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374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自然教案.docx

二年级自然教案

课题

 木  材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别一些木制品,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2、初步了解木材的来源和加工,知道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培养“合理开发树木和节约使用木材”的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出示图片:

观察木玩具,说说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2、 出示图片:

教室内有哪里木制品?

 

3、 问题: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木材?

 

4、 小结:

生活中许多物品是用木材做成的,它们有的用来存放东西,有的用来观赏,有的用来玩耍,真是各有各的用途。

活动二:

1、问题:

木材是怎么来的?

2、 播放:

木材来源的投影片。

交流木材的加工过程。

 

3、 问题:

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多少时间?

大量使用木材有哪些不良后果?

从中有什么感悟?

 

4、小结:

树木要经过“砍伐、切割、干燥等过程才能变成木材。

树木的生长期很长,我们要合理开发、节约使用。

课题

木  材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木材的来源和加工,知道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培养“合理开发树木和节约使用木材”的意识, 

2、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木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过程:

1、 出示图片:

木材与其它材料相比,它们有什么特点?

 

2、 讨论: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 选木材:

制作下列物品,选何种木材较合适,做家具、做砧板……

4、 出示阅读小资料:

奇特的木材。

 

 

课题

橡  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识别一些典型的橡胶制品,了解它们的用途。

2、初步了解橡胶的来源。

教学过程:

1、 出示:

实物或图片。

说 说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2、 提问:

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 做的?

有些什么用途?

 

3、归纳:

橡胶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

4、 出示:

橡胶来源图片。

 

5、 介绍:

天然橡胶的知识:

天 然橡胶按制造工艺和外形的不同,分为烟片胶、颗粒胶、绉片胶和乳胶等。

 

6、 问题:

现在市场上使用的橡 

胶都来源于橡胶树吗?

它还来源于什么?

 

小结:

橡 胶有些是天然材料,有些是人造材料。

课题

橡  胶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橡胶的来源。

 

2、初步了解几种橡胶制品的特点,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

1、 实验:

 

(1)拉伸橡胶手套,有什么发现?

 

(2)一手戴塑料手套,一手戴橡胶手套,把两手放在桌面上摩擦,有什么发现?

2、 探究:

橡胶除了有弹性和防滑外, 还有什么特点?

想想你是怎样发现的?

(如:

隔水隔气、抗拉、耐磨、耐热、耐腐蚀、防震、绝缘等。

) 

3、 讨论:

讨论橡胶用来制作轮胎的理由。

 

4、小结:

橡胶制品具有有弹性、耐磨、和防滑的特点,因此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5、拓展:

你还认识哪些橡胶制品?

它们分被利用了橡胶的哪些特点?

 

 

课题

棉花、羊毛和蚕丝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对各种衣料的来源产生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棉花、羊毛、蚕丝可以分别制成棉布、毛呢、丝绸。

教学过程:

1、出示:

棉花、羊毛和蚕丝的投影片。

(PPT) 

2、提问:

说说用它们可以做成什么?

 

3、出示:

 棉花、羊毛、蚕丝 棉线、毛线、丝线   棉布、毛呢、丝绸 

4、 出示:

衣物 

5、 提问:

这些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小结:

棉布是由棉花制成的,毛呢是由羊毛制成的,丝绸是由蚕丝制成的。

6、提问:

棉布、毛呢和丝绸的纤维有什么不同吗?

 

7、实验:

烧面料 提醒学生:

不可擅自烧衣料  

8、出示:

从布上拆下来的纱线   

9、观看衣料发展的视频资料 

小结:

衣料是在不断发展的。

课题

 给娃娃选衣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及实验,初步了解棉布、毛呢和丝绸在手感、吸水性、耐磨性方面的差异。

 

2、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过程:

1、问题:

夏天就要到了,该选什么衣料做衣服,才能使娃娃穿得舒服?

 

2、出示:

服装店PPT  

3、问题:

说说选择夏衣的衣料要考虑哪些因素?

 

4、出示:

棉布、毛呢和丝绸 

5、 实验:

比较不同衣料的吸水本本领哪个强哪个弱。

 

6、问题:

说说实验的结果?

 

7、拓展问题:

该选什么衣料做冬衣?

 

小结:

夏天人体容易出汗,所以应该选择吸水性强、轻薄的衣料做衣服。

 

8、实验:

将衣料包住网球,放在砂纸上向前拖动,比较不同衣料的耐磨性。

 

9、问题:

说说实验结果?

课题

我们生活的地球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2、通过展现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是逐步发展的过程。

 

3、初步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1、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2、你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

  

3、讲故事: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争议。

 

(2)麦哲论环球航行的故事 

(3)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 

4、从上面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小结:

人类为了探索、认识地球形状做出 极大的努力。

 

课题

 我们生活的地球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2、通过展现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是逐步发展的过程。

 

3、初步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活动二:

 地球的外形

1、出示:

一只篮球。

 

这只篮球是一个标准的圆球,那么我们的地球也是一个标准的圆球吗?

 

2、出示地球仪:

介绍南北极之间的距离和赤道的直径。

 

3、出示小资料:

地球的形状 

小结: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微有的鼓,南极和北极略微有点扁的球体,它的外形近似一个球体。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取得这些数据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活动三:

 去美国可以怎样走

1、思考:

如果我们要到美国去旅游,该怎么走呢?

请同学们先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和美国所处的位置。

 

2、想一想:

到美国去该怎么走?

 

3、为什么去美国旅游,往东走和往西走都可以到达?

小结:

地球的外形近似一个球体

 

课题

地球表面

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2、 知道地球表面有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

 

3、 知道地球周围包围着大气。

 

4、 初步学习测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地球表面的自然景物 

1、出示:

各种地貌和不同生物的图片, 

2、思考:

说说地球上有哪些景物?

 

3、说说:

你知道的生活在地球上动物和植物。

 

4、出示阅读资料:

学习小资料。

 

小结:

地球表面有多姿多态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活动二:

 地球上陆地和水域

1、 出示:

世界地图,谁知道地球上海 洋和陆地一样大吗?

 

2、 我们如何来准确判断海洋和陆地的大小呢?

 

3、 请同学们说说各自的测量方法,再比较哪种方法测量最精确,最后确定测量的方法。

 

要求:

测量数方格,不满半格不数,满半格或超过半格数一格。

 

4、指导计算。

 

5、说说计算结果。

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

通过计算发现地球的表面70%是海洋,30%是陆地。

课题

地球表面

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2、 知道地球表面有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

 

3、 知道地球周围包围着大气。

 

4、 初步学习测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三:

 地面上空还有东西吗?

1、你们知道地面上空还有什么东西吗?

 

2、出示:

教材第13页图片。

 

3、你们发现了什么?

 

4、介绍:

有关大气层的资料。

 

小结: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一空气层叫“大气层”。

 

课题

物体的沉和浮

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预测和探究,初步了解生活中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常见物体进行制作小小救生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预测物体的沉与浮

1、观察:

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2、说说哪些物体会在水中下沉或上浮?

用什么方法记录?

怎样设计记录的符号?

3、讨论:

怎样研究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4、实验:

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5、交流:

各小组在实验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6、小结: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活动二:

制作小小救生圈

1、观察:

人们生活工作中常用的救生圈

2、讨论:

为什么救生圈能够帮助人们逃生?

3、交流:

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4、讨论:

怎样设计自己的小救生圈?

5、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设计制作需要的材料,并完成初步的设计方案。

课题

船的发展

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合作共同收集、交流有关船的资料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船的发展历史;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现代各种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科学事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了解船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1、观察:

各种船只的图片及其特点。

2、根据船只的发展情况给它们排定顺序,并说说理由。

3、小结:

图片上出现的船只的排序。

4、记录:

在活动手册上完成船只的资料记载。

5、交流、修正排序结果。

活动二:

认识现代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1、欣赏:

现代船只的课件、录像或图片。

2、讨论:

说说这些现代船只的特点,猜测它们的用途。

1、交流:

自己收集到的现代船只的资料,向大家介绍。

2、记录:

完成活动作业。

课题

制作小帆船

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讨小帆船的结构,初步知道帆船的主要组成部分;

2、通过师生共同研究,了解帆船各部分的作用。

3、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认识帆船的结构

1、观察:

帆船的图片或实物模型等。

2、说说帆船的结构特点。

3、讨论:

帆船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活动二:

制作小帆船

一、观察:

课文中出现的帆船制作材料及制作的方法。

二、制作:

1、讨论:

说说该选择哪些材料;在制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制作:

完成小帆船的制作

3、实验:

各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小帆船方在水中航行。

4、交流:

帆船在航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方法。

5、改进:

根据出现的问题改进后进行进一步的制作。

课题

小车的运动与静止

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都需要力。

2、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实例。

3、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小车运动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制作小车

1、观察:

各种制作小车的材料

2、讨论:

怎样用这些材料制作一辆小车?

3、制作:

制作会滑动的小车

(二)小车靠什么动起来

1、实验:

利用各种办法使小车运动

2、交流:

怎样使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的?

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3、讨论:

a除这些外,还有哪些办法?

b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4、小结:

小车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力。

5、

课题

小车的运动与静止

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都需要力。

2、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实例。

3、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小车运动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三)使开动的小车停下来

1、小组讨论:

怎样利用不同的方法使小车停下来?

2、实验

3、交流:

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4、讨论:

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5、小结:

小车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力。

(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实例

1、交流:

说说生活中利用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实例。

2、活动:

使球等小物件运动、静止

3、小结:

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都需要用力。

课题

风帆车

第16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力的大小和风帆的迎风角度都会影响风帆车运动的距离。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探究兴趣。

3、初步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实验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实验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做风帆车

1、观察:

风帆船的图片、录像

2、讨论:

怎样把小车改装成能利用风来开动的风帆车?

3、讨论:

制作的方法、材料。

4、制作:

风帆车

(二)玩风帆车,说发现

1、讨论:

可以利用哪些方法产生风使风帆车动起来?

2、玩一玩:

利用小风扇和扇子等使风车动起来

3、小组实验:

玩一玩你的风帆车,有什么发现?

4、交流:

你有什么发现?

课题

橡筋车

第17课时

教学目标:

1、橡筋卷绕的方向与小车的运动方向有密切关系。

2、橡筋拉伸的长度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反之则近。

3、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和对小车运动的探究兴趣。

4、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实验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做橡筋车

1、讨论:

一年级时你学到了哪些有关橡筋的知识?

橡筋有什么用?

2、思考:

怎样利用橡筋让小车动起来?

3、制作:

橡筋车。

4、交流展示

(二)探究橡筋卷绕方向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1、实验:

试开橡筋车。

2、交流:

小车运动的情况

3、讨论:

同样的橡筋车,为什么开动的方向会不同?

可能与什么有关?

4、实验:

将橡筋往不同方向卷绕,比较小车运动的方向。

5、交流:

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橡筋卷绕方向决定小车运动方向。

课题

橡筋车

第18课时

教学目标:

1、橡筋卷绕的方向与小车的运动方向有密切关系。

2、橡筋拉伸的长度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反之则近。

3、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和对小车运动的探究兴趣。

4、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实验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活动三、橡筋拉伸长度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1、小组比赛:

看看谁的小车跑得远。

2、交流:

比赛的情况。

3、讨论:

为什么有的小车跑得远,有的小车跑得近?

4、讨论:

如何证明是跟橡筋绕的多少有关?

4、实验:

把小车上的橡筋拉到不同的长度,测量、比较小车运动的远近情况。

5、交流:

活动的结果,得出结论——橡筋拉得越长,小车跑得越远。

 

课题

陆地上的动植物

第19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了解不同陆地环境中的代表性动植物。

并能说出一些典型陆地环境中的1——2种代表性动植物。

2、通过观察以及资料的收集,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寻找周围环境中的动植物

✧交流:

说说课前观察到的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动植物。

✧讨论:

这些动植物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游戏:

给动植物找到家

(二)观察不同陆地环境中的典型动植物

✧观看录像:

观看几类典型陆地环境及代表性动植物的录像。

✧讨论:

这些陆地环境有什么不同?

生活在不同的陆地环境中的动植物有什么特点?

✧展示交流:

自己所收集到的动植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游戏:

给动植物找合适的生活环境。

课题

水中的动植物

第20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能说出淡水和海水中的2—3种动植物;能分别说出2—3种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的可食用的动植物。

3、通过观察、辨认、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感受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淡水中的动植物

✧观察、交流:

观察几种常见的淡水植物和动物(实物或图片),说说它们的名称、外形特点和生活的环境。

✧讨论:

这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点?

交流:

生活在淡水中的其他动植物。

(二)认识咸水中的动植物

✧观察、交流:

出示几种常见的咸水植物和动物(图片或实物),说说它们的名称、外形特点和生活的环境。

✧讨论:

这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点?

✧交流:

生活在咸水中的其他动植物。

讨论:

除了海里有咸水外,还有哪里有咸水?

 

课题

湿地里的动植物

第2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初步了解湿地的含义,以及湿地的作用。

2、能说出生活在湿地的几种常见动植物,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认识什么是湿地

✧观察、讨论:

观察有关的湿地图片,

比较湿地、陆地、和水域三种环境的异同,讨论湿地环境有什么特点。

讨论:

湿地适合生物生活吗?

为什么?

(二)探究湿地的作用

✧猜一猜:

湿地除了能提供动植物生长外,还有什么作用?

✧观察与思考:

干海绵和湿海绵谁的吸水本领大?

✧设计与实验:

讨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进行模拟实验。

✧比较:

海绵吸水和湿地调节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交流:

湿地的作用。

(三)认识湿地中的动植物

✧观察:

观察湿地中常见动植物的图片或录像,说说它们的名称。

✧交流:

还知道哪些湿地动植物。

讨论:

为什么有些鸟儿喜欢到湿地里来?

课题

环境变化的影响

第2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知道动植物栖息地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生活和生存。

具有保护环境意识。

2、知道环境污染对动植物的生存影响,并能举出一些事例。

教学过程:

(一)探究栖息地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猜一猜:

置于淡水和盐水环境中的浮萍会有什么变化。

✧实验、交流:

将浮萍置于淡水和盐水环境中,观察浮萍的变化。

讨论交流浮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讨论:

观察相关图片,讨论大面积砍伐森林会给动植物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交流:

还知道哪些改变栖息地影响动植物生活的例子。

探究:

既快又好地消灭蚊子的方法

(二)探究环境污染对动植物的影响

✧实验:

将小鱼放在受污染的水中,观察其表现。

✧讨论:

实验说明了什么?

✧观察并讨论:

酸雨和石油泄漏对动植物的生活有什么危害?

✧交流:

说说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的例子?

思考:

面对环境污染,我们小朋友能做些什么?

课题

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课题

根的作用

第2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活动,初步了解根能吸收水分和固定植株的作用。

2、通过实验、观察、交流等活动,对探究植物的根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讨论根的作用

✧讨论:

高大的树木,依靠什么稳固地生长在地上?

你认为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实验设计:

根据自己的想法,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

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

(二)探究根的作用

✧实验: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设计开展实验探究。

✧交流:

各组交流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果。

讨论:

讨论交流根的作用。

 

课题

茎的秘密

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活动,初步了解茎的运输水分和养料作用及支撑作用。

2、通过实验、观察、交流等活动,对探究植物的茎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讨论茎的作用

✧讨论:

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

✧实验设计:

根据自己的想法,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

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

(二)探究茎的作用

✧实验:

各小组根据设计方案开展实验探究。

✧交流:

各组交流实验的结果和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讨论:

讨论交流根的作用。

讨论:

观察台风时的有关音像资料,讨论植物倒与不倒,与它们的茎有什么关系?

 

课题

搭纸桥

第26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各种桥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尝试着动手做一座纸桥。

2、通过探究发现桥面形状与桥的承重本领有关,培养良好的小组协作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讨论桥的功能和结构

观察:

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桥,引出本单元学习内容。

★出示赵州桥的图片,介绍赵州桥的悠久历史。

★讨论:

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

部分有什么作用。

是不是每座桥都有这几部分?

★作业:

完成P16练习。

活动二:

搭纸桥

观察:

用老师提供的材料。

★交流:

各自的方法。

★讨论:

使桥面坚固的方法。

★制作:

纸桥

活动三:

探究桥面的形状与桥的承重本领的关系

展示:

纸桥。

★思考:

这些不同形状的桥面,它们的牢固程度相同吗?

★讨论:

可以用哪些方法知道它们承重本领的大小。

★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纸桥承重实验。

课题

纸桥比赛

第27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了解桥的承重本领还与桥的跨度有关。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桥的跨度与承重

推测:

纸桥能不能承受一个钩码的重量。

★实验:

纸桥承重。

★交流:

实验结果。

★小结:

桥的承重本领与桥的跨度有关。

活动二:

纸桥比赛

★设计:

有一定跨度和承重能力的纸桥。

★制作:

根据设计制作纸桥。

★交流:

展示各组的纸桥。

★竞赛:

在承受同样多重物的情况下,哪座纸桥跨度最大。

课题

多姿多彩的桥

第28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风格的桥,了解这些桥外观上的特点与在承重上的功能。

2、知道桥梁不仅方便交通,而且多姿多彩,体现了人们的勤劳和智慧。

3、通过设计“我心目中的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了解结构多样的桥

★观察:

P52上的8座大桥。

★比较:

斜拉桥和梁式桥。

★讨论:

斜拉索的作用。

其它类型的桥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强承重本领的。

★归纳:

这些桥的特点,并记录。

活动二:

创作“我心目中的桥”

★欣赏:

各种桥梁。

★介绍:

课前收集的桥。

★讨论:

一些桥的优点或缺点。

★绘画:

心目中的桥。

★交流:

心目中的桥的绘画作品。

 

课题

小电珠发光

第29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讨论,知道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知道一些电器用电池才能工作。

2.通过实验,知道用导线正确连接电池、小电珠形成通路能使小电珠发光,培养动手进行简单实验的能力。

3.通过思考和实践,进一步探究使小电珠发光的方法以及尝试用一根导线使小电珠发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池:

·讨论:

几种常用电器电的来源

·观察:

电器中的电池槽

·观察:

电池的正负极

(二)使小电珠发光:

·观察:

小电珠的结构

·实验:

连接导线、电珠与电池使小电珠发光

·分析:

小电珠发光与否的原因

·实验:

利用一根导线使小电珠发光并记录方法

课题

开关

第30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哪些材料能导电,哪些材料不导电。

2.通过实验和设计制作简易开关,知道开关的作用,培养实验和设计制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哪些物体能导电

·实验:

使小电珠发光

·交流:

发现的问题

·预想:

哪些物品能让电通过

·实验:

哪些物品能让电通过

·交流:

实验结果并小结

(二)设计制作简易开关

·讨论:

生活中,人们是如何控制点灯的。

·实验:

用单刀单掷开关控制小电珠的亮和灭

·设计:

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简易开关,画出设计方案

·交流:

设计的简易开关

·制作:

简易开关

·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