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53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docx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章末综合测评浙科版必修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1.(xx·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下列有关种群说法错误的是(  )

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型属于集群分布

B.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疾病

C.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上下波动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解析】 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型属于典型的集群分布,A正确;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B错误;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由于资源空间有限,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种群数量往往围绕K值出现上下波动,C正确;根据种群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正确。

【答案】 B

2.(xx·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年数

物种数量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木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 据图中数据可以看出,40年间,物种数量增加,灌木和乔木的出现使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变化,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A、C、D正确,故选B。

【答案】 B

3.如图表示某个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的数量达到600时增长最快

B.病源物的致病力在t1时比t2时强

C.t1之后的波动仅受内源性因素影响

D.自然环境下多数种群的波动与该种群相同

【解析】 该种群在环境中的最大容纳量是1000左右,其数量达到500时增长最快,A错误;t1时种群数量最多,t2时种群数量相对较少,病源物在t1时比t2时更容易找到宿主,所以t1时病源物的致病力强,B正确;t1之后的波动不是仅受内源性因素影响,C错误;自然环境下多数种群对环境阻力的适应能力不一样,其数量的波动与该种群也不尽相同,D错误。

【答案】 B

4.如图表示不同动物种群的个体总数以及一段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

在这段时间内出生率最高的种群是(  )

A.猎豹     B.亚洲象

C.赤狐D.田鼠

【解析】 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来表示。

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猎豹、亚洲象、赤狐、田鼠中出生率最高的是田鼠,D正确。

【答案】 D

5.在草地中,蝶类白天活动,夜蛾类晚上活动。

这种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

A.营养结构B.垂直结构

C.水平结构D.时间结构

【解析】 在草地中,蝶类白天活动,夜蛾类晚上活动,体现了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D正确。

【答案】 D

6.如图是巴西龟种群引入某池塘后,若干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图中表示该种群个体数量增长最快的时间点是(  )

A.t1B.t2

C.t3D.t4

【解析】 在种群的“S”形增长曲线中,数量增长最快的点是K/2处,即题图中的t2点,B正确。

【答案】 B

7.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B.群落的原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

D.顶极群落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

【解析】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类型替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A错误;群落的原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地方开始,一般是裸岩、沙丘、湖底,B正确;群落的次生演替基质和环境条件较好,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C正确;顶极群落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D正确。

【答案】 A

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在理想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不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解析】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达到顶极群落状态,群落结构基本稳定,但不排除物种组成的微小变化,故选C。

【答案】 C

9.如图是甲、乙两个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2时甲种群个体数量一定大于乙种群

B.t3开始甲种群出现环境阻力

C.t4开始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呈衰退型

D.t5时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 图中曲线反映的是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无法判断t2时甲种群个体数量是否大于乙种群,A错误;t1~t3期间甲种群均出现环境阻力,B错误;t4~t5期间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仍呈增长型,C错误;t5时乙种群增长速率略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答案】 D

10.如图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00年种群自然增长率最大

B.1920年种群的个体总数最多

C.1940年种群的性比率一定为1∶1

D.1960年种群年龄结构呈稳定型

【解析】 种群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图可知,1900年种群自然增长率最大,A正确;1940年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个体总数达到最大值,B错误;1940年种群的性比率不一定为1∶1,C错误;1960年之后种群数量还在减少,1960年种群年龄结构呈衰退型,D错误。

【答案】 A

11.(xx·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 A项,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在某些时候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通过调节后又恢复到正常数量。

B项,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密度的大小,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项,在理想条件下,不存在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

D项,冬季环境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因此,植食动物在冬季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

【答案】 B

12.(xx·浙江五校一模)下列有关稳定平衡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

A.稳定平衡密度是种群的最大密度

B.气候是最强烈的影响稳定平衡密度的外源性因素

C.种群可通过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来调节稳定平衡密度

D.当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平衡密度后,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最大

【解析】 稳定平衡密度是一定环境下种群所能维持的平均密度,不是种群实际最大密度,A错误;气候是最强烈的影响稳定平衡密度的外源性因素,B正确;种群可通过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来调节种群数量,但不改变稳定平衡密度,C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平衡密度后,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D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28分)

13.(14分)(xx·浙江嘉兴二模)生态护坡是由植物和工程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该技术在某淤泥海岸获得成功,模式图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生态护坡技术后,该海岸物种不断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

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决定。

(2)该海防林带从开始建设直至稳定的过程中,总初级生产量变化为____________,净初级生产量和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________(填“逐年增大”“基本不变”或“逐年减小”)。

(3)随着群落的演替,该海岸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________增长。

生态护坡技术有利于海岸生态系统朝着物种多样化、________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 

(1)在淤泥海岸开始的演替是有生物基础的,属于次生演替;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

(2)该海防林带从开始建设直至稳定的过程中,生物种类不断丰富,最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个过程中总初级生产量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该过程中净初级生产量逐渐减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也逐渐减小。

(3)自然条件下,种群一般呈逻辑斯谛增长,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至生态系统达到稳态为止。

【答案】 

(1)次生演替 气候 土壤

(2)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逐年减小

(3)逻辑斯谛(“S”形) 结构

14.(14分)(xx·新课标全国卷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原)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原(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原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

(3)“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快演替的速度。

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原(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综合测评苏教版必修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1.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解析】 艾弗里用S型肺炎双球菌提取出了DNA、蛋白质,分别与R型活球菌混合培养,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将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研究它们的作用。

【答案】 C

2.(xx·海南高考)下列叙述不属于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特征的是

(  )

A.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

B.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

C.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

D.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最大为3/4

【解析】 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性别无关,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亲代,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患者;患者家系中会出现连续几代都有患者的情况;若双亲均无患者,则子代的发病率为0。

【答案】 D

3.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解析】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称为基因重组,它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相同基因,它们之间交换不会导致基因重组。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基因重组,而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 B

4.将粗提取的DNA丝状物分别加入0.14mol/LNaCl溶液、2mol/LNaCl溶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中,然后用放有纱布的漏斗过滤,分别得到滤液P、Q、R以及存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p、q、r,其中由于含DNA少可以丢弃的是(  )

A.P、Q、RB.p、q、r

C.P、q、RD.p、Q、r

【解析】 DNA在0.14mol/L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过滤后DNA在黏稠物p中,可以丢弃P;DNA在2mol/LNaCl溶液中溶解过滤后,DNA在滤液中,可以丢弃q;DNA不溶于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所以过滤后DNA在黏稠物r中,可以丢弃R。

【答案】 C

5.下面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若噬菌体繁殖三代,则子代噬菌体中含35S的占1/4

【解析】 病毒的繁殖离不开活细胞,要标记噬菌体,应先标记培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细胞。

实验中采用搅拌的手段是为了把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分开。

35S标记蛋白质外壳,外壳没有注入大肠杆菌中,子代噬菌体中不含有35S。

【答案】 B

6.右图是高等生物多聚核糖体合成肽链的合成过程,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翻译的过程,图中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

B.多聚核糖体合成的多条肽链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互不相同

C.若合成某条肽链时脱去了100个分子的水,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102个氧原子

D.若合成产物为胰岛素,则它不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解析】 由图可知核糖体移动方向为从右向左,多聚核糖体合成的多条肽链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相同,若合成产物为胰岛素,则它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答案】 C

7.某双链DNA分子(如下图所示)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B.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1∶2∶3∶4

C.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D.图中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含14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

【解析】 根据DNA一条链上A∶T∶G∶C=1∶2∶3∶4及两条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可知,DNA另一条的A∶T∶G∶C=2∶1∶4∶3,DNA双链中A∶T∶G∶C=3∶3∶7∶7,A+T=(3+3)/(3+3+7+7)=3/10,碱基总数为400。

可知A+T=3/10×400=120,而双链中A=T,A=60,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2-1)×60=180,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图中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含14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1/8。

【答案】 C

8.在某作物育种时,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作如图所示处理。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由③到④过程一定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B.由⑤×⑥的育种过程中,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D.由③到⑦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 ③过程为两个亲本杂交,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④过程为人工诱变育种,该过程中不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 A

9.小琳(女)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下表是与小琳有关的部分亲属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

家系

成员

父亲

母亲

哥哥

祖父

祖母

舅舅

舅母

舅舅家

表哥

患病

正常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小琳的母亲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2

C.小琳的舅舅和舅母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

D.小琳的哥哥和舅舅家表哥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解析】 可以根据表格画出遗传图谱。

该病为显性遗传,且既可以是伴X染色体的,也可以是常染色体的;小琳的母亲肯定是杂合子;小琳的哥哥和表哥都正常,基因型肯定相同。

【答案】 C

10.下面的甲、乙图示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解析】 图甲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图乙表示转录过程,乙的产物是单链的mRNA分子,故A项错误;甲、乙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故B项错误;甲、乙过程均需要解旋酶的参与,故C项错误;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核中DNA分子只复制一次,而转录可以进行多次,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xx·山东高考)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

【解析】 根据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可知,若DNA分子双链中(A+T)/(C+G)的比值均为m,则每条链中(A+T)/(C+G)比值为m,由此可判断C正确,D错误;DNA分子中(A+C)/(T+G)=1,而每条链中的(A+C)/(T+G)不能确定,但两条链中(A+C)/(T+G)的比值互为倒数,故A、B错误。

【答案】 C

12.下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D、d)、乙(基因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已知Ⅱ8只携带甲或乙一种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乙病为红绿色盲

B.Ⅱ7和Ⅱ8生一个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为0

C.图中Ⅱ6的基因型为DdXEXe

D.Ⅲ13个体乙病基因只来源于Ⅰ2

【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系谱的分析和计算。

Ⅱ5和Ⅱ6无甲病,Ⅲ10有甲病,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又据题已知两种病中有一种为红绿色盲,所以乙病为红绿色盲。

Ⅱ8只携带甲或乙一种致病基因,由于Ⅲ13有乙病,Ⅱ8肯定携带乙致病基因而不携带甲致病基因。

Ⅱ7和Ⅱ8(DD)不可能生出患甲病的孩子,所以生一个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为0。

图中Ⅱ6的基因型为DdXEXe,Ⅲ13个体乙病基因来源于Ⅰ2和Ⅰ3。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28分)

13.(14分)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C有大量的放射性,则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用__________(填“32P”或“35S”)标记的__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没有进入大肠杆菌内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

将只含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预计第Ⅲ代大肠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

【解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DNA,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离心后,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蛋白质外壳较轻,分布在上清液中,大肠杆菌分布在沉淀物中。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未被标记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将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这样可以单独观察DNA的作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将只含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以1个DNA分子为例,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1个只含15N的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的2个DNA分子均为一半15N,一半14N,再复制一次,共形成4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是一半15N,一半14N,还有2个只含14N,再复制一次,共形成8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是一半15N,一半14N,还有6个只含14N,所以第Ⅲ代大肠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a-2(a/2+b/2)]/8=(7a+b)/8。

【答案】 

(1)32P DNA

(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未被标记

(3)DNA是遗传物质

(4)(7a+b)/8

14.(14分)如图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且Ⅱ3和Ⅱ8两者的家庭均无乙病史。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11和Ⅲ9分别与正常男性结婚,她们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到若在妊娠早期对胎儿脱屑进行检查,可判断后代是否会患这两种病。

①Ⅲ11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Ⅲ9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染色体数目检测    B.基因检测

C.性别检测D.无需进行上述检测

(4)若Ⅲ9与Ⅲ12违法结婚,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

【解析】 

(1)甲病患者Ⅱ7和Ⅱ8生出正常Ⅲ11女性个体,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Ⅱ3无乙病史,Ⅱ3和Ⅱ4结婚,Ⅲ10个体两病兼患,所以乙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遗传。

(3)Ⅲ11的基因型为aaXBXB,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孩子都正常,无需进行检测。

Ⅲ9的基因型可能为

aaXBXb或

aaXBXB,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女孩均正常,男孩有可能患病,故应进行胎儿的性别检测或者基因检测。

(4)Ⅲ9的基因型为

aaXBXb或

aaXBXB,Ⅲ12的基因型为

AAXBY或者

AaXBY。

Ⅲ9与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