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415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Word下载.docx

水质检测报告和土样易溶盐试验报告

12

建设工程勘察现场工作量一览表

 

1概述

我院受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的委托,对其拟建的苏州溶剂厂原址北区(苏化工一期)土壤治理——配套土建工程建筑场地进行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工程地点:

拟建场地位于苏州市姑苏区,翠庭路东、冬青路西。

具体位置详见(图:

2)。

工程性质:

本工程为土壤治理工程,场地原为苏州溶剂厂北区,占地面积约22000m2。

场地南侧有一东西走向河道,河道宽度约12.00m,河道长度约500.00m,河道西至翠庭路、东至冬青路,河道两侧已砌筑驳岸。

本工程土壤治理视污染情况进行深浅不一的开挖换填。

预估最深开挖处自然地面向下18.00m左右,依据行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规定,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并拟在河道南岸及污染场地东侧施打深约18.00m的阻隔墙。

1.2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为工程施工提供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岩土工程评价,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1、查明拟建场地40.00米深度范围以内地基土的构成、分布、厚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做出评价,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2、查明场地内地下水的类型、埋藏分布情况及补给、排泄条件,提供地下水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判别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有无腐蚀性;

3、判明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4、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深度,并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5、提供基坑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提出基坑支护的方案,隔、降水及开挖方案等建议。

1.3勘察工作的依据及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工作的依据及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如下:

1、甲方提供的场地位置平面图

2、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3、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国标《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6、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008年6月确认继续有效)

7、行标《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8、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9、行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0、行标《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11、行标《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TJ/T87-2012);

12、行标《静力触探技术规则》(TBJ37-93)

1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

98)

14、《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4勘察方案、手段及完成的工作量

1.4.1勘察方案

本工程勘探点布置及深度由业主、环科院、设计院及我院共同商讨确定,勘探点间距控制在约30.00米左右,原方案中共布置勘探孔62个,其中机钻孔7个,孔深30.00~40.00米;

静探孔55个,孔深30.00~40.00米。

由于现场北侧第一排勘探点位于在建动迁安置小区建筑物内,5个勘探点无法作业;

北侧第二排勘探点位位于施工便道上,现场勘察作业向南侧偏移;

南侧河道东头与已建冬青路相连,有围墙阻隔,3个勘探点无法作业;

南侧河道中断位于重度污染区,为废弃水池,采用挖掘设备清楚障碍物后深度较深,见大量重污染物,刺激性气味重,考虑到安全因素2个勘探点未进行作业。

故本次勘察实际完成勘探孔52个,其中机钻孔7个,孔深30.00~40.00米;

静探孔45个,孔深30.00~40.00米。

勘探点位置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

1.4.2勘察方法

1.4.2.1勘探点测量

勘探点测量由我院根据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采集坐标,采用GPS实施放样,为城市坐标系统;

高程用水准仪进行测量,为1985国家高程系统,引侧于场地北侧在建动迁安置小区建筑物室内地坪上一点(红漆标识),(具体位置详见图2),其1985国家高程为BM=4.50米,若设计、施工时采用其它基准点,应与该点进行联测换算后方可使用。

详见“勘探点一览表”。

1.4.2.2钻探和取样

采用SH-30型工程勘察钻机2台,对粘性土采用螺纹钻回转钻进,回次进尺不大于2.0米,对粉土、砂类土则采用冲砂钻头泥浆护壁、冲击或回钻钻进。

取样采用自由活塞敞口取土器及薄壁取土器,重锤少击法采取不扰动土样,试样等级Ⅰ~Ⅱ级,扰动样利用标贯器采取。

所取土样及时蜡封和试验。

本次野外勘察作业结束后,我院已对机钻孔采用混凝土进行全程封闭。

1.4.2.3静力触探试验

双桥静力触探孔采用1台15T和2台20T的液压式双桥静力触探仪施工。

将探头匀速贯入土体中,贯入速率控制在1.20±

0.30m/min,每贯入2m进行一次归零校验。

通过探头内的传感器把探头在贯入土层中所受的锥尖阻力(qc)、侧壁摩阻力(fs)及比贯入阻力(Ps)转变为电讯号,最后由LMC-D310静探微机自动采集数据。

1.4.3.4水位观测

本次勘察,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主要是浅部潜水及微承压水,本次勘察分层测量了其稳定水位。

浅部潜水采用干钻钻进,至见浅层潜水初见水位后,停钻8小时,观测潜水稳定水位;

此后,采用套管隔水将非试验段隔离,抽干孔内存水后,变径钻进,见微承压水初见水位后,停钻8小时,然后观测微承压水稳定水位。

水位量测采用电测水位计。

1.4.2.5室内土工试验

1)常规物理性质试验

物理性质指标主要为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比重、液限、塑限,

同时对粉土、粉砂进行了颗粒分析试验。

2)常规力学性质试验

a、固结快剪试验:

提供C、φ值。

b、固结试验:

提供e~p曲线

3)室内渗透试验

4)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UU)

5)水质分析试验和土的易溶盐试验

1.4.2.6其他

场地为原苏州溶剂厂原址北区拆迁荒地,自然地面向下3.50米左右有大量建筑垃圾和原建筑物基础等障碍物,勘察期间对勘探点位采用挖掘设备清除障碍物并回填土后进行作业,共使用挖掘设备5天。

1.4.3勘察工作量统计

本次勘察野外工作于2015年5月24日开工,于2015年5月30日完成全部野外作业,土工试验成果于2015年6月7日完成,2015年6月12日提交本勘察报告。

本次工程完成的野外勘探及室内土工试验工作量详见表1.4.3

工作量一览表表1.4.3

野外工作

室内土工试验

项目

数量

钻探

孔数(个)

含水量(项)

77

总进尺(m)

252.10

密度(项)

双桥静力触探试验

比重(项)

1730.00

液限(项)

取土试样

原状土(件)

塑限(项)

扰动土(件)

/

压缩试验(项)

标准贯入

试验

固结快剪(组)

勘探点测量

52

颗粒分析(组)

挖掘设备

(天)

三轴剪切试验UU(组)

30

渗透试验

水平(项)

40

垂直(项)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为原苏州溶剂厂原址北区拆迁荒地,场地地面标高约3.00m左右,场地自然地面向下3.50米左右有大量建筑垃圾和原建筑物基础等障碍物,勘察期间对勘探点位采用挖掘设备清除障碍物并回填土后进行作业,故部分勘探点位标高较低。

此次勘探的北侧边线(1-1’剖面)距离在建动迁安置小区约30.00m;

东南角为已建姑苏区沧浪泵房管理所(3F),紧靠场地;

西侧有已建道路及地下设施;

南侧有一东西走向河道,河道宽度约12.00m,河道长度约500.00m,河道西至翠庭路、东至冬青路,河道两侧已砌筑驳岸,勘察期间测得水面标高1.30m左右,水深2.00m左右,河底淤泥厚度1.00m左右。

场地地貌单元属长江三角洲冲湖积平原,地貌形态单一。

据勘探揭露,在地表下40.00m深度范围内,除第①层杂填土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滨海、河湖相沉积物。

该场地地基土主要由粘性土、粉土组成。

按其工程特性从上到下可分为8个工程地质层。

各土层分布厚度及结构特征详见表2.2及《工程地质剖面图》。

地基土构成、特征一览表表2.2

土层

编号

名称

土层厚度

(m)

平均

厚度

层顶标高

层顶埋深

土层描述

杂填土

1.50~4.30

3.15

1.91~3.24

——

杂色,松散,稍湿~湿,厂房拆迁后建筑物基础,含大量建筑垃圾,混凝土块具不均匀性,全场地分布。

粘土

1.70~3.60

2.83

-1.45~0.58

褐黄色,可塑,含铁锰结核,夹青灰色斑纹,无摇振反应,切面有光泽,韧性及干强度高,全场地分布。

粉质粘土

3.40~5.40

4.25

-3.70~-2.69

4.90~6.70

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及干强度中,全场地分布。

3.00~5.30

3.76

-8.40~-6.45

8.50~11.50

灰黄~灰色,软塑,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及干强度中,全场地分布。

粉土夹粉质粘土

1.30~5.70

3.63

-12.80~-10.07

13.10~15.50

灰色,稍密,饱和,含云母碎屑,夹软塑状粉质粘土,呈“千层饼”状分布,摇振反应迅速,切面无光泽,韧性及干强度低,河道南侧缺失。

4.70~10.70

7.17

-16.11~-10.39

12.90~19.10

灰色,软塑,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及干强度中,全场地分布。

3.50~5.20

4.44

-21.70~-20.52

22.80~24.60

灰色,稍密~中密,饱和,含云母碎屑,夹粉质粘土,呈“千层饼”状分布,摇振反应迅速,切面无光泽,韧性及干强度低,全场地分布。

该层未揭穿

-26.30~-24.32

26.60~29.40

灰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及干强度中,该层未揭穿。

苏州市为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河水:

据历史资料,苏州1999年前最高洪水位2.49米(1954年),最低水位0.01米,常年平均水位0.88米,以上为56黄海高程。

1999年觅渡桥最高洪水位2.55米(1985国家高程基准),1999年枫桥最高洪水位2.68米(1985国家高程基准)。

潜水: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苏州市近3~5年历史最高潜水位为2.63米,最低水位为-0.21米,以上为56黄海高程。

潜水位年变幅一般为1~2米。

微承压水:

苏州市历史最高微承压水位为1.74米(56黄海高程),年变化幅度为0.80米左右。

注:

1956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2.3.1潜水

本场地浅层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①层杂填土等浅部土层中,勘察期间测得的场地初见水位埋深1.30~2.00m,初见水位标高0.88~1.07m;

稳定水位埋深0.90~1.60m,稳定水位标高1.41~1.49m。

潜水含水层水位量测:

预先在钻孔旁钻孔,测得潜水初见水位,再钻入含水层一定深度,然后根据含水层的渗透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的稳定时间进行量测。

一般情况下,地下潜水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入渗补给,通过地面蒸发及侧向径流排泄。

其水位随季节、气候变化而波动,在雨水季节补给量大于排水量,潜水面相对上升,含水层厚度加大。

旱季,排泄量大于补给量,潜水面下降,含水层变薄。

一般情况下夏秋季节为高水位,冬春季节为低水位。

2.3.2微承压水

本场地微承压水赋存于第⑤层粉土夹粉质粘土和第⑦层粉土夹粉质粘土层中。

富水性及透水性良好,主要补给来源为浅部地下水的垂直入渗及地下水的侧向径流,以民井抽取及地下水侧向径流为主要排泄方式。

因微承压水对本工程基坑施工有影响,勘察期间在J1、J3、J4号孔对微承压水进行了量测,用套管法隔除潜水后,实测得微承压水稳定水位埋深分别为2.11m、1.97m、2.02m,标高分别为0.80m、0.60m、0.70m(于2015年5月31日~2015年6月1日测得)。

2.3.4地下水、土腐蚀性评价

此次勘探的场地为苏州溶剂厂原址北区的污染场地。

我院在J1、J7号孔提取地下潜水,对水样进行了水质试验,另外在J1、J3、J6孔中采取表层土样,对土样进行了易溶盐试验,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条~第12.2.5条,按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如下表2.3.5.1~2.3.5.4。

水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评价表表2.3.5.1

按环境类型:

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判别

按地层渗透性类型:

腐蚀介质

判别结果

SO42-(mg/L-1)

634.4

300~1500

弱腐蚀性

PH值

7.36

>5.0

微腐蚀性

431.0

6.80

Mg2+(mg/L-1)

47.1

<2000

侵蚀性CO2(mg/L-1)

<30

41.1

OHˉ(mg/L-1)

<43000

HCO3ˉ

(mmol/L-1)

5.39

>1.0

微腐蚀性

3.22

总矿化度(mg/L-1)

1258

<20000

1358

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表表2.3.5.2

含量(mg/L-1)

判别结果

长期浸水

干湿交替

水中Clˉ

60.0

<10000

100~200

366.6

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评价表表2.3.5.3

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判别

SO42-(mg/kg)

298.9

<450

7.18

>5.5

329.0

7.26

312.2

7.95

Mg2+(mg/kg)

27.7

<3000

30.0

23.1

OHˉ(mg/kg))

土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表表2.3.5.4

含量(mg/kg)

A

B

土中Clˉ

33.3

<400

<250

25.0

43.3

根据上表判别结果,综合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

地下水位以上土体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水质分析及土的易溶盐试验报告表见附图11。

2.4场地及地基的地震效应

2.4.1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第A.0.8条有关规定,苏州市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4.2场地类别

本次勘察利用J1、J4、J5号孔对场地20米以浅地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进行估算,估算过程见表2.4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估算表表2.4

土层代号及名称

估算波速vs(m/s)

孔号:

J1

J4

J5

分层厚度

di(m)

di/vsi

(m/s)

①杂填土

120

3.0

0.0250

2.8

0.0233

2.3

0.0192

②粘土

190

2.6

0.0137

0.0158

3.3

0.0174

③粉质粘土

170

4.9

0.0288

4.4

0.0259

4.6

0.0271

④粉质粘土

150

0.0220

4.7

0.0313

3.1

0.0207

⑤粉土夹粉质粘土

4.2

0.0247

2.4

0.0141

⑥粉质粘土

2.0

0.0133

2.7

0.0180

6.7

0.0447

t=

(di/vsi)(s)

0.1275

0.1285

0.1289

vse=d0/t(m/s)计算深度取d0=20米

156.8

155.7

155.1

该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值Vse=155.1~156.8m/s,(详见表2.4),据苏州市区域地质资料,本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80米,按上述规范第4.1.6条、第5.1.4条规定,拟建场地类别属Ⅲ类。

因等效剪切波速Vse位于相邻两类场地的分界处附近,应允许结构设计时通过内插法确定特征周期,内插等效剪切波速Vse取155.00m/s,覆盖层厚度按80m考虑,设计特征周期取0.55s。

本场地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本次勘察结果,场地及其附近不存在采空区、危岩、滑坡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经勘探发现场地自然地面向下3.50米左右有大量建筑垃圾和原建筑物基础等障碍物,将给开挖带来一定困难。

3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为了获得场地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本次勘察对采取的原状

样、扰动样进行了常规物理力学试验,还进行了一些特殊试验。

并对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借用了周边勘察资料⑤层土2个土样),统计成果见表3.1及附表3.1。

3.2原位测试

通过现场静力触探试验,对其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成果见表3.1及附表3.1。

3.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分别计算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见表3.3.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一览表表3.3.1

土层

名称

物理

指标

双桥静探

抗剪强度指标(Cq)

fak

(kPa)

qc(MPa)

fak(kPa)

Ck

Φk

(°

d

(m)

b

234

1.538

181

52.0

14.6

0.5

288

201

1.315

164

35.5

12.8

194

142

0.906

111

23.4

11.8

141

126

3.605

169

140

0.952

116

19.8

10.6

112

144

4.030

173

157

1.101

132

22.7

11.0

备注:

1、qc系平均值;

2、利用qc计算地基承载力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静力触探计算值使用公式(公式中f0(σ0)、Ps单位为kPa):

硬可塑状粘性土σ0=5.8Ps0.5-46(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表3-4-7),夹粉土的粉质粘土及粉土夹粉质粘土f0=0.89Ps0.63+14.4(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表3-4-7)或f0=0.02Ps+59.5(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表3-4-6),粉砂、粉土f0=0.02Ps+59.5(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表3-4-6)。

Ps与qc之间关系采用华东电力设计院换算公式(单位为MPa):

粘性土Ps=1.227qc-0.06,砂性土Ps=1.093qc+0.358。

fak与f0(σ0)换算公式为fak=0.9f0,依据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12)。

3、由抗剪强度确定fak.fak=Mbγb+Mdγmd+Mcck其中b=3m,d=0.5m。

结合苏州地区工程经验,场地各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的建议值及压缩模量Es0.1~0.2见表3.3.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s0.1~0.2表3.3.2

编号

承载力特征值

压缩模量Es0.1~0.2

(MPa)

180

7.7

6.4

110

4.8

7.3

7.5

5.2

各压力段各土层的压缩模量Es,应根据综合固结试验成果图确定(图6),取土的自重压力至自重压力加附加压力的压力段计算。

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4.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1、本场地属长江三角洲冲湖积平原,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苏州地区第四纪以来地壳运动以沉降为主,接受堆积,形成广阔的堆积平原地貌,沉积着巨厚的第四纪冲湖积相。

第四系下伏基岩的构造断裂均为隐伏状,据苏州市区域地质资料,本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80米,无全新活动断裂。

2、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勘察结果,本场地不存在采空区、危岩、滑坡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