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3763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docx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

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

中国陶瓷以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艺术特色浓郁,技艺精湛而著称于世,它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瓷器的发明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陶瓷原料硅酸盐无毒的特性,特别是瓷器造型的典雅适用、釉面光滑,便于拭洗等优点,现在已成为世界使用得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生活用具。

中国发明瓷器对人类文明进步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因此被世界人民誉为瓷器之国。

中国陶瓷已经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一宗巨大的财富,吸引着各国的历史、考古学家、陶瓷学家、工艺美术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研究中国陶瓷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在中国,陶瓷学却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人们主要是从爱好古董的角度加以鉴赏,谈不上什么研究。

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系统的古窑址调查和发掘。

有关学者以陶瓷考古学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硅酸盐科学工作者、陶瓷工厂等也积极配合,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测试,工艺模仿试验,从宏观到微观研究都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就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及艺术成就,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陶器艺术

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手工业部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

在陶器发明以前,人们为了取得熟食,或以篝火烧烤食物;或用石头砌成坑穴,把猎物去皮,放进坑内,上盖热灰,直到焖熟取食;或用灼热的石块将兽肉烫熟;或把兽肉放入网中,泡入高温的泉水中,泡熟后食用。

长期以来,人们为取得熟食,在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用具,用以煮熟、储存、饮食之用。

中国历史上,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在先秦的一些文化典籍和后来的神话故事中,也有不少关于发明陶器的记载。

例如战国秦汉之际的《逸周书》,在《文酌解第四》中就说:

“民生有欲……七陶八冶归灶。

”古人注云:

“灶善则陶冶良也”。

《太平御览》卷78引《逸周书》: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

”《史记·五帝本纪》里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的记载。

《搜神记》里还记载了一段古老的民间传说:

“宁封子,黄帝时人也。

世传为黄帝陶正。

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

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

”这些记载和传说保留着远古时期陶器发明和制作的历史影子。

一、陶器的发明时间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陶器的发明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究竟在什么时候发明了陶器?

这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大问题。

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陶器,但是可以肯定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前至四千年前)确实具备了制陶的各种条件,并且有大量的实物出土。

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人们能够比较有把握地控制和扩大食物的来源,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的生活状况。

这有利于人们定居生活,而定居的人们对煮熟和储存食物的用具则有强烈的要求。

定居有利于生产得到发展,就有可能分出人力来专门从事陶器的制作,促进制陶业的兴起。

远古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特别是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对泥土的粘性、可塑性有了认识,了解到泥土加水调和后可以捏塑成各种器皿;同时人类对火经过长期使用,认识到火能改变某些物质的性能,并且掌握了控制、应用火的经验。

这一切都为陶器的制作准备了先决条件。

虽然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已有大量出土,但是考古工作者仍然怀着极大的兴趣探求中国最早的陶器。

对此,人们于70年代以来,开始发现了一些线索。

例如1974年在江苏溧水县神仙洞洞穴遗址发现了一块长2.5、宽1.8、厚0.5cm的陶片和一颗更小的陶粒。

它们在制陶工艺上表现得十分原始。

在放大镜下观察,该陶片是用普通粘土制作的,粘土中掺有细砂,素面,一面可以看到制作过程中用手指抹平表面时留下的纹路。

陶片颜色一面为黑褐色,有黑色炭粒分布其间;中间夹层基本是紫红色,另一面为黄褐色,间或杂有深灰、浅灰色。

坯体中有许多气孔和细小的断裂痕迹,有一定的硬度和抗压强度。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都是这样的小块残片。

这块陶片的弧度极小,所以估计该器物比较大。

这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陶片,据化验分析当距今11200±1000年,说明中国陶器的发明至少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二、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在生活中广泛地使用了陶器。

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如中原地区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华南地区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等,所出土的陶器都还比较原始,陶质比较疏松,烧成温度也较低。

不过这时已经出现了横穴窑。

这种陶窑同后来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仰韶文化的陶窑很相似了。

所以说,这时的陶器还都不是最早的陶器,因为陶器从露天架火烧制到采用陶窑烧制,一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在这些陶器之前,一定还会有更早、更原始的陶器。

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生产在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时期发展到顶峰,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工艺水平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铝的无机盐类,它们无毒、无味,是制作生活用具的良好原料。

当时人们都是就地取材,在黄河流域主要采用适宜的天然土,如红土、黑土、河谷中的沉积泥土等。

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多种陶系,如分为灰陶、红陶、彩陶、彩绘陶、黑陶以及印纹硬陶等等。

陶器本身有一定的颜色,是由于原料中含有呈色金属元素的关系,也是由于人们掌握了在烧成后期控制各种火焰的技术所取得的结果。

如果烧窑后期烧还原焰(指燃烧时令其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使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或低价氧化物),原料中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成FeO,还原比值很高,陶器就成灰或灰黑色,是为灰陶。

如果是烧氧化焰(指燃烧时供氧充足,可完全燃烧,温度高,具有氧化作用),陶土中的铁大部分转化为三价铁,成Fe2O3,还原比值低,陶器就成为红色,是为红陶。

如果以金属铁、锰等矿物质与泥土配成彩料,在红陶和灰陶上施以彩绘,经800—900℃高温烧成,其彩绘永不褪落,就成为彩陶。

如果是在烧成的陶器上画彩,彩绘颜色附着在陶器表面,一旦受潮或经水浸泡,颜色会变淡或褪落,这就是彩绘陶。

彩陶同彩绘陶的区别就在于颜料是否经火烧和褪色与否。

黑陶就是黑色的陶器,其胎体上有大量的炭微粒。

黑陶是在烧窑后期用燃烧不充分的黑烟薰炙,再经打磨光亮制成的。

有的黑陶胎壁薄如蛋壳,应用快轮制作,工艺水平很高。

在江南广大地区发现有一种陶器,上面用陶拍子打印出各种图案,称为印纹陶。

如果其中掺入细砂等强煅料,经1000℃左右的高温焙烧,陶质更为坚硬,称为印纹硬陶。

这种硬陶一直到商周秦汉时期,在南方仍有生产。

新石器时代制陶成形可有手制和轮制两种方法。

手制法包括捏塑法、模制法、泥条盘筑法(将一根长泥条连续向上盘筑,再把里外抹平制成器形)等。

轮制法的技术更为先进,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

这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利用陶轮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的一种方法。

随着制陶工艺的不断进步,陶器成形以后,还要在陶坯上进行修饰加工。

例如用砾石或骨器在陶坯表面压磨,烧好后的陶器可呈现光亮;有的是在陶坯表面涂一层调好的泥浆,烧好后器表就附着一层陶衣。

由于调泥浆的配料不同,陶衣可有红、棕、白等颜色。

此外还可以在器表上施以彩绘,刻划或拍印出各种花纹图案,甚至镂雕出方、圆、三角等孔形图案来作为装饰。

三、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艺术成就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随着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其种类越来越多。

就出土的器形看,有碗、钵、勺、杯、小盒、瓶、罐、盆、瓮等类。

据其形状判断,它们大都属于饮食用具,也有一部分是生产工具,如陶纺轮、网坠等。

这些陶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造型适宜实用。

通常采用圆形、对称、规整的结构,而不用多角、多边或不规整的形状。

有足的器物也多是三足,很少有四足的,四足以上的更未出现过。

采取这些结构,便于制作,而且比例协调,容易取得力量均衡,也符合美学原理,可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实用工艺中的成型规律。

这些规律在几千年后仍然被人们运用。

生活是制陶工艺的艺术源泉。

人们往往把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各种植物、动物及自然界的其它形象作为模仿对象。

很多器物模仿植物,如瓜果、葫芦、竹节、叶子、花朵等,模仿动物的有猪、狗,还有鹗、长嘴鸟、水鸟等,模仿虫类有田螺、蜗牛等,还有的模仿人类最早的水上行走工具独木舟,甚至还有模仿人穿的靴子等。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不少的艺术手段来美化陶器,例如拍印、刻划、绘画、捏塑等。

其绘画是用类似毛笔一类的工具,沾上用金属矿物原料配成的画图原料,在胎体上画出图案、植物、动物或人物形象的画面,内容丰富又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就图案来说,已经初步掌握了图案构成的美的法则,创造了迄今仍然能在生产中使用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图案形式原理,如构图最主要的均衡、整齐、对称、连续、反复等法则,完全符合装饰图案的基本要求,没有轻重悬殊、画面失调、杂乱无章的现象,收到了极好的美学效果。

图案服从器形。

人们为了美化陶器,注意把装饰美和实用美统一起来。

因此往往把图安排在器物的肩、腹最突出的部位,使得目光容易接触到,最便于人们在使用中欣赏,又能增强器物端庄、饱满、挺拔的质感。

这些图案以艺术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形体、运动产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规律性,灵活而又美观。

陶器上有许多植物图画的画面,它反映了当时的采集、农耕经济水平。

有的画出了阳光照耀下禾苗的生长状况,还有很简练的卷枝、花瓣、籽实。

植物纹样画得很活泼,婀娜多姿,既写实又富于装饰性,这说明劳动实践是艺术营养的源泉,表现了我们的祖先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精神。

陶器上的动物形象,有的画在器物上,有的却是塑出来粘贴在器壁上的,还有的作为器物的组成部分出现。

动物形象写实性很强。

人们在长期的捕鱼、狩猎、饲养以及生活实践中接触到了动物,掌握了它们的形态和习性的突出特点,便将其形态和神态简练地制作出来了。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黑陶钵上刻划的猪,是由野猪培驯为家猪过程中的形象,形态结构尚残留野猪的特点,但肥胖的体态、温驯的性格又酷似家猪。

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出土陶片上的壁虎,不但准确塑出了壁虎的形象,而且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其精神状态。

壁虎爬伏在罐的口沿和肩腹之间,有明确的方向感,前肢卷曲,缩颈抬头,背微弓起,两眼紧盯前方,似乎发现了前面的猎物,准备一跃而起,猛扑上去,但其前爪已经接触罐口,似乎又感到会坠入深渊那样的警觉。

简练的几根线条,在静与动的一瞬间把壁虎的精神状态刻划得淋漓尽致。

从大量的动物形象能看出当时已经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例如蛙的形象,有的就将蛙的四条腿夸张到主要部位,其他如鸟纹也有由夸张到变形,乃至图案化的程度。

当时的人物形象,有人的头像,有将器盖塑成人头形,也有在陶器的一面塑出人头形,但最多的是在器物壁上用黑彩画出人物形象。

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一件舞蹈纹彩陶盆。

内壁最大腹径处绘四道平行弦纹,上端紧接口沿处绘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人物舞蹈画面三组,每组两边是五至八道并排的弧线。

在相反两组弧线纹之间,各有一条斜行的柳叶形宽带纹。

人物舞蹈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随着舞蹈的节拍,发辫顺势摆向一侧。

外侧之人不拉手的一臂画为两道,表明跳跃动作较大,接触地面的两竖道是人的两条腿,成一定角度垫起全身,有运用脚尖起舞的意味。

表明跳的是踏着欢快舞步的舞蹈,显示出舞蹈的旋律。

每个人在臀部下端有一略为上翘的尾巴状装饰,这是原始社会里人们通常喜爱的打扮。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这可能就是装饰着兽尾的人们,在劳动之余,围着水塘,在树荫下面,手拉手翩翩起舞情景的生动写照。

陶盆上的人物群舞画面,用流畅的实线条来表现,人物突出,形象写实。

陶盆是澄黄色,装水使用时,水映陶色更加美化和丰富了舞蹈的形象。

这样的装饰反映了原始社会精神生活的内容多么丰富,多么深刻,也说明了陶器的装饰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图1)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制陶成就和瓷器的发明

中国奴隶社会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包括夏商周三个王朝。

在这千余年间,制陶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但品种继续增加,在工艺上也有许多创新。

这一时期,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还发明了原始的青瓷,这是一项划时代的成果。

一、夏代的陶器

古代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曾有夏王朝存在。

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本世纪5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夏墟”的大量发掘和考察,证实了夏文化的存在。

其中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可作为夏文化的典型代表。

人们从这些夏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很多陶器。

这些陶器种类有灰陶、灰褐陶、黑陶和少量的白陶、红陶。

经分析证明,这时制陶所选用的原料与新石器时代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取普通陶土作原料,少数用北方坩子土作原料烧成白陶。

制陶的原料一般加工不细,只有少数的磨光黑陶加工精细。

陶器的成形方法也以轮制法、泥条盘筑法为多。

烧成的温度在800℃左右。

作为生活用具,这些陶器的质量还是很好的。

从陶器的用途看,这时期有一组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陶器组合。

它们是作为炊器的鼎、折沿深腹罐、侈口圆腹罐,作为食器和容器的是深腹盆、三足盘、平底盘、豆、小口高领罐、瓮、缸等,酒器有觚、爵、缸等。

对于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中常见的斝、双腹盆、带把鬲、带耳杯等,这时期基本不见了。

这些陶器的装饰花纹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圆圈纹、云雷纹、花瓣纹、弦纹、叶脉纹、铆钉状泥饼等。

通过对夏文化遗址的发掘、考察,人们看到这时期的陶窑都是单个地存在,没有成群的窑址发现,而且陶窑建造得也不大。

这一切表明,当时还没有制陶手工业的专业作坊,制陶还仅作为家庭副业分散于各个家庭内。

二、商周时代的陶器和制陶工艺

商、周是继夏朝之后的两个奴隶制发达的王朝。

这时期的青铜冶炼、纺织、制陶等手工业都很发达。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的早商遗址中已经发现了青铜器、骨器和烧陶的作坊遗迹。

在河南郑州二里岗、河北邯郸等地的商代遗址中也发掘出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

例如在一处遗址的1250平方米范围内,就发现有密集排列的14座陶窑和十多座房基。

这些陶窑平面为圆形,直径约1.2米。

同时发现的还有未经焙烧的陶坯、烧坏的废品、陶拍和印有回纹、斜方格纹,夔纹的陶印模等工具。

这些制陶作坊的存在,说明商代的手工业比夏代已有很大进步,不仅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而且各种手工业作坊又有分工。

商周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出现,都为陶器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商周时代的陶器,无论是泥质陶器还是夹砂陶器,也无论是白陶还是印纹硬陶,所用原料都经过选择加工。

工匠们根据陶器的不同种类而配制胎泥,所制的陶器庄重古朴,即使一般制作不太精细的、作炊器用的夹砂陶,掺的细砂也相当匀实,经高温焙烧,不但不变形,外观效果也很精美。

商周陶器的造型特征,最突出的是在结构上运用弧线灵活自如,富于弹性美,所以器物多用圜底、圈足或袋状足。

这时期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种类比夏代有所增多,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和使用的方便。

这时期盛行的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泥质褐陶(包括红陶)、夹砂褐陶、磨光黑陶等品种,仍然属于实用工艺品。

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一种为死人殉葬用的陶制明器。

当时这种陶制明器尚未受到人们重视,所以粗制滥造,质量低劣。

然而这种明器确为陶器的多种用途开辟了新途径。

商代以后,随着人们对殉葬品的重视,专门作为明器的陶制品越做越精美,成为中国陶器艺术中很有发展潜力的一种。

商代陶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就是陶质酒器的制作越来越多,这与商代统治阶级生活日益腐化、大小官僚无不沉湎于宴饮的风气有关。

这种风气波及到一般平民,便出现了“庶群自酒,腥闻在上”(《尚书·酒诰》)的社会现象。

商代青铜器中酒器多,那是供上层统治阶级使用的,而众多的陶质酒器则是统治阶级和平民都可以使用的。

商代陶制酒器以盉、觚、爵、斝、尊、壶等居多,西周以后则盉、觚、爵等酒器明显减少。

商周时代陶器上的装饰纹样,经粗略统计,有绳纹、蓝纹、方格纹、圆圈纹、双钩纹、云雷纹、四瓣纹、轮焰纹、曲折纹、方圈四瓣纹、回纹、涡纹、附加堆纹、夔龙纹、饕餮纹等。

商周的陶器庄重而华丽,工匠们非常善于将器物体积感最强的部分放在最显著的地位,以此为重心,同其他部分共同形成统一的雄浑的整体,即使是一些素面,只有简单几条弦纹的器物,其浑然一体的厚重浑朴的特点也非常明显。

很多陶器上,特别是白陶上,安排了许多几何图案,它们重复使用,有的布满全器,有的只在一定部位划出一个装饰带,有的安排神异的夔龙纹或饕餮纹,或几种纹样同时使用,其成功之点是能够使装饰与器形统一起来,很协调地产生一种艺术效果。

与原始社会的陶器相比,商代工匠们更善于选择装饰部位,也更善于在不同的装饰部位进行不同的修饰。

一件器物可以划分出主要装饰面和次要装饰带。

主要装饰面都在器物凸的腹部,加上大面积的图案,如夔龙纹、饕餮纹等,显得十分醒目。

有的器物则完全相反,只有肩部作出窄细的装饰带,而肩腹部分整个是光洁面。

无论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都要求肩腹最突出部分的面积完整统一,绝对没有任何琐碎和不均衡的造型和装饰。

工匠们在造型时就考虑到装饰的安排了。

陶器上的各种图案,包括几何形线条、自然现象或动物形象,都随不同器物、不同部位的需要以及装饰内容的变化,组织得有一定的条理。

复杂纷纭的自然现象被加以提炼、简化,哪怕是神秘化的内容也组织成条理分明的画面,表现出与造型和谐而又整齐的装饰美。

陶塑艺术在商周时代也取得很大成就。

属于艺术品的陶器有龟、鱼、羊头、虎、猪、蛤蟆、鸟类,陶人坐像等。

它们既稚拙又生动,例如陶羊头,双角向前弯曲,头上扬,两眼微闭,眼、鼻、口等器官都塑得相当准确。

陶蛤蟆不仅姿态生动、而且背上还印刻有密集的小圆圈,表现蛤蟆的突出特征。

陶虎作伏卧状,张嘴露齿,双眼圆瞪,刻划出虎的健壮与凶暴。

这些陶塑艺术品取材于现实事物,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周代的陶塑制作技术继承了商代的传统并继续有所提高。

在河南的一些殷墟遗址还出土了陶质水管。

这些陶水管一般长40余厘米,直径21.3厘米,管口平齐,表面饰有绳纹和弦纹。

在一处遗址还发现了一段三通水管。

这些陶水管是夯土建筑基址的排水设施。

它们的出现说明,商代的陶制品中已有建筑构件,制陶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建筑业。

作为建筑用陶,到了周代进一步得到发展。

周代的排水陶管已经长达1米。

西周的建筑物上已开始用瓦。

西周的瓦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

板瓦较大,约50厘米,表面有绳纹,上面还有瓦钉或瓦环。

筒瓦较板瓦稍短,表面有绳纹或云雷纹。

(图2)

三、原始青瓷的出现

瓷器是在制陶技术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

由于原料和工艺的关系,使得瓷器既能表现出高雅的气质,又具备实用的价值。

瓷器有利于工匠在生产中发挥自己的高度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

图2商周建筑构件

(采自《中国陶瓷史》)

1.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陶水管

2.河南郑州铭功路商代中期陶水管

3.陕西扶风岐山西周陶瓦

4.陕西长安沣东西周瓦

5.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陶三通管

6.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陶水管

7.陕西扶风西周陶水管

中国的瓷器究竟发明于何时?

这有一个认识过程。

过去人们根据晋代文献中开始出现“瓷”字,认为中国的瓷器发明于公元三世纪的西晋。

但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商代遗址的多处发掘和充分的科学测试数据断定,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制成了瓷器。

考古工作者首先在郑州二里岗商代中期的地层里,发现了一种胎质坚硬,施有青釉的器物。

以后又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苏南的商代中、晚期遗址和墓葬中继续有发现。

这类器物在西周、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发现得更多、更普遍了。

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自成一个体系,与后来公认的瓷器一脉相承。

上述情况令人信服地看到,中国瓷器的发明比“瓷”字的出现要早得多。

根据科学测试,商、周时期的青釉器物完全具备了构成瓷器的基本要求。

第一,已经采用高岭土作胎。

第二,在表面施有一层玻璃质的釉。

釉的主要成份是瓷土加上石灰石、草木灰,调成悬浮液状涂在瓷坯表面,它在入窑烧焙时熔化,形成玻璃状物质。

第三,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230℃左右。

迄今为止,陶器的烧成温度只需要800—900℃,极少数达到1000℃,而瓷器烧成温度须在1230℃左右。

第四,陶器有吸水性,瓷器没有吸水性或吸水性极微。

商代的原始青瓷吸水性已经仅为1%,或更低。

由于胎体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和唐宋时各名窑瓷器一样,都在70%以上,三氧化二铝(Al2O3)在17%以上,经过1200℃左右的高温焙烧,烧结良好,使吸水性很弱,达到了瓷器的标准。

第五,在物理性能方面,如比重、硬度、莫来石(也叫“富铝红柱石”)结晶的发育程度等都和以后瓷器一样。

敲击起来也有清脆的金属声。

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瓷器在商代已经被发明。

不过商周时代的这种瓷器选料并不精,工艺也比较简陋,如釉层薄厚不匀,且易剥落,与后世瓷器相比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

对于这种尚不成熟的瓷器,由于它的釉色多呈青绿、青黄或黄褐色,所以人们称它为原始青瓷。

现今发掘出的原始青瓷的器形有尊、罍、钵、罐、瓮、豆、簋等。

其中豆的数量较多,器形为浅盘矮圈足,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最为流行的器物。

在江西清江吴城还发现了原始青瓷制作的工具,如马鞍形背的双孔刀和纺轮等,这是其它地区所不曾见到的。

第三节战国秦汉的陶瓷从战国开始,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经过秦朝的巩固和发展到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手工业技术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汉朝的陶瓷工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以民用粗陶来说,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后世的粗陶制作在规模和质量上很少有超过汉朝的。

这时期,建筑用陶,所谓秦砖汉瓦,千百年来为人称颂;低温釉陶的发明为陶器的美化开拓了广泛的道路;画像砖大量烧制,其图象生动而具体地记录了汉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成为研究汉代历史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青瓷烧制的成就为中国陶瓷史揭开了新的一章。

一、战国秦汉的制陶成就在战国和秦朝,各地制陶手工业有明显的地方特点。

官府办的作坊,为了适应各国兴建都城和宫殿的需要而大量烧砖烧瓦,建筑用陶的生产发展相当快。

各地兴起的私营作坊仍然以生产生活用具为主。

战国陶器主要是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还有磨光黑陶和彩绘陶。

生活用陶的设计和各部分的安排,也是着眼于实用,例如炊器的釜,底部作成半球形的圜底,拍印绳纹和麻布纹,便于放置,也便于煮食物时受热均匀。

釜的口沿作成外折或卷沿,为了提拿方便。

秦国的釜,腹体扁圆,腹上的颈作得厚实而短粗,这样设计可以增强口部的承受力。

与釜配套的炊器是甑,甑是一种复合炊器,它放置于釜上,上面要加一个盆,因此甑底作得尖瘦,在各种口径的釜上均可放置,作饭人家用起来既灵活又方便。

为了使扣在甑上作盖用的盆放置牢固稳当,甑的口唇表面作得又宽又平。

作为储盛器或容器的瓮、罐一类器物,腹体特别大,而口却很小,使用起来便于加盖和封闭。

饮食用具也是以实用的原则来设计的。

在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中的贵族崇尚用青铜礼器作陪葬品,战国以来发生了变化。

由于青铜名贵难得,人们逐渐用陶来仿青铜制作器形。

很多贵族墓葬出土了仿青铜器造型的各种鼎、壶、敦、簠,豆、簋等。

陶器的装饰主要是彩绘和粉绘。

在烧成的陶器上用朱红、土黄、白垩土和黑色颜料来绘画,有红黄二色,或红黄白三色或多种颜色。

江淮楚国地区多用白色作地。

所绘花纹有神化了的动物形象,如龙凤、蟠螭,还有柿蒂、几何纹等。

这些画饰讲究对称,优美动人。

此外在北京、河北等地陶器上还运用流畅的线刻艺术作出鱼、龟、猛兽和人物狩猎图案,装饰性很强。

战国到秦,陶器生产中大量制作各种雕塑品,有鱼、飞鸟、鸭、鸡、马、虎、舞蹈人物等作品,有的与日用器物结合在一起,有的是单独小品,有的成组出现。

1956年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出土一组乐队与舞人的群塑,是战国时期人物雕塑的代表之作。

乐队是8个人物,梳着各式发型,席地而坐,以不同的姿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