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052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ocx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如何更好地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直为当代教育者所重视。

与此同时,为促进我国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拥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已开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校本课程是新的课程模式,它有利于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尤其是课程系统的完善。

除此之外,校本课程开发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实施途径,把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和初中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性。

1初中校本课程及其开发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概念,1973年7月西方课程专家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最早提出关于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的内涵界定,以此为起点,校本课程就成为国际课程研究的议题之一。

此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俄罗斯、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率先进行,在亚洲,以日本和韩国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开启新课程概念的先河。

中国在这方面较晚,直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要(试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它明确指出要改变目前中小学课程过度注重国家课程的现状,允许校本课程在中小学的开发与实施,这才从政策上确立了对校本课程的重视。

1.1初中校本课程的界定

关于校本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在此采用一般性普遍性的定义。

所谓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整合学校已有资源自主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适合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新型课程。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校本课程的几大特点,一是学校本位性,校本课程首先体现在“校本”二字上,以学校为基础,彰显的是各学校的特色。

这要求学校倾全力去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最终受益的也是学校及该学校的学生。

二是多样性,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有益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的门类,学校根据教师水平、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开发出的多种多样的课程,本身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师的知识结构各有差异,学校所在地区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学校本身由于建校历史积淀下来的内涵等都可以作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当这些因素共同产生效应时就会衍生许多丰富多彩的课程。

三是可选择性,由于学校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因此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其可选择性不言而喻。

此时学生不必受制于国家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依据个人喜好选择可静可动可思可做的一些课程。

而初中校本课程是指在初级中学教育体系下以服务初级中学生全面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具体是指校本课程在初级中学生即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中开发和实践的课程。

初中校本课程通俗讲来就是初中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2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理论是指校本课程的理念,它主要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学校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的突破传统单一课程的教育思想。

而实践则要求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包括领导、教师、组织者、学生等人员的全力配合。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已有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理论、丰富理论的过程。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它包含校本课程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

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也重视计划性,细致地统筹规划才能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需要细致规划的活动。

很显然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开发,因此学校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主体性地位不言而喻。

实质上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传统课程之外服务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而进行的课程开发,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符合教育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同时它的主持者和践行者是学校本身,因此具有自主开发性。

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出各式各样的课程,但前提是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这种课程开发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到更多的东西,从而培养更完美的人才。

初中校本课程及其开发是当代中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全国各中小学在新时期响应国家课程改革政策的有力探索,相信在教育人士及社会力量的帮助下校本课程开发会有越来越大的进步。

2初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更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我塑造完善的人文内涵。

人文素质的形成需要学生累积传统的人文知识,孕育丰厚的人文底蕴,从而拓宽学生认识世界与自我的视野,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与此同时,注重人文思维的培养,将具体的课堂内容升华为学生的内在涵养,发挥学生在探索人文素质精神的主体作用,从而改变传统应试教育僵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个人的独立的创造力和价值观,实现完善学生心性的最高目标。

这种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崇高的品格,高雅的修养和不凡的气质。

最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开发形象思维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自身及自身心灵的关注,从而塑造出更具完美人格的人才。

2.1初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初中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初中文史哲艺等学科方面的教育。

这些学科区别于自然科学学科,是指语文,历史,音乐,思想品德等人文类学科的基本学科。

初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人文知识的拓展,人文知识从广义上讲是一切人文相关学科的知识,包罗万象,涵盖面广。

初中正处于义务教育的后半阶段,因此初中生人文知识的拓展应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艺术常识等基础开始。

加强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思想品德,中外历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是人文思维的培养,人文思维主要是指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即人的直觉、心性、灵感,顿悟等,重点在于人的体悟和直观感觉,培养人的文化人格,也就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中的“气质”或“气度”,开发人的领略趣味的能力。

最后是人文精神的体悟,人文精神即内化的人格、气质、修养,通过挖掘优秀人文成果中的人文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开启他们对人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关注的心智,人文精神体现出人性的本质,体悟人文精神就是提高自己的精神。

人文精神也包括中华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精神、忠烈正义、创新卓越等方面。

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就要从多方面入手,这样才能使目标落到实处。

初中人文素质教育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并且不脱离初中教育内容的范畴。

在拓展初中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初中生的人文思维模式,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精神三方面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事实上,人文教育是相通的,在教授学生人文学科知识时就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体悟能力,使他们形成优良的精神境界。

2.2初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常常以为在高等院校中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补充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尤为重要。

殊不知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应从小抓起,我们知道初中生处于童年到青年过渡的少年期,心智处在重要的发展阶段,保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对自我也开始有一定的认知。

可以说中学时代是一个人关键又有特色的时期,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上正处于智力迅速发展阶段,突出表现在思维方式上。

初中生的教育要注重想象发达的教育,因为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

此阶段的中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情绪和情感十分丰富,对人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保有一颗对任何事物的赤子之心。

二是自我意识的崛起,初中生已经开始思考自身,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对未来对社会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所以这个时期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以下从两方面论述初中人文素质教育对初中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2.2.1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人非生而知之,必须经由教育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发展。

初中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初中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突出的作用。

一直以来对中学生的教育注重应试教育,而且大力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在人文方面的形象思维的开发。

初中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人文思维,健全学生的品格,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

与自然科学教育培养出的科学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全面素质,而不至于单一或是走向偏执。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曾要求青年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敏捷的头脑、高尚的美德和热爱劳动的精神,这才是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人才。

初中人文素质教育从人文教育方面塑造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可以说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的人才依赖于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树立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更多的从人的角度或是人性的角度思考问题,重塑道德观念体系,也增加学生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知和哲理性思索。

这些方面不仅对他们现在有极大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未来也有深远积极地影响。

2.2.2陶冶情操,追求真善美

人是具有感受力的高级动物,朱光潜曾说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感受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迁,感受美妙的音乐,感受生活的乐趣。

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强他们对自然界事物的感受力,陶冶情操。

比如音乐的教育,音乐是最直接的需要心灵去感受的艺术,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地静心,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学享受。

再如文学的鉴赏,思想品德的学习,无不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再如绘画,在笔转间见证一个一个意象,把所见所闻或是所想入画,画就是自我心声的反映。

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知识是社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有高尚的情操是个人精神境界的追求。

初中生虽处在受教育的初级阶段,但正因为初中生的阶段性特质,才更应该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为未来全面人格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教育。

追求真善美是每个人价值追求的最高要求,也是人们努力要达到的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格的人。

初中人文素质教育就有益于塑造具有真善美人格的学生,教育他们求真,向善,尚美。

求真是一种态度,真实客观的事物才能更令人信服。

“事不目见耳闻”怎能去相信他人的说辞。

真切真诚的情感也往往更容易打动人,初中生正处于情感情绪丰富的阶段,追求真是现在也是未来的目标。

向善是一种品德的教育,人性的光辉是人具有恻隐之心。

这种道德观念在初中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必须不遗余力地教化。

尚美是一种品位,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艺术方面的重点,也是生活体验的追求。

欣赏艺术需要有审美能力,生活中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们学会追求真善美。

拥有更诗意的人生追求,使他们的生活更具精神层面的饱满。

3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新时期,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初中教育体系的一种补充。

这种补充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必要性是因为初中教育在走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急需改革,重要性是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培养有全面素质的学生。

可以看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教育,这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诉求是一致的。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对象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活动。

应有自主开发性,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初中生的特点,区域资源进行自主开发,不纳入国家考试范畴,完全以学生的兴趣和本校自身的条件为导向,因此受约束性较小,学校及学校老师可以自主开发,有一定的自由。

除此之外,也具有多样性,初中教学体系中本身设置的学科就很多,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文理兼有,丰富多彩。

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出更多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多种课程中选择自己所想学的。

更重要一点,初中校本课程都很灵活也极具趣味,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灵活,不局限于课本知识,教授更多课外的东西;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和课堂组织上的灵活,如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参与,教师不再是主轴,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教师是主持者,学生可自由讨论或团体协作,这种形式很活泼,也更具趣味性。

正因如此,才为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套可靠思路。

一直以来,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备受关注,教育者也倾注了许多心血,有不少有效的探索。

事实上,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初中实践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3.1“以学生为本”的开发理念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契合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学方面的延伸,校本课程开发从根本上是为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坚持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一观点主要是指以学生为考虑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

关于这一点有人认为:

“以学生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处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力,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中国教育界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细细想来和“以学生为本”的开发理念大体一致。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思想,同样,初中人文素质教育也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成为人文与科学素养兼备的全面人才。

其目标和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有共同的归宿点,那就是初中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两者秉承的原则和目标都是一样的,这为两者相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3.2校本课程开发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新的途径

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在学校进行的,其目的也是为了改善教育品质,因此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初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大联系是初中校本课程开发能为初中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实现途径,尤其是人文类校本课程的开发。

积极开发和实施人文类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以往的初中人文教育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课程的知识性的、机械式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存在局限性,最主要是没有真正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比之下,初中校本课程更灵活自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自我拓展。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基础上旨在培养学生兴趣,全方位素质的有益行为,教师全权负责。

初中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由教师来承担。

两者都有共同的负责人,教师会在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中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在实践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

最主要是初中校本课程本身具有的特性适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都十分有吸引力,而且能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以一种轻松但不是慵懒的方式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得到的效果会更佳。

再者,校本课程本身的属性使它能突破应试课程的局限,不是唯分数,唯知识的教育,而是迎合学生兴趣爱好,促进他们个性发展的教育。

在这过程中,校本课程应多开发人文类的校本课程,也就是人文学科相关的课程,增强学生的人文认识,为初中人文素质教育开辟新的道路。

4燕郊中学人文类校本课程的开发

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笔者以在燕郊中学参与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习经历,来分析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和效果。

燕郊中学是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的一所初级中学,在燕郊,其规模、师资力量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力有限,但学校在响应国家关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课程并行发展的课程政策号召下,已经开始进行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由于该校校本课程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太多本校的经验可借鉴,同时我国其他地方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也不成熟,因此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待提高。

其中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在燕郊中学校本课程中也占较大比重,得到学校的相当重视。

笔者在燕郊中学有半年的实习经历,并且亲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由于笔者实习的年级是七年级,因此对该校七年级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一定认识。

七年级的校本课程开发以九门已有科目为基础,开发出课题性强、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课程。

本文以燕郊中学七年级语文,历史和音乐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初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实例来提出更好的建议,以提高初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准。

4.1燕郊中学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燕郊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笔者在燕郊中学有过半年教学实践学习,尤其是全心参与该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对其具体操作有一定的认识。

首先,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十分重视,积极响应三河市教育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由于2012年9月开始的这个学期,燕郊中学是三河市校本课程开发的示范点,从一开始校长到年级主任都把这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然后,各年级有条不紊的组织和实施,以七年级为例,燕郊中学七年级共12个班,两个精英班各50人,三个住宿班各55人,七个普通班,总数是725人。

七年级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这些人为对象的,开发主体是各个学科组的教师,如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政治组,历史组,音乐组,地理组,生物组,体育组等,每个教学组自行确定该科校本课程开发的题目,实施方案等。

可以看出燕郊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是由教师自主负责的,并且是一个组开发一个校本课程。

然后就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实施时间是每周四的最后一节课,每个校本课程的开课时间是8至10课时,由各学科组教师轮流上课。

校本课程的安排是以班级为单位,一个班级开一种校本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去不同的班级上课,九个校本课程在九个班级实施,三个住宿班的学生自行去选择,而其他班的同学只能在自己班上上该班级已经安排好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有各教研组教师自主开发,依据科目的相关内容进行学科性设计,内容以国家课程为根基,但不同于课本知识。

上课形式则更灵活,语言更活泼,注重学生的参与,双方的交流和讨论,也就是说原则上突破传统课堂的形式,具有自由开放的特色。

从内容上来说,燕郊中学的人文类校本课程还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

以语文,历史和音乐校本课程为例,语文校本课程的题目是“玩转语文”,“玩”在《实用汉语词典》中的第一义项是指参加使自己精神愉快的活动。

“玩转语文”体现出一种对语文轻松自然的态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好的方式。

教授内容上有八节分别是:

形趣,音趣,义趣,嘴上的语文,身边的语文,可以玩的语文,可以唱的语文,可以画的语文。

讲授的东西比较多元,而且是一节课一个专题,学生在每节语文校本课程中有不同的收获,从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它很注重开发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极具吸引力。

历史校本课程的题目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它的课程目标是:

通过对汉族传统民族服饰的探究,多角度的深入了解中国汉服的历史,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课程内容包括:

汉服历史发展、汉服基础特点、汉服的风格与特色、中国各朝代的服饰特点(隋唐前)、中国各朝代的服饰特点(隋唐后)、中国服饰的分类、汉服的消失、汉服复兴的运动,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传授。

音乐校本课程的题目是“陶笛器乐的学习”,其目标是为使学校各种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主要是通过训练,使陶笛校本课程的全体成员都能熟练准确地演奏陶笛,体味陶笛器乐带来的音乐美感。

陶笛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由专业老师来指导,建立陶笛乐团,并在最后展示表演。

从燕郊中学人文类校本课程的具体操作和评价机制上来看,体现出比较严密的规划性和有一定的效果。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是以之前做好的方案为依据来实施的,而非毫无准备、随便应付。

如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形趣》一课,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的历史和汉字独特的表意涵义。

在教学过程中是用多媒体自制的课件,分导入情境、阅读探究、实践体验阅读材料等步骤,通过课件展示中国汉字的变幻和美感,并组织学生创作一幅有甲骨文的作品。

整个课堂都有精细的准备,在课堂后也留给学生一些作业或是练习。

在学生反馈中,有不少学生对校本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学校积极开发更多精彩纷呈的课程供他们选择,通过校本课程他们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得到了新的不同的体验。

比如在音乐校本课程的陶笛训练中,许多学生都感觉训练时很严格很辛苦,但当合奏表演时赢得一阵阵掌声,大家也十分高兴,觉得这是值得的。

这种体验也是校本课程给他们带来的一种精神财富。

在校本课程实施后,学校也做了一些评估,主要是参考学生的评价,学生对燕郊中学的人文类校本课程都比较喜欢,但觉得可选择的课程不多,课程时间短等问题有待改善。

4.2燕郊中学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诚然,燕郊中学的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一定的成就和作用,一方面它调动了教师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但事实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人文类校本课程内容开发上受制于国家课程,仍然脱离不了以知识为导向,分数为目标的传统教育窠臼。

如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基本上是课本内容的翻版,没有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诉求。

其次是教师开发课程的热情不够,资源有限,能力也有待提高。

教师没有积极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原因是校本课程流于形式,学校没有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并且对于教师,这本身就是额外的工作,另外就是教师本身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教师水平有限,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学习,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同时学校的组织和管理也不力,比如在校本课程安排上人文类校本课程量太少,形式单一,主要以教学为主;学校以一班一个校本课程,该班的学生丧失自主选择喜爱的校本课程的机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校本课程可以达到的效果;没有加强与兄弟学校合作,也没有得到校外力量的支持,如家长、专家、社会成功人士等的支持。

总之,燕郊中学的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并不纯熟,以下就其问题找出三点原因:

4.2.1缺乏系统化规划

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整体性的缺乏系统性规划致使燕郊中学的人文类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欠佳。

系统性规划要求学校对校本课程有足够的认识和考察分析,并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课题设计,班级设计,实施过程,学生反馈,机制等多方面有细致的规划。

燕郊中学的领导层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了解不深,缺乏认识和重视,使得在操作时摇摆不定,囫囵吞枣。

比如:

是把开发的校本课程让全部学生去自由选择喜欢的校本课程,还是考虑到学校实际让部分学生自由选择;在教师上,校本课程时是教师讲授为主,还是更多地引入教师与学生的讨论交流。

而在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则是有则可,内容不做过多考虑,不在乎是否更有利于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这种规划的缺陷还体现在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评估上,也体现在学校对人文类校本课程的管理无序。

除此之外,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也缺乏系统化规划,系统化规划包括内容上、形式上、具体操作上、学生考察上、总结上等多方面。

它是需要努力的,同时也是一个过程,而目前燕郊中学的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急需解决。

4.2.2思想观念不到位,缺乏文化支持

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都是在“灌输”中提高学生的知识量,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促成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关注。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以僵硬的逻辑思维思考各种问题,科学思维方式胜于人文思维方式。

燕郊中学的人文类校本课程也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对初中生还是以知识教育为主,没有着重在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环境下更好的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如语文、历史的校本课程都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教授,目的是扩大学生的学科知识量,为未来的中考做准备,含有一种“中考意识”在其中,也就是说以中考为目标。

教师的固有思想直接影响到初中人文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思想观念不到位。

除此之外,缺乏文化支持也是一个问题。

文化支持是开发人文类校本课程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举例来说,深圳的南头城小学确立开发了《寻根问祖探索古城》的校本课程,目的是以南头古城历史文化为主链,引导学生探索追寻深圳、南山和南头城文化。

这一校本课程是建立在深圳南头城的文化基础上而开发的,它以地域文化为支持,极具特色。

深圳另一中学则开发出讲座式校本课程《在经典的时空里》,从《论语》等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入手开讲座,很有趣味性。

燕郊中学相比他们的人文类校本课程,明显缺乏文化做支撑,这是燕郊中学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改进的地方。

4.2.3实践效果有限,参与者重视不够

从燕郊中学人文类校本课程的实际收效来看,许多同学反映校本课程课堂无异于传统课程的课堂,唯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