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015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docx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浅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摘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大学生绝对数量居于世界之首。

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为中国政府及各界人士所关注。

尤其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扩大,经济衰退导致就业岗位缩减,大学生就业压力也空前巨大。

本文拟从个别劳动转化成社会劳动以得到价值实现的角度探讨如何正确树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本文由三章构成。

第一章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论述以及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意义及必要性,为下文中分析大学生价值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章介绍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三章中笔者试图从私人劳动转化成社会劳动以得到价值实现的角度为大学生就业提出一些建议,以便大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就业价值观

第一章:

《资本论》中的相关论述和大学生的学习劳动

卡尔·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描述了商品,商品的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实现等等。

本文正是基于《资本论》中对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阐述以及对商品价值实现的精辟论断,试图从价值实现的维度,分析大学生价值的实现和正确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树立。

第一节,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

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

由马克思的论述可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质。

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等等都是生产者私人的事情,生产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做出选择。

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社会劳动,是为他人的劳动。

此种劳动必须发生在交换已经十分广泛和十分重要的时候,其标志是社会分工有所发展,社会分工体系已经建立。

大学生的学习劳动同样可被看作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

其劳动投入是教育经费,教育资源和大学生的时间资源,智力资源。

劳动产出的商品是具备更高素质和效率的劳动力。

因此,大学生的学习劳动同样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性质。

私人劳动是指,大学生有权利根据自身的意愿和需求选择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专业和学习的时间长短。

关于社会劳动的性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大学生学习的附加效应。

例如,对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对安定团结所做出的贡献等。

从此角度出发,大学生的劳动是为全社会的劳动,是应该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

国家对大学生的种种补贴政策和鼓励措施正是对这种社会劳动的承认。

第二节,价值的实现

尽管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具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质,至于它的社会劳动能否实现,即价值能否实现,主要看私人劳动是否是自然形成的整个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事实上,《资本论》第一卷中并没有详尽地分析私人劳动如何实现它的社会性,那是因为马克思抽象掉了供求因素,假定生产出来的商品都能够实现其价值。

通常所说的劳动是不是社会劳动,是否属于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应该看其私人劳动是否已转化为社会劳动,个别价值是否已转化为社会价值。

通俗地说,商品能否卖得掉。

如果能够卖掉,则认为该劳动是符合社会分工体系的,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是社会劳动。

如果卖不掉或者只能以贱价卖掉,那么该劳动就被认为不是社会劳动,或者是社会总劳动中打了折扣的一部分。

大学生的价值能否得到实现,关键在于其私人劳动能否全部或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存在矛盾。

其表现在:

“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私人劳动,生产纯属于生产者自己的私事,商品生产者可以自己决定生产什么、自行支配生产过程及其成果;但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社会劳动,作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却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这一矛盾只能通过商品的交换来解决”。

因此,大学生价值要得到实现就必须将自己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其途径是交换。

究竟如何才能最大化的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交换自己的私人劳动,就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该问题将在第三章中得到更详尽的阐述。

第二章: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工资水平

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居世界之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也便理所当然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这个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

极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近年来一直是中央政府所关注的问题。

第一节,近年大学生的就业数量整体状况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上升较快,就业的总体形势持续看紧。

见表1:

年份

毕业生人数

(万人)

就业人数

(万人)

未就业人数(万人)

就业率

(百分比)

截止日期

数据来源

2001

114

102.6

11.4

90%

12月31日

经济参考报

《2003年:

100万大学生待业》

2002

145

116

29

80%

12月31日

新华社:

《国高校2002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0%》

2003

212.2

148.5

63.7

70%

9月1日

中国青年报:

《2003年至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

2004

280

204.4

75.6

73%

9月1日

2005

338

245.4

92.6

72.6%

9月1日

2006

413

289左右

124左右

70%左右

6月31日

国务院召开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

2007

495

 351左右

 144左右

 70%左右

 9月1日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介绍

2008

559左右

表1:

2001年—2007年全国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表

从表1我们不难看出,2001年以来,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数量和每年的未就业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尤其是2003年以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没有超过74%。

200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水平一直保持在70%左右。

从这个数字上来看,每年有几十万毕业生不能在当年找到合适的岗位。

从总体上看,就业压力比较大。

07年以来,世界经济整体下滑,中国经济受到极大冲击,就业岗位缩减,社会待业人数增加。

但中国高校大学生人数的扩展,毕业人数的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如是说。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从1999年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绝对人数逐年上升,大学生的个别劳动在转化为社会价值时困难重重。

同时,从07年开始,国际经济下滑,中国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

从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依然转化为金融海啸,甚至是经济危机。

在这种大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纷纷减薪裁员,市场需求不足,人才需求也相应减少。

第二节,近年来社会就业需求状况与大学生的薪金水平

与此同时,供需反差较大,社会需求相对不足,自1999年以来,招生规模的无限扩张与社会有效需求数量严重脱节。

据全国各地人才市场统计,2001年全国人才需求约387万人,2002年全国人才需求约605万人,2003年全国人才需求约862万人,2004年全国人才需求约990万人,2005年全国人才需求约1180万人。

因此,形成“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格局,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格局基本形成。

另外,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人口出生的第二个高峰期,社会劳动人口增速过快,社会就业供需反差更大。

12月23日,在由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国首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保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表示:

2009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届时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人。

这2400万各有来头,其中一增一失是就业两大难题来源。

一增指的是,1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一失即800万下岗失业人员,这两大群体构成了2009年就业工作的主要部分。

此外还有其他人员300多万人需要等待就业安置。

这还没有充分考虑一个情况:

如若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降低,用人需求明显减少,供求缺口将进一步加大。

下面是1990-2006年中国就业情况的统计,见表2。

表2:

1990-2006中国就业情况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08年发布的《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07年毕业生就业率70%,毕业生平均月起薪人民币1798元,一半的毕业生起薪不足1500元,毕业生就业率本科不如专科。

据《人民日报》报道,有一半的大学毕业生月起薪在1500元以上。

50%的毕业生月起薪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80%的毕业生月起薪在800至3000元之间;90%的毕业生月起薪在700至4500元之间。

2007年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起薪为1798元,比2005年增加210元。

从以上数据可知,相对当前高额的教育投入,大学生的薪金收入相对较少,基本与大学的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

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一方面,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劳动力价值受到供过于求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马克思所说“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大学生劳动力价值最终还是由大学生的社会劳动决定的。

供求的影响是短暂的,不是决定性的。

第三节,国家关于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

一、政策上给予保障。

自1999年始至2007年止,国务院各部委下发文件共计45件之多,涉及毕业生就业、工作、户口、人事档案等方方面面,还对志愿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在服务完一定年限后给予优惠,如公务员考试、考研加分等。

四川省规定,凡是参加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期满并且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可以按照选调生程序,直接录用为公务员。

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镇参加服务且服务期满、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经审批同意,可以不用参加公开招考,按直接考核招聘方式进入乡镇事业单位编制内。

另外,国家对自主创业人员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在企业注册登记方面:

简化程序。

减免费用;在金融贷款方面:

优先贷款支持、适当发放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

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合理确定授信贷款额度,在一定期限内周转使用;对创业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利率扶持,视贷款风险度不同,在法定贷款利率基础上可适当下浮或少上浮。

税收缴纳方面,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税务登记证工本费。

在招聘员工方面也给予了优惠。

二、千方百计新增就业岗位。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专项计划。

今年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将从应届毕业生中新招募7000名左右;四川省招聘大约1200名的大学毕业生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其他各省市也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深化高校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北京林业大学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把招聘会搬进校园,组织毕业生参加模拟招聘会,让毕业生亲历面试现场,经历了一次生动的面试培训。

另外,2006年11月,人事部发出《关于实施“千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

要求从2006年开始,实施“千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建立1000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全面实施。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在就业见习基地进行为期六个月至一年的见习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四、培育就业市场,加强对各类招聘活动的监管,规范招聘收费行为,严厉打击虚假招聘。

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应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举办就业招聘会要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免收门票。

 

第三章:

从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第一节,当前所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通过前两章的介绍和分析可知,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状况的矛盾。

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的技能水平,这些优势往往让大学生在即将毕业之际信心十足,雄心勃勃,踌躇满志。

于是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就会过于挑剔,眼高手低。

而现实情况是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再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市场上的就业需求远远小于劳动力的供给。

就业岗位需求与大学生专业的矛盾。

很多大学生都在抱怨这样一个事实:

所学似乎无所用。

也就是说,大学的专业知识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无用武之地。

大学生的学习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为社会所承认了。

就业的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

从相关资料来看,发达省区毕业生就业率要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比如北京地区、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平均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原因是:

一方面,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当地就业措施和用人环境较好,有利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高于非重点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211工程院校,这些高校毕业生一方面他们得益于高校良好的培养和品牌优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们自身的素质。

世界经济萧条的冲击与大学生毕业数量增加的矛盾。

众所周知,始于07年初的世界经济萧条和危机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即出口、投资和内需,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东部沿海一带的以出口加工业为主营业务的大批工厂纷纷倒闭。

各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裁员。

就业需求也随之骤减。

但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加,毕业生绝对人数却逐年增长。

第二节,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面对上面所提及的矛盾与问题,大学生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立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应付。

笔者将从马克思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专业,认真投入劳动。

只有当私人劳动为社会所认可时,私人劳动才能被实现。

因此,大学生一定不能盲目的学习,而应该了解社会的动态和经济的格局,选择易于为社会分工体系接受的专业方向。

同时,无论选择什么专业,大学生还是应该立足根本,投入更多的劳动时间,提高自身的价值量

其次,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同时了解甚至是精通两个及以上学科的人才。

在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的年代,几乎所有的学科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是交织在一起的。

从劳动价值理论的角度讲,就是投入更多的劳动,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劳动力的价值量也随之增加。

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个学科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一种知识在加上另一种知识,而会产生跨学科的复合效应。

第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66.7%的毕业生都认为,‘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比较合适。

这说明,毕业生们已经能够较为成熟的看待就业与择业之间的关系,明白先找到一份工作比较重要。

有了正确的择业观念,8成大学毕业们在毕业之前就开始了就业准备,但部分学生准备充分度还不足。

”先就业,在工作过程提升自身的价值,以便更好的寻找将个人价值转化社会价值的工作。

第四,拓宽视野,寻找更广阔的转化私人劳动的空间。

职业专家指出,毕业生择业时首要考虑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等要素,要以职业为导向,有些适合自己的、成长性良好的单位并不一定都在北京等大城市。

在大城市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可选择到中小城市、内地城市工作,以减轻就业压力。

最后,选择自己创业。

据搜狐网CEO张朝阳先生介绍,在中国大学生中有创业想法的仅占0.4%,而这个数据在美国却为20%-30%。

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理念不够明显。

总之,无论经济形势多么恶化,大学生数量如何之多,只要树立了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拥有高质量、能为自己所任意支配的私人劳动,大学生的私人劳动总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大学生的价值一定能充分实现,当代大学生也终究会成为社会的中坚----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