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345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6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docx

首经贸901经济学真题解析

首都经贸大学901经济学考研真题解析(2004-2009)

2009年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

2、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

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

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对于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

第一,该行业现成的市场结构为只有一个或者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

换句话讲,就是该行业的现行市场为垄断或者寡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二,形成上述市场结构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效率的优先考虑。

第三,一个国家的法律对之必须持肯定的态度,包括明示和默示的肯定。

通过与上述所例的标准对照,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如供水、供电、煤气、热力供应、电信、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等。

3、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

就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它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各部门利润率水平,二是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不能把平均利润率看作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

平均利润率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平均利润率是由全社会各个产业部门不同的个别利润率,在竞争规律作用下,趋向平均化而形成的。

4、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curve),又称倒U曲线(invertedUcurve)、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所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因而被命名为库兹涅茨倒U字假说,又称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在说明这一倒U字形时,设想了一个将收入分配部门划分为农业、非农业两个部门的模型。

在此情况下,各部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可以由如下三个因素的变化来说明。

这三个因素是:

按部门划分的个体数的比率;部门之间收入的差别;部门内部各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库兹涅茨推断这三个要素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起下述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非农业部门的比率加大,整个分配趋于不平等;一旦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由于非农业部门的比率居于支配地位,比率变化所起的作用将缩小,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将缩小,使不平等程度提高的重要因素财产收入所占的比率将降低,以及以收入再分配为主旨的各项政策将被采用等等,各部门内部的分配将趋于平等,总的来说分配将趋于平等。

二、简答

1、简述帕累托最优的交换与生产条件?

为什么必须具备这一条件才能实现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

它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交换最优条件即任意两种商品X、Y的边际替代率(MRSXY)对于每一个参加交易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生产最优条件即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对于使用这两种要素而生产的商品来说都是相等的。

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即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2、简述影响规模效益递增和规模效益递减的原因

规模收益递增指的是: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并导致产量增加的百分数大于该百分数,就是规模收益递增的。

增加生产规模,会使规模收益递增。

这是因为有以下因素在起作用。

(1)工人可以专业化。

在小企业中,一个工人可能要做好几种作业;在大企业中工人多,就可以分工分得更细,实行专业化。

这样就有利于工人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可以使用专门化的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

小企业因为产量少,只能采用通用设备。

大企业实行大量生产,有利于采用专用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

(3)大设备单位能力的制造和运转费用通常比小设备要低。

例如,大高炉比小高炉、大型电机比小型电机单位能力的制造成本和运转成本要低。

(4)生产要素具有不可分割性。

例如,一座1000吨的高炉,由于不可分割,除非产量达到1000吨,否则就不能充分利用。

(5)其他因素。

如大规模生产便于实行联合化和多种经营;便于实行大量销售和大量采购(可以节省购、销费用)规模收益递减指的是: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并导致产量增加的百分数小于该百分数,就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导致规模收益递减的因素主要是管理问题。

企业规模越大,对企业各方面业务进行协调的难度也会越大。

许多专家认为,由于高级经理人员很少接触基层,中间环节太多,就必然会造成文牍主义和官僚主义,使管理效率大大降低,这就促使规模收益递减。

出现规模收益递减的主要原因:

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1)规模扩大后,企业内部合理分工被破坏,生产难以协调;

(2)管理阶层的增加;

(3)产品销售规模庞大、环节加长;

(4)获得企业决策的各种信息困难。

3、简述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长期总供给的因素

(1)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概括地说,它主要取决于:

生产要素的投人数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

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因此,劳动和资本常常被看作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

如果其他条件是一定的,那么一个经济社会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资本数量越多,产出就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

劳动的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人数和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人口的增长。

资本的数量则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包括引进外资的数量。

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而且与生产要素效率的高低相关。

如果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不变,那么生产要素的效率越高,总产出的增长就越快;反之,生产要素的效率越低,总产出的增长就越慢。

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

影响生产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技术进步。

即指通过技术革新、改造、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

②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知识的积累是指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的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指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教育而掌握了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的增加。

③制度创新。

通常是指对现存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例如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税收制度、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等以及对现存的企业制度的变革。

(2)影响长期总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自然人和人为的灾祸。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

第四,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

4、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因素有哪些?

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其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重既定时,总周转速度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周转快,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就越慢。

从公式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一年内周转速度越快,分子就越大,计算出来的结果总周转次数就越多。

其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既定是时,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因为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所以,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总周转就越快;反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则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就会越慢。

当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多少固定资本配多少流动资本,是由产品性质和技术条件决定的。

保持合理的比例,资本总周转才能快起来,比例不合理,不是固定资本闲置,就是流动资本积压和浪费,这都会延缓资本总周转速度。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①影响年剩余价值量。

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②影响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5、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一条对传统工业化予以扬弃的道路,即对传统工业化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步伐虽然突飞猛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工业化水平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实现工业化目标。

这不仅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

和传统工业化相比,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征:

(1)开放性。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工业化的快速、高效推进。

(2)跨越性。

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

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不仅大大丰富了工业化的内容,而且势必改变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性质。

这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抓住后起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3)整体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协同性推进,以避免产生新的结构失衡,保持经济实现一个长达20年左右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融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知识经济为一体的发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创新、农村城市化、高速增长、充分就业、劳动和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发展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核心所在。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特色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我国新世纪将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反映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6、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中国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变革目标上:

中国选择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俄罗斯等东欧国家选择的是西方式的市场经济.

其二,在变革路径上,中国选择的是渐进式的改革之路;俄罗斯等东欧国家选择的是"休克式"的激进变革之路.实践表明:

中国路径是一条社会震动小符合国情的成功之路,俄罗斯等东欧国家选择的是社会付出无可挽回代价的难见光明的路.

中国渐进式的发展路径具有两个鲜明特色:

一是在改革推进上由易到难,包括在改革重心上,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再逐步转向城市;在所有制变革上,首先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再逐步变革国有经济的具体体制和机制;先改革商业流通体制,再逐步深入到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人事等体制.二是在开放区域及领域上由点到面,由单一到多方位,如对外开放区域先在沿海四个特区试点,再扩大到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再逐步深入到整个沿海和中西部;开放领域则经历了从贸易到投资,再到经济技术,金融等领域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在产业发展路径上,选择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后起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如何走?

世界上有几种不同的模式:

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

工业化按照轻工业一一→重化工业一一→信息化

三、论述

1、阐述需求管理政策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即采取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

当总需求过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支出以抑制总需求,即紧缩性财政政策。

政府应该审时度势,逆经济风向行事,斟酌使用扩张的或紧缩的财政政策。

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的制约了需求管理作用的发挥。

首要的制约作用是时滞。

政府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制定政策以及政策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其次是不确定性。

实行财政政策,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

一是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二是从制定政策开始到实现预定目标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导致最初的决策失误。

最后,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

(1)需求管理并不很成功,旨在稳定的经济的政策使得经济波动更为频繁;

(2)长期增长率并不高,人们认为这是政府只注重短期需求管理的结果;

(3)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恶化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货币贬值政策;

(4)菲得普斯曲线表明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不复存在,代替它的是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账”局面。

2、论我国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历程

历程:

包产到户发改革先声

从1978年12月起,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为标志,在整个农村掀起了农村体制改革的浪潮,也就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83年底,全国包产到户的覆盖面达到95%。

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城市里的工商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点,也就是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这一时期的改革总体上还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1984年10月,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在此期间,中国民营经济也同步发展起来,农村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出现了一批乡镇企业;从1980年12月浙江温州出现全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开始,私营经济迅速发展;1984年,飞乐音响成为全国首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公司,我国股份制改革试点正式开始,1987年9月,我国首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在深圳成立。

1990年至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初步形成。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谈话,在这一讲话精神推动下,中共十四大改变了过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国家连续出台了有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医疗住房改革,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的18.1%提高到2006年的59.3%。

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定型。

中国经济持续近30年的高速发展,证明国有经济领域的改革以及培育、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仍然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2008年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边际产品价值

答:

边际产品价值(VMP)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

它为一种投入品的边际产品(也就是额外一单位投入品所导致的额外产出)乘以产品的价格,即VMP=P×MP,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2、帕累托改进

答:

帕累托标准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即在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而这个“最优的状态标准”,就被人们称为“帕累托标准”。

帕累托改进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而至少有一部分人能赢。

帕累托改进是基于人们的既得利益而言,而不是人们正在试图取得的东西,因为后者是没有止境的。

如果一种改进剥夺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否能带来更大的整体利益或者是否有助于实现崇高的目标,都不是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改进是通过持续改善,不断提高社会的公平与效率,从而使社会和事物发展达到“理想王国”。

简而言之,各方都有利、都同意的事情或制度安排,一定是帕累托改进,社会没有理由不让每个人都得到好处的事情进行。

3、供给冲击

答:

供给冲击是指可能引起生产能力和成本变化的事件。

例如,石油进口价格的变化;对大量农作物产生破坏的霜冻、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经济体中劳动力教育水平的变化,或者劳动力愿意参加工作的工资率的变化。

供给冲击却通常会使总铲除与利率或通胀率产生反方向的变动。

例如,石油进口价格的大幅度上升会引发通货膨胀,因为生产成本将上升最终导致了产成品价格的上升。

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引起更高的名义利率。

在这样的情况下,总产出就会下降。

这是因为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经济的生产能力下降,经济中个体的购买力也会随着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下降,于是,GDP开始下降。

4、预付资本总周转

答: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含义:

指资本不同组成的平均周转,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

预付资本总周转=(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年预付资本量

5、经济发展

答: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

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

一般所指的经济发展包含四种含义:

一.经济增长。

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

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二.指结构变迁,即指产业结构的变化,这是广义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营养、健康、公益事业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乃至啬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简答题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什么是递减的?

答:

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消费者保持相同的效用是,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与所能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其一般表达式为:

MRSxy=Δy/Δx=MUx/Muy,边际替代率具有递减规律。

其原因是:

随着x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MUx在递减;同时,随着y商品消费数量的减少,Muy在递增。

而MRSxy=MUx/Muy,所以MRSxy必然是递减的。

2、厂商在什么条件下停止经营在经济上更为有利?

答: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表明企业是亏损的。

亏损分为短期亏损和长期亏损。

如果企业处于长期亏损,即调整所有的要素投入后企业仍然亏损,那么企业停止营业或生产在经济上就是有利的,因为停止生产意味着资源需要进行重新配置,是资源流向效率更高的企业,显然这有利于资源的最优利用。

而一个短期亏损的企业,只要继续营业所得到的收入可以补偿全部变动成本的支出,并且还有可能对固定成本做出部分贡献时,就应当继续营业;反之,只要继续营业所得到的收入不能补偿全部的变动成本时,就应当停止营业。

3、简述一国经济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的条件。

答: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和弗莱明分别利用了凯恩斯理论的扩展宏观分析框架,即希克斯和汉森的IS-LM模型,研究了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的实现问题,提出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这个模型最大的特点是一般均衡分析,它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只有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经济才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具体讲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占有他人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5、简述经济全球化第三次高潮兴起的原因。

答:

从20世纪80年代起,经济全球化的第三次高潮又开始形成,并且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本次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首先,生产力极大发展,生产规模空前扩大;其次,现代通讯网络和运输体系的应用;最后,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合作日益紧密。

第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

第三、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

第四、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同。

6、简述现代经济中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主要差异。

答:

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的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

在任何社会,人的需要作为一种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且来满足人们需要的经济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资源具有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这就是资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配置有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