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33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docx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

 

教学《比例尺》一课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要自然融合

开始,从生活中引入学生熟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通过画教室的平面图,研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进而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意义。

但后一个的教学过程比前面的顺畅自然,因为后者更注重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已有数学知识和新学知识的融合。

达到了旧知到新知的自然过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实际距离缩小后画在图上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上升到比例尺这一新知识中来呢?

首先,请同学们提问来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学生自然启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了一定的倍数”,通过让同学计算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点明这个比就是今天要学的比例尺。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几倍、比的意义”为纽带,把原有的生活经验“缩小后画在图上”和新知识“比例尺的意义”进行了融会贯通,做到了三者之间的自然融合。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我想,这一过程也就是生活经验和新旧数学知识的融合过程,融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建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学习能力,实现了学生的生命发展。

二、  教师的点拨与讲解要适时适度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如何充当好这一角色呢?

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

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由简单的画图到具体分析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关系的思维过程,同学们对生活问题数学化后,比例尺意义的揭示已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此时,教师的讲解成为必然。

学生的学习因为教师适时的讲解有了自然过渡,实现了学生认知的和谐发展。

当然,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还应是适度的。

课堂上教师只是配角,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服务的,因此,教师的提问与讲解应具有启发性。

三、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参与,而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本节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探索、尝试、讨论、交流,教师仅仅是他们当中平等的一员。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探索的挫折与挑战、合作的效益与快乐、成功的喜悦与陶醉、事后的回顾与反思……这样的心理历程,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体验了探索的过程与方法,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对学生的理解要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对于求比例尺,我让学生用例题中的方法去解答,对于学生的解法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让学生对自己的解法加以阐述,也没有对学生的解法进行合理的评价。

这无疑是违背新课程标准的。

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不足的地方:

这方面的活动比较少,学生感到生疏。

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对有关这方面的活动要加强探究,让学生得到锻炼。

 

《比例尺》的教学案例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本节课我努力实践着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力图使学生经历、感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用处。

教材分析:

“比例尺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能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教学设想:

《比例尺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面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在设计本课教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组织教学过程,并注意到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设计平面图的体验过程,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两组图:

(电脑演示)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再依次出现几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买房中的数学问题:

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可是他只给看了一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并说明为什么选这套?

(电脑出示)

 

教师指出: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根据需要把实际物体缩小或扩大若干倍以后画到图纸上。

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你知道这是把实际物体扩大还是缩小了呢?

引出课题:

比例尺。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体验到比例尺的意义。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设计意图:

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而且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做到在课堂上有的放矢。

三、通过制图,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1、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你们愿意吗?

谁来读一读这次活动的要求。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小小设计师

活动要求:

我们教室地面长9米,宽6米。

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这张白纸上,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确定,小组合作画出平面图。

(2)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3)在作图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你是怎样解决的?

2、学生汇报。

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3、学生评议:

哪个小组画得像一些?

为什么?

(长和宽缩小的倍数要统一)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的关系,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

比例尺和我们平时用的尺子一样不?

比例尺后面带不带单位?

【设计意图:

实践出真知!

让学生分析画得“像与不像”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比例尺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比例尺的兴趣。

5、学生看书自学例1。

说说解题思路,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要注意什么?

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1,从中发现问题,最后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口答)一块黑板的长3米,画在图纸上的长是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    )。

7、认识比例尺特征。

(讨论)当你看到比例尺1︰6000000时,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教师指出: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8、认识精密比例尺。

同学们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比例尺的后项是1?

9、练习:

在一张精密零件图纸上,用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毫米。

求这张精密图纸的比例尺。

【设计意图:

比例尺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点,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意义时,运用实例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口脑并用,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

10、看书质疑、新知小结。

学生看书P48,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求比例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看完书后,大胆提问,并让其他的学生解决所提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所探讨的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要求比例尺时,单位一定要统一,这样使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进一步深化,也为下面练习作好铺垫。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比例尺1︰800,它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倍,这幅图的比例是()。

(3)如果一幅图上的1厘米距离,表示实际距离是300米,那么这张图的比例是()或写成()。

2、判断。

(1)在一幅地图上量得5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400米的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80。

()

(2)如果一幅图的图上距离等于实际距离,那么这幅图的比例是1︰1。

()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4)甲乙两城相距7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行两城相距12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3、选择。

(1)如果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小于1,那么这幅图所表示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A小于B大于C等于

(2)一张图纸的比例是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哪个大?

()

A一样大B实际距离大C图上距离大

(3)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108米,宽64米,在练习本上画图,选()

A

B

C

【评析:

设计了基础练习,既巩固新知,又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乐趣,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解答有关应用题。

画某校的平面图,图上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50米的距离,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5、现在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

为什么?

要想知道每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该怎么办?

(量出房间的长与宽)那么每一个房间到底有多大,请同学们在课下试着研究研究,有关这方面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进一步研究。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一定具有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小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

六、作业:

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

七、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意义

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比例尺

例1

100米=1000厘米

10︰10000=1︰1000

答:

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

克拉玛依市第五小学房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