灰绿~浅灰色钙质细砂岩、砂质粘土岩;底部含钙质较重,局部为泥质灰岩,含较多钙质结核。

该组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第四系(Q):

该系厚度<7.6m。

局部分布于冲沟底部及平缓山坡上。

该系岩性为紫红色亚粘土及灰色、土黄色角砾砂土层,为近代河流冲洪积、淤积及残坡积等。

构造

井田位于威仁煤田北东,地处威远穹隆北西翼西部宽缓地带。

其主要构造轮廓线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单斜构造,倾向北北西,倾角2°左右。

东部边缘(勘探线Ⅶ线)由于受F3断层影响,地层走向向正东偏转,倾向由北北西向转为正北向,倾角略变大为3°左右,使井田东部呈现一宽缓“弓”形构造形迹。

总观井田内构造简单,仅东部边缘受F3断层及南部边缘受F4断层波及使地层产状略有影响,现分述如下。

(1)F3断层

该断层于井田东1~2.5km处通过。

本断层南起唐家拱桥,北止大屋基,长9km,断距40m左右,走向北东10°~15°,倾向东,倾角17°左右。

该断层因远离井田,对井田无大的影响,只是使井田东部边缘地层走向略有偏转,倾角略增大,推测与该断层的波及牵引有关。

(2)F4断层

该断层位于筒车埝井田和沙湾井田内。

断层南起太和乡玉田坝,北止双埝塘于本井田南约400m处消失。

断层长5km,断距20m左右,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20°左右。

该断层也离井田较远,而且断距小,范围不宽,对井田影响不大。

仅井田南部地层倾角略有增大,推测与该断层波及牵引有关。

(二)煤层及煤质

XXX井田通过大量钻探工程和生产巷道揭露,已查明井田内稳定可采的主要煤层为K7煤层,该煤层在井田内埋藏较深,其它煤层皆因厚度小、稳定性差不具开发价值。

1、K7煤层厚度及结构

(1)煤层厚度

K7煤层赋存于须家河组第二段(T3xj2)顶部,距须家河组第三段(T3xj3)底界0~11.60m,平均2.2m。

煤层最大厚度1.38m(ZK5-2),最小厚度0.07m(CK54),平均厚度0.80m;可采范围内煤层最大厚度1.38m,最小厚度0.31m,平均厚度0.90m。

工业可利用纯煤厚度最大0.88m(ZK5-2),最小厚度0.31m(CK64),平均厚度0.56m。

受沉积环境和古河流冲刷影响,K7煤层厚度变化总趋势为南部厚,向北逐渐变薄。

K7煤层结构较复杂,一般由天炭、腰炭和底炭三个分层组成,局部地段天炭相变为高炭质粘土岩。

如CK21、CK1-1仅由两个分层组成,部分地段如CK1-2、CK52、CK57等钻孔天炭出现分支,从而构成由四个分层组成的复杂结构,现将各分层分布厚度变化情况分述如下。

天炭

井田西侧Ⅳ勘探线一带、中部I和Ⅲ勘探线之间大部分被古河流冲刷缺失;东部Ⅶ线发育亦较差,该线南端CK63孔也为冲刷缺失,中部除个别钻孔(CK21、ZK1-1、CK51)相变为高炭质粘土岩外,其它地段分布较连续。

一般井田南部厚度较稳定,北部稳定性较差,局部有缺失或分支现象。

在可采区内纯煤厚0~0.30m,平均厚0.13m。

腰炭

井田内除西部Ⅳ勘探线CK24孔以北、中部I和Ⅲ勘探线之间及东部Ⅶ勘探线南端CK63孔附近冲刷剥蚀缺失外,一般分布连续、稳定。

厚度变化上总趋势为南厚、北薄,纯煤厚0.11~0.45m,平均为0.26m。

腰炭为构成井田可采煤层的主要分层之一。

底炭

井田内全区可见,除西部Ⅳ勘探线CK24孔以北因冲刷变薄外,全井田分布连续稳定且厚度变化不大,纯煤厚0.10~0.50m,平均厚度0.26m,其也是构成井田可采煤层的另一主要煤分层。

(2)顶、底板

顶板一般为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与煤层呈明显接触;局部地段底部见一层0.1~0.16m厚的灰黑色含亮煤线理的炭质粘土岩,与煤层呈过渡接触。

直接顶板厚0~11.60m,平均厚2.2m,其上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属第三段(T3xj3)底部地层,局部地段此层粘土岩缺失。

第三段(T3xj3)底部砂岩直接与煤层呈冲刷接触,如CK53、CK67、CK54、CK63、CK64等孔,有的甚至使K7煤层天炭、腰炭也被冲刷缺失,如CK24、CK22等孔。

底板一般为深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部分为粉砂岩,与煤层呈明显接触,局部地段与煤层呈直接接触。

四、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及地温情况

(一)瓦斯

根据眉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件《关于2012年度全市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通知》(眉安监【2012】xxx号),XXXXXXXX有限公司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7.037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8.43m3/t。

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5.079m3/min,属高瓦斯矿井。

所采煤层不具有突出危险和冲击地压危险。

(二)煤尘

2005年5月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对K7煤层进行鉴定,煤尘具有爆炸性。

(三)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

2005年5月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对K7煤层进行鉴定,该矿煤层自然发火等级属

Ⅲ类,属不易自燃煤层。

(四)地温

矿区属地温正常区。

第二章初步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矿井开拓开采方案

在+235m水平大巷受古河床冲刷的无煤带处向深部布置三条集中暗斜井至+186m水平,其中一条为集中轨道暗斜井,该暗斜井的上部、下部均为平石门,长1450m。

中间为倾角20°的暗斜井,斜长为180m。

集中轨道暗斜井担负提升煤炭、矸石、材料、设备和进风任务。

一条为集中人行暗斜井,为倾角15°斜巷,长340m,担负进风及行人任务。

最后一条为集中回风暗斜井,该暗斜井的上部、下部均为平石门,长1450m。

中间为倾角20°的暗斜井,斜长为170m。

在一水平开采时,担负行人和回风任务,一水平开采结束以后开采二水平时,担负行人和进风任务。

二、矿井建设的主要内容:

1、井巷工程量为:

设计改造巷道720米,新增巷道10580米,其中:

岩巷5945米,半煤岩巷5355米。

2、主要设备的购买与安装:

集中轨道暗斜井安装一台2JTPB-1.6×0.9/20双滚筒防爆绞车;集中行人暗斜井安装一台+186m行人巷新安装RJY18.5-35/500(A)型煤矿固定抱索器架空乘人装置。

副斜井安装一台DTC80/13/220型上运大倾角带式输送机,配置YB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