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3635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04 大小:2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4页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4页
亲,该文档总共3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3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docx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

土壤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发生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土壤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基本理

化形状及如何进行利用改良的科学。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草学等农学类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

划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过硬。

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掌握土壤基本组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土壤耕作与管理、土壤污染

与防治、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及土壤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区划及

丰富和发展土壤科学理论奠定坚实基础。

是农林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土壤学》课程历史悠久、实践性强且长期与农业、资源和环境等多学科间相互渗透,具有较强的系

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系统性:

以土壤圈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为线索,阐述土壤圈与地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物质迁

移与能量交换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强调土壤学在资源环境科学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综合性:

除了讲授土壤圈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外,还讲授它与其它圈层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及其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特征、土壤水资源面临的挑战、土壤污染及其治理、

土地退化机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实用性:

内容前后呼应,脉络清晰,将土壤学的基本知识与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

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学生易于掌握和融会贯通。

《土壤学》紧紧围绕土壤肥力讲授土壤组成(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水、气、热、

肥状况;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主要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课程主要讲解土壤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为近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打好必要的基础。

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利用土壤学知识去解

决农、林业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

二、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1、能鉴别主要的岩石、母质类型和地形地势。

能独立进行土壤剖面的划分及土壤剖面观察。

2、系统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主要土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特性、基本理化性状及利用改良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土壤的主要类型,并且能进行与林业生产有关的土壤资源调查工作。

(二)能力、技能方面:

掌握土壤资源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及常规的土壤分析方法,并且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应用。

能力与技能方面的学习属于《分析测试系列试验Ⅰ》的内容

(三)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46学时,课堂讲授为32学时,另有教学实验14学时。

在教学中以土壤的形成、演化为线索,系统讲解土壤学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介绍土壤的形成及土壤

剖面;土壤有机质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土类别,土壤学研究的动态。

土壤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我国土地资源概况

土壤是绿色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类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主要

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而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植物生产、

动物生产和士壤管理是农业生产的3个主要的组成环节。

植物生产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

1

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质中,直接供给人类植物食品和衣物原料。

动物生产是人类将植物生产中一

部分有机物喂养动物,以供给人类动物食品及衣物原料。

土壤管理是人类把不能直接利用的动、植物产品,

作为肥料返还给土壤,为植物再生产提供原料。

一、我国土壤资源简况

2

土壤是相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国土面积960万km

但是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各种山地丘陵地面积占全部土地面积的65%,平原区土地仅占35%。

22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13hm,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l/3。

人均林地面积0.11hm

,占世界人均林地

2

面积的1/9。

人均草地面积0.28hm,不到世界人均草地面积的1/2。

二、全球土壤退化概况

当前人类面临着世界性土壤退化的威胁。

土壤退化指因自然环境因素不佳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

力减退的过程。

2

据统计,全球土壤退化面积已达1960万km

全世界每年因土壤侵蚀所损失的土壤养分几乎等于世界

商品肥料的生产量,每年土壤流失达750亿t,相当于4000亿美元的损失。

在土壤退化总面积中约有7600

2

万hm

2

受盐碱土的影响,占退化土壤总面积的4%。

受各种有毒化合物污染影响的面积2200万hm

,占退

化总面积的1.l%。

2

据统计,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占国土总面积的38.2%。

其中水蚀面积已发展至179.4

万km

22

,占国土面积的18.6%,每年流失表土约60亿t。

耕地中有667万~800万hm

,已发生次生盐

2

化,有1.0亿hm

22

草地退化。

我国现已有重金属污染耕地2000万hm,农药污染耕地1300万~1600万hm

2

受酸雨危害的耕地达267万hm

作为农林业工作者,应了解我国土壤资源基本状况,密切关注我国及全球土壤资源发展趋势,珍视每

一寸土地,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为治理土壤退化贡献一份力量。

三、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的总趋向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

利用和管理的科学。

据预测21世纪世界人口将达到65亿。

发展中国家缺粮将达到2亿t。

我国20世纪

2

末人口达到13亿,人均粮食不到400kg。

同时全世界每年有2亿hm

22

万~66.7万hm,2I世纪初我国人均耕地将约降至0.1hm

耕地被侵占,我国每年减少耕地46.6

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的总趋向是:

研究土壤与地球生命作用、生物圈与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圈与自然

环境、土壤圈与全球变化、土壤物质的组成、性质等。

第二节地球的外圈和土壤的位置

地球由若干个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的同心圈所组成。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富含硅、铝的硅酸

盐岩石组成,称为地壳,又称岩石圈。

在地壳的表面和外围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环绕地球

最外层的气体圈层。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海洋、江河、湖泊等,它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是地

球上有生命物质的部位和空间,它可以深入到整个水圈,以及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

上至海平面十多

公里,下至海平面下十公里以及地表下几百米都有生命活动,都是生物圈的范围。

地壳表层的岩石受到太阳幅射热以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水、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共同作用,

逐渐风化破碎,形成了一个疏松的外壳,叫做风化壳。

风化壳的表层生物活动强烈,生物(包括植物、动

物、微生物)比较集中,积累了较多的有机质。

这个风化壳的表层就是土壤。

从土壤在地球上的位置可见,它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

土壤和岩石、大气、水、生物处在永恒的

相互作用中,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在它们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和转化,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三

层:

第一层是来自宇宙的能流(光、热)和来自大气的物质流(H2O、CO2、O2、N2等),其中部分为生物固

定,形成生物物质,部分又经生物呼吸、蒸发蒸腾和吹扬又进入大气;第二层是生物与土壤间以及同大气、

2

水圈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与来自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制造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土

壤中经微生物的分解,部分归还大气,部分进入岩层,部分残留于土壤中进行再循环;第三层是土壤与岩

石或岩石风化体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例如水分、热量进入岩石圈,促进岩石风化,而岩石的风化又为

土壤和生物提供了营养元素。

第三节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的概念

什么是土壤?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土壤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是真正给土壤定

一个确切的概念,是不容易的。

历史上在土壤学中存在着不同的土壤概念,这是因为人们从不同的出发点

来研究土壤,概括土壤概念的角度不同,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土壤概念。

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前对土壤就有了朴素的认识。

公元121年前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就记载着: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

”“壤,柔土也,无块曰壤。

”。

古代土同吐,壤同月襄,月襄——肥肉也,即肥沃

的土称之为壤。

地质学家从岩石风化的地质学观点来认识土壤,认为土壤就是破碎了的陈旧岩石。

或认为土壤是坚实

地壳最表面的风化层。

将土壤仅作为岩石的变态来认识。

植物营养学家认为土壤是植物养料的贮存库。

认为土壤是能生长植物的那一部分地壳。

或认为土壤仅

是陆地植物生长的自然介质。

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学者,土壤发生学派创始人道库卡耶夫(B·B·Докучаеь)把土

壤作为独立的自然体,认为土壤是五大成土因素——生物、母质、气候、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的产物。

这是

从土壤发生学观点来认识土壤,在土壤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同。

近代美国和西欧对土壤下的定义反映在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如美国学者N.C.Brady认为:

“含有风化

破碎的矿物和腐解的有机质的不同的混合物构成剖面形式的自然体的集合,它在陆地上呈薄层覆盖,并在

含有适量空气和水分时能为植物提机械支撑和营养。

”美国《土壤学名词解释》对土壤的定义是:

⑴地陆

地表面,由矿物、有机质和生物所组成的能生长植物的一个动态自然体。

⑵占据部分地球表面的一些自然

体的集合,它能支撑植物并具有由一定地形、气候和生物,通过不同时间对母质所起的综合作用而发生的

性状。

或以看出他们很注意把土壤与其它自然因素联系起来,强调土壤能够长植物,进行植物生产这一根

本特性。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8年公布的土壤定义为: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

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二、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

固体部分包括矿物质土粒和土壤有机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

微生物和动物。

土壤矿物质约占固体部分的95%以上,有机物质的质量百分数一般不到5%。

有机质常包

被在矿物质土粒外面。

固体部分含有植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并构成支持植物的骨架。

土壤液体和气体共同存

在于土壤孔隙中。

土壤液体是土壤水分,因溶解着多种养分物质,实际上是稀薄的土壤溶液。

气体是土壤

3

空气。

土壤三相物质的体积比因环境条件的差异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土壤固体占50%;液体和气体占

50%,气体和液体不稳定,其比例为气体占15%~35%。

三、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土壤肥力。

关于肥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时代对土壤肥力有不同的

解释: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认为:

“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部过程中,同时而且

不间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养分及水分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其它自然体所没有的。

但现在看来

威廉斯理论已不够全面和完整,其原因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水分和养分,还包括

温度、通气状况等。

沈阳《农业土壤学》:

土壤肥力是诸因素综合性状的具体表现。

南京土壤所:

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侯光炯先生:

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的体质和生命。

我国目前较公认的土壤肥力的概念为:

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

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1.自然肥力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具有的肥力,如森林土壤、草原土壤等,自然肥力的高低决定

于成土过程中诸成土因素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生物的作用。

我国广大林区主要是充分利用土壤的自然肥力,

来达到林木速生和丰产。

2.人为肥力是由耕作、施肥、灌溉、改土等人为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

人为肥力的高低,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耕作土壤、果园土壤等已开发的土壤既有自然肥力又有人为肥力,两者的关系是自然

肥力为基础,人为肥力为主导。

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高低。

3.经济肥力,由于受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土壤肥力往往只有部分表现出来,这部分肥力称为

“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即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映土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肥力,亦称自然肥

力与人为肥力的总和。

在林业生产中,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壤,主要是农田、果园、苗圃地、菜园地等的土

壤。

4.潜在肥力,另一部分肥力则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称“潜在肥力”,指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不能

被植物利用,但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的那部分肥力。

第四节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无论是全球生态圈或较小范围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土壤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它是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分界面,生物与非生物体进行物质与能量移动和转化的重要介质。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

影响很多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土壤进行的。

这些影响有的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例如,沙漠通过综合治

理变为绿洲;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通过排水洗盐,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等改造为良田。

但有些活动如毁

林开荒、陡坡开垦耕地、过度放牧等,使水土流失、洪涝干旱灾害频繁。

可见人类的生产措施不能仅着眼

于短期内的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长期效果。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土

壤的开发利用,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而应有利于维护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根据

土壤与其它自然因素的特点,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既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提高经

济收益,又要防止生态系统失调和得天独厚环境的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生产植物产量(生物产量)的高低是由土壤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除土壤

外,大气、温度、降水、日照、污染等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另外,即使在相同的环

境条件下,不同植物对土壤提供的条件吸收利用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同一肥力的土壤可表现出两种不同的

有效肥力水平。

对于生态上适宜某种土壤的植物表现出有效肥力高,对于不适宜的植物,则表现出有效肥

力低。

例如能使侧柏生长良好的石灰性土壤,如栽种松树则会发生生长不良的现象。

这就是土壤肥力的生

态相对性。

只有把农作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的生态条件、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很好地结合起来,土壤的肥

力才能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是生产实践中强调的“适宜种植”。

农林业生产中,土壤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

4

因素之一,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四节土壤的地位和种类)

一、土壤在农学类绿化中的地位

土壤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有多方面的影响。

楼房及一切建筑物、道路等都以土壤为基础,对城市污染来

说,土壤是一个净化系统,城市绿化也是离不开土壤。

植物的生长发育都以土壤为基础。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等都是土壤供给的。

植物的成活率、生长发育状况,能否显示出品种的优良性能,首先取决于土壤条件。

植物种类繁多,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差异很大。

如雪松等松属植物。

要求疏松的微酸性土壤。

垂柳等树

种虽然能在低洼潮湿的河边生长,但不耐盐碱。

泡桐能耐盐碱,但不耐水湿。

在花卉植物中,杜鹃、茶花

等适宜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长。

菊花、牡丹等则喜在石灰性土壤中生长。

总之,在农学类绿化工作中只有做

到“适地适树”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植物来说,真正做到“适地适树”是有较大难度的。

还必须使树

木、花卉等表现出品种优势。

这就要求农学类工作者不但要全面了解土壤的特性,还要掌握土壤的改良措

施。

只有具备较全面的土壤知识,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给城镇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对植物的种植工作来说,除应注意土壤肥力状况及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施肥

理论及施肥技术。

因为肥料能给植物提供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养分物质,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

能按农学类植物的需要改变有关的性质和肥力状况。

肥料学的发展初期是以有机物作为肥料的。

1840年德

国化学家李比西批判了腐殖质营养论,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即土壤中的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惟一的养

料。

有机肥料对植物起的作用不是其中的有机质,而是由于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矿物质。

从此为现代肥料工

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物、树木和花卉的施肥要注意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

因有机肥料具有无机肥

料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同时不同的农学类植物对肥料的元素含量及性质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

农学工作者要熟悉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总之,土壤肥料在农学类绿化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即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主要是由土壤性质、肥力

状况决定的,而土壤性质及肥力状况又受施肥的影响。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种类

对土壤的利用应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所要求的土壤条件,把植物种植在适宜其生长的土壤中,同时对

已生长植物的土壤,应根据植物对土壤条件的需要,人为地调节和改良土壤肥力因素,以满足植物需要的

土壤条件。

使作物、树木和花卉按照预期的目的生长发育。

从土壤的形成过程来讲,可分为自然土壤(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未受人为活动干扰的土壤)和耕作

土壤(人为耕耘、管理条件下稳定种植农作物的土壤)。

由于生产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对土壤的利用也向多方面发展。

果园土壤不再存在耕作层、犁底层。

城市绿地原来土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

坏,填充物变成了主体,加上管理的差异、不同植物的影响、污染的轻重等因素,又形成了既不同于自然

土壤又不同于耕作土壤的另一类型的土壤

园林土壤可分为3种类型:

城市绿地土壤、保护地土壤和盆栽土壤。

城市绿地土壤主要有公园、苗圃及专用绿地的土壤。

这类土壤受城市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降水量、气温等对土壤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还受人为因素的干

扰,如:

熟土层的移动、建筑、堆积、践踏、挖掘等,打破了原来的成土过程,原来的土层分布已无规律

可循,土壤三相比例发生变化、侵入体增加,土壤肥力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保护地土壤指温室和塑料大棚下的土壤。

这种土壤温度高,蒸发量大,没有天然降水的淋溶作用。

常造成表土盐化等不利植物生长的因素。

盆栽土壤指盆栽花卉和盆栽盆景用的栽培土。

实际上盆栽土壤是人工配制的土壤。

因盆栽土层薄、

土体小、干湿变化、土温变化频繁,对水、肥、气、热都有较高的要求。

三、农学类土壤学的教学目的

土壤肥料学是农学类、经济林、果树、植保、生命等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

通过理论讲授、

课堂实习、实验、教学实习等教学环节,掌握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利用所学

5

的土壤肥料知识发现并解决农学类绿化工作和花卉生产过程中有关土壤肥料方面的问题。

要学好土壤肥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即使自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农学类绿化工作者。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认真完成实验、实习任务,积极参加有关的课外活动。

同时要学好与土壤

学有关的课程,如物理学、化学、气象学、植物生理学及农学类植物栽培学、花卉栽培学、农学类生态学

等。

以扩展知识面,扩展土壤肥料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贯通,达到学而至用。

在学习活动中还应不断学习我国各地农林业生产中有关土壤肥料方面的经验,同时要积极吸收国外先

进的土壤肥料技术。

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土壤科学和肥料科学出现的新理论、新概念、新领域及新技术,

以丰富土壤肥料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第五节学习土壤学的要求和任务

土壤学是农、林业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广泛,但应以土壤内容为主。

习土壤学的目的,在于为掌握各自专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土壤问题。

通过

土壤学课程的学习、实习实验和期末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达到下列几方面的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主要上

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特征、基本理化性状和利用改良;掌握常用肥料的性质及其施用的原理和

方法。

要求能鉴别主要的岩石、母质类型和地形地势,独立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识别土壤类型,并能进行与

生产有关的土壤资源调查工作。

要求掌握土壤的常规分析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应用。

农、林业生产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涉及的上壤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土壤的合理

区划和利用问题,另一方面是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问题。

复习题

1.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2.土壤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土壤肥力生态的相对性?

4.按土壤形成过程可分为哪些土壤?

6

第二章地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造岩矿物

土壤是由岩石转化而来的。

从大块的坚硬岩石到疏松而具有肥力的土壤要经过漫长而复

杂的变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可概括为两个阶段,即岩石的风化作用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因为不同的因素对土壤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形成的土壤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我们首先讨论各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矿物质是构成土壤的基本物质,又是植物矿质营养的源泉,是全面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

一个重要因素。

土壤中的矿物质来自岩石的风化物。

而岩石又是由矿物组成的,不同的矿物构成不同的

岩石。

不同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土壤中的矿物质。

所以矿物能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

大壤养分状况。

一、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是岩石的组成单位。

矿物可以是单一

元素组成的,也可以是几种元素的化合物。

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形成岩

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矿物

可以是单一元素所组成的,也可以是几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都

是比较均一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以各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存在

于自然界中。

自然界的矿物绝大多数是固态,少数为液态或胶体状态。

(一)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矿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

如石英、

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

物称次生矿物。

如方解石、高岭石等。

(二)结晶矿物和非结晶矿物

固体矿物按其内部构造不同,分为结晶质和非结晶质两种。

1.结晶矿物结晶矿物指各种原子在三维空间有序地重复排列的矿物。

绝大多数矿物是结晶矿物。

2.非结晶矿物非结晶矿物又称无定形矿物。

原子作无序或短程有序排列,无法用X射

线或电子衍射检测其晶体结构的矿物或其他固态物质。

如蛋白石等。

已发现的矿物有3000多种,而构成岩石的矿物仅二三十种,在岩石中常见的矿物只有

IO多种。

从土壤学要求识别岩石中的矿物来看,掌握矿物主要的物理性质是很重要的。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具有鉴定意义的有:

颜色、条痕、光泽、解理、断

口、硬度等,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