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105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

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

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

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家乡不能替代的。

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

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

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

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

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

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

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

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

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

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B.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氏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无言师

钟春香

宋医生又被请来为医科大学上解剖课。

其实,他是不愿意来的,因为在医院里做一个手术比上课来钱快,而且如果手术成功了,也更容易引起医院的关注。

但这次是医科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老同学邀请,不好意思拒绝。

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已经等在那里了。

学生们呼啦一声围上来,望着他胸前写有“某医院胸科手术专家”的吊牌,露出崇拜的神色。

他抬了抬头,眼角睥睨了一下这群学生娃,嘴边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迫不及待地说:

“我们开始吧。

据老同学讲,今天解剖台上的死者,生前曾在他所在的医院工作过,很崇拜他,立志让女儿成为像他那样的医生。

但医院那么多人,面孔如潮水一样涌来涌去,他又怎能记住每一张面孔呢?

他端详死者,像往常做手术一样,程式化地在胸膛处画出一条定位线,对学生们讲:

“这是心脏的位置,只要我下刀,就可以取出他的心脏。

但在取心脏之前,让我们估计一下死者的年龄和死亡的原因。

“老师,让我来说!

一名清秀的女生走上前来,“死者年龄49岁,确切地说,还有两个月零5天才到50岁生日,他身上无伤,面部也较干净,可以肯定是心脏病突发。

他看了女生一眼,笑着说:

“说得没错,但你对他年龄的估计也太武断了,你怎么知道他还有两个月零5天过50岁生日?

记住,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断!

女生没直接回答他,手颤抖着抚摸死者的脊椎,眉毛凄楚地拧着,面容忧戚地说:

“老师您看,他腰部和臀部的脊椎,向外微凸变形,由此可以推断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原因是他经常弯腰——他有可能是弯腰插稻,也有可能是弯腰打扫卫生……”

他说过不让她做这样的推断,但她还是一意孤行,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她的脸上居然还带了感情!

这是一位医者最不能有的!

他想批评她,但又要保持尊严,所以只冷冷一笑,双手抱在胸前,打量着女生。

他是从农村考到医科大然后分到医院工作的。

工作之后,他很少回老家。

假如自己不是来自贫穷愚昧的农民家庭,而是来自城市某个知识分子家庭,那自己取得头衔和成就将会更容易,也会轻松一些……

当然,这么多年,通过业务钻研和一些手段,有些头衔他也得到了,但付出的艰辛却是别人不能想象的……

女生旁若无人地说着解剖之外的死者的劳作。

学生们哄笑。

“够了!

”他一声大吼,制止了她。

女生哇的一声哭了。

时间突然凝固。

“老师,”过了一会儿,女生擦干眼泪抬起头,朝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想问的是,假如躺在解剖台上的是您父亲,您还能冷静到没有一点儿感情吗?

我母亲死于绝症,是我父亲靠种稻卖钱将我辛苦养大,他立志让我成为名医,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但我偏偏不喜欢医生这一行,而我又不想让他伤心,所以就违心地上了医科大……”

“他一直以为我喜欢医学,在我上大学后,他还兴冲冲地找了一份在医院打扫卫生的工作,开玩笑说等他死了,他会将遗体捐献给医科大,让我解剖……”

“但他不知道的是,早在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就开始自修设计,铁了心要转行!

“——没想到他死前真就立下医嘱捐献遗体,今天他就躺在这里,等我……我……”

女生泣不成声。

解剖室里空气瞬时凝结,一片寂静。

他真的被感动了,眼里噙满了泪水。

他走上前去,像父亲一样轻轻地抚摸着女生的头,无比愧疚地问道:

“那你现在还转行吗?

女生满脸泪水,不停地摇着头……

“我相信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

今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直接找我。

话音刚落,周围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介绍宋医生是接受副校长同学的邀请,并非心甘情愿给学生上解剖课,因为在医院做一个手术更容易获得金钱和医院的关注,这说明宋医生更看重名利。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望着他胸前的吊牌“露出崇拜的神色”,这就写出了学生对宋医生的态度。

C.宋医生告诫学生“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断”,而她“还是一意孤行”,并且脸上还带了感情,由此可知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孩。

D.小说中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对女儿有着无限的爱,他用捐献遗体供女儿解剖这一行为,促使女儿的学医态度有了转变。

5.小说为什么插叙介绍宋医生的农村出身?

请简要回答。

(5分)

6.小说通过女大学生以“局外人”身份,客观地、由浅入深地介绍死者情况的方式,逐渐呈现死者与她之间的父女关系。

请分析这种呈现方式有何表达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潇洒钱钟书

仲利民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者的镜头。

最有趣的一次,钱钟书与夏衍同住一病房,夏老过生日,他的孙女将蛋糕也送了一大块给钱钟书,这时的摄影记者从后面开始偷偷地拍摄,当记者大着胆子转到前面来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居然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

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当时的《文艺报》副主编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打了个电话被其婉拒,就让林来一次突然袭击。

当他们出其不意地来到钱钟书房门口时,钱先生幽默地说:

“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泰昌在《人民文学》杂志做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先生写点文章,想不到钱钟书先生突然起身摆着手大声说:

“写文章的事今天不谈。

”不过,事隔一年多,当吴身体有恙,钱钟书先生却特意去信,“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体不好,极念。

我年老多病,渐渐体贴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境界,对朋友健康不甚关心。

奉劝您注意劳逸结合,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

杨绛同候。

”这句“空话”里又包含钱钟书先生对友人多少关心的真情实感啊!

钱钟书先生淡泊名利、自甘寂寞,可是媒体却总是想请出这位不愿露面的人物,他们知道杨绛先生好说话,就想从杨绛先生这里打开缺口,在电话里对杨绛先生说:

“被录制的文化名人,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

”想不到钱先生幽默地从旁边插话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钱先生和太太的感情十分融洽,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

他们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携手。

即使在钱钟书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之后,夫妻感情依然如故。

情绪从未低沉、沮丧过。

文革中,造反派动手打他,他就还击。

有一次与造反派大打出手后,扬名千里,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

可见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界线分明,拿得起,放得下。

最有趣的要算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大学时的数学成绩了。

一直有传闻说他当时的数学成绩是0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

不过,我最近查阅了资料,发现钱钟书先生对此事有自己的说法:

数学成绩并非0分,而是稍高的15分。

就这样,也未及格,但是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反而增添了些名人轶事的趣味。

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述,有一次她指着菜园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问钱钟书:

“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

”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

“没有书。

”读到这句话,我忽然明白钱钟书先生为什么逃避记者的缘由了,钱先生一辈子并不在乎名利,他连窝棚住着都不在乎,只要有书就成了。

没有书,不让他研究学问才是最大的痛苦,生活上及别的方面都可以忍受。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吴泰昌做《人民文学》杂志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写文章遭到拒绝;但在吴泰昌身体有恙时,钱钟书却特意去信问候,这表现了钱钟书对友人真挚的感情。

B.面对只有一个窝棚可住的情形,钱钟书只关心没有书可读的艰难,表现了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读书做学问。

C.钱钟书以一句“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回应媒体录制可得可观报酬的说法,体现了他的幽默与淡泊。

D.文章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借吴泰昌打电话被婉拒,烘托出钱钟书坚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性格特点。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钟书先生和太太一同上班,一同下班,总是肩并肩,手拉手,经常给人“胶着”的亲密感,表现了钱先生珍视感情的一面。

B.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录取钱钟书,作者推测他的数学成绩不是0分,而是15分,但是这不妨碍钱钟书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名人。

C.文中写“连‘造反派’都‘敬重’他三分”,是从侧面突出了钱先生柔中有刚,做人是非分明,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

D.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的拒绝,一个“怕”字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对别人无情的态度。

E.文章首尾都写到有关钱钟书先生的趣事,通过这些趣事写出了钱钟书一辈子不在乎名利,生活及其他方面都可以忍受。

9.请阅读全文,概括出钱钟书先生的“潇洒”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光逢,字延吉。

曾祖植,岭南节度使。

祖存约,兴元府推官。

父隐,右仆射。

光逢与弟光裔,皆以文学德行知名。

(《旧唐书》: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

唐僖宗朝,登进士第。

逾月,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幸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知权诏赴行在,称疾解官。

驾在华州,拜御史中丞。

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

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

改礼部侍郎、知贡举。

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

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

门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

(《唐摭言》云:

光化二年,赵光逢放柳璨及第,后三年不迁,时璨自内庭大拜,光逢始以左丞征入。

)入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

梁末帝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

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

(《唐摭言》云:

光逢膺大用,居重地十余岁,七表乞骸,守司空致仕。

)居二年,复征拜上相。

同光初,弟光允为平章事,时谒问于私第,尝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其清净寡欲端默如此。

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时属乱离,女冠委化于他土。

后二十年,金无所归,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其旧封尚在。

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搢绅咸仰以为名教主。

天成初,迁太保致仕,封齐国公,卒于洛阳。

诏赠太傅。

                                                      (节选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B.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C.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D.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表,长江以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

B.知制诰,官名,掌管起草皇帝诰命,以他官掌诏、敕、策、命者称为兼知制诰。

C.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后来泛指古代的典籍。

D.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光逢世出名门。

他的曾祖父赵植,曾经担任岭南节度使;他的祖父赵存约,曾经做过兴元府推官;他的父亲赵隐,也曾官至右仆射。

B.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

唐朝光化年中,南北司结党,赵光逢辞官到伊洛隐居,五六年断绝交往;入梁为官,七次上表请求朝廷,允许自己退休。

C.赵光逢清净寡欲,端正沉默。

弟弟赵光允到家中拜访谈到政事,赵光逢在门上题字提醒,女道士寄放黄金在他家里,二十年后,金子原封没动。

D.赵光逢做事深谋远虑。

在改任礼部侍郎、知贡举时,赵光逢放柳璨及第,所以柳璨受朝廷重用后,赵光逢凭借老师的身份得以回到朝廷担任要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

(5分)

(2)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2)《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4)《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是:

,。

(5)《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一些大城市十室九空,进入“空城模式”:

马路空荡、路人零星、商铺紧锁……

③职业选择终归是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快乐或者痛苦,旁观者实在不必对那些追求编制、希求稳定工作的年轻人痛心疾首。

④由于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很差,为了让这些学生能跟得上进度,班主任经常蹲班,对学生耳提面命,希望能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⑤热映电影《夏洛特烦恼》被指抄袭《佩姬苏要出嫁》,双方在微博上竞相发文,争论不已,这场笔墨官司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⑥今年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天鸽”不仅给台湾造成巨大的损失,也使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风生水起,南方六省和港澳地区都遭暴风雨洗劫。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应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安全稳定,以新气象新面貌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B.适逢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之际,加拿大安大略省计划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却遭到了否认屠杀行为的日本政客的阻挠。

C.环保部8月底通报,京津冀21家企业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河北和河南部分地区仍存在燃煤锅炉散烧整治不彻底,虚报完成情况,整改进展缓慢。

D.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19.下列有关课内诗歌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C.《夜归鹿门歌》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前者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我”却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者侧重写“我”夜归之后的隐居生活,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

D.《阁夜》一诗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20.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对于鲁迅的“被出走”,外界观点①。

支持者认为,鲁迅作品有其时代局限性,②。

何况,补充进来的文章,③。

怎么就少不了一个鲁迅?

反对者则多会引用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的话: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可悲。

”客观而言,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堪称巅峰。

不过,他的作品在语文课本中的比例,④。

因此,鲁迅“被出走”不是症结所在,关键在于⑤。

毕竟,这些被拿下的文章都是历经多年检验,而被证明是

如果“后来人”力有不逮,岂不是平添遗憾?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据《列子》记载: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

“愿有所息。

”仲尼曰:

“生无所息。

”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地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

(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歌德)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

(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