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3544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5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docx

南车集团企业文化手册

企业文化手册

(第一版)

 

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

 

 

时代列车南车创造

前言

 

文化是企业内生资源的基础。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树,文化则是树之根基。

根的健康与强壮,决定了树的繁荣和常青。

我们的企业从哪里来?

我们的企业到哪里去?

我们为了什么而奋斗?

我们如何去奋斗?

对于这些关乎企业生存根本的问题,企业文化以理想、信仰和价值准则的名义,作出了回答。

中国南车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承载着振兴民族工业的无上荣光,又肩负着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的重大使命,迫切需要凝聚力量,集中才智。

只有形成共同的价值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共同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业务流程,才能成就共同的事业。

编写这本手册正是要向每一位南车人传达这样一个强烈信号和客观事实。

因沟通而理解,因认同而实践。

企业文化手册编撰的意义在此,价值也在此。

我们的南车

南车制造装备世界

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和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

2008年8月,中国南车成功实现上海香港同步上市。

现有18家一级子公司,分布在中国内地10个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员工近9万人。

2010年企业销售规模已进入全球行业前三强。

中国南车主要从事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城轨地铁车辆及重要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修理、租赁,和轨道交通装备专有技术延伸产业。

作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轫,中国南车最古老的子企业已跨越百年。

但中国南车又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

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从建国之初只能修理“万国牌”蒸汽机车,到今日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南车已具备产品自主开发、规模制造、规范服务的完整体系。

中国南车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制造基地,全球技术领先的高速动车组、大功率内燃机车及柴油机研发制造基地,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研发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铁路高档客车研制基地和城轨地铁车辆研制基地。

铁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担负着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重要责任;轨道交通装备是铁路运输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它的现代化是铁路运输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工业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因而,中国南车所从事的行业作为国家重大装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有着重大影响。

每一位南车人将为此肩负更多的光荣和责任。

文化内核:

责任

中国南车企业文化的内核是“责任”。

对国家,对社会、对股东,对用户,对员工,中国南车都持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份责任体现在对国家负有振兴民族工业的责任,对社会展现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方式,对股东创造优厚的价值,对用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和产品,对员工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

南车品牌承诺也是“责任”。

对用户提供舒适(Comfort)、安全(Safety)、可靠(Reliability)的产品就是中国南车的庄严承诺。

中国南车(CSR)、企业社会责任(CSR)与南车品牌承诺(CSR)不仅是字面上完全的巧合重叠,更是公司从形式到内核的一致性。

宗旨

拥有一流技术,生产一流产品,培养一流员工,向用户提供最具价值的绿色产品,将企业打造成最具社会责任的行业先锋和国际化的跨国公司。

发展愿景

成为引领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

成为引领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是中国南车的不懈追求。

从世界轨道交通行业的推动者到引领者,从全球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商到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

中国南车像一列飞速行驶的列车正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

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中国南车凭借自己的积累和锐意创新逐渐站在了世界轨道交通行业的前沿。

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真正成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如何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需要每一个南车人不懈的努力!

 

2015年企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

形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专有技术延伸产业、资本运营“三位一体”的国际化经营格局。

努力成为行业第一、世界500强企业。

“中国南车”成为全球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

2020年远景规划目标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

中国南车在世界500强的地位稳步提升。

“中国南车”成为全球知名品牌。

中国南车价值观的三个层次

 

价值取向

核心价值观

理想境界

 

理想境界

振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引领世界轨道交通发展潮流。

工业强,国家兴。

振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让“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

中国南车将之视为己身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国梦,中国南车坚持自主创新,打造国际化知名品牌,要做世界轨道交通发展潮流的引领者。

核心价值观

饮水思源,视股东利益至高无上

用户第一,以客户需求永续动力

以人为本,与每位员工共享成功

饮水思源,视股东利益至高无上

为股东创造优厚的价值。

出资人的要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动机。

中国南车充分尊重出资人对企业的原始性贡献,用智慧和努力给出资人以最大的回报。

用户第一,以客户需求永续动力

为用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和产品。

企业绝大部分创新源自于用户。

在每一位南车人心中,都刻有“用户第一”的深深烙印。

每作出一个决定,每一个细节,都认真考虑:

是否有利于适应用户需求,能否给用户带来完美的体验。

以人为本,与每位员工共享成功

为员工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

员工是中国南车走向成功的最强依托。

中国南车致力于为每一位员工创造个人成功的条件,是金子就让你闪光,想灿烂就给你阳光,让人人融身于群体,在工作中成就自我。

这是对员工最大的关心和尊重。

价值取向

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

用户的价值高于生产的价值

团队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我们的企业能够创造高质量的产品,也能够创造高素质的人才。

正因为“人”是南车事业的最根本依托,中国南车始终坚持以高尚的目标引导人,以科学的流程管理人,以完善的机制激励人,以战略的眼光培养人,以终生的学习塑造人,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功提供服务。

社会的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

企业的最高境界是她存在的社会价值,而不单纯是利润。

中国南车把推动社会进步和交通文明视为最高追求。

在以优质产品回报社会,为大众带来现代和谐绿色交通新体验的同时,中国南车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合理利润。

用户的价值高于生产的价值

企业一切运作的活力均来源于用户的需求。

以生产为中心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用户永远处在企业价值链中最显赫的位置。

在研发、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诸多价值环节,中国南车都围绕用户来开展,用心实现用户的价值。

团队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

公司的成功就是员工个人事业的成功。

二人为仁,三人为众,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个人的价值要在团队中得以实现。

虽然中国南车的各个企业和员工分布在不同地域,具有不尽相同的成长历史与发展条件,但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中,合作共赢才是致胜的法宝。

中国南车就象一列新型列车,系统的有效集成,保证了整车以最快速度和最佳性能可靠运行。

案例一

 

大灾面前铁肩担责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史无前例的8级地震袭击了四川,距震中仅92公里的成都公司也受到了伤害,7名员工轻伤,近40栋厂房建筑受损,25台(套)设备工装遭到破坏……

5月20日14时,正当成都公司上下强忍大灾带来的悲痛,全力恢复生产开展自救的关键时刻,突然接到成都铁路局打来的求援电话,希望公司给予紧急帮助,抢修6辆用于抗震救灾的机车。

大灾面前铁肩担责,成都公司用实际行动保全大局。

20日15时,一支50余名党员、骨干组成的专业抢修队伍全部就位。

18时50分,第一台抗震救灾机车DF43326来到公司。

技术、生产、质量以及各相关生产单位的负责人亲自上阵指挥,专业抢修队伍在各工序迅速就位,抢修工作全面展开。

21时50分,该车的三个故障点全部修复。

22时30分,第二台抗震救灾机车入厂,抢修工作再次展开……截至21日24点,入厂的4台机车都已完成抢修,提前保质交付给段方。

与此同时,公司的抢修小组还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铁路线上,抢修运用中的故障机车。

22日0点,由生产部部长带领的5人抢修小组星夜赶往成都机务段,连夜排除DF49245机车出现的碾瓦故障,直到凌晨6点,一宿未眠的抢修队员们才完成任务回到公司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实现社会价值是中国南车的生命意义所在。

震灾无情人有情,40个小时不眠不休的抢修,这就是南车人对价值观的理解。

案例二

 

假如我们是用户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戚墅堰公司技术中心机车总体设计会议室正争论得热火朝天。

“客户要求在调车机车的基础上在柴油机侧加装检修平台……”作为参与和客户洽谈的设计师,管敏玮向公司技术中心各业务组介绍了客户对机车的要求。

“有必要吗?

咱们的方案都是经过论证的,别的机务段用户从未提出异议,加一个平台就意味着要增加人力、材料等投入,成本就会增加。

”一个业务组成员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随即就有人附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使管敏玮陷入了被动。

“假如我是用户”,一念闪过,管敏玮快步走到电脑前。

他模拟绘制了客户要求的加装设施。

如果按原先的设计,用户进行维修和保养存在很大的难度。

这个客户是地方企业,没有专业检修能力,因此提出了加装平台的要求。

这虽然不属于产品范畴,但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却是合理要求。

以客户的要求为坐标,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设计和不断改进产品,是一个产品设计师的宗旨。

想到这里,管敏玮心境豁然开朗,他已经知道该怎样去说服同事们了。

不出所料,管敏玮这一个“假如”,把同事们的思维转换了一个方向,从产品的设计者到产品的使用者的“转变”,再加上一系列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大家的意见很快得到了统一。

调车机车的设计改进满足了用户的特殊需求,又一次打开了地方工矿企业调车机车的市场。

“假如我们是用户”,以用户的需求不断的调整企业的坐标,把用户的需求当做企业运作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始终立于不败。

案例三

 

生产线上的音乐

走进株机公司城轨总成车间,留心的人会发现许多员工带着MP3的耳机,合着音乐的节拍安装电子器件。

“工作的时候还能听音乐?

当年公司考察人员在国外合作方的工厂发现,素以严谨刻板著称的德国人居然在生产线上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考察人员百思不得其解。

一打听,原来他们曾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只需要简单重复劳动的操作岗位,如果让员工适当听一些音乐,有助于改善员工枯燥乏味的心理情绪,提高工作效率。

回国后考察人员在考察报告中特别提出了允许类似岗位员工听音乐的建议。

“工作就是工作,上班时间听音乐,成何体统?

“边干活,边听音乐,会不会产生安全隐患?

”很多人对此心存疑虑。

“简单重复劳动很容易使人感到疲劳、烦躁,出现打瞌睡、情绪不佳等现象,适当的听听音乐,能有效缓解情绪。

这样能让员工愉快高效地做事,我们是不是可以试一试?

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证明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引发不良后果,反而使得员工在工作中的热情更加高涨。

因此,“在特定的岗位工作时可以听音乐”,这条管理制度便被固化了下来。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往往在一些小的事情中得以体现。

一个小小的耳机,也可以成为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一把金钥匙。

案例四

团队的力量

2004年3月11日,距离天津地铁一号线牵引系统项目公开招标仅有五天,株洲所与合作伙伴三菱公司正在加紧分头准备投标。

经验丰富的株洲所标准化部部长言武临时受命赶往北京,对由三菱负责制作的标书进行技术把关,以确保投标万无一失。

言武到达北京后,通宵达旦地看完了标书。

没有想到,尽管三菱公司在北京聘请了5名专业翻译负责标书制作,但1200多页的标书完成翻译的不过三分之一,而且很多地方翻译不准确。

第二天上午,言武与投标组协商后,要求三菱公司对标书翻译推倒重来。

三菱公司很不乐意,更不服气。

投标组有点急了,拍着胸脯对三菱公司说:

“一切包在株洲所身上。

当天下午,言武把需要翻译的文件进行分解,通过电子邮件发回研发中心。

研发中心迅速组织了20人的英语精英队伍,将280多页的英文稿,按专业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翻译和核对,并下达了第二天上午10点以前必须完成的“死命令”。

时间紧迫,周六的休息也必须放弃,翻译组成员不讲条件协同合作,在规定的时限内全部圆满完成任务。

合作为团队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

北京投标组全力投入后续工作,10个人的战斗集体仍然采取了最有效率的分工合作方式。

一组争分夺秒做标书,一组进行商务谈判,北京办事处则竭力做好服务工作。

又是三天夜以继日的奋战,3月15日下午6点,100多页的商务文件、700页的技术文档和图纸,均制作成了一正八副的标书。

3月19日,从长春传来喜讯:

株洲所成功中标。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团队的精髓在于合作。

人们常说,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

如果大家抱成团,再重的任务也压不垮,再大的困难也拦不住。

企业精神

诚信敬业创新超越

没有精神的企业是平庸的。

以责任为先的中国南车必然遵奉“诚信、敬业、创新、超越”。

这种精神包涵着时代列车奋勇当先的内核,浸润着南车人追求理想境界、引领世界潮流的英雄气概。

信,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待人,不说假话,不做虚事,实实在在。

敬业,已经入了这个行,就把它做到极致,分分秒秒不得怠慢,时时刻刻如履薄冰。

创新,不要把过去积累的经验当包袱,不断挑战自己,善于接受新事物。

超越,不断树立新的标杆,然后去超越,要记住新的标杆永远是自己设定的。

案例五

 

他的名字是个谜

贵阳厂(现南方汇通公司)曾经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

经济上的亏损,生活上的拮据,一度使不少员工千方百计调离工厂,然而多数员工并没有气馁。

那是在贵州省修文县的一个展览会上,参观者三三两两不约而同地攀谈着各自单位的情况。

在他们的谈话中,对本单位大都牢骚满腹,唯有贵阳厂的一位员工自豪地称赞自己的工厂。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即引起了贵州省电视台一位主任的注意,新闻工作者的敏感驱使他要探个究竟。

主任多方调查了解,果然在贵阳厂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报道素材,于是特为这个厂拍了一个电视专题片,并且在省台播出。

专题片的播出在贵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贵阳厂成为小有名气的企业,工厂员工因此深受鼓舞。

一句对自己企业的衷心称赞,在无意中点燃了希望的火种。

许多年过去了,这位咏赞自己工厂的主人翁却始终是个谜。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一定是一位爱厂如家的好员工。

如今企业已发展为上市公司,然而员工们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好工友。

案例六

一条也不能放过

下午三点,气温已达35℃的石家庄公司安全链生产车间里,呈现出一派紧张而忙碌的景象。

生产技术部经理聂建林如往常一样,准时来到生产现场,检查工作。

员工们正忙碌着手中的工作,从下料到组装的各个工序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走到成品存放区,聂建林一条条翻看着产品,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突然,他拿着安全链的手在半空中停住了。

“怎么了,老聂?

”安全链班班长刘树勇见状疾步走了过来。

“这条怎么回事,这么明显的焊接缺陷都没有发现?

”“可能是漏了这条吧。

”深知老聂脾气的刘树勇没敢大声说。

近处的员工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有人小声地嘀咕着,“不就一条么,检查也不一定那么巧就会发现,有什么大不了呀。

“一条怎么了?

今天有一条,明天就会有两条、三条甚至更多条!

”老聂的语调不自觉地提高了三分,大家很快安静了下来。

片刻之后,陆续有人开始检讨自己的责任,也有人在积极出主意了。

“是不应该,看咱墙上还贴着‘质量是我们的尊严’的标语。

”“虽说只有一条,但足以说明我们责任心还不够。

”“要严格落实质检程序,坚决不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下一工序。

”“对,就该这么办!

第二天,那条有缺陷的安全链被挂到了班组公开栏里,就像一双眼睛在时刻提醒着所有的员工:

精益生产,一条也不能放过。

此后,安全链班的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

案例七

金刚喝煤油

1995年8月28日,52辆出口泰国车在东方红机车的牵引下驶出眉山公司大门,押运人员也开始了远涉千山万水的征途。

列车在崇山峻岭间盘桓,地势的险要迫使列车速度一减再减。

押运二组组长金刚把注意力集中到耳朵上,困乏的眼睛无心欣赏车外的景色。

正是连续高温天气,列车越向南,气候越炎热。

同志们睡不好觉,吃不下方便面,坐在温度达50摄氏度的棚车里,耳膜嗡嗡直响。

这时,有的同志开始晕车,呕吐,腹胀难忍,继而又腹泻高烧,嘴唇干裂。

高温,向押运者的身体挑战。

9月3日凌晨5点40分,车从贵阳出发后,几天来没睡一个好觉的同志们感到了极度的倦意,终于昏昏睡去。

8点多,金刚睁开眼睛,照例数了数押运的车。

这一数不要紧,马上惊出一身汗——后面少了九节车厢!

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车到麻尾站后,金刚急切地跳下车,到站上询问。

原来过限制口时被摘掉了,站上说马上就到。

车进站了,九节车完好地被挂在另一列车上。

双眼布满血丝的金刚沉吟片刻,决定让其他同志先走。

交待好安全和巡检事宜,他一个人押起了后面九节车。

他预计到前面一二站就可能合挂,便仅带了记录本和手电。

可谁知这一走,就是两天两夜,他押的车一直没赶上去。

从9月3日晚8点50分到第三天中午11点半,整整38个小时,金刚一眼未合,滴水未沾。

车到湛江,金刚面对前来迎接的同志,精神一放松,瘫软了下去。

吃过两个饼,金刚再也支撑不住,躺在滚烫的地面上睡着了。

他忽然又感到一阵口干舌燥,抓起一瓶“矿泉水”咕嘟咕嘟喝了下去。

等他发觉不对劲,已经晚了,小半瓶煤油已经灌进肚里。

大家赶紧把他送进医院,洗胃、点滴、呕吐、腹泻。

几经折腾,这个一米八的汉子明显地瘦了下去。

可第二天,他又拖着近乎虚脱的身体出现在交车现场,顶着40度的高温,在炎炎烈日下安装人孔盖……

案例八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青藏高原,天堑横亘。

把火车开到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地方,没有任何先例可循。

外国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系列世界性难题摆在中国人面前。

如何克服高寒缺氧、低气压、强紫外线和异常多变的气候?

如何保持高原净土脆弱的生态环境?

青藏机车、客车的研制者——戚墅堰公司和四方股份公司的员工没有退缩。

作为民族工业栋梁所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赋予了他们执拗的个性和勇于挑战的品格,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青藏列车项目高标准完成,报效共和国的宏伟事业。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系列难题都在自主研发和创新中解决。

经过大胆设计、反复试验、精心制造,青藏列车在世界的注视下诞生。

列车的多项技术为世界首创:

首创制氧系统,采用弥散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高精度的高原功率修正系统;绿色环保的独特设计,首次实现了沿途“零排放”;独有的大功率高原发电车;高可靠性的电气系统以及特有的防紫外线、防风沙措施等。

戚墅堰公司和四方股份公司交出了一份让国家放心、让用户满意的答卷。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青藏列车圆满完成首发运营。

美联社电讯称:

青藏铁路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项世界工程学奇迹——具备高技术系统的列车通向西藏,先进技术使列车稳定运行。

在这一天,青藏列车向世人响亮地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自主创新的实力,也完美诠释了南车责任的定义。

工作作风

求新、求快、求实、求优

 

摈弃低效陋习,积极倡导求新、求快、求实、求优的工作作风。

求新:

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标新立异,求新就是与时俱进,从小改小革、产品研发到管理创新,要造就一种求新的氛围,对失败者要宽容。

求快:

不是浮躁,更不是快而不好。

先人一步,以快制胜,首先思想上要敏捷,然后行动上才能快捷。

求实:

不是做文章,更不是金玉其外,自己做的事自己要满意,同事要满意,上级要满意。

求优:

就是与自己的过去比,与优秀的员工比,与企业的过去比,与行业的先锋比,都要力求做得更好。

案例九

 

不寻常的“中国面孔”

“486.1!

”当中央电视台直播京沪高铁试运行的电视画面中出现这一数字时,电视机前所有的人沸腾了。

2010年12月3日,中国南车研制的“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以486.1公里速度创造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当列车如闪电一般划过人们的视野,那独具特色的“火箭”一般的车头也牢牢抓住了世人的目光。

然而,新头型的诞生决非追求一个简单的“漂亮”就能概括。

2008年,四方股份公司开始设计时速380公里新一代动车组,如何让动车组拥有一张文化与技术完美匹配的“中国面孔”,成了设计师们苦思冥想的大问题。

所有与速度相关的事物都成为动车组新头型的灵感来源——飞驰的马,奔腾的河,呼啸的箭……在结合各设计要素和不同线路条件基础上,20种概念头型被设计出来,每一种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动车组高速运行时,面临的气动环境极其复杂。

与航空相比,动车组的头型设计还要面临地面气流的扰动,两车交汇时车体的激荡以及车体通过隧道时气流的变化,因此高速列车的外形设计比飞机更富有挑战性,这座技术上的高峰必须攀越。

于是,在综合分析技术性、文化性和工程可实施性后,选择了10种头型进入候选。

参加第二轮角逐的10种候选头型,经过三维流场数值仿真分析和多目标优化,又淘汰了一半,只留下5种进入最后角逐。

这些备选头型,均被制作成1:

8的模型,分别进行多种角度、风速的风洞气动力学实验和不同风速、编组的风洞噪声试验。

在这之后,又对优选出的方案进行1:

1样车试制,完成了22项试验验证,最终采用了以“长征火箭”为灵感来源的头型方案,寓意中国腾飞的速度和力量。

实际测试数据表明,新头型的综合气动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个头型的诞生经过了这样的“千锤百炼”。

创新自当追求新与美,但创新更要通过脚踏实地、严谨细致的科学验证,这种创新之美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之美。

案例十

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2003年的国庆节期间,用户的一个电话让戚墅堰所营销部的休息计划全部打乱——用户一台整车上安装的活塞出现故障,急需更换活塞环。

接到电话后,营销部深知事关重大,列车出现故障不能正常行驶,将直接影响到“黄金周”的铁路运营。

用户的电话就是命令。

营销部全体人员顾不上休息,立刻行动起来。

陶勇和罗宁主动向用户了解情况,其他成员则分头行动,到相关部门联系产品出库、包装、发货、车运、空运等工作,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

准备就绪后,营销部又派出专人,赶上最近一班的飞机,亲自将活塞环交到用户手上。

从接到用户电话到交货完毕,营销部仅仅用了24个小时。

一个可能影响企业形象的突发事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圆满解决。

快速反应,迅速处理,赢得的不仅是时间,更是信誉。

案例十一

从傲慢到尊重

1984年12月1日,时任资阳厂传动分厂技术科科长的李树华带领六人小组来到东京,此行肩负着引进日本MCl210连杆加工中心的重任。

按照合同约定,加工中心所需的全套机床夹具由日方设计制造。

一天,中方工作人员在对机床夹具图纸进行分析后,发现标明的定位基准不符合连杆加工工艺要求。

领队李树华随即叫上当时的工艺主管郭炳强,向日方负责机床装配的主管金铃博文提出异议。

金铃博文对中方的意见置之不理。

李树华、郭炳强等反复进行了分析论证,再次向对方交涉。

不料日方技术部部长根本听不进中方人员的陈述,抛下一句硬梆梆的话:

“我们是以‘μ’为单位计算机床精度的,你们的产品精度是以‘丝’为单位,不会有任何问题!

日方依然我行我素,一口气完成了10组连杆试加工。

当检测结果出来时,日方人员全傻眼了:

孔中心线距定位基准、中心距两项均不合格!

李树华、郭炳强等当即向日方提出照价赔偿7组连杆损失的要求。

在千曲产业株式会社的历史上,从未发生因产品质量问题赔款的先例,如果进行赔款,对企业声誉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日方主动约请中方人员坐下来协商,经过两轮谈判,达成了以机床配套刀具代替现金赔偿的共识。

中方列出了近50项、总价70余万日元的刀具明细,日方咬牙应承了下来。

此事过后,日方对中方人员的态度从傲慢变为尊重,提供的饮料由茶水换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