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240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docx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1.综合说明

1.1概述

1.1.1工程概况

XX水库位于沅水一级支流怡溪上游,XX县XX乡XX村,坝址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28°28′,东经111°36′之间。

距XX县城45km,汽车可直达坝址,交通较方便。

该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鱼的小

(二)型水库工程。

水库大坝控制集雨面积0.78km2,坝址以上干流长度1.2km,干流平均坡降32.6‰。

坝型为均质坝,最大坝高18m。

水库正常蓄水位318.00m,正常库容76.31万m3。

校核洪水位318.56m,总库容81.8万m3。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灌溉输水管涵等建筑物组成。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灌溉涵管等建筑物组成,主要建筑物为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该水库工程始建于1958年10月,1960年12月投入运行,属小

(二)型水库。

大坝为均质坝,大坝坝顶高程320.00m,坝顶宽度3.5m,坝顶轴线长132m。

大坝下游坡在高程314.30m设总宽度为6.9m的乡级公路一条,在305.5m设一道2.7m宽的马道。

坡比从上至下分别为1:

2.23、1:

1.77、1:

1.94,下游无排水棱体。

大坝上游坡比为1:

2.53。

XX水库未设溢洪道。

灌溉输水管涵设在左岸坝体内。

输水涵为浆砌石方涵型,断面尺寸为0.7×0.5m,涵管进口底板高程302.6m,长85m。

涵管底板坡降1/100,最大放水流量0.3m3/s。

1.1.2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坝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大坝坝基存在渗漏;水库建设时未设计溢洪道,不满足防洪要求;输水涵管存在大量的纵向裂缝,伸缩缝拉裂,渗漏日益严重,对涵管周边填土产生破坏、危及坝体安全;大坝无观测、监测设施;防汛设施不配套,无雨水情监测设备,防汛通讯手段单一,防汛公路狭窄不平,行车困难,不满足防汛抢险要求;管理所缺少工作人员和所需的工作设施,管理制度不健全;

1.1.3除险加固的必要性

该水库自修建以来,发挥了很大的效益。

但由于XX水库存在上述问题,一旦发生较大洪水,在卧管、涵管、坝体及溢洪道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大坝仍然有发生流土、管涌、塌陷乃至于漫坝溃堤的危险,这将直接影响到大坝下游1600多亩稻田、20多栋房屋和6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鉴于此,为确保大坝的安全运行,必须对大坝进行除险加固。

2011年5月,受县水利局的委托,由我室承担该水库的除险加固设计任务。

我室根据现行有关规程规范于2011年8月完成本报告的编制。

1.2水文

1.2.1流域概况

XX水库位于沅水一级支流怡溪上游,XX县XX乡XX村,坝址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28°28′,东经111°36′之间。

水库大坝控制集雨面积0.78km2,坝址以上干流长度1.2km,干流平均坡降55.4‰。

流域植被较好。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水库无水文观测资料。

1.2.2气象

XX水库工程位于亚热带润湿性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据XX县气象站的实测资料统计表明,多年平均气温17.5℃,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5~33.5℃,多年平均日照1462.7h,多年平均降雨量1490mm,多年平均蒸发量700mm,风向西南向,汛期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6m/s。

1.2.3水文基本资料

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90mm,多年平均蒸发量700mm。

XXXX水库所在的流域无水文实测资料,建库后水库管理所也没有开展水文观测,本次分析计算主要依据流域内大暴雨量站实测降雨资料。

1.2.4设计洪水

根据XX水库所在的地理位置和集雨面积,新开溢洪道进口吭程318.00m,利用《湖南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查得相应频率的洪水:

设计洪水(P=5%):

7.41m3/s

校核洪水(P=0.5%):

10.65m3/s

1.2.5调洪演算结果

根据调洪演算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资料,利用调洪演算基本方程,采用试算法得水库调洪演算结果,见下表:

XX水库调洪演算结果

频率P(%)

起调水位

Z(m)

最高水位

(m)

相应库容

V(万m3)

相应泄量

q(m3/s)

0.5

318.00

318.56

81.8

9.82

5

318.00

318.45

80.2

6.96

1.2.6水库大坝顶部高程计算

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以下简称《规范》),水库大坝的顶部高程等于水库不同运用情况下的静水位与相应的超高之和,静水位以上的超高参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执行,具体见下表:

XX水库大坝顶部所需最低高程单位:

m

运用情况

Z0

Rp

e

A

Z

正常运用

318.45

0.912

0.0132

0.5

319.88

非常运用

318.56

0.585

0.004

0.3

319.45

1.2.7溢洪道控制段顶部高程复核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第2.3.7条规定:

控制段的顶部高程不得低于校核洪水位加安全超高(XX水库为5级建筑物取0.3m)。

因此,XX水库溢洪道控制段的顶部高程不得低于318.86(318.56+0.3)m。

XX水库溢洪道控制段顶部现有高程319.60m,满足规范要求。

1.3地质

1.3.1勘察工作概况

该水库兴建于1965年,限于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施工条件,工程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

经过四十年的运行,现在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出现诸多问题。

2011年4月,对该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初步设计阶段勘察。

根据湖南省水利厅建管处制定的《湖南省小

(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导则》及有关规程规范,本阶段的勘察任务是:

(1)根据已有地质资料,进一步查明本工程存在的各类地质问题;

(2)查明坝体材料组成、物理力学性质与透水特征;(3)查明坝基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4)查明拟建放水隧洞、溢洪道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主要工程地质问题;(5)对天然建筑材料产地进行详查。

1.3.2工程区地质概况

XX水库位于沅水三级支流怡溪上游,坝址以上干流长度1.2km,坡降32.6‰。

总的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

地貌类型属侵蚀构造低山丘陵区,冲沟发育,山脉走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主要由白垩系红层地层组成。

工程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是白垩系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粘士及冲积堆积棕黄色粉质粘土、壤土、砂砾石。

本区地处新华夏构造体系雪峰山隆起带西北段,北东东向构造是区内主要构造,由走向N70°~75°E的压扭性和张扭性断层组成。

区内挽近期构造运动以整体间歇性上升为主,地震活动较微弱。

根据1:

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本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相对稳定地块。

另外,根据含水岩组类型,可将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1.3.3坝址工程地质条件

1.3.3.1地形地貌

坝址区河谷呈“U”字型,河谷宽30∽40m,河床高程300.1~301.5m,两岸地形基本对称,自然坡角为40~45˚,岸坡陡峻,两岸大都基岩出露,岩体风化较深,局部有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

1.3.3.2地层岩性

坝区地层岩性由老至新为:

⑴白垩系(K)砖红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

⑵第四系(Q)

①冲积层(Q4al)冲积堆积:

上部为棕黄色粉质粘土、壤土,下部为砂砾石,分布在溪沟内,厚0∽3.2m。

②残坡积层(Qedl):

残坡积:

红黄色粘土夹碎石,主要分布在两岸山坡一带,厚度可达2∽4.0m。

③人工堆积(Qs):

在大坝区域主要为人工堆积的素填土,岩性为棕灰黄色砾质重粉质壤土、粉质粘土等及砼浆砌块石,为大坝填筑体。

局部为浆砌石体,形成大坝的坝体排水沟等。

1.3.3.3地质构造

坝址区正处于背斜核部,河流顺背斜轴部发育,河流两岸岩层倾向相反,右岸岩层产状N20°E,NW∠22∽30°,倾向右岸偏上游,左岸岩层产状N23°E,SE∠21∽25°,倾向左岸偏下游,左岸坝肩发育两断层。

1.3.3.4物理地质现象

坝区主要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为岩石风化。

坝区岩体为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弱,上部岩体风化较强烈。

有风化厚度具有山顶比坡麓厚,坡麓比河床厚的特点。

左岸强风化带下限埋深8.5∽9.5m。

河床强风化带下限埋深9.5∽28.5m(从坝顶起算),右岸强风化带下限埋深8.5∽10.5m。

1.3.3.5水文地质

坝区地下水类型除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外,主要为分布在岩体中的基岩裂隙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埋深:

右岸5.5∽7.5m,左岸5∽5.5m。

1.3.3.6坝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与评价

据现场调查和对运行期观察资料的综合分析,XX水库坝基(肩)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坝基渗漏问题和绕坝渗漏问题。

1.3.4各附属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拟建溢洪道受地形限制,泄槽段通过右坝端坝体。

沿线基岩大部裸露。

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主要为:

⑴白垩系(K22),⑵冲积层(Q4al)冲积堆积,⑶残坡积层(Qedl),⑷人工堆积(Qs)。

溢洪道沿线岩层产状N23°E,SE∠21∽25°,所见节理裂隙与前述坝区基本相同,表部岩石强风化,边坡岩体比较破碎。

受坝区褶皱及断层的影响,溢洪道沿线岩石风化较强烈,没线强风化带埋深7.5∽15.0m。

拟建放水隧洞布置于左坝肩山体,进口明挖段进口边坡坡角20∽25°,岩性为白垩系(K22)砖红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强风化带下限埋深4m∽6m。

洞身段围岩岩性为砖红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

隧洞出口洞脸边坡坡角22°左右,基岩裸露,岩性为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

1.3.4.3灌溉输水涵管

灌溉输水管涵设在左岸坝体内,输水涵管存在大量的纵向裂缝,伸缩缝拉裂,普遍存在冲蚀、空洞、麻面和锈蚀等质量问题,目前涵管已被堵死,无法正常排水。

1.3.5坝体工程地质特性

根据对大坝填筑土的现场调查和土工试验成果可以看出本大坝的填筑土虽均为粘土类,但其成分并非一致,由于填料时夯压设备差,与基岩接触面处岩面不平整,夯压不密实,致使填筑土体防渗性差,其渗漏系数K普遍大于10-4cm/s,属中等透水带,故导致坝后、坝坡和坝坡与填土接触带多处渗漏。

1.3.6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鉴于XX水库大坝坝基、坝肩及坝体存在较为严重的渗漏问题,枢纽未设置溢洪道。

上述病险隐患已危及枢纽工程安全。

急需采取除险加固工程处理措施,确保大坝安全运行,根据坝基及溢洪道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特提出如下工程处理措施:

⑴、根据坝基钻孔揭露及地质调查:

坝基正处于褶皱轴部顺河向节理裂隙及断层发育,浅表部岩体透水性为中等至弱透水性,为防止库水沿浅表部透水大的岩石、坝基接触带向下游产生渗漏及渗透变形破坏,建议对坝基进行防渗帷幕灌浆,左、右岸防渗帷幕接头接左、右坝端使之帷幕封闭。

经勘探资料结合地质调查综合分析,左、右两岸及坝基防渗帷幕深度为8∽25m(从坝顶起算),防渗帷幕总长度90m。

⑵、由于坝体填筑土夯压欠密实、土体孔隙大、结构较松散,建议对大坝进行高喷防渗加固处理或冲抓套回填处理;

⑶、由于拟建溢洪道进、出口地基岩性软弱,风化强烈,岩石较破碎,泄槽段通过坝体,抗冲刷能力弱,因此建议对拟建溢洪道底板及侧墙进行全断面护砌,并建议对泄槽段两侧边坡地表及坡体内排水设施,并增设下游消力池。

同时做好过坝体段泄槽段与与坝体接触带的防渗措施。

⑷、由于放水涵洞砌筑质量差,库水沿涵洞与坝体接触带产生集中渗漏,放水洞长年水流不断,并造成沿涵洞一带坝体内坡多处塌陷。

建议对输水涵洞进、出口进行全断面浆砌石封堵,并对涵洞进行灌浆,使之与坝体形成一整体。

⑸、拟建引水隧洞进、出口位于强风化带内,F1、F2断层破碎带通过洞段,这些洞段围岩类别属Ⅳ类围岩,存在有沿结构面与层面组合块体掉块及塌落,建议对其Ⅳ类围岩洞段进行砼支护,并加强施工期间的施工地质工作。

⑹、添置观测设施,修建防汛公路。

1.3.7天然建筑材料

本阶段根据除险加固对天然建筑材料需求,对各类建筑材料进行了调查,各类天然建筑材料概况分述如下:

工程区附近一带无砂砾石料,均需在10km以外的牧马溪一带的采砂场购买。

砂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大坝附近分布有中厚~厚层泥质粉砂岩,其中弱风化泥质粉砂岩岩性较坚硬,成块率较高,抗压强度较高,经工程类比,抗压强度多在20∽25MPa,可作为块石护坡材料,主要分布于大坝左、右岸两侧斜坡地带,开采条件较好,地形较陡,运距约100∽200m。

但剔除率较高。

大坝两岸山坡附近一带分布有残坡积粘土夹碎石,碎石含量约15%∽18%,碎石成份为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碎石直径约2∽3cm,粘粒含量高,质量较好。

料场一带地形坡角15°∽25°,表部有0.5m左右的耕植土,据现场调查:

有用层厚度2∽3m,储量在10×104m3。

本料场与大坝有简易公路相通,运距较近。

1.4除险加固工程设计

1.4.1工程基本情况

1.4.1.1工程概况

XX水库地处XX县XX乡XX村,属沅水水系怡溪三级支流,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

(二)型水利工程。

距XX县城45km、距XX政府10km。

水库大坝控制集雨面积0.78km2,坝址以上干流长度1.2km,干流平均坡降32.6‰。

水库正常蓄水位318.00m,正常库容76.31万m3,设计洪水位(P=5%)318.45m,校核洪水位(P=0.5%)318.56m,总库容为81.8万m3。

1.4.1.2工程规模

一、工程等别、建筑物等级和洪水标准

XX水库库容81.8万m3,为小

(2)型水库,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中的有关规定,该水库工程等别为Ⅴ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

正常运用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非常运用洪水标准为200年一遇,溢洪道消能防冲工程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

XX水库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区,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等于Ⅵ度地区,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规定,除险加固工程设计可不考虑抗震。

二、除险加固设计的内容

本次除险加固设计的内容是:

⑴对坝基及坝肩进行帷幕灌浆处理;

⑵对专体进行冲抓回填;

⑶对上游坝坡放缓并整形,下游坝坡培厚处理,上游坝坡设预制砼六棱块护坡,下游坝坡草皮护坡,并设排水沟。

下游增设排水棱体;

⑷新建放水卧管设施及输水隧洞,原高低涵封堵、卧管拆除;

⑸新建溢洪道;

⑹增设大坝观测设施和水文测报设施;

⑺改造通讯调度联络设施,改造防汛公路;

⑻新建管理用房。

1.4.2设计依据

1.4.2.1有关规程、规范

a)《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b)《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c)《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SD266-88);

d)《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

e)《防洪标准》(GB50201-94);

f)《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

g)《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

1.4.2.2参考资料

a)《土石坝加固》(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

b)《水工设计手册》第4册《土石坝》(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年);

1.4.2.3依据文件

a)《湖南省小

(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导则》(湖南省水利厅建管处)

b)XX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室2009年编《湖南省XX县XX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及湖南省怀化市水利局审定的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

1.4.3大坝除险加固设计

1.4.3.1挡水建筑物(大坝)

一、大坝加固设计

大坝高度满足要求,坝顶加固主要是用厚20厘米的泥结石路面。

二、坝体防渗处理:

大坝坝身采用冲抓回填,冲抓孔沿坝顶中心线布设,按单排布孔,利用冲抓锥造孔,使用套井回填粘土,经夯实后形成一道连续的粘土心墙,从而达到坝体防渗目的。

帷幕灌浆、冲抓回填形成一道封闭、完整的防渗体系。

三、大坝坝坡处理

1)上游坝坡整治

根据《湖南省小

(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导则》中的指导意见,对于坝高小于20米的大坝上游边坡,先进行坝坡修整,然后采用边长为0.3m、厚为0.1米的预制正六边形C15砼块护坡;上游护坡基础采用抛石结构。

在上游坝坡312.00高程处增设马道,C15混凝土结构,新建踏步2处,宽1.2米。

2)下游坝坡整治

①大坝下游坝坡培厚

调整下游坝坡,大坝培坡前需清除坡面表层松土和植物根茎,新老土体结合面开挖成0.5m×0.2m阶梯状,下游坝坡调整后,坡度达到1:

2。

②排水沟、踏步及坝坡草皮护坡

为防止大坝两岸山体雨水集中冲刷下游坝坡面,在坝坡与山体交界处设置坡面排水沟,为清淤方便,采用明沟,沟断面尺寸为b×h=30cm×40cm;用C15砼进行衬砌,衬砌厚度为20cm。

新建预制砼踏步2处,宽1.2米。

下游坝坡进行草皮护坡。

③增设排水棱体

大坝下游坡脚增设排水棱体和反滤层,反滤层厚0.5m,排水棱体顶宽1.0m,底宽7.25m,外坡比1:

1.5

四、坝基及坝肩防渗处理

大坝坝基、坝肩存在渗漏,采用帷幕灌浆(一排孔)作防渗加固处理,坝基、坝肩帷幕灌浆孔沿坝顶中心线布置,向两岸延伸,延伸至正常蓄水位与相对不透水层在两岸的相交处。

帷幕孔分三序次施灌,一序孔孔距12.0m,二序孔孔距12.0m。

三序孔孔距6.0m,最终孔距3.0m。

灌浆材料采用R32.5普通硅酸盐水泥,灌浆压力控制在0.2Mpa以内。

浆液稠度根据基岩透水率不同而改变,起始水灰比采用3:

1;以后采用2:

1、1:

1、0.8:

1、0.6:

1。

1.4.3.2泄水建筑物(溢洪道)

水库无溢洪道,本次设计拟新建溢洪道。

新建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

新建溢洪道设计方案:

①控制段:

边墙采用M10浆砌石,底板用C20砼浇筑、厚0.3米,顶部盖板用C20钢筋砼浇筑,厚0.3米。

控制段长11.85米,进口高程318.0米,坡降i=2%。

②泄流段:

采用钢筋砼浇筑,多级跌水消能,312.76米高程以上,坡度1:

2,312.76米以下至302.8米高程,坡度1:

1.5。

末端设消力池,池长6米,宽5.1米,池高2.7米。

312.76米平台宽6米,作交通公路用,跨溢洪道部位,设钢筋砼盖板,便于车辆及行人通行。

③溢洪道C20钢筋砼底板及C20砼泄槽段侧墙,均铺设钢筋1层,顺水流方向布设φ10@200钢筋、垂直水流方向布设φ12@200钢筋,底板与侧墙间设伸缩缝,缝宽20mm,缝间设橡胶带止水。

④出水渠:

出水渠即溢洪道的出口段,总长44m,因此本次设计采用C20砼护底厚40cm,侧墙采用M7.5浆砌石砼厚100cm,侧墙高2.0m。

1.4.3.3输水建筑物

一、输水建筑物加固方案比较

根据涵、卧管存在的问题,经方案比较。

选方案二:

拆除现有卧管,封堵现有涵管,在大坝左岸山体新建输水隧洞。

输水隧洞采用圆拱直墙型断面,洞径净空宽*高=1*1.6米,用钢筋砼衬砌、卧管采用分级取水,共22孔,孔间高差为0.6m。

二、卧管设计

卧管进水孔尺寸确定:

放水涵卧管坡度1:

2.0,经计算通过设计流量时,放水孔口过流面积ω=0.018m2,为方便管理及维修,用圆形进水口,孔口尺寸取φ=0.15m。

卧管断面尺寸确定:

经计算,放水涵卧管直径φ=0.3m。

末端消力池设计:

经计算,放水卧管末端消力井尺寸为:

深0.8m,宽1.9m,长2.5m;

三、原输水涵管处理

原涵管封堵(低水位时施工):

在进口位置设3米长的C15砼堵头,处出口位置设2米长的C15砼堵头。

在砼堵口之前先预埋充填灌浆PVC管,并对上下段再进行充填灌浆处理(1:

3水泥粘土浆)。

四、隧洞断面设计

根据XX水库的灌溉规模,并结合检修等要求,新建涵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无压涵管,隧洞断面型式为圆拱直墙型,尺寸为1.0×1.6m,开挖尺寸1.5×2.0m,隧洞进口底板高程为303.56m,出口底板高程为303.0m,长112m,采用C25钢筋砼衬砌,衬砌厚度为250mm。

隧洞分缝长10m,缝宽20mm,采用橡胶止水,拱顶设排水孔。

隧洞上游接消力井,下游尾水进入灌溉渠道,在上、下游连接处做止水,采用橡皮带止水。

1.4.4大坝除险加固后安全复核

大坝的渗流安全及结构稳定,计算以下工况:

(1)上游坡:

上游校核洪水位318.56m骤降至死水位302.56m(非常运用工况)。

(2)下游坡:

①上游正常水位318.00m,下游相应水位(正常运用工况);

②上游校核水位318.56m,下游相应水位(非常运用工况);

本次设计分别选取大坝加固前后的典型横断面,建立有限元模型,根据土工试验成果统计及参照已建同类工程经验推荐的各类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值(见表4.2-4),进行大坝加固前后渗流及坝坡稳定分析,考虑坝体土工膜防渗及帷幕灌浆作用,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XX水库大坝经过本次设计方案加固后,各工况下坝坡最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详见表4.2-5及图4.2-1~图4.2-4)。

1.4.5其他险情处理

1.4.5.1生活管理设施改造

水库自建坝以来,未兴建管理所和防汛仓库,拟新建水库管理所30㎡,防汛仓库30㎡。

1.4.5.2防汛公路修造

水库需改造防汛公路1.0km。

公路路基宽度4m,为多级配砾石结构,路面行车道宽为3.5m,为厚30cm、C25砼结构,路拱横坡为1.5%。

横缝间距4~5m,施工缝设置在横缝处。

砼路面胀缝按《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要求设置。

设错车道两处。

公路靠山坡一侧设矩形断面排水纵沟,采用M5浆砌石结构,遇沟或较低位置处埋置横向砼排水管。

1.4.6安全监测设计

XX水库自建成运行以来,一直没有建立大坝安全监测设施,为了更好地进行工程管理,本次设计根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和大坝观测设计有关规范,对工程观测设施进行设计。

水库属Ⅳ等工程,大坝属4级建筑物,参照Ⅳ等工程和工程实际情况,根据《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要求,其观测项目为:

巡视检查,大坝表面变形观测,大坝渗流观测,水文气象观测等项目。

大坝为该水库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大坝变形和渗流观测设施只布设在大坝上。

1.5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

工程本身属无污染型工程。

水库除险加固处理后,能解决枢纽工程的病险情,避免大坝失事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毁灭性灾害,有效发挥防洪、灌溉、养鱼等综合效益,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型工程。

同时,除险加固基本没有改变水库有关特征水位,也不增加下泄流量,不会对库区和水库下游带来不利影响。

因而,没有制约本工程的环境影响问题。

但是,工程施工对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可通过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

具体措施有:

加强施工区环境保护,对道路边坡进行草皮护坡、路面硬化,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本工程环境保护投资5.90万元。

工程建设对原地貌有一定影响,占地及地面扰动将破坏原植被,产生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通过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项目的水土流失,如:

对临时用地进行平整恢复,工程区植树种草,弃渣场加强防护措施等。

本工程水土保持及绿化总投资6.46万元。

1.6工程管理

本次除险加固拟新建防汛仓库(含管理用房)500m2,配置防汛专用车,完善安全监测设施,加强水库的调度系统。

为了加强水库管理,保证水库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综合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